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玻璃纤维强化复合树脂粘接桥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99257阅读:367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玻璃纤维强化复合树脂粘接桥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一种玻璃纤维强化复合树脂粘接桥,主要应用于后牙缺失的口腔修复。
背景技术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饮食结构变化,人口老龄化等因素,我国牙病患者急剧增加。第二次全国口腔健康流行病抽样调查显示我国平均每人有2个半虫牙;平均每个儿童有4个半虫牙;65岁以上人平均缺牙11颗。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60岁以上的人占总人口的比例已达10%。目前全国约30亿颗左右的牙需要补,有13亿颗左右的“假牙”需要镶。其中因龋齿等因素造成后牙缺失的现象十分普遍。目前主要又以下三种修复方法(1)双端固定桥这是国内外临床上较广采用的一种修复方式,医生首先将缺失牙两侧的基牙研磨掉一层,并按预备规则将其修整成一定的外形,然后做出一个三位一体的、与患者预备后的基牙完全密切贴合的修复体,再用粘接剂将其固定在基牙上,完成修复。
(2)金属翼板粘结桥这是上世纪70年代初兴起的一项技术。与双端固定桥相比,金属粘接翼板的粘接桥磨损健康牙要少的多,其的出现揭开了口腔固定修复中微创伤的帷幕。
(3)复合树脂粘接桥修复近几年由于材料的不断更新,使原先仅被用来制作义齿及托合等临时性修复体的树脂也开始用于制作粘接桥。其除了具有金属粘结桥对天然牙损伤少的优势外,与之相比,还具有粘结成功率较高、美观效果好、操作简便、易于口内修理等优点,因而在口腔修复领域受到了较多的关注。
以上三种修复方式虽都能够恢复牙齿的正常生理功能,但仍存在以下令人不满意的地方(1)双端固定桥进行义齿设计时,要大量磨除两侧基牙的牙体组织,即缺失牙的修复是以磨耗健康牙齿为前提的,致使好多患者难以接受。
(2)金属粘结桥的远期粘结成功率低和易继发龋是其主要缺点,故其应用受到了较大的限制。
(3)复合树脂粘接桥对基牙的磨损少、易于粘接,但其强度是医生担心的问题。近几年虽然树脂材料的性能得到了极大的提高,但临床修复时仍表现为强度不足。于是许多学者尝试着通过外加强法来进一步提高强度,即在邻面龈阶及面洞形底部各放置一根近远中向的玻璃纤维支架,如图1所示,其截面为矩形,在近远中方向上横跨修复体整个空间。采用玻璃纤维支架强化后的粘接桥被称之为玻璃纤维强化复合树脂粘接桥,简称GFRC-RBFPD。虽然临床表明这种制作方法强度有所提高,但结果仍然不是非常理想。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双端固定桥比较稳固,但损伤健康牙齿;金属翼板粘结桥缺陷太多而不被广泛采用。对于那些要求固定修复、拒绝大量磨牙且对美观要求高的患者而言,GFRC-RBFPD技术应是非常理想的选择,但必须满足缺失牙为非游离端的后牙、基牙为不松动的活髓牙、基牙牙冠完好(或有邻面龋,或有充填物)的条件。除此之外GFRC-RBFPD虽以微创伤而闻名,但医生还是比较担心强度问题,强度的不足已成为GFRC-RBFPD临床应用的桎梏。因此需要找到一种更好的玻璃纤维支架的制作方案,来进一步提高复合树脂粘接桥的强度,使其满足临床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本实用新型针对传统工艺制作的复合树脂粘接桥强度不足的问题,制备了一种新的玻璃纤维强化复合树脂粘接桥。其技术思路为增设了一种加强玻璃纤维支架通过联合使用传统支架,针对修复体应力集中区,采用局部加强技术来制备玻璃纤维强化复合树脂粘接桥,以获得满足临床强度要求的修复体。
采用这一方法制作粘接桥时,仍沿用传统树脂粘接桥的制备工艺。其特征在于①在粘结桥的颌面区添加传统支架支架为长方体,长度方向沿颊舌向摆放,宽度方向沿近远中向摆放,高度方向沿颌龈向摆放;要求支架的中心与修复体近远中及颊舌向的中央位置基本对齐,同时上表面距离颌面外层的最小距离要保持在0.3-1mm的范围内;支架的宽度和高度分别在2.5-4mm和0.5-1.5mm的范围内取值,长度的值则越大越好,但要求与颊舌面的最小距离保持在0.3-1mm的范围内。如图2所示。②在粘结桥的连接区添加增设的支架支架为中空的长方体,长度方向沿近远中向摆放,宽度方向沿颊舌向摆放,高度方向沿颌龈向摆放;要求纤维支架长度方向的中心线基本穿过连接体的中心,靠近固位体端的支架表面与固位体外表面的最小距离要在0.3-0.5mm的范围内取值;支架的宽度和高度越大越好,但要求与连接体外表面的最小距离保持在0.3-0.5mm的范围内,长度和壁厚的取值范围分别为2-4mm和0.4-0.8mm。如图3所示。图4是采用局部加强技术所作粘结桥的剖解图。
