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先兆性流产的中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58818阅读:345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治疗先兆性流产的中药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药复方,尤其是涉及一种治疗先兆性流产的中药。
背景技术
习惯性流产和先兆性流产是临床上常见的妇产科疾病,中医称为“滑胎、漏胎、胎动不安”。二者的发生率约占自然流产的10%。临床表现是以流产妊娠期有腰酸腹痛或下腹坠胀,或伴有少量阴道出血为主要症状。习惯性、先兆性流产的基本病理是胚胎及胎儿先死亡,底蜕膜出血,或胎盘后出血,形成胎盘后血肿,刺激子宫,使之收缩排出胚胎及胎儿。现代医学认为,习惯性、先兆性流产的发生与遗传因素、外界有毒物质影响、母体的疾病、免疫因素造成的排斥及母儿血型不合等有关。治疗上一般使用镇静药物、激素替代疗法或补充维生素等。中医药理论认为习惯性、先兆性流产的基本病机为脾肾不足,最终导致冲任气血不调,胎儿不固以致发生胎动不安,在治疗上应补脾肾,益气血。
目前常见的治疗药物有镇静药、激素类、维生素。其中较为常用的化学药有催眠镇静药如安定、雌激素如黄酮体、维生素E,但长期应用会产生很大的不良反应。如早期妊娠时持续用镇静药,有可能引起小儿唇腭裂的危险,孕妇长期服用大剂量镇静药,会影响胎儿的智力发展。妊娠期前3个月的妇女如果应用雌激素有可能使胎儿异性化;妊娠期3个月以后服用雌激素,可使胎儿生殖器官暂时性增大。大量维生素E可使激素代谢紊乱。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滋肾养血、健脾益气、固冲任、安胎元、调经止血、提高内分泌激素水平、改善盆腔环境、促进宫体和胚胎的供血供氧、增强体质、止血保胎的治疗先兆性流产的中药。
本发明通过如下方式实现一种治疗先兆性流产的中药,其特征在于它包含下列重量份数的原料续断9-12g、菟丝子9-12g、桑寄生9-12g、苏梗9-12g、砂仁9-12g(后下)、白芍9-12g、炒白术9-12g、山茱萸9-12g、益智仁9-12g、炙黄芪9-12g、太子参9-12g、侧柏炭9-12g、地榆炭9-12g、茜草炭9-12g、当归3-6g、益母草3-6g、花蕊石2-3g(冲服)、苎麻根3-6g、芡实3-6g、炙甘草3-6g;它包含下列重量份数的原料续断10g、菟丝子10g、桑寄生10g、苏梗10g、砂仁10g(后下)、白芍10g、炒白术10g、山茱萸10g、益智仁10g、炙黄芪10g、太子参10g、侧柏炭10g、地榆炭10g、茜草炭10g、当归5g、益母草5g、花蕊石2g(冲服)、苎麻根5g、芡实5g、炙甘草5.5g;所述中药可以制作成汤剂、丸剂、散剂、膏剂、糖浆剂、片剂、冲服剂或者胶囊剂;丸剂可以是蜜丸、水丸、糊丸或者浓缩丸;所述膏剂可以是流浸膏、浸膏、或者煎膏剂;所述汤剂的煎服方法为首次煎以冷水,加水量为上述中药总量的3至4倍,浸泡半小时后,文火煎25分钟后加入砂仁再煎5分钟,滤出药汁;二次煎加入冷水,加水量为上述中药总量的2至3倍,煎半小时,两次滤出药汁掺匀分2次或3-5次,一日一剂,温热与花蕊石均份同时内服,忌生冷,3日一疗程,共服2-3疗程。
