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纤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249995阅读:174来源:国知局
积纤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提供一种积纤装置,旋转鼓(1)在外周面具有集积用凹部(2),包括鼓主体(3)和形成集积用凹部(2)的底面(2A)的通气性的开孔部件(4)。开孔部件(4)被与底面(2A)相对配置的外侧成形部件(6)和配置在开孔部件(4)与鼓主体(3)之间的内侧成形部件(7)夹着,两成形部件(6)、(7)与开孔部件(4)重叠配置。在俯视集积用凹部(2)时,与底面(2A)重叠的两成形部件(6)、(7)的凹部底面对应部(6A)、(7A),分别由在厚度方向上贯通该凹部底面对应部(6A)、(7A)的多个开口部(65)、(75)和分隔形成各个该开口部(65)、(75)的开口部分隔部(60)、(70)构成,内侧成形部件(7)的开口部分隔部(70)与外侧成形部件(6)的开口部分隔部(60)相对应。
【专利说明】积纤装置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包括在外周面具有集积用凹部的旋转鼓,用于使纸浆等纤维材料、吸水性聚合物等成形体材料积纤(纤维堆积,fiberstacking)于该集积用凹部,以得到规定形状的成形体(吸收体)的积纤装置。
【背景技术】
[0002]作为在一次性尿布、生理用卫生巾等卫生产品(吸收性物品)中使用的吸收体的制造装置,已知下述积纤装置,其包括在外周面具有集积用凹部的旋转鼓,在使旋转鼓旋转的同时将纸浆等成形体材料以飞散状态供给至其外周面,通过自集积用凹部的底面的吸引将成形体材料积纤在集积用凹部内,通过自与集积用凹部相对配置的吸引机构的吸引使该集积用凹部内的积纤物从集积用凹部脱离,转印到吸引机构上。
[0003]关于如上所述构成的积纤装置的旋转鼓,例如在专利文献I中,记载了一种旋转鼓,在形成集积用凹部的底面的丝网(wire mesh)等具有小孔的通气性的部件上,以在规定方向上能够移动的方式安装掩蔽(masking)部件,通过使该掩蔽部件动作,能够制造具有期望的形状、克重(单位面积质量)分布的吸收体。
[0004]此外,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有一种旋转鼓,在形成集积用凹部的底面的具有多个吸引孔的通气性的多孔板的内部侧,将对空气流进行整流的蜂窝状构造整流体与该多孔板一体配置。根据专利文献2,通过使用这样构成的旋转鼓,吸收体的外形稳定化,能够抑制吸收体重量的偏差。
[0005]此外,在专利文献3中,记载有一种旋转鼓,在集积用凹部的通气性的底面整个区域,形成向鼓的径向 外方突出,向鼓的周向较长地延伸地多个凸部,该凸部在该周向连续或间断地排列,并且在鼓的轴向离开规定尺寸地排列。根据专利文献3,通过使用这样构成的旋转鼓,成形体材料在除了上述凸部的凹部的空间中积纤,因此最终得到的成形体(吸收体)具有由上述凸部形成的间歇排列的多个低刚性部,由此,具有均匀的刚性和高柔软性,整个区域中能够高效地吸收体液。
[0006]此外,在专利文献4中,记载有一种旋转鼓,在形成集积用凹部的底面的纤网层的内部侧(成形体材料的非积纤面侧),具有多个开口部的间隔部件和具有多个开口部的气体流量控制层按照该顺序叠层。根据专利文献4,集积用凹部的底面(纤网层)不是平坦状的,该底面在鼓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具有凹部,因此,成形体中与该凹部对应的部分与其它部分相比成形体材料的积纤量更多,能够成为高克重部。
[0007]现有技术文献
[0008]专利文献
[0009]专利文献1:US6330735B1
[0010]专利文献2 =US2OO928I5IlAl
[0011]专利文献3:US2006105075A1
[0012]专利文献4 =EPO226939A2
【发明内容】

