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周围血管疾病的药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11745阅读:178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治疗周围血管疾病的药物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周围血管疾病的药物。
背景技术
周围血管病为祖国医学文献中的“脱疽”或“血痹”范畴。包括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雷诺氏病及多发性末梢神经炎等。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属“脱疽”的范畴,“脱疽”主要由于内伤情绪激动而肝血不足, 劳损过度,耗伤精血而肾亏,元气不足则营卫气血运行不调;平素饮食不节,脾胃受伤,脾阳不振则不能散精与血脉,渐成气血俩亏;复加外感以严寒涉水,寒湿下受、外伤以及吸烟等刺激,以致肝肾不足,寒湿凝聚,瘀阻经络,痹塞不通,气血运行不畅而成。寒湿之邪易发为本病的外在原因,内在原因在于肝肾不足,正气衰弱,不能抗御外邪所致,寒湿为阴霾之邪, 最易伤人阳气,血得温则行,遇寒则凝,寒凝血瘀,经络阻塞不通,不通则痛。肝血不养则麻木。肾气不足则下肢痠软无力。趾(指)为人体之四末,易为寒湿所侵,肾阳不足,阳气不能畅达四末则四肢不温。当寒湿郁久化热,热胜肉腐则形成溃疡,坏疽。肝主筋,肾主骨,故本病后期有可能损伤筋骨,趾或指脱落的特点。若因热毒炽盛,疼痛彻夜不寐,以致阴液耗伤, 常出现伤阴之证。病之后期,虽趾(指)骨脱落,疼痛缓解,由于脓水淋漓不止,久不收口,以致气血亏损,故又可出现气血两虚的症状。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也属“脱疽”之病症,系由于瘀血停滞,阻塞脉络,营血回流受阻,水津外溢,聚而为湿,出现患肢肿胀疼痛等症状,瘀阻是病理变化之根本。本病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早期出现湿热蕴阻的症状,但随着治疗及病情的发展,亦可转化为血瘀湿阻或寒湿血瘀型,后者又会因瘀久化热,或转化为肝肾不足或脾肾阳虚等证型。临证中所见, 或以热为先,或以寒为主,或以湿为重,或以虚为甚,但始终伴随着“瘀”的病机。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为糖尿病中常见的并发症,因肾虚匮乏引起阴阳失调,肾阴不足者则虚火丛生,既上灼肺脾,伤津耗液,致津不载血;又因虚热煎熬营血,致血液浓缩,流行不畅。肾阳不足者则无以生化,既不布津液,又不能鼓动气血,以致脉寒凝滞,血流迟缓。可见肾虚精少破坏了正常的“阴平阳秘”状态,均可导致血流不畅,瘀血内阻,脉络失养。似属肾虚“血痹”。雷诺氏病,现代医学认为它是植物神经功能紊乱所致的一种周围血管疾病,中医辩证为营卫气血不足,复感外邪或情志所伤,阳气痹塞,血行涩滞,属“血痹”范畴。《金贵要略.血痹虚劳篇》云“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
多发性末梢神经炎,似可归属中医“血痹”论治。其发病机理是由于素体血虚,阳气不足,复感寒邪,以致寒凝血滞,气血运行不利,不能温养四末。总之“脱疽”或“血痹”的发生,由于内外的综合因素,引起脏腑之间的失调,经络发生痹塞,气血运行受到扰乱,是发病的基本原理。因此治疗“脱疽”或“血痹”应该灵活掌握,辩证与辨病相结合,酌情增减用药,方能药证合拍。