本发明有如下效果1)先后天同补,气血相生,胎元得固而血止胎安古代中医多根据临床症状将先兆流产命名为“妊娠腹痛”、“胎漏”、“胎动不安”、“滑胎”、“胞阻”等,认为系冲任不固、胎失所养;肾气不足,脾虚血亏或胞脉阻滞、血少而气不行所致。肾为女子之先天,为元阳之本,主生殖,若肾气亏损,便不能固摄胎元,而发生流产;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精气充盛,则冲脉盛,血海盈,胎有所养;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任虚损,阴血不能内守则崩漏下血、月经过多、产后或流产下血不绝;任脉虚损胎无所主,则妊娠下血(胎漏)、胎动不安、腹中疼痛。故本发明以滋肾养血,健脾益气,固冲任,安胎元、调经止血为治疗大法。使肾气盛,胎有所系;气旺胎有所载;血充胎有所养达到先后天同补,气血相生,胎元得固而血止胎安。
2)配伍严谨,不温不寒,补而不滞,对其他因素所致胎元不固而发生的流产,亦有良效本发明中续断、菟丝子、桑寄生补肾固冲为君,肾旺自能荫胎。此三药为清代名医张锡纯的保胎名方“寿胎丸”,经几百年验证有良好保胎疗效。太子参、黄芪、白术、甘草补气温阳健脾,以资生化之源亦为君药。其中黄芪太子参温阳健脾,白术黄芪益气和胃。合寿胎丸益气固冲尤补元气不足;盖因脾气虚寒则阴血不足,辅以当归养血和血,祛瘀生新,又能引血归经。当归配黄芪益气养血,可使气血相生,阴阳得济,阳生阴长,气旺血生;冲脉不固,每与肝肾不足关系密切,故又以山茱萸、白芍补益肝肾,敛阴养血为辅。白芍补肝体而助肝用,当归辅以白芍可养血补肝;为防止滋腻呆补,佐砂仁和胃醒脾,理气宽胸,使补中有疏,再配以苏梗疏滞气,并安胎元,助本方之疏散条达,使气机得舒,血虚得养;山茱萸养肝肾益精气;益智仁益脾胃,理元气;芡实补脾肾、益精气,尤长于补脾固经。三药平补肝脾肾精,可内敛精气、培元固肾,以使阳得阴助,阴阳互根;佐凉血止血药侧柏炭、地榆炭既能止血,又收参芪等药的温燥之性,苎麻根止血安胎,花蕊石既能止血,又可化瘀还可补充矿物质。茜草止血而不留瘀。加少量益母草祛瘀生新,既能止血,又可鼓舞血脉安胎;甘草为使,甘温益气,调和诸药。芍药甘草尤能缓急止痛;本发明温阳健脾,调和气机,补气摄血,药性平和,既无温燥耗血伤阴之弊,又无寒凉凝滞,止血留瘀之嫌。共奏温通行滞,滋肾健脾,养血止血之效。诸药合用,刚柔相济,温阳止血而不伤阴,滋阴养血而不碍脾。
3)提高孕期血清激素水平本发明中菟丝子、续断、桑寄生、川断、白芍等均有抑制子宫平滑肌收缩,促黄体、促子宫发育的作用。其中寿胎丸据现代药理研究含多种微量元素,能抗自由基的损伤和减少畸胎发生,促黄体、促进子宫和卵巢发育,抑制子宫平滑肌的强直性收缩,调节性激素平衡,使LH(黄体生成激素)、与P(孕酮)的水平升高,菟丝子还具有雌激素样活性,也可以促进子宫生长发育。当归能兴奋网状内皮系统,对已沉积的抗原抗体复合物有促进吸收和消除作用。白术能提高机体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砂仁、当归均能通过不同环节起到抗血小板聚集及抗凝作用,对自身免疫性流产有良好效果。现代药理学研究还发现许多保胎中药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如芍药甘草汤可以作用于中枢及卵巢,对输卵管、子宫、血管平滑肌等组织的收缩活动具有双向调节作用,有缓解平滑肌痉挛、止痛的功效,还可以直接作用于卵巢,有调节内分泌激素水平的作用。当归作用的药理学基础不仅有其对子宫平滑肌收缩功能兴奋和抑制的调节作用,也涉及到抗炎镇痛作用、改善血液流变学特征、增加器官血流量等多方面作用。黄芪益气生血,对造血和免疫系统有保护作用,提高或恢复红细胞的功能。