[0013]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0014]在如上所述构成的积纤装置中,在将在旋转鼓的集积用凹部中使成形体材料积纤而得到的积纤物,利用自与该集积用凹部相对配置的吸引机构的吸引从该集积用凹部脱离,转印到该吸引机构上时,有时积纤物会勾挂于集积用凹部内的构成部件的间隙等中,不能够顺利地从该集积用凹部脱离,可能导致积纤物的转印不良。积纤物的转印不良会导致制造效率的下降,此外还会引起造型破坏、转印位置错位等会导致作为最终产品的成形体的品质降低的问题,希望防止其发生。
[0015]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0016]本发明提供一种积纤装置,其包括在外周面具有集积用凹部的旋转鼓,该旋转鼓通过将成形体材料在该集积用凹部的底面进行吸引而积纤,形成成形体,所述积纤装置的特征在于:所述旋转鼓包括鼓主体和形成所述集积用凹部的底面的通气性的开孔部件,所述开孔部件夹在与所述集积用凹部的底面相对配置的外侧成形部件和配置在该开孔部件与所述鼓主体之间的内侧成形部件之间,所述外侧成形部件和所述内侧成形部件这两成形部件与该开孔部件重叠配置,在俯视所述集积用凹部时,与该集积用凹部的底面重叠的所述两成形部件的凹部底面对应部,分别由在厚度方向上贯通该凹部底面对应部的多个开口部和分隔形成各个该开口部的开口部分隔部构成,所述内侧成形部件的开口部分隔部与所述外侧成形部件的开口部分隔部相对应。
[0017]此外,本发明提供一种使用上述积纤装置的吸收体的制造方法,其具有将随着空气流供给的吸收体原料吸引至上述旋转鼓的集积用凹部而进行积纤的积纤工序。
[0018]此外,本发明提供一种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该吸收性物品包括吸收体和固定该吸收体的片材,该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具有将通过实施上述制造方法而得到的吸收体固定于上述片材的工序。
[0019]发明效果
[0020]根据本发明的积纤装置,旋转鼓的集积用凹部内的积纤物顺利脱离,不会导致转印不良,能够高效地制造期望的形状的成形体。此外,根据本发明的吸收体的制造方法,能够闻效地制造没有造型破坏等的闻品质的吸收体。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21]图1是本发明的积纤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的概要立体图。
[0022]图2是表示图1所示的积纤装置的旋转鼓的立体图。
[0023]图3是说明图2所示的旋转鼓的结构的图。
[0024]图4是表示沿图2所示的旋转鼓的外周面和其附近的鼓宽度方向的截面的截面图。
[0025]图5是放大表示图2所示的旋转鼓的集积用凹部的底面的相反侧的面(与鼓主体的相对面)的一部分的图。
[0026]图6是表示在图2所示的旋转鼓的集积用凹部积纤有成形体材料的状态的截面图(图4对应图)。[0027]图7的(a)是表示从图6所示的集积用凹部脱离的积纤物的立体图,图7的(b)是图7的(a)的1-1线截面图。
[0028]图8是表示本发明的旋转鼓的另一实施方式的外周面和其附近的沿鼓宽度方向的截面的截面图(图4相当图)。
[0029]图9的(a)、图9的(b)分别是表示图8所示的旋转鼓中的非通气性部的一个例子的平面图。
[0030]图10是本发明的旋转鼓的又一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0031]图11是说明图10所示的旋转鼓的主要部分的结构的图。
[0032]图12是本发明的旋转鼓的又一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图11相当图。
[0033]图13是说明本发明的旋转鼓的又一实施方式的主要部分的结构的图。
[0034]图14是说明本发明的范围外的积纤装置的旋转鼓的结构的图。
[0035]图15的(a)是表示在图14所示的旋转鼓的集积用凹部积纤有成形体材料的状态的截面图,图15的(b)是使积纤物从图15的(a)所示的集积用凹部脱离,转印到吸引机构上的工序的说明图,图15的(c)是放大图15的(b)的一部分并示意性地表示的放大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6]本发明涉及旋转鼓的集积用凹部内的积纤物能够顺利脱离,不易导致转印不良,能够高效地制造期望的形状 的成形体的积纤装置。
