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乙肝的中药制剂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47557阅读:344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一种治疗乙肝的中药制剂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乙肝的药物。
背景技术
:HBV感染呈世界性流行。据世界卫生组织报道,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过HBV,其中3.5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HCC)。我国属HBV感染高流行区,一般人群的HBsAg阳性率为9.09"/0。慢性乙型肝炎治疗的总体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或消除HBV,减轻肝细胞炎症坏死及肝纤维化,延缓和阻止疾病进展,减少和防止肝脏失代偿、肝硬化、HCC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存活时间。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主要包括抗病毒、免疫调节、抗炎保肝、抗纤维化和对症治疗,其中抗病毒治疗是关键。前国内外公认有效的抗HBV药物主要包括干扰素类和核苷(酸)类似物,并各有其优缺点。前者的优点是疗程相对固定,HBeAg血清学转换率较高,疗效相对持久,耐药变异较少,其缺点是需要注射给药,不良反应较明显,不适于肝功能失代偿者。后者的优点是口服给药,抑制病毒作用强,不良反应少而轻微,可用于肝功能失代偿者,其缺点是疗程相对不固定,HBeAg血清学转换率低,疗效不够持久,长期应用可产生耐药变异,停药后可出现病情恶化等。人感染HBV后,病毒持续6个月仍未被清除者称为慢性HBV感染。感染时的年龄是影响慢性化的最主要因素。在围生(产)期和婴幼儿时期感染HBV者中,分别有90%和2530%将发展成慢性感染。其HBV感染的自然史一般可分为3个期,即免疫耐受期、免疫清除期和非活动或低(非)复制期。目前,多数学者认为HBV感染慢性化的主要机制是宿主对HBV各种抗原产生不同程度的特异性免疫无应答,即免疫耐受或免疫功能低下。HBV感染机体后,机体免疫强度的高低,可能成为决定急性自限性感染或慢性感染的标志。免疫耐受期的特点是HBV复制活跃,血清HBsAg和HBeAg阳性,HBVDNA滴度较高(>105拷贝/ml),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水平正常,肝组织学无明显异常。
发明内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打破免疫耐受作用的治疗乙肝的中药配方。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发明的治疗乙肝的中药制剂,由如下组分和重量份数组成麻黄612干姜69苍术1113桃仁810当归1416附子39角刺12柴胡1113红花810淫羊藿1218细辛36白背叶根1530枳壳1416黄芪2931蜈虫公36。优选的重量份数为:麻黄612g附子39g细辛36g干姜69g角刺12g白背叶根1530g苍术12g柴胡12g枳壳15g红花9g黄芪30g当归15g淫羊藿1218g蜈蛇36。本发明的中药制剂可以将各组分按比例混合后,磨成粉末状,添加必要的辅料,制成胶囊、片剂等医学上可用的剂型。也可以是将各组分按比例混合后,放入容器中煮沸,取煮沸后的浓縮提取液服用。餐前服用,每3个月为一个疗程,治疗前记录患者中医四诊资料,并检查血常规,凝血四项,肝功能,AFP,HBeAg(imx),HBV-DNA定量,肝胆胰脾超声及胸片,并建议患者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每个疗程结束后复查肝功能,HBeAg(imx),HBV-DNA定量,具体治疗周期依疗效而定,一般治疗周期为1一2年。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发明通过中医药疗法早期积极介入治疗,其药物组方具有补益脾肾之阳气,温胃散寒化饮,疏肝理气,养血活血通络等功效,通过上述功效调整HBV感染患者免疫功能,激发慢性HBV携带者的机体免疫力,打破其免疫耐受状态,调整HBeAg阳性轻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免疫功能,以期改善该二类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縮短患者的病程,提高其HBeAg及HBV—DNA转阴率,从而提高中医药治疗HBV感染的临床疗效,提高乙肝疗效的作用。