4)改善盆腔内环境据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养血补肾中药可改善盆腔、子宫及胎盘的血液循环;改善和促使胎盘绒毛的发育;维系和加强早孕时绒毛与子宫底蜕膜的联系;抑制子宫收缩,防止绒毛和蜕膜因缺乏供血供氧而从子宫壁剥离发生流产。许多保胎中药不但能改善血液流变和血液粘稠度异常,疏通微循环,调理组织代谢,还能通过调整体内免疫功能而起到治疗作用,对内分泌激素调节作用尤为显著。止血药可抑制因血窦开放引起的阴道流血;当归白芍可缓解平滑肌痉挛,缓解由于宫腔积血刺激子宫收缩出现的阵发性下腹疼痛;白术对子宫平滑肌具有直接作用,对子宫兴奋性收缩、紧张性收缩均有显著抑制或拮抗作用。而对已死亡的胚胎,益气养血、固肾安胎中药的双向调节作用,还能通过加强子宫收缩促使孕囊剥离使之完全排出并可防止大出血。
5)对神经体液内分泌功能的调节诸如劳累、情绪剧烈变化、生活环境改变、身体疾病、营养不良以及反复流产造成的身心创伤和对事业经济损失以及对继发不孕的恐惧等多种因素都可以使激素水平发生变化而影响到大脑皮质,引起子宫的收缩使胚胎在子宫内死亡或干扰性腺轴的调节、影响卵巢功能,致使黄体不健,分泌孕激素不足而发生流产。中医学的整体观和三因制益、辨证论治在调整和治疗疾病方面为保胎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与流产多种因素的病因病理相吻合,符合现代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特点。通过测定血清激素变化、结合B超监测胚胎发育情况,可以将中医药的保胎优势通过科学量化的指标表达出来,从而获得满意的激素环境以适合胚胎的发育。许多研究发现,补肾益气养血中药具有类似维生素和类激素样的效果,不但可以增强孕酮的作用,还可作用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不同环节,从而调节神经体液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协调一致。
6)保胎率高多年来本人致力于先兆流产的中医治疗研究,积累了大量的病例,自2001年开始应用临床统计学、流行病学及循证医学等现代科研设计方法,通过客观量化的检验指标,对本发明提供的中药进行临床实验研究,取得良好的疗效,保胎率为76.98%(大于黄体酮43.59%)。
本发明中各味药功效及药理作用如下1)续断性味苦温,归肝肾经。功效补肝肾,强筋骨,止血安胎,通利血脉。即可补肝肾又能固冲任,适用于冲任不固的崩漏及妊娠下血、胎动不安等证。该药补而能宣,行而不泄,对崩漏胎动有补而不滞,行中有止之效。《本经》“久服益气力”;《大明本草》“助气,调血脉,补五劳七伤。妇人产前后一切病、面黄虚肿、胎漏子宫冷”。药理研究含续断碱、挥发油、维生素E及一些微量元素。有兴奋子宫作用。
2)菟丝子性味辛甘平,归肺肾大肠经。功效补肾益精、养肝明目、安胎止泻。该药禀气中和,温而不燥、补而不滞,既能补肾阳又可益阴精,还有益脾止泻作用。为平补肝、脾、肾之良药。用于肾虚胎漏、胎动不安。《药性论》“治男子女人虚冷,添精益髓,去腰疼膝冷。”化学成分含糖甙、甾醇、黄酮类及多种氨基酸及微量元素。药理研究有雌激素样作用,可使子宫重量增加;还能调节内分泌激素水平,提高垂体对LRH(黄体生成素释放激素)及卵巢对LH(黄体生成素)的反应性。菟丝子酊剂、浸剂能增强离体蟾蜍心脏的收缩力,对麻醉犬能使其血压下降,对离体子宫有兴奋作用。
3)桑寄生性味苦平,归肝肾经。功效祛风湿、补肝肾、养血安胎。《本经》“安胎,充肌肤,坚发齿,长须眉。”。《大明本草》“助筋骨,益血脉”。药理研究含广寄生甙等黄酮类。有镇静利尿作用,能增加心脏冠脉流量。