目前临床上用于治疗周围血管疾病的药物有脉络宁注射液、脉通胶囊,活血通脉胶囊、毛冬青片、脉络舒通胶囊、抗栓胶囊等,中国专利报道的200410013747. 7、 200810146980. 0、200910083701. 5等。尽管这些药物有一定疗效,但仍需要寻找更好的治疗药物。至今为止,还没有发现有关本发明所述的治疗周围血管疾病的药物报道。本发明人经过多年反复研究,并通过临床试验的反复验证,终于找到了有更好疗效的治疗周围血管疾病的药物,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治疗周围血管疾病的药物。本发明的治疗周围血管疾病的药物,其制成药物有效成分的中药原料选用络石藤祛风通络、凉血消肿,丝瓜络通络、活血、祛风,为君药;选用红花、丹参和三七活血通经、消肿止痛,为臣药;选用山茱萸补肾益髓、养肝涩精,山药补脾养胃、补肾涩精,茯苓利水渗湿、建脾宁心,为佐药;选用生地黄清热凉血,养阴生津,牡丹皮清热凉血、活血化瘀,泽泻和通草利小便、清湿热,为使药。各中药原料之间作用协同互补,共奏通络活血、化瘀止痛、滋肾健脾、渗湿消肿之功效。为了达到更好治疗效果,根据病症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酌情增选下列各组中药原料
干姜温中散寒、回阳通脉、燥湿消痰,木瓜平肝舒筋、和胃化湿,两味为佐使药,用于证见寒凉者;
制川乌和制草乌祛风除湿、温经止痛,两味为佐使药,增加止痛效果; 蜈蚣和全蝎祛风通络、散结止痛,当归补血活血、调经止痛,黄芪补气固表、利尿托毒、排脓、敛疮生肌,四味作为佐使药,用于气血瘀滞者,祛风通络以止痛,活血散瘀以行痹, 益气以通脉,补脾以荣肌。本发明的治疗周围血管疾病的药物组分的用量也是经过发明人进行大量摸索总结得出的,各组分范围具有较好疗效。按照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治疗周围血管疾病的药物,其特征在于制成药物有效成分的中药原料按下列重量份为络石藤4-8份、丝瓜络4-8份、红花2-4份、丹参3-4份、三七 2-3份、山茱萸2-4份、山药4-8份、茯苓4-8份、生地黄4_8份、牡丹皮2_4份、泽泻2_4份、 通草2-3份。按照本发明所述的治疗周围血管疾病的药物,其特征在于制成药物有效成分的中药原料按下列重量份为络石藤4-8份、丝瓜络4-8份、红花2-4份、丹参3-4份、三七2_3 份、山茱萸2-4份、山药4-8份、茯苓4-8份、生地黄4-8份、牡丹皮2_4份、泽泻2_4份、通草2-3份、干姜1. 5-3. 0份、木瓜4-6份。按照本发明所述的治疗周围血管疾病的药物,其特征在于制成药物有效成分的中药原料按下列重量份为络石藤4-8份、丝瓜络4-8份、红花2-4份、丹参3-4份、三七2_3 份、山茱萸2-4份、山药4-8份、茯苓4-8份、生地黄4-8份、牡丹皮2_4份、泽泻2_4份、通草2-3份、制川乌0. 8-1. 2份、制草乌0. 8-1. 2份。按照本发明所述的治疗周围血管疾病的药物,其特征在于制成药物有效成分的中药原料按下列重量份为络石藤4-8份、丝瓜络4-8份、红花2-4份、丹参3-4份、三七2_3份、山茱萸2-4份、山药4-8份、茯苓4-8份、生地黄4-8份、牡丹皮2_4份、泽泻2_4份、通草2-3份、干姜1. 5-3. 0份、木瓜4-6份、制川乌0. 8-1. 2份、制草乌0. 8-1. 2份。按照本发明所述的治疗周围血管疾病的药物,其特征在于制成药物有效成分的中药原料按下列重量份为络石藤4-8份、丝瓜络4-8份、红花2-4份、丹参3-4份、三七 2-32-3份、干姜1. 5-3. 0份、木瓜4_6份、制川乌0. 8-1. 2份、制草乌0. 8-1. 2份。