一种治疗中风的中药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438215阅读:355来源:国知局
一种治疗中风的中药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传统草药的未确定结构的医药配制品,尤其是一种治疗中风的中药组合物。
【背景技术】
[0002]中风也叫脑卒中或脑血管意外,是一种以脑部缺血及出血性损伤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内科常见疾病。此类疾病的发病症状主要有猝然昏倒,不省人事,伴发口角歪斜、语言不利而出现半身不遂等,具有极高的病死率和致残率。中风多见于老年人,且起病急骤、病情凶险,其常见病因为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炎、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等,情绪紧张、激动、过度劳累、暴饮暴食、便秘时用力排便、严重失眠或嗜睡状态等,往往是中风的诱发因素。中风可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两大类,缺血性中风包括短暂脑缺血发作、脑血栓形成和脑栓塞;出血性中风包括高血压性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目前,临床上以中性治疗为主,适当给予甘露醇和地塞米松,对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消除自由基,增加脑组织对缺氧的耐受性,促进病变脑组织功能恢复有良好作用,但存在着治疗周期长、效果不理想的不足。
[0003]中医认为:中风为本虚标实之证,在本为阴阳偏胜,气机逆乱;在标为风火相煽,痰浊壅塞,瘀血内阻。常见的病因有忧思恼怒,饮酒无度,或恣食肥甘,纵欲劳累,或起居不慎等。中风之后,脏腑虚损,功能失调,病邪稽留日久,正气定必耗损,以本虚症较明显,其中尤其以气虚、肝肾阴虚、心脾阳虚突出。
[0004]根据中医理论,针对中风的发病机理,采用养肝益肾、清热解毒、燥湿熄风的治法,进行辩证配伍组方,以达到标本兼治的目的。

【发明内容】

[0005]为了克服现有临床中性治疗中风存在治疗周期长、效果不理想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配制简便、成本低、疗效显著、无副作用的治疗中风的中药组合物。
[0006]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治疗中风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中药原料及重量份配比为:秦艽10-40份、钩藤5-25份、淫羊藿10-30份、白芍10-30份、细辛5-10份、石斛10-40份、防风5_20份、黄芩5_20份、石膏10-40份、独角莲5-25份、白术5-20份、夏天无10-30份、熟地黄5_20份、茯苓5_20份、独活10-30份、钩藤5-25份、壁虎5-20份、甘草5-15份。
[0007]本发明的优选技术方案是:一种治疗中风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中药原料及重量份配比为:秦充30份、钩藤15份、旱莲草20份、白苟20份、细辛6份、石斛30份、防风10份、黄芩10份、石膏30份、独角莲15份、白术10份、夏天无20份、熟地黄10份、茯苓10份、独活20份、钩藤15份、壁虎10份、甘草10份。
[0008]本发明中药组合物是在传统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指导下,精选药物组方。本发明中药组合物中:秦艽具有袪风湿、舒筋络、清虚热的功效;钩藤具有清热平肝、熄风止痉的功效;旱莲草具有养肝益肾、凉血止血的功效;白芍具有养血柔肝、缓中止痛、敛阴收汗的功效;细辛具有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温肺化饮的功效;石斛具有益胃生津、滋阴清热的功效;防风具有祛风解表、胜湿止痛、止痉定搐的功效;黄芩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安胎的功效;石膏具有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的功效;独角莲具有燥湿化痰、祛风止痉、解毒散结、止痛的功效;白术具有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的功效;夏天无具有活血通络、行气止痛的功效;熟地黄具有补血养阴、填精益髓的功效;茯苓具有利水渗湿、益脾和胃、宁心安神的功效;独活具有祛风胜湿、散寒止痛的功效;钩藤具有清热平肝、熄风止痉的功效;壁虎具有驱风镇惊、解毒散结的功效;甘草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调和诸药的功效。本发明精选药物组方,其药物组分经辩证配伍,在作用上相互佐助,共奏养肝益肾、活血通络、清热燥湿、熄风解毒的功效,对中风的治疗达到标本兼治。
[0009]本发明组合物的组分均采用天然的中药原料,其配制简便、药源广、成本低。本发明遵循中医的处方用药原则,各种组分药物采用水煎服用。经临床应用验证,其疗效显著可靠,药性平和,未出现毒副作用,有效率达92%,治愈率42%。
【具体实施方式】
[0010]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0011]实施例1
一种治疗中风的中药组合物,其中药原料及重量配比为:秦艽30g、钩藤15g、旱莲草20g、白苟20g、细辛6g、石斛30g、防风10g、黄苳10g、石膏30g、独角莲15g、白术10g、夏天无20g、熟地黄10g、茯苓10g、独活20g、钩藤15g、壁虎10g、甘草10g。