[0037]以下,对于本发明的积纤装置,基于其优选一实施方式参照附图进行说明。图1中表示作为本发明的积纤装置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积纤装置10,此外,在图2~图4中,表示积纤装置10所具有的旋转鼓I。积纤装置10包括在外周面具有集积用凹部2的旋转鼓1,旋转鼓I通过在集积用凹部2的底面2A吸引成形体材料而进行积纤,形成成形体。
[0038]如图1所示,积纤装置10包括:在箭头Rl方向被旋转驱动的旋转鼓I ;向旋转鼓I的外周面供给成形体材料的管道11 ;配置在旋转鼓I的斜下方,在箭头R2方向旋转驱动的传送辊12 ;和配置在传送辊12的下方的真空传送装置。积纤装置10中的真空传送装置与在该种积纤装置中通常的真空传送装置为同样的结构,包括:架设于驱动辊和从动辊的环状的通气性带;和配置在夹着该通气性带与传送辊12相对的位置的真空盒。
[0039]在积纤装置10中,进一步,真空盒13设置在旋转鼓I的周向上的管道11与传送辊12之间,网带14配置为通过真空盒13与旋转鼓I之间以及传送辊12与旋转鼓I之间,除风板15设置为接近传送辊12的外周面。
[0040]以下,说明作为积纤装置10的主要的特征部分的旋转鼓I。本实施方式的旋转鼓1,如图2~图4所示,在外周面具有成形体材料被积纤的集积用凹部2,包括:鼓主体3 ;和形成集积用凹部2的底面2A且形成有多个通气孔的通气性的开孔部件4。集积用凹部2在旋转鼓I的外周面遍及周向全长地连续形成。开孔部件4是平坦状的,开孔部件4所形成的集积用凹部2的底面2A是平坦状的,实质上不具有凹凸。换言之,底面2A中的与后述的外侧成形部件6 (凹部底面对应部6A)的各开口部65 (被线状部件61、62包围的空间)对应的部分(俯视集积用凹部2时与 该对应的部分重叠的部分)是平坦状的。另外,此处的“凹凸”意味着会对成形体材料的积纤量造成影响的凹凸(为了使积纤量部分不同而有意形成的凹凸),不会对成形体材料的积纤量造成影响的微细的凹凸不包含在内。
[0041]鼓主体3由具有刚性的金属制的筒状体形成,如图3所示,在鼓宽度方向(旋转鼓的旋转轴方向,图中符号X表示的方向)的中央部具有在俯视集积用凹部2时与集积用凹部2的底面2A重叠的凹部底面对应部31。此处,“俯视”指的是从旋转鼓I的外周面的法线方向(与旋转鼓I的旋转轴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外方看对象物(集积用凹部等)的情况。鼓主体3的凹部底面对应部31包括:在厚度方向上贯通该凹部底面对应部31的多个(图3所示的方式中为8个)贯通口 32 ;和位于相邻的两个贯通口 32、32之间的非通气性的肋33,通过具有贯通口 32,作为该凹部底面对应部31整体具有通气性。多个贯通口 32在鼓主体3的周向隔开规定间隔地形成,在该周向相邻的两个贯通口 32、32之间,非通气性的肋33在鼓宽度方向X上延伸形成。肋33主要实现提高鼓主体3自身的强度,并且提高集积用凹部2的底部的强度的效果。
[0042]开孔部件4将在鼓内方产生的抽真空气体向鼓外方传递,保持随着抽真空气体被运送的纸浆等成形体材料。开孔部件4自身(分隔形成有通气孔的部件自身)是由难通气性材料或非通气性材料形成的,在开孔部件4的整个区域形成有多个微细的通气孔,集积用凹部2通过旋转鼓I内的维持为负压的空间上的期间,该通气孔作为吸引成形体材料的吸引孔起作用。在开孔部件4中,作为通气孔,例如能够将直径0.2~0.6_左右的圆孔以
0.4~1.5_左右的节距形成为交错状。作为非通气性材料,例如能够列举不锈钢、铁、铝、高分子材料等,作为难通气性材料,例如能够列举在由非通气性材料形成的部件中形成有微小开孔的材料等。作为开孔部件4能够使用金属或树脂制的网,或者对金属或树脂制的板进行蚀刻或冲压而形成有多个细孔的多孔性的金属板或树脂板等。作为形成开孔部件4的多孔性的金属板或树脂板,例如使用在厚度为0.1~0.5mm左右的金属或树脂制的板(不锈钢板等)通过冲压或蚀刻等的方法形成有多个细孔的部件。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中,集积用凹部2的底面2A是平坦状的,因此,形成该平坦状的底面2A的开孔部件4实质上不具有凹凸,由此开孔部件4的表观厚度在旋转鼓I的周向的整个区域中是均匀的。
