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悬挂式腔内置管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875773阅读:149来源:国知局
专利名称:双悬挂式腔内置管的制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器械,尤其涉及防止食道创伤后瘢痕收缩的腔内置管。
背景技术
目前腔内置管术用于食管扩张的成功率不到65%,其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治疗难以持久,食管烧伤后瘢痕生长收缩会持续长达6个月,在传统食管腔内置管后,腔内支撑管的下端经胃腔、胃瘘孔、腹腔、腹部瘘孔伸出腹部外并固定于腹壁,腹部瘘孔处以医用缝合线缝合,但一方面腔内支撑管随食管蠕动,另一方面腔内支撑管伸出体外部分在使用过程中要受到外部力量,因此短时间内便把腹部瘘孔处被线缝合的皮肤和皮下组织拉破,导致腔内支撑管的固定不牢固,因而需要反复多次进行置管扩张,治疗时间延长,费用增加,多数病人无法接受持续治疗。因此需要一种设计合理、固定可靠的腔内置管,能够长时间稳定的对腔内支撑管进行有效的固定,增加一次性置管的使用周期,从而提高治疗效果及治愈率。

实用新型内容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双悬挂式腔内置管,其设计合理、固定可靠,能够长时间稳定的对腔内支撑管进行有效的固定,增加一次性置管的使用周期,提高治疗效果及治愈率。本实用新型的双悬挂式腔内置管,包括腔内支撑管,所述腔内支撑管上端设置有一根悬吊件,下端设置有一个可拆密封端盖,所述腔内支撑管、悬吊件和可拆密封端盖均用柔性材料制成。进一步,所述悬吊件是条形管体或实体;进一步,所述悬吊件的外径不大于腔内支撑管内径的一半;进一步,所述悬吊件粘接在腔内支撑管上端内表面;进一步,所述腔内支撑管位于胃腔内的一段上设有进食孔,进食孔为椭圆形。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其采用双悬挂结构,能够减小每一处附着点皮肤所承受的压力,从而达到长时间稳定的对腔内支撑管进行有效的固定,增加一次性置管的使用周期,提高治疗效果及治愈率。经过多例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图1为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
图1的A向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
图1的A向视图,如图所示本实施例的双悬挂式腔内置管,包括腔内支撑管3,所述腔内支撑管3上端设置有一根悬吊件1,下端设置有一个可拆密封端盖5,所述腔内支撑管3、悬吊件1和可拆密封端盖5均用柔性材料制成,所述悬吊件1粘于腔内支撑管3的内壁,粘接层2,腔内支撑管3的下部开有一椭圆形进食孔4,下端连接密封端盖5,悬吊件是条形管体或实体,其外径不大于腔内支撑管内径的 1/3,并粘接于腔内支撑管上端内表面。使用过程中,悬吊件1的上端经鼻腔和鼻孔伸出,于鼻孔外打结悬挂;腔内支撑管3的下端经胃腔、胃瘘孔、腹腔和腹部瘘孔伸出体外,保证进食孔4位置处于胃腔内,腹部瘘孔处以医用缝合线缝合固定腔内支撑管3,腔内支撑管3下端用可拆卸密封端盖5密封,必要时便可以将密封盖5拆下,由此处为患者提供饲食。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
权利要求1.一种双悬挂式腔内置管,其特征在于包括腔内支撑管,所述腔内支撑管上端设置有一根悬吊件,下端设置有一个可拆密封端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双悬挂式腔内置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悬吊件是条形管体或实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双悬挂式腔内置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悬吊件的外径不大于腔内支撑管内径的1/3。
4.跟据权利要求1所述双悬挂式腔内置管,其特征在于所述悬吊件粘接于腔内支撑管上端内表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双悬挂式腔内置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腔内支撑管位于胃腔内的一段上设有进食孔,进食孔为椭圆形。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双悬挂式腔内置管,由悬吊件、腔内支撑管和可拆密封端盖组成,腔内支撑管上端连接悬吊件,下端用可拆密封端盖密封,且下部管壁开有进食孔,本实用新型采用双悬挂结构,即腔内支撑管的上端由悬吊件经鼻腔和鼻孔伸出并打结固定于鼻孔外部,下端经胃腔、胃瘘孔、腹腔和腹部瘘孔伸出腹部外固定于腹壁,二者同时分担压力,有效抑制了腔内支撑管在食管内的移动,同时患者也比较容易耐受,使置管时间延长,提高治愈率。
文档编号A61F2/82GK202020570SQ20112003867
公开日2011年11月2日 申请日期2011年2月14日 优先权日2011年2月14日
发明者张劲, 杨帆, 赵云平, 马铮 申请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