本发明的药物还具有费用低,不良反应少等优点。具体实施例方式实施例1中药制剂的制备麻黄8g附子6g细辛3g干姜9g角剌12g白背叶根20g苍术12g柴胡12g枳壳15g桃仁9g红花9g黄芪30g当归15g淫羊藿15g蜈蚣4g。将上述组分混合放入药壶中,加水500ml,煎煮45分钟,即可得到浓縮提取液。每天一剂,餐前服用,每3个月为一个疗程,治疗前记录患者中医四诊资料,并检查血常规,凝血四项,肝功能,AFP,HBeAg(imx),HBV-DNA定量,肝胆胰脾超声及胸片,并建议患者行肝组织病理学检查,每个疗程结束后复査肝功能,HBeAg(imx),HBV-DNA定量,具体治疗周期依疗效而定,一般治疗周期为1一2年。实施例2药效实验1研究对象选择2000年1月到2002年4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中医科门诊及东南大学医学院附属江阴人民医院传染科门诊就诊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为研究对象。1.1诊断标准采用2000年9月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分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中医辨证标准按1991年天津会议制定的《病毒性肝炎中医辨证标准(试行)》。1.2纳入标准(1)符合诊断标准确诊为慢性乙型轻度或中度的患者。(2)总胆红素〈35^mol/L。(3)自愿接受各项必要的检查,愿意加入本试验者。(4)年龄在17—65岁之间。(5)HBVDNA定量〉1.0xl()3拷贝/ML。(6)HBeAg阳性或(和)HBV-DNA前C区变异株阳性。(7)入选患者肝纤四项指标正常或有透明质酸(HA),III型前胶原(PCIII)或IV型胶原(IV.C)、层粘蛋白(LN)中任一一项结果增咼。(8)所有患者入选前6个月未曾接受任何西药或中药抗病毒及免疫治疗。1.3排除标准(1)妊娠或哺乳期妇女。(2)精神病患者。(3)外感、药物或其它非乙肝病毒因素引起谷丙转氨酶升高者。(4)伴有心肾等脏器功能严重损害者。(5)酒精性及肝吸虫性肝纤维化患者。(6)急性乙肝,重型肝炎及重叠或合并其它非乙型病毒性肝炎者。(7)病情已发展至肝硬化者。(8)肝豆状核变性。1.4剔除标准(1)门诊观察和治疗期间对所用药物严重过敏者。(2)因故中断治疗无法评价疗效者。(3)纳入观察后1个月内转为重度或重型肝炎者,或三个月内出现明显肝硬化迹象患者。(4)治疗三个月内发生严重并发症如上消化道出血、自发性腹膜炎及糖尿病、肾炎或其他严重疾病的患者。(5)治疗结束后失去随访者。根据以上原则,共有126例患者纳入本临床试验,按2:1比例随机分配至研究组和对照组,其中研究组84例,对照组42例。治疗过程及随访过程中,研究组与对照组共有6例患者无故中断治疗、失去随访而被剔除,其中研究组4例,对照组2例,最后纳入统计的病例共120例。研究组每天服用实施例1制得的浓縮提取液,对照组每天口服拉米呋定100mg。2检测指标所有研究对象首次就诊及研究结束时各检测一次,研究过程中,肝功能每1个月检测一次,其余指标每3个月检测一次。观察项目及方法2.1:主要症状包括纳差、乏力、肝区不适;体征包括肝肿大、脾大,肝掌、蜘蛛痣。2.2:ALT:采用TechniconRA-100全自动生化仪进行检测。正常参考值ALT〈35U/L。2.3:HBeAg检测采用美国Abbott公司AXSYM高效能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进行分析。2.4:HBVDNA定量检测使用荧光定量PCR方法,采用美国PE5700型全自动分析仪进行检测。灵敏度为lxl03COpy/ml。2.5:HBV-DNA前C区的扩增。2.5.1、模板HBV的提取,按已有文献进行。2.5.2、引物的设计根据adr亚型HBV基因核苷酸系列。选择Pre-C起始密码及C区保守系列设计引物。P1:5,-TTTCCTTCTATTCGATCT3',P2:5,-GTGCCTTGGGTGGCTTTA3。2.5.3、HBV-DNA前C区的基因扩增PCR反应体系反应总体积为50吗,含10xbuffer(10mmol/LTris,HCI,pH8.3,50mmol/LKCI.0.1%Tritonx-100),200mmol/LdNTPs,1.5mmol/LMgCl2,引物P1,P2各10(xmol/L,模板DNA2ial,加灭菌双蒸水至49^1,95°C热变性lOOmin,冰浴中加入1^1(lU/pl)TagDNA聚合酶,进入PCR循环,循环参数94°C,30秒;55°C,30秒;72°C,30秒,循环30次,最后一循环72。C延长5分钟。每次扩增均设立阴性,阳性对照。PCR产物用7%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以PBR322/HaelIlDNA为参照物,相应位置(87bp)有清晰带型时再进行。2.6:HBVYMDD变异株采用核酸扩增荧光法。