[0043]如图2~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的旋转鼓I在鼓主体3和开孔部件4之外,还具有形成集积用凹部2的内侧面2B的环部件5。环部件5规定集积用凹部2的鼓宽度方向X的长度(集积用凹部2的宽度),夹着集积用凹部2配置在旋转鼓I的外周面的宽度方向两侧部,该宽度方向一侧部侧的环部件5与另一侧部侧的环部件5的间隔(左右一对环部件的间隔)成为集积用凹部2的宽度。此外,环部件5中沿旋转鼓I的周向的内侧端面形成集积用凹部2的内侧面2B的一部分,成为决定集积用凹部2的深度的一个要素。环部件5的安装位置(上述左右一对环部件的间隔)、厚度(上述内侧端面的高度)在考虑成形体(积纤物)的宽度、成形体材料的积纤量等的基础上决定。环部件5是非通气性的,例如由不锈钢板等金属板构成,其厚度例如为2~12_左右。
[0044]作为本实施方式的旋转鼓I的一个主要特征,如图3和图4所示,能够举出下述方面:形成集积用凹部2的底面2A的开孔部件4被与集积用凹部2的底面2A相对配置的外侧成形部件6和配置在开孔部件4与鼓主体3之间的内侧成形部件7夹着。两成形部件6、7如图3和图4所示与开孔部件4重叠配置,在外侧成形部件6与开孔部件4之间以及内侧成形部件7与开孔部件4之间没有配置其它部件。外侧成形部件6和内侧成形部件7各自的鼓宽度方向X的长度(宽度)与开孔部件4相同,在鼓宽度方向X的中央部具有俯视集积用凹部2时与集积用凹部2的底面2A重叠的凹部底面对应部6A、7A (参照图3)。此处所说的“俯视”与上述说明相同。
[0045]在俯视集积用凹部2时与该集积用凹部2的底面2A重叠的两成形部件6、7的凹部底面对应部6A、7A分别如图3和图4所示,包括在厚度方向贯通凹部底面对应部6A、7A的多个开口部65、75 ;和分隔形成各该开口部65、75的开口部分隔部60、70。
[0046]在本实施方式中,两成形部件6、7的开口部分隔部60、70分别如图3和图4所示,包括沿集积用凹部2的底面2A (旋转鼓I的外周面)延伸的线状部件61、62、71、72。此处,“沿集积用凹部2的底面2A延伸”包括开口部分隔部60、70 (线状部件61、62、71、72)与底面2A (开孔部件4)接触的情况和不接触的情况这两者。
[0047]更具体地说,如图3所示,外侧成形部件6的开口部分隔部60、70包括:在鼓宽度方向X上延伸的俯视为直线状的多根宽度方向线状部件61 ;和与该多根宽度方向线状部件61正交的俯视时为直线状的多根(本实施方式中为4根)周向线状部件62,由这些线状部件61、62形成为俯视时为栅格状。外侧成形部件6的开口部65位于该栅格的孔的部分,在俯视时具有矩形形状。
[0048]此外,如图3所示,内侧成形部件7的开口部分隔部70包括:在鼓宽度方向X上延伸的俯视为直线状的多根宽度方向线状部件71 ;和与该多根宽度方向线状部件71正交的俯视时为直线状的多根(本实施方式中为4根)周向线状部件72,由这些线状部件71、72形成为俯视时为栅格状。外侧成形部件6的开口部75位于该栅格的孔的部分,在俯视时具有矩形形状。
[0049]集积用凹部2由外侧成形部件6的开口部分隔部60分隔为与外侧成形部件6的多个开口部65对应的多个凹部,各该凹部包括开孔部件4 (底面2A)和从该开孔部件4在其法线方向上立起设置的开口部分隔部60所形成的侧壁,该开孔部件4的整体成为吸引成形体材料的吸引部。各该凹·部各自的被由开口部分隔部60形成的侧壁包围的空间(凹部的内部空间)是开口部65。
[0050]两成形部件6、7的开口部分隔部60、70 (线状部件61、62、71、72)分别与开孔部件4同样由难通气性或非通气性材料形成,为非通气性的。此处,开口部分隔部60、70的“非通气性”意味着从鼓内方产生的抽真空气体难以通过该部件(开口部分隔部60、70)的性质,不仅是指完全不通过抽真空气体的情况(无通气性的情况),也包括虽然具有低的通气性,但利用通过该部件的抽真空气体,不能够将在鼓外方在空气中为飞散状态的成形体材料(纸浆等)吸附于该部件的情况(实质上无通气性的情况)。只要没有特别说明,本说明书中记载的“非通气性”都适用上述说明,例如,开孔部件4自身(分隔出通气孔的部件自身)的非通气性也与开口部分隔部60、70的非通气性相同。这样,两个成形部件6、7的凹部底面对应部6A、7A中,虽然开口部分隔部60、70 (线状部件61、62、71、72)均为非通气性的,但是由于具有通过空气的多个开口部65、75,作为该凹部底面对应部整体,具有用于吸引堆积成形体材料的充分的通气性。