4)苏梗性味辛温,归肺脾经,功效发表散寒、行气宽中、解鱼蟹毒。《本草纲目》记载“和血温中止痛安胎”本方取其理气安胎之长,疏滞气,安胎元。现代药理研究主要成分为挥发油(紫苏醛)、黄酮类化合物及糖类、鞣质类等。能促进消化液分泌,增加胃肠蠕动、止呕。
5)砂仁性味辛温,归脾胃肾经,功效化湿行气、温脾止泻、安胎。《本草纲目》记载“理元气通滞气”。其性温而不燥,行气而不破气,调中而不伤中。能调畅气机安胎止呕。现代药理研究主要成分为挥发油,有芳香健胃作用,可鼓舞胃的机能、促进消化液分泌,并可排除消化道的积气。
6)白芍性味苦酸微寒。归肝经。功效平抑肝阳、养血敛阴、柔肝止痛。《本经》“主邪气腹痛,止痛,利小便,益气。”为治疗诸痛之良药。含芍药甙、苯甲酸、鞣质、挥发油、β-谷甾醇等。药理研究发现有镇痛、镇静、抗炎、解痉、耐缺氧和对内分泌免疫系统功能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对动物离体肠管和在体胃、子宫平滑肌有抑制作用。芍药甙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抑制作用。
7)炒白术性味苦甘温,归脾胃经。功效补脾益气,燥湿利水,固表止汗。为补脾益气要药。又可安胎。《珍珠囊》“除湿益气,和中补阳,佐黄芩安胎清热”。药理研究含挥发油、苍术醇、苍术酮类及多种氨基酸、维生素A类物质。对胃肠功能有双向调节作用,能促进肠胃分泌,有明显而持久的利尿作用,可促进电解质特别是钠的排出。还可降低血糖、保护肝脏、防止肝糖元减少。能提高机体的细胞和体液免疫功能,促进血液循环,体重增加,肌力增强,有强壮及免疫保护作用。对子宫平滑肌具有直接作用,可抑制宫缩。
8)山茱萸性味甘酸温,归肝肾经。功效补益肝肾,收敛固涩。既能补肝肾之阴,又能温补肾阳,是一味平补阴阳的要药。《别录》“强阴,益精,安五脏,通九窍,明目强力”。药理研究含维生素A、山茱萸甙、皂甙、鞣质、熊果酸、没食子酸、苹果酸、酒石酸等。有利尿和降压、抑菌作用。体外试验能杀灭小白鼠腹水癌细胞。对因化疗及放疗引起的白血球下降有升高的作用。山茱萸甙毒性很低,有较弱的拟副交感神经的作用。
9)益智仁性味辛温,归脾肾经。功效补肾固经,缩小便,温脾止泻,摄涎唾。该药辛温气香,能温脾暖胃,兼益肾火。《汤液本草》“益脾胃,理元气,补肾虚滑沥”。药理研究含挥发油,多种微量元素和丰富的B组维生素,17种氨基酸,其中锌、锰VB1VB2和谷氨酸及天门冬含量最高,高于一般补阳药。能抑制前列腺素合成,有强心、钙拮抗作用。明显地抑制由氯化钾引起的大动脉收缩。
10)炙黄芪性味甘微温,归脾肺经。功效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退肿。《别录》“补丈夫虚损,五劳羸瘦。益气,利阴气”。药理研究含多糖类、黄酮类化合物、胆碱、叶酸、氨基酸、β-谷甾醇及多种微量元素等。有类性激素作用及兴奋中枢神经系统作用。能防止肝糖元减少,保肝、利尿、降压、抗衰老和抗应激、解毒作用。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调节免疫,促进细胞生长和再生,抗缺氧缺糖,提高抗病能力。对造血和免疫系统有保护作用,强心、扩张血管、改善循环,提高白细胞诱生干扰素的能力,增强免疫、抗病毒。其补气生血、补气行滞作用主要表现在对血液系统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
11)太子参性味甘微苦平,功效补气生津。其功同人参而力薄,偏于补益阴气。为一味清补之品。化学成分含皂甙、果糖、淀粉。可治疗神经衰弱,小儿虚汗。