2.7:T淋巴细胞包括T淋巴细胞(CD3+、CD4+、CD8+)亚群的检测,采用APAAP桥联酶标技术进行测定,相关试剂由军事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四环医学高技术开发部提供,按操作说明进行。2.8:肝纤维化指标检测2.8.1、HA含量测定,采用放射免疫法。试剂盒采用上海军医学研究所产品。2.8.2、PCIII含量测定—:^用放射免疫法,试剂盒采用重庆市肿瘤研究所提供产品。2.8.3、IV.C含量测定采用放射免疫法,试剂盒由日本第一化学药品株式会社提供。2.8.4、LN含量测定采用放射免疫法,试剂盒由日本第一化学药品株式会社提供。3疗效判断标准参考2000年9月西安会议关于"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所制定的治疗效果综合评价标准。3.1完全应答(显效):ALT复常,HBV-DNA定量<103拷贝/L、HBeAg、HBVDNA前C区变异均阴转;3.2部分应答(有效):ALT复常,HBV-DNA定量<103拷贝/L或HBeAg阴转或HBVDNA前C区变异阴转;3.3无应答(无效):未达到上述指标者;3.4持续应答:完全应答(显效)或部分应答(有效)者,停药后612个月仍为显效或有效者;3.5复发:治疗结束时为显效和有效,停药612个月内出现ALT异常及HBeAg、HBVDNA或HBVDNA前C区变异阳转者为复发。注对HBeAg阴性且无HBVDNA前C区变异但伴HBVDNA定量>103拷贝/L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达到HBVDNA定量<103拷贝/L及ALT复常即为完全应答;HBeAg阴性伴有HBVDNA前C区变异和HBVDNA定量>103拷贝/L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达到HBVDNA定量<103拷贝/L、HBVDNA前C区变异转阴及ALT复常亦计为完全应答。4统计方法采用spssll.5forwindows统计软件,计数资料采用?检验,当N<40时,则用Fisher's精确概率检验。组内计量资料及组间计量资料间的比较采用随机化配对设计资料的T检验,相关分析采用相关检验。P<0.05为有统计意义。5结果表l资料一般性描述研究组对照组病例总数(例)男(例)女(例)年龄(岁)病程(年)HBeAg(+)(例)HBVDNA定量Mx103(例)80552529.86±8.016.24±5.7656804033727.65±10.004.97±3.692740表2研究组、对照组治疗前一般情况比较<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2</column></row><table>从表2可以看出,研究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在性别构成、年龄、病程、ALT值及HBVDNA定量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表3研究组、对照组治疗后主要症状、体征复常率研究组%(例/例)对照组%(例/例)XP78.8(41/52)60.6(37/61)83.58(56/67)80(36/45)73.81(31/42)46.7(14/30)48.4(15/31)56(14/25)4.3180.03855.5(15/27)0.2010.65465.6(21/32)4.040.04475(21/28)0.2520.77273.07(19/26)0.0041.00035.7(5/14)1.6760.19533.3(5/15)0.9230.334表3显示,经f检验,在改善患者乏力、肝区不适方面,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在纳差、蜘蛛痣、肝掌、肝肿大、脾大复常率方面,研究组与对照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X).05)應ff痣大力差区掌蛛肿大乏纳肝肝蜘肝脾表4研究组、对照组治疗后总体疗效比较%(例/例)<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3</column></row><table>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表4显示,研究组疗程结束时ALT复常率、HBeAg阴转率、HBVDNA阴转率(<lxl03)、HBVDNA前C区变异阴转率分别达到93.75%、58.9%、57.5%、78.9%,对照组分别为87.5%、33.3%、55%、38.9%。其中HBeAg阴转率、HBVDNA前C区变异阴转率与对照组相比具有显著差异(P<0.05,〈0.01)。