[0012]实施例2
一种治疗中风的中药组合物,其中药原料及重量配比为:秦艽15g、钩藤25g、旱莲草10g、白苟30g、细辛5g、石斛25g、防风12g、黄苳20g、石膏10g、独角莲25g、白术12g、夏天无30g、熟地黄5g、茯苓15g、独活10g、钩藤25g、壁虎5g、甘草12g。
[0013]实施例3
一种治疗中风的中药组合物,其中药原料及重量配比为:秦艽25g、钩藤5g、旱莲草30g、白苟15g、细辛10g、石斛20g、防风5g、黄苳15g、石膏20g、独角莲10g、白术5g、夏天无25g、熟地黄15g、茯苓5g、独活30g、钩藤10g、壁虎15g、甘草6g。
[0014]实施例4
一种治疗中风的中药组合物,其中药原料及重量配比为:秦艽10g、钩藤20g、旱莲草15g、白苟25g、细辛8g、石斛10g、防风20g、黄苳5g、石膏40g、独角莲20g、白术15g、夏天无10g、熟地黄20g、茯苓12g、独活25g、钩藤5g、壁虎20g、甘草8g。
[0015]实施例5
一种治疗中风的中药组合物,其中药原料及重量配比为:秦艽40g、钩藤10g、旱莲草25g、白苟10g、细辛7g、石斛40g、防风15g、黄苳12g、石膏25g、独角莲5g、白术20g、夏天无15g、熟地黄12g、茯苓20g、独活10g、钩藤20g、壁虎12g、甘草15g。
[0016]本发明实施例中的中药组合物按常规的水煎法制取药剂。具体方法如下:将组方的中药原料放入容器中,加冷水漫过药面,浸泡15?20分钟,再加水没过药面约6厘米,进行第一次煎煮,未沸前采用武火煎煮,沸后用文火煎煮20?30分钟;第二次煎煮,加水没过药面约4厘米,水沸后煎煮15?20分钟。两次煎煮取汁,合并。
[0017]本发明以实施例1所给出的一种治疗中风的中药组合物,做临床疗效总结如下: 一、一般性资料:本中药组合物应用于临床观察病例50例,男27例,女23例,年龄40?
70岁。
[0018]二、诊断标准:
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不语,感觉减退或消失,头痛目眩,咯痰或痰多,腹胀便干便秘,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或偏瘫侧弦滑而大。
[0019]三、用法用量:临床应用时,一日一剂,水煎两遍取汁约400ml,分早、晚两次空腹温服。六天为一疗程。治疗期间忌生冷辛辣刺激之物。
[0020]四、疗效标准:
(1)、疫愈:症状和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
(2)、显效:症状和体征大部分好转;
(3)、有效:症状和体征一部分好转;
(4)、无效:症状和体征均无明显改善,症状如前。
[0021]五、治疗效果:该临床观察病例中,服药5-10个疗程,痊愈21例,随访未见复发;显效14例,有效11例,无效4例。治疗期间未发生毒副作用。
[0022]六、典型病例:
病例1:于某,女,58岁。早起时,左侧肢体乏力而摔倒,卧床后感觉全身无力,左侧的肢体活动不灵,说话言语不清晰、口角向右歪,入院“颅脑MRI”检查,诊断为:中风。治疗出院遗留左侧肌体失灵、口角右歪、伸舌左偏、言语欠清的后遗症。服用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制备的药剂5个疗程,症状和体征大部分好转;继续服用3个疗程,后遗症恢复到正常,肌力正常,生活自理。
[0023]病例2:朱某,男,63岁。行走中突感左侧肢体乏力,行走困难。就诊时左侧肢体乏力加重,不能站立,言语不清晰,双眼球向右侧凝视。溶栓治疗后,效果不佳。服用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制备的药剂4个疗程,四肢肌力正常,遗留轻度面瘫及言语不清晰;继续服用5个疗程,言语恢复正常,生活能自理。
【主权项】
1.一种治疗中风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中药原料及重量份配比为:秦艽10-40份、钩藤5-25份、淫羊藿10-30份、白芍10-30份、细辛5_10份、石斛10-40份、防风5_20份、黄芩5-20份、石膏10-40份、独角莲5-25份、白术5_20份、夏天无10-30份、熟地黄5_20份、茯苓5-20份、独活10-30份、钩藤5-25份、壁虎5_20份、甘草5_15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治疗中风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其中药原料及重量份配比为:秦艽30份、钩藤15份、旱莲草20份、白芍20份、细辛6份、石斛30份、防风10份、黄芩10份、石膏30份、独角莲15份、白术10份、夏天无20份、熟地黄10份、茯苓10份、独活20份、钩藤15份、壁虎10份、甘草10份。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中风的中药组合物,其中药原料及重量份配比为:秦艽10-40份、钩藤5-25份、淫羊藿10-30份、白芍10-30份、细辛5-10份、石斛10-40份、防风5-20份、黄芩5-20份、石膏10-40份、独角莲5-25份、白术5-20份、夏天无10-30份、熟地黄5-20份、茯苓5-20份、独活10-30份、钩藤5-25份、壁虎5-20份、甘草5-15份。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具有养肝益肾、活血通络、清热燥湿、熄风解毒的功效,其治疗中风疗效显著,作用可靠。
【IPC分类】A61P9-10, A61K35-583, A61K33-06, A61K36-8984
【公开号】CN104758630
【申请号】CN201510135611
【发明人】张晓燕
【申请人】张晓燕
【公开日】2015年7月8日
【申请日】2015年3月26日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