按照本发明所述的治疗周围血管疾病的药物,其特征在于制成药物有效成分的中药原料按下列重量份为络石藤4-8份、丝瓜络4-8份、红花2-4份、丹参3-4份、三七2_3 份、山茱萸2-4份、山药4-8份、茯苓4-8份、生地黄4-8份、牡丹皮2_4份、泽泻2_4份、通草2-3份、蜈蚣0. 5-1. 0份、全蝎0. 5-1. 0份、当归2_4份、黄芪4_8份。按照本发明所述的治疗周围血管疾病的药物,其特征在于制成药物有效成分的中药原料按下列重量份为络石藤4-8份、丝瓜络4-8份、红花2-4份、丹参3-4份、三七2_3 份、山茱萸2-4份、山药4-8份、茯苓4-8份、生地黄4-8份、牡丹皮2_4份、泽泻2_4份、通草2-3份、干姜1. 5-3. 0份、木瓜4-6份、蜈蚣0. 5-1. 0份、全蝎0. 5-1. 0份、当归2_4份、黄芪4-8份。按照本发明所述的治疗周围血管疾病的药物,其特征在于制成药物有效成分的中药原料按下列重量份为络石藤4-8份、丝瓜络4-8份、红花2-4份、丹参3-4份、三七2_3 份、山茱萸2-4份、山药4-8份、茯苓4-8份、生地黄4-8份、牡丹皮2_4份、泽泻2_4份、通草2-3份、制川乌0. 8-1. 2份、制草乌0. 8-1. 2份、蜈蚣0. 5-1. 0份、全蝎0. 5-1. 0份、当归 2-4份、黄芪4-8份。按照本发明所述的治疗周围血管疾病的药物,其特征在于制成药物有效成分的中药原料按下列重量份为络石藤4-8份、丝瓜络4-8份、红花2-4份、丹参3-4份、三七2_3 份、山茱萸2-4份、山药4-8份、茯苓4-8份、生地黄4-8份、牡丹皮2_4份、泽泻2_4份、通草
2-3份、干姜1.5-3. 0份、木瓜4-6份、制川乌0. 8-1. 2份、制草乌0. 8-1. 2份、蜈蚣0. 5-1. 0 份、全蝎0. 5-1. 0份、当归2-4份、黄芪4-8份。按照本发明的所述的治疗周围血管疾病的药物的制备方法
称取下列按重量份配比的中药原料络石藤4-8份、丝瓜络4-8份、红花2-4份、丹参
3-4份、三七2-3份、山茱萸2-4份、山药4-8份、茯苓4_8份、生地黄4_8份、牡丹皮2_4份、 泽泻2-4份、通草2-3份;
根据病症不同酌情称取下列按重量份配比的各组中药原料
干姜1.5-3.0份、木瓜4-6份;
制川乌0. 8-1. 2份、制草乌0. 8-1. 2份;
蜈蚣0. 5-1. 0份、全蝎0. 5-1. 0份、当归2-4份、黄芪4_8份。将上述的中药原料按其重量倍加水提取3次,第一次加水2-3倍量,浸泡5-12 小时后提取1.5小时,第二次及第三次加水1-1. 5倍量,提取1小时,每次提取水温 980C _102°C之间,提取液过滤,合并滤液,减压浓缩成1-2倍量,分装;或者将滤液减压浓缩并在55°C _65°C之间热测相对密度为1. 35-1. 40的稠膏,制成大颗粒,真空干燥,粉碎成细粉,酌情加入所需的各种常规辅料,制备成任何一种常用的口服剂型,如丸剂、片剂、散剂、 胶囊剂,缓释微囊剂、微囊等,或制备成任何一种常用的灌肠剂、栓剂等。
具体实施方式
公斤、红花3公斤、丹参3公斤、三七2公斤、山茱萸3公斤、山药6公斤、茯苓6公斤、生地黄6公斤、牡丹皮3公斤、泽泻3公斤、通草2公斤。制备方法将所述中药原料按照其用量放入提取罐中,加水提取3次,第一次加水 140公斤,浸泡8小时后,提取1. 5小时,收集提取液,第二次、第三次各加水70公斤,分别提取1小时,收集提取液,过滤,合并滤液,减压浓缩成80公斤,分装成每袋100克。实施例2
原料与用量络石藤6公斤、丝瓜络6公斤、红花3公斤、丹参3公斤、三七2公斤、山茱萸3公斤、山药6公斤、茯苓6公斤、生地黄6公斤、牡丹皮3公斤、泽泻3公斤、通草2公斤、干姜2公斤、木瓜3公斤。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实施例3