在应答率方面,研究组完全应答率、部分应答率分别达到45%、31.25%,总有效率达到76.25%,对照组则分别为35%、35%、70%,研究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但经f检验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变化情况(Mean±SD)HA(ng/ml)PCIII(ng/ml)IVC(ng/ml)LN(ng/ml)治疗272.8077士180.3913±研前159.0881**73.0206**究治疗组后58.5385±31.5356*#治疗对前226.7308±75.14762昭"、、治疗162.9130±组后191.6923±80.6209733.091464209.0500±115.85221"222.5641±99.8456**65.0513±29.8478±28.5618*#45.7500±25.58757*#43.44019*#173.0652±63.4849202.3500±103.61278211.3077±76.32415120.6667±76.4500±32.77270*54.40072*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5。与对照组治疗前比较^PX).05表5显示,两组治疗前血清肝纤维化指标间无显著差异(P>0.05);研究组治疗后,肝纤维化指标较治疗前均有明显下降(PO.Ol),对照组治疗后,IV.C、LN指标较治疗前也有明显下降(PO.Ol),但HA、PCin指标与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同时,研究组治疗后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表6研究组、对照组治疗前后细胞免疫指标变化情况(Mean±SD)<table>tableseeoriginaldocumentpage14</column></row><table>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1。与对照组治疗前比较^PX).05表6显示,两组治疗前各项细胞免疫指标值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治疗后,CD3+、CD4+值较治疗前均明显升高(PO.Ol),CD8+值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O.01);对照组治疗后细胞免疫各项指标与治疗前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研究组治疗后CD3+、CD4+值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O.Ol),但CD8+值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权利要求1.一种治疗乙肝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由如下组分和重量份数组成麻黄6~12附子3~9细辛3~6干姜6~9角刺12白背叶根15~30苍术11~13柴胡11~13枳壳14~16桃仁8~10红花8~10黄芪29~31当归14~16淫羊藿12~18蜈蚣3~6。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药制剂,其特征在于由如下组分和重:份数组成细辛36白背叶根1530枳壳1416黄芪29/入26。蜈虫36、麻黄612附子39细辛36干姜69角刺12白背叶根1530苍术12柴胡12枳壳15桃仁9红花9黄芪30当归15淫羊藿1218蜈蚣36。全文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乙肝的中药制剂,它由如下组分和重量百分数组成麻黄6~12,附子3~9,细辛3~6,干姜6~9,角刺12,白背叶根15~30,苍术11~13,柴胡11~13,枳壳14~16,桃仁8~10,红花8~10,黄芪29~31,当归14~16,淫羊藿12~18,蜈蚣3~6。本发明通过中医药疗法早期积极介入治疗,调整HBV感染患者免疫功能,激发慢性HBV携带者的机体免疫力,打破其免疫耐受状态,调整HBeAg阳性轻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免疫功能,以期改善该二类患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缩短患者的病程,提高其HBeAg及HBV-DNA转阴率,从而提高中医药治疗HBV感染的临床疗效,提高乙肝疗效的作用。文档编号A61P1/16GK101385845SQ20071003019公开日2009年3月18日申请日期2007年9月11日优先权日2007年9月11日发明者杨宏志,谢和平申请人: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