[0051]作为开口部分隔部60、70 (线状部件61、62、71、72)的形成材料,能够根据制造的成形体(吸收体)的用途等适当地选择使用难通气性材料和非通气性材料的哪一种。根据本
【发明者】们的认知,在开口部分隔部60、70各自的通气性比集积用凹部2的底面2A (开孔部件4)的通气性低的情况下,与它们的通气性同等的情况相比,积纤性提高,成形体材料的向集积用凹部2的积纤能够顺利进行,并且转印性提高,集积用凹部2内的积纤物的转印能够顺利地进行。由此,开口部分隔部60、70的形成材料优选选择为两分隔部60、70比集积用凹部2的底面2A (开孔部件4)通气性更低。
[0052]外侧成形部件6中的除了凹部底面对应部6A的部分,即外侧成形部件6的鼓宽度方向X的两侧部6B、6B,在本实施方式中,成为在俯视旋转鼓I的外周面时与环部件5重叠的环部件对应部。外侧成形部件6的侧部6B的鼓宽度方向X的长度(宽度)与环部件5的宽度相同。如图4所示,外侧成形部件6的侧部6B中,沿旋转鼓I的周向的内侧端面与环部件5的内侧端面形成为拉平的面,与环部件5 —同形成集积用凹部2的内侧面2B。外侧成形部件6的侧部6B由与凹部底面对应部6A (开口部分隔部60)同样的难通气性或非通气材料构成,与开口部分隔部60同样为非通气性的。
[0053]此外,内侧成形部件7中的除了凹部底面对应部7A的部分,即内侧成形部件7的鼓宽度方向X的两侧部7B、7B,在本实施方式中,成为在俯视旋转鼓I的外周面时与环部件5重叠的环部件对应部。内侧成形部件7的侧部7B的鼓宽度方向X的长度(宽度)与环部件5的宽度相同,由此与外侧成形部件6的侧部6B的宽度也相同。如图3所示,内侧成形部件7的侧部7B中,沿旋转鼓I的周向的内侧端面与环部件5的内侧端面和外侧成形部件6的侧部6B的内侧端面形成为拉平的面。内侧成形部件7的侧部7B由与凹部底面对应部7A (开口部分隔部70)同样的难通气性或非通气材料构成,与开口部分隔部70同样为非通气性的。
[0054]关于外侧成形部件6,凹部底面对应部6A的厚度优选为1mm以上,更优选为2mm以上,此外优选为30mm以下,更优选为15mm以下。具体地说,凹部底面对应部6A的厚度优选为I~30mm,更优选为2~15mm。两侧部6B的厚度能够与凹部底面对应部6A的厚度同样地进行设定。此外,关于内侧成形部件7,凹部底面对应部7A的厚度优选为1mm以上,更优选为2mm以上,此外优选为30mm以下,更优选为15mm以下。具体地说,凹部底面对应部7A的厚度优选为I~3 0mm,更优选为2~20mm。两侧部7B的厚度能够与凹部底面对应部7A的厚度同样地进行设定。
[0055]内侧成形部件7的开口部分隔部70与外侧成形部件6的开口部分隔部60对应。即,内侧成形部件7的开口部分隔部70必定与外侧成形部件6的开口部分隔部60相对配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和图4所示,内侧成形部件7的开口部分隔部70 (线状部件71、72)与外侧成形部件6的开口部分隔部60 (线状部件61、62) —对一地对应。另外,两者的对应关系并不限于这样的一对一的方式,内侧成形部件7也可以具有与外侧成形部件6的开口部分隔部60 (线状部件61、62)不对应的开口部分隔部70 (线状部件71、72)。
[0056]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和图4所示,外侧成形部件6的多个开口部65和内侧成形部件7的多个开口部75 —对一地对应。即,在俯视集积用凹部2时,一个开口部65和一个开口部75重叠。此外,一个开口部65和与其对应的一个开口部75 (俯视集积用凹部2时相互重合的开口部65、75)具有俯视时的形状相互相似的关系。在本实施方式中,开口部75与对应的开口部65的相似比为1,开口部65和开口部75具有俯视时形状相互全等的关系O