12)侧柏炭苦涩微寒,归肺肝大肠经。功效凉血止血,止咳,生发。《别录》“主吐血、衄血、痢血、崩中赤白”。药理研究含挥发油、蒎稀、丁香油稀、松柏苦味素、侧柏酮、维生素C、生物碱等。有缩短出血时间和凝血时间的作用。
13)地榆炭性味苦酸微寒,归肝胃大肠经。功效凉血止血,收敛解毒。《大明本草》“月经不止、血崩、产前后诸血疾”。药理研究含鞣质、地榆皂甙、酚酸类、维生素A类物质及多种微量元素。能缩短出血和凝血时间,增加血小板的活性,提高乃缺氧能力。
14)茜草炭性味苦寒,归肝经。功效凉血止血,活血祛淤。为妇科要药。《别录》“治血、内崩下血”。药理研究含紫茜素、伪紫茜素、茜草色素。有抑菌、升高白细胞、缩短出血、凝血时间作用。还可以加强心脏供血,改善心肌能量代谢和氧供应、耐缺氧。
15)当归性味甘辛温,归肝心脾经。功效补血调经,活血止痛,润肠通便。既能补血,又可活血,兼行气止痛,为补润之品,又有活血之功。主治一切血证,为治血病之要品,被称为血中气药,尤为妇科良药,凡妇女月经不调、胎产诸症,无论血虚血滞,皆常用为主药。《本草纲目》“治头痛、心腹诸痛,润肠胃、筋骨、皮肤。和血补血”。药理研究含挥发油、亚叶酸、烟酸、B-谷甾醇、VB12等。其中所含B12及叶酸类物质有抗恶性贫血作用。对子宫有兴奋与抑制的“二相性”作用,既可抑制子宫痉挛以止痛,又可使血行旺盛,增进子宫发育,且能润肠通便减少盆腔充血,以达到间接治疗目的。
16)益母草性苦微寒,归肝心膀胱经。功效活血行瘀、利尿解毒。为妇科经产要药。《本草纲目》记载治“崩中漏下妇人胎产诸病”具有祛瘀生新之效。现代药理研究其主要成分含益母草硷甲、益母草硷乙等多种生物碱及维生素、氯化钾和黄酮类物质等。其活血祛淤功效主要与改善血液动力学、改善血液流变及改善微循环有关。
17)花蕊石矿石类药,性味酸涩平,归肝经。功效止血化瘀。既能止血,又可化淤。《本草纲目》“治一切失血伤损、内漏、目翳。”;《嘉佑本草》“主金疮止血,又疗产妇血晕、恶血出”。药理研究含大量钙及镁的碳酸盐极少量铁、铝等、能增加血中钙离子浓度,使血管致密,又防止血浆渗出和促进血液凝固的作用,补充人体微量元素。用法冲服。
18)苎麻根性味甘凉,归心肝肾膀胱经。功效止血安胎,清热利尿。为安胎专药。《大明本草》“治心隔热,漏胎下血”。含酚类、三萜类、绿原酸、黄酮类及有机酸、生物碱、氨基酸及多糖类等。有促进血凝、缩短血凝时间的作用。
19)芡实植物种仁,性味甘涩平,归脾肾经。功效健脾止泻,固肾涩景,止带。功与山药相似,长于补脾肾。《本经》收录,“主湿痹腰膝痛,补中,除暴疾,益精气,强志,令人耳目聪明”。化学成分含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钙、磷、铁、核黄素、抗坏血酸。用量3-6g。
20)炙甘草性味甘平,归心肺脾胃经。功效益气补中,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缓和药性。有调和诸药之功。《别录》“温中下气,通经脉,利血气,解百药毒”。药理研究含甘草甜素,主要系甘草酸的钾、钙盐,黄酮类化合物等。有强心、解毒、抗炎抗过敏、解痉及类肾上腺皮质作用。
下表为对126位怀孕不同时期有先兆性流产的孕妇使用本发明提供的药物的病例



从上表可以看出126例服用本发明提供的中药(治疗组)和117例给予黄体酮(对照组)保胎,两组疗效结果治疗组治愈97例,保胎率为76.98%;对照组治愈51例,保胎率43.59%。
下表1为保胎有效者治疗前后HCG、LH动态变化值比较表(x±S),从表1中可以明显看出患者采用本发明提供的中药复方后,HCG、LH均有稳定或显著升高,临床症状也得到同步改善和缓解,治疗前B超检测无胎心者治疗后通过B超动态检测均出现胎心搏动。
表1