原料与用量络石藤6公斤、丝瓜络6公斤、红花3公斤、丹参3公斤、三七2公斤、山茱萸3公斤、山药6公斤、茯苓6公斤、生地黄6公斤、牡丹皮3公斤、泽泻3公斤、通草2公斤、制川乌1公斤、制草乌1公斤。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实施例4:
原料与用量络石藤6公斤、丝瓜络6公斤、红花3公斤、丹参3公斤、三七2公斤、山茱萸3公斤、山药6公斤、茯苓6公斤、生地黄6公斤、牡丹皮3公斤、泽泻3公斤、通草2公斤、干姜2公斤、木瓜3公斤、制川乌1公斤、制草乌1公斤。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实施例5
原料与用量络石藤6公斤、丝瓜络6公斤、红花3公斤、丹参3公斤、三七2公斤、山茱萸3公斤、山药6公斤、茯苓6公斤、生地黄6公斤、牡丹皮3公斤、泽泻3公斤、通草2公斤、蜈蚣0. 7公斤、全蝎0. 7公斤、当归3公斤、黄芪6公斤。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实施例6
原料与用量络石藤6公斤、丝瓜络6公斤、红花3公斤、丹参3公斤、三七2公斤、山茱萸3公斤、山药6公斤、茯苓6公斤、生地黄6公斤、牡丹皮3公斤、泽泻3公斤、通草2公斤、干姜2公斤、木瓜3公斤、蜈蚣0. 7公斤、全蝎0. 7公斤、当归3公斤、黄芪6公斤。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实施例7
原料与用量络石藤6公斤、丝瓜络6公斤、红花3公斤、丹参3公斤、三七2公斤、山茱萸3公斤、山药6公斤、茯苓6公斤、生地黄6公斤、牡丹皮3公斤、泽泻3公斤、通草2公斤、制川乌1公斤、制草乌1公斤、蜈蚣0. 7公斤、全蝎0. 7公斤、当归3公斤、黄芪6公斤。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实施例8
原料与用量络石藤6公斤、丝瓜络6公斤、红花3公斤、丹参3公斤、三七2公斤、山茱萸3公斤、山药6公斤、茯苓6公斤、生地黄6公斤、牡丹皮3公斤、泽泻3公斤、通草2公斤、干姜2公斤、木瓜3公斤、制川乌1公斤、制草乌1公斤、蜈蚣0. 7公斤、全蝎0. 7公斤、 当归3公斤、黄芪6公斤。
制备方法同实施例1。临床试验资料
一、下肢深静脉血栓 1、临床资料
本组80例,其中男观例,女52例;年龄44-65岁;病程一周以内13例,1周-1个月者 43例,1个月以上者M例;发病原因产后44例,术后17例,外伤14例,感染2例,输液3 例。发病部位左下肢者68例,右下肢者9例,双下肢者3例,共83个下肢。髂外股静脉血栓25例,股静脉血栓41例,小腿腓肠肌静脉丛血栓14例。2、诊断标准
患肢一致性肿胀,双下肢同水平位置周径相差> 2cm ;彩色多普勒、ECT或下肢静脉造影显示血栓阻塞范围和部位。3、疗效标准
临床痊愈患肢肿胀消失,双下肢周径差< 0. 05cm,活动后无下肢胀痛。显效患肢肿胀明显减轻,0. 5cm <双下肢周径差< 1cm,活动后下肢轻度胀痛。有效患肢肿胀减轻, Icm <双下肢周径差< 2cm,活动后仍感下肢胀痛。无效患肢肿胀未消失,双下肢周径差仍 > 2cm。4、治疗结果
痊愈23例(28. 8%)、显效44例(55%),有效10例(12. 5%),无效3例(3. 8%),总有效率 96. 3%ο二、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1、临床资料
本组36例,男28例,女8例;年龄在35-70岁之间,平均39. 5岁;病程最长20年, 最短23天,平均5. 5年;发病部位右上肢1例,右下肢14例,左上肢2例,左下肢14例,双下肢5例。2、治疗结果