本文实用新型的粘接桥制作方法,是在建立纯树脂粘接桥和传统加强纤维粘接桥生物力学模型,进行力学分析的基础上推导得到的。同时又通过进一步的有限元验证计算,发现无论在哪种载荷下,除去颌面表层外,粘接桥的桥体相对于其连接体而言都是绝对安全的,在传统粘接桥制作时,让加强纤维贯穿整个桥体区,这一做法对提高修复体整体的强度几乎没有贡献;同时发现用传统加强方法制作的粘接桥在颊舌尖载荷下,其颌面危险区的强度较纯树脂粘接桥不但没有提高,反而有所降低,增加了这一区域折裂的可能性。而采用局部加强技术制作的粘接桥可有效抵抗各个方向上的载荷,缓解树脂上的应力集中,显著提高强度。
本实用新型对那些要求微创伤修复的患者带来了福音,但纤维强化复合树脂粘结桥不能完全取代传统的固定桥修复,使用这项技术要有一定的限制仅能进行单个非游离端的后牙的修复通常是第一磨牙和第二双尖牙,如果第三磨牙发育健康,也可以将这一技术应用到第二磨牙的修复上;同时还要保证基牙健康完好。尽管如此,纤维强化复合树脂粘结桥技术对以往修复方法是一种有益的补充,是更为完美的修复形式。


图1传统方法制作的粘接桥的剖面图,其中颜色较深的两个条状物体是玻璃纤维加强支架。
图2传统玻璃纤维长方体支架的示意图。
图3框式玻璃纤维中空长方体支架示意图。
图4局部加强技术在制作的粘接桥时,其纤维摆放位置剖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采用局部加强技术制作粘接桥的工艺与传统加强纤维粘接桥的制备工艺流程相同首先进行基牙预备;然后印模,灌超硬石膏;其次通过比色选择对应颜色的树脂材料;最后将树脂分层堆积,并分层固化,直至最后成型。
在树脂分层堆积固化之前,首先要根据修复牙的大小,选择合适的支架。以制作第一磨牙的粘接桥为例,加以说明如果修复体的特征尺寸如表1所示,则可以按照实用新型内容的要求,将支架确定成表2所示的规格。



支架确定后,即可着手于树脂的堆积固化了。在这一过程中要在相应的位置埋入支架增设的支架放入连接体区,使高度方向与近远中方向基本平行,同时保证支架外壁与连接体颊舌两侧外壁的最小距离基本相等、与连接体颌龈两侧外壁的最小距离基本相等、与固位体表面的最小距离高度要求纤维支架悬于连接体的中央,其表面与固位体、连接体的外壁的最小距离不小于0.3mm;传统支架放入颌面区,高度方向与颊舌方向基本平行,要求支架摆放于桥体近远中和颊舌两个方向的中央位置,同时上表面要与颌面外层保持0.5mm左右的距离。
支架埋好,树脂完全固化成形之后,即可进入临床阶段将粘接桥在患者口中试戴,调整合适后,即可将其粘固在基牙上。至此完成了第一磨牙玻璃纤维强化复合树脂粘接桥从制作到佩戴的整个流程。
以上是用局部加强技术制作后牙玻璃纤维加强树脂粘接桥的流程,经生物力学验证,这种方案较传统制作方法,修复体的强度可得到进一步的提高,满足临床使用的要求。下表是本实用新型制作的粘接桥与纯树脂粘接桥及传统方法制作的粘接桥,在三种典型的颌面载荷的作用下,危险区域最大主应力极值的对比
权利要求1.一种玻璃纤维强化复合树脂粘接桥,其特征在于①在粘结桥的颌面区添加传统结构支架支架为长方体,长度方向沿颊舌向摆放,宽度方向沿近远中向摆放,高度方向沿颌龈向摆放;要求支架的中心与修复体近远中及颊舌向的中央位置基本对齐,同时上表面距离颌面外层的最小距离要保持在0.3-1mm的范围内;支架的宽度和高度分别在2.5-4mm和0.5-1.5mm的范围内取值,长度的值则越大越好,但要求与颊舌面的最小距离保持在0.3-1mm的范围内;②在粘结桥的连接区添加增设的支架支架为中空的长方体,长度方向沿近远中向摆放,宽度方向沿颊舌向摆放,高度方向沿颌龈向摆放;要求纤维支架长度方向的中心线基本穿过连接体的中心,靠近固位体端的支架表面与固位体外表面的最小距离要在0.3-0.5mm的范围内取值;支架的宽度和高度越大越好,但要求与连接体外表面的最小距离保持在0.3-0.5mm的范围内,长度和壁厚的取值范围分别为2-4mm和0.4-0.8mm。
专利摘要一种玻璃纤维强化复合树脂粘接桥,用于后牙缺失的口腔修复,针对传统复合树脂粘接桥强度不足。其特征在于①颌面区添加长方体支架长度方向沿颊舌向,宽度方向沿近远中向摆放;支架中心与修复体近远中及颊舌向的中央位置对齐,上表面距离颌面外层的最小距离在0.3-1mm;宽度和高度分别2.5-4mm和0.5-1.5mm,长度与颊舌面最小距离在0.3-1mm;②连接区添加中空的长方体支架长度方向沿近远中向,宽度方向沿颊舌向摆放;长度方向的中心线穿过连接体的中心,靠近固位体端的支架表面与固位体外表面的最小距离在0.3-0.5mm;支架与连接体外表面的最小距离保持在0.3-0.5mm,长度和壁厚分别为2-4mm和0.4-0.8mm。本发明用局部加强技术,可有效抵抗各个方向上的载荷,缓解应力集中,显著提高强度。
文档编号A61C13/00GK2798866SQ20052000500
公开日2006年7月26日 申请日期2005年2月24日 优先权日2005年2月24日
发明者韩景芸, 李彦生, 郭宇, 张磊 申请人:北京工业大学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