下表2为流产者治疗前后HCG、LH动态变化值比较表(x±S),从表2中可以看出可以明显看出患者采用本发明提供的中药复方后,流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组52例流产24例,流产率46.15%;对照组49例流产45例流产率91.85%。
表2


*P≤0.05有意义,**P≤0.001有显著意义。
具体实施例方式
实施例1处方续断10g、菟丝子10g、桑寄生10g、苏梗10g、砂仁10g(后下)、白芍10g、炒白术10g、山茱萸10g、益智仁10g、炙黄芪10g、太子参10g、侧柏炭10g、地榆炭10g、茜草炭10g、当归5g、益母草5g、花蕊石2g(冲服)、苎麻根5g、芡实5g、炙甘草5.5g。
所述汤剂的煎服方法为首次煎以冷水,加水量为上述中药总量的3至4倍,浸泡半小时后,文火煎25分钟后加入砂仁再煎5分钟,滤出药汁;二次煎加入冷水,加水量为上述中药总量的2至3倍,煎半小时,两次滤出药汁掺匀分2次或3-5次,一日一剂,温热与花蕊石均份同时内服,忌生冷,3日一疗程,共服2-3疗程。
实施例2处方续断9g、菟丝子9g、桑寄生9g、苏梗9g、砂仁9g(后下)、白芍9g、炒白术9g、山茱萸9g、益智仁9g、炙黄芪9g、太子参9g、侧柏炭9g、地榆炭9g、茜草炭9g、当归4g、益母草4g、花蕊石1.5g(冲服)、苎麻根4g、芡实4g、炙甘草5g。
所述汤剂的煎服方法为首次煎以冷水,加水量为上述中药总量的3至4倍,浸泡半小时后,文火煎25分钟后加入砂仁再煎5分钟,滤出药汁;二次煎加入冷水,加水量为上述中药总量的2至3倍,煎半小时,两次滤出药汁掺匀分2次或3-5次,一日一剂,温热与花蕊石均份同时内服,忌生冷,3日一疗程,共服2-3疗程。
实施例3处方续断12g、菟丝子12g、桑寄生12g、苏梗12g、砂仁12g(后下)、白芍12g、炒白术12g、山茱萸12g、益智仁12g、炙黄芪12g、太子参12g、侧柏炭12g、地榆炭12g、茜草炭12g、当归6g、益母草6g、花蕊石3g(冲服)、苎麻根6g、芡实6g、炙甘草6g。
所述汤剂的煎服方法为首次煎以冷水,加水量为上述中药总量的3至4倍,浸泡半小时后,文火煎25分钟后加入砂仁再煎5分钟,滤出药汁;二次煎加入冷水,加水量为上述中药总量的2至3倍,煎半小时,两次滤出药汁掺匀分2次或3-5次,一日一剂,温热与花蕊石均份同时内服,忌生冷,3日一疗程,共服2-3疗程。
实施例4处方续断8g、菟丝子8g、桑寄生8g、苏梗8g、砂仁8g(后下)、白芍8g、炒白术8g、山茱萸8g、益智仁8g、炙黄芪8g、太子参8g、侧柏炭8g、地榆炭8g、茜草炭8g、当归3.5g、益母草3.5g、花蕊石1.5g(冲服)、苎麻根3.5g、芡实3.5g、炙甘草4g。
所述汤剂的煎服方法为首次煎以冷水,加水量为上述中药总量的3至4倍,浸泡半小时后,文火煎25分钟后加入砂仁再煎5分钟,滤出药汁;二次煎加入冷水,加水量为上述中药总量的2至3倍,煎半小时,两次滤出药汁掺匀分2次或3-5次,一日一剂,温热与花蕊石均份同时内服,忌生冷,3日一疗程,共服2-3疗程。
实施例5处方续断11g、菟丝子11g、桑寄生11g、苏梗11g、砂仁11g(后下)、白芍11g、炒白术11g、山茱萸11g、益智仁11g、炙黄芪11g、太子参11g、侧柏炭11g、地榆炭11g、茜草炭11g、当归5g、益母草5g、花蕊石2g(冲服)、苎麻根5g、芡实5g、炙甘草6g。
所述汤剂的煎服方法为首次煎以冷水,加水量为上述中药总量的3至4倍,浸泡半小时后,文火煎25分钟后加入砂仁再煎5分钟,滤出药汁;二次煎加入冷水,加水量为上述中药总量的2至3倍,煎半小时,两次滤出药汁掺匀分2次或3-5次,一日一剂,温热与花蕊石均份同时内服,忌生冷,3日一疗程,共服2-3疗程。