治愈(疼痛、麻木、发凉、等症状基本消失,创面愈合,步行2公里未出现跛行)14例 (38. 9%),好转(静止痛减轻或基本消失,皮温、皮色正常或接近正常。创面愈合或大部分愈合、或有轻度间歇性跛行)19例(52. 8%),无效(治疗前后症状无大变化)1例(2. 8%),恶化 (坏疽溃疡扩展至踝关节以上,或全身症状加重,被迫采用截肢手术)2例(5. 6%)。复发1例 (2.8%)。总有效率 91.6%。三、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1、临床资料
本组31例,男19例,女12例;年龄37-71岁;病程观年;全部病例初期表现为肢体感觉异常和运动异常,如四肢疼痛,受阻麻木、疼痛、灼热、发凉、针刺痛、踏棉垫感,或虫爬蚁走感等不同程度的感觉障碍,甚至痛觉过敏,深浅感觉明显减退,下肢、膝、跟腱反射明显减弱或消失,神经传导速度减慢,日轻夜重,通常下肢症状比上肢更为明显,严重者表现为下肢痠软无力,站立、行走困难,甚至完全瘫痪。2、治疗结果
治愈(症状、体征消失)10例(32.洲),好转(症状、体征明显减轻,不影响睡眠)17例(54. 8%),无效(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3例(9. 7%)。总有效率90. 3%。四、雷诺氏病 1、临床资料
本组15例,均为女性;年龄32-46岁;病程1-5年;发作时对称性肢端突发苍白,发凉, 出冷汗,旋即转为青紫、麻木、针刺样疼痛,数小时后肢端发红、变暖,如同常人,间歇期肢端可有疼痛或痠麻烧灼感,长期反复发作出现肢端皮肤萎缩、溃疡,指(趾)甲改变。2、治疗结果
治愈(症状、体征消失,随访1年无复发)9例(60%),好转(症状、体征基本消失,随访1 年偶有轻度发作)6例(40%)总有效率100%。五、多发性末梢神经炎 1、临床资料
本组12例,男4例,女8例;年龄36-51岁;病程5天-3个月;双下肢病变者6例,双下肢病变者4例,上下肢同时病变者2例。表现为手足发麻,疼痛,感觉过敏,以夜间为甚, 手足怕冷,无力,多汗。逐渐发展至双手腕关节和双踝关节。2、治疗结果
治愈(症状、体征完全消失,随访半年,无复发)9例(75%),好转(症状、体征基本消失,随访半年,四肢尚有轻微麻痹感)3例(25%)总有效率100%。本发明的治疗周围血管疾病的药物对红斑性肢痛症5例及冻伤3例,全部治愈,治愈率100%。治疗方法与用法用量
所有病例均采用本发明实施例1-8方法制备的药物制剂,内服使用时1日2次,每次 100克,即1袋;1疗程15天,观察1-4个疗程。
权利要求
1.一种治疗周围血管疾病的药物,其特征在于制成药物有效成分的中药原料按下列重量份为络石藤4-8份、丝瓜络4-8份、红花2-4份、丹参3-4份、三七2-3份、山茱萸2-4份、 山药4-8份、茯苓4-8份、生地黄4-8份、牡丹皮2-4份、泽泻2_4份、通草2_3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周围血管疾病的药物,其特征在于制成药物有效成分的中药原料按下列重量份为络石藤4-8份、丝瓜络4-8份、红花2-4份、丹参3-4份、三七2_3 份、山茱萸2-4份、山药4-8份、茯苓4-8份、生地黄4-8份、牡丹皮2_4份、泽泻2_4份、通草2-3份、干姜1. 5-3. 0份、木瓜4-6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周围血管疾病的药物,其特征在于制成药物有效成分的中药原料按下列重量份为络石藤4-8份、丝瓜络4-8份、红花2-4份、丹参3-4份、三七2_3 份、山茱萸2-4份、山药4-8份、茯苓4-8份、生地黄4-8份、牡丹皮2_4份、泽泻2_4份、通草2-3份、制川乌0. 