[0057]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开口部65和开口部75 —对一地对应并且处于该对应关系的两个开口部65、75的俯视时形状具有相互全等的关系,因此,在分隔形成开口部65、75的开口部分隔部60、70中,当然宽度方向线状部件61与宽度方向线状部件71的个数(配置数)相等,此外,周向线状部件62与周向线状部件72的个数(配置数)相等,进一步,外侧成形部件6的线状部件61、62与俯视集积用凹部2时与线状部件61、62重叠的内侧成形部件7的线状部件71、72的宽度(与线状方向正交的方向的长度)相同。即,构成开口部分隔部60的直线状的周向线状部件62的宽度W2 (参照图4)和夹着开孔部件41位于其正下方(鼓主体
3侦D的构成开口部分隔部70的直线状的周向线状部件72的宽度W4 (参照图4和图5)相同,此外,构成开口部分隔部60的直线状的宽度方向线状部件61的宽度Wl (未图不)和夹着开孔部件41位于其正下方(鼓主体3侧)的构成开口部分隔部70的直线状的宽度方向线状部件71的宽度W3 (参照图5)相同。构成开口部分隔部60的宽度方向线状部件61的宽度Wl和周向线状部件62的宽度W2,对成形体(积纤物)的形状产生影响,因此分别根据成形体的用途等适当设定,优选为1mm以上,更优选为2mm以上,此外优选为IOmm以下,更优选为8mm以下。具体地说,宽度Wl和宽度W2分别优选为I~10mm,更优选为2~8mm。宽度W3为与宽度Wl同样的范围,宽度W4为与宽度W2同样的范围。宽度Wl和宽度W2(宽度W3和宽度W4)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0058]另外,关于线状部件61、62、71、72各自的宽度(Wl~W4),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在图4中对线状部件62、72所表示的那样,在线状部件的厚度方向(集积用凹部2的深度方向)不变化而保持为一定,但也可以在该厚度方向上发生变化,例如也可以随着向开孔部件4去而逐渐增加或减少。此时,线状部件61、62、71、72的宽度(Wl~W4)意味着该线状部件中的最接近开孔部件4 (底面2A)的部位的宽度(该线状部件和开孔部件4接触的情况下,其接触部位的宽度)。
[0059]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形成集积用凹部2的底面2A的通气性的开孔部件4被外侧成形部件6和内侧成形部件7夹着,该外侧成形部件6和内侧成形部件7包括多个开口部65、75和分隔形成各该开口部65、75的开口部分隔部60、70,因此,与集积用凹部的底部仅由开孔部件构成的情况,·或者如后述的旋转鼓80 (参照图14和图15)那样,集积用凹部的底部由开孔部件和配置在该开孔部件的一面侧的成形部件这两层构成的情况相比,集积用凹部2的底部的强度提高,该底部难以变形,构成集积用凹部2内的开孔部件4和外侧成形部件6的紧贴性提高,集积用凹部2的底面2A与位于该底面2A上的外侧成形部件6的开口部分隔部60(线状部件61、62)之间不易产生间隙。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的旋转鼓1,由于积纤物勾挂在该间隙中而产生的上述积纤物的转印不良不易发生,而且,用于运输成形体材料的抽真空气体容易成为整流,因此能够高效地制造集积用凹部2内的成形体材料均匀的积纤得到促进,不发生造型破坏的良好形状的成形体。
[0060]图14和图15所示的旋转鼓80中,集积用凹部90的底部由开孔部件82和配置在该开孔部件82的一面侧的成形部件84这两层构成,因此,在集积用凹部90的底面上设置有用于防止自该底面的成形体材料的吸引的非通气性的成形部件84。该“集积用凹部的底面上的非通气性的成形部件”一般是以使成形体材料的积纤量部分不同为目的而采用的,但会成为积纤物的转印不良的原因。进一步说明旋转鼓80,如图15的(a)所示,旋转鼓80在外周面具有纸浆等成形体材料被积纤的集积用凹部90,因此如图14所示,包括:鼓主体81 ;形成集积用凹部90的底面且形成有多个通气孔的通气性的开孔部件82 ;和形成集积用凹部90的内侧面(在与底面交叉的方向上延伸的壁面)的环部件83,进而,在开孔部件82与环部件83之间,设置有将集积用凹部90在其底面方向分隔为多个区域的成形部件84。成形部件84中的与集积用凹部90的底面对应的部位84A由相互正交的俯视为直线状的多个非通气性的线状部件85形成为栅格状,在该栅格的孔的部分形成有在厚度方向上贯通成形部件84的开口部86。