上述实施例中的中药可以制作成汤剂、丸剂、散剂、膏剂、糖浆剂、片剂、冲服剂或者胶囊剂,丸剂可以是蜜丸、水丸、糊丸或者浓缩丸,膏剂可以是流浸膏、浸膏、或者煎膏剂。
权利要求
1.一种治疗先兆性流产的中药,其特征在于它包含下列重量份数的原料续断9-12g、菟丝子9-12g、桑寄生9-12g、苏梗9-12g、砂仁9-12g(后下)、白芍9-12g、炒白术9-12g、山茱萸9-12g、益智仁9-12g、炙黄芪9-12g、太子参9-12g、侧柏炭9-12g、地榆炭9-12g、茜草炭9-12g、当归3-6g、益母草3-6g、花蕊石2-3g(冲服)、苎麻根3-6g、芡实3-6g、炙甘草3-6g。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治疗先兆性流产的中药,其特征在于它包含下列重量份数的原料续断10g、菟丝子10g、桑寄生10g、苏梗10g、砂仁10g(后下)、白芍10g、炒白术10g、山茱萸10g、益智仁10g、炙黄芪10g、太子参10g、侧柏炭10g、地榆炭10g、茜草炭10g、当归5g、益母草5g、花蕊石2g(冲服)、苎麻根5g、芡实5g、炙甘草5.5g。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治疗先兆性流产的中药,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可以制作成汤剂、丸剂、散剂、膏剂、糖浆剂、片剂、冲服剂或者胶囊剂。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治疗先兆性流产的中药,其特征在于所述丸剂可以是蜜丸、水丸、糊丸或者浓缩丸。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治疗先兆性流产的中药,其特征在于所述膏剂可以是流浸膏、浸膏、或者煎膏剂。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治疗先兆性流产的中药,其特征是所述汤剂的煎服方法为首次煎以冷水,加水量为上述中药总量的3至4倍,浸泡半小时后,文火煎25分钟后加入砂仁再煎5分钟,滤出药汁;二次煎加入冷水,加水量为上述中药总量的2至3倍,煎半小时,两次滤出药汁掺匀分2次或3-5次,一日一剂,温热与花蕊石均份同时内服,忌生冷,3日一疗程,共服2-3疗程。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药复方,尤其是涉及一种治疗先兆性流产的中药,其特征在于它包含下列重量份数的原料续断9-12g、菟丝子9-12g、桑寄生9-12g、苏梗9-12g、砂仁9-12g(后下)、白芍9-12g、炒白术9-12g、山茱萸9-12g、益智仁9-12g、炙黄芪9-12g、太子参9-12g、侧柏炭9-12g、地榆炭9-12g、茜草炭9-12g、当归3-6g、益母草3-6g、花蕊石2-3g(冲服)、苎麻根3-6g、芡实3-6g、炙甘草3-6g;本发明提供一种滋肾养血、健脾益气、固冲任、安胎元、调经止血、提高内分泌激素水平、改善盆腔环境、促进宫体和胚胎的供血供氧、增强体质、止血保胎的治疗先兆性流产中药。
文档编号A61K9/06GK1879838SQ200610079760
公开日2006年12月20日 申请日期2006年5月13日 优先权日2006年5月13日
发明者宋雅丽 申请人:宋雅丽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