8-1. 2份、制草乌0. 8-1. 2份。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治疗周围血管疾病的药物,其特征在于制成药物有效成分的中药原料按下列重量份为络石藤4-8份、丝瓜络4-8份、红花2-4份、丹参3-4份、三七 2-3份、山茱萸2-4份、山药4-8份、茯苓4-8份、生地黄4_8份、牡丹皮2_4份、泽泻2_4份、 通草2-3份、干姜1. 5-3. 0份、木瓜4-6份、制川乌0. 8-1. 2份、制草乌0. 8-1. 2份。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周围血管疾病的药物,其特征在于制成药物有效成分的中药原料按下列重量份为络石藤4-8份、丝瓜络4-8份、红花2-4份、丹参3-4份、三七2_3 份、山茱萸2-4份、山药4-8份、茯苓4-8份、生地黄4-8份、牡丹皮2_4份、泽泻2_4份、通草2-3份、蜈蚣0. 5-1. 0份、全蝎0. 5-1. 0份、当归2_4份、黄芪4_8份。
6.一种权利要求2或5所述的治疗周围血管疾病的药物,其特征在于制成药物有效成分的中药原料按下列重量份为络石藤4-8份、丝瓜络4-8份、红花2-4份、丹参3-4份、三七 2-3份、山茱萸2-4份、山药4-8份、茯苓4-8份、生地黄4_8份、牡丹皮2_4份、泽泻2_4份、 通草2-3份、干姜1. 5-3. 0份、木瓜4-6份、蜈蚣0. 5-1. 0份、全蝎0. 5-1. 0份、当归2_4份、 黄芪4-8份。
7.根据权利要求3或5所述的治疗周围血管疾病的药物,其特征在于制成药物有效成分的中药原料按下列重量份为络石藤4-8份、丝瓜络4-8份、红花2-4份、丹参3-4份、三七 2-3份、山茱萸2-4份、山药4-8份、茯苓4-8份、生地黄4_8份、牡丹皮2_4份、泽泻2_4份、 通草2-3份、制川乌0. 8-1. 2份、制草乌0. 8-1. 2份、蜈蚣0. 5-1. 0份、全蝎0. 5-1. 0份、当归2-4份、黄芪4-8份。
8.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治疗周围血管疾病的药物,其特征在于制成药物有效成分的中药原料按下列重量份为络石藤4-8份、丝瓜络4-8份、红花2-4份、丹参3-4份、 三七2-3份、山茱萸2-4份、山药4-8份、茯苓4-8份、生地黄4_8份、牡丹皮2_4份、泽泻 2-4份、通草2-3份、干姜1. 5-3. 0份、木瓜4_6份、制川乌0. 8-1. 2份、制草乌0. 8-1. 2份、 蜈蚣0. 5-1. 0份、全蝎0. 5-1. 0份、当归2-4份、黄芪4_8份。
全文摘要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周围血管疾病的药物,其特征在于制成药物有效成分的中药原料按下列重量份为络石藤4-8份、丝瓜络4-8份、红花2-4份、丹参3-4份、三七2-3份、山茱萸2-4份、山药4-8份、茯苓4-8份、生地黄4-8份、牡丹皮2-4份、泽泻2-4份、通草2-3份。各中药之间作用协同互补,共奏通络活血、化瘀止痛、滋肾健脾、渗湿消肿之功效。用于治疗周围血管疾病如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雷诺氏病及多发性末梢神经炎等,具有很好疗效。
文档编号A61K36/9068GK102210799SQ20111015393
公开日2011年10月12日 申请日期2011年6月9日 优先权日2011年6月9日
发明者张晓明, 毕哲全 申请人:毕哲全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