[0061]使用这样构成的旋转鼓80,通过通常的方法利用吸引机构(未图示)的自集积用凹部90的底面的吸引在集积用凹部90内使成形体材料积纤时,在非通气性的线状部件85上不进行自该底面的吸引,因此成形体材料优先被吸引积纤至开口部86,结果如图15的(a)所示,成形体材料的积纤量部分不同的积纤物95在集积用凹部90内形成。如图15的(b)所示,使该集积用凹部90内的积纤物95通过自与集积用凹部90相对配置的真空传送装置96的吸引从集积用凹部90脱离而转印到真空传送装置96上时,如图15的(c)所示,构成积纤物95的成形体材料可能勾挂于开孔部件82与线状部件85之间的间隙87,妨碍开口部95的顺利的脱离,但是,在集积用凹部90内这样的会妨碍积纤物95的顺利的脱离的间隙87形成有多个,因此容易导致积纤物95的转印不良。此外,间隙87的存在会使从旋转鼓80的内方产生的用于运送成形体材料的抽真空气体的整流紊乱,因此可能妨碍成形体材料的均匀的积纤,破坏积纤物(成形体)的形状。与此相对,本实施方式的旋转鼓I具有上述结构(集积用凹部2的底部由开孔部件4和分别配置在该开孔部件4的一面侧和另一面侧的成形部件6、7这三层构成等),与旋转鼓80相比转印性、成形性等方面更优异。
[0062]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外侧成形部件6的线状部件61、62和在俯视集积用凹部2时与线状部件61、62重叠的内侧成形部件7的线状部件71、72中,将宽度设定得相同(W1 = W3、W2 =W4),但在使两线状部件的宽度不同的情况下,也能够得到良好的结果。即,使内侧成形部件7的线状部件71、72的宽度W3、W4大于外侧成形部件6的线状部件61、62的宽度W1、W2时(Wl < W3、W2 < W4),相对于从鼓外方向内方流动的抽真空气体,构成位于其下风处的开口部分隔部70的线状部件71、72与构成位于上风处的开口部分隔部60的线状部件61、62相比宽度更大,因此,抽真空气体不易进入集积用凹部2的底面2A与开口部分隔部60 (线 部件61、62)之间的间隙,因此,集积用凹部2内的成形体材料的均匀积纤得到促进,能够有效地防止积纤物的转印不良和造型破坏。从进一步提高这样的抽真空气体向底面2A与开口部分隔部60之间的间隙的侵入防止效果的观点出发,开口部分隔部60的宽度方向线状部件61的宽度Wl和与此对应的开口部分隔部70的宽度方向线状部件71的宽度W3的比(W1/W3)优选为0.1~1,更优选为0.2~0.7。开口部分隔部60的周向线状部件62的宽度W2和与此对应的开口部分隔部70的周向线状部件72的宽度W4的比(W2/W4)优选也设定在该范围中。
[0063]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开孔部件4被外侧成形部件6和内侧成形部件7夹着,由此与开孔部件4不被两成形部件6、7夹着的情况相比,容易从旋转鼓I取下开孔部件4,成形体材料堵塞开孔部件I等时的更换操作很容易。
[0064]上述内侧成形部件7、开孔部件4、外侧成形部件6和环部件5利用未图示的螺栓等按该顺序自由装卸地固定于鼓主体3的外周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于鼓主体3的这些部件分别如图3所示,其长度方向(鼓周向)的长度为将旋转鼓I的周长大致二等分的长度,将各个部件在鼓主体3各固定两个,由此能够组装旋转鼓I。
[0065]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所示,外侧成形部件6经由在凹部底面对应部6A中穿设于开口部分隔部60的多个螺栓孔(未图示)和插入该各螺栓孔中的螺栓8,固定于内侧成形部件7。即,如图5所示,在俯视集积用凹部2时与外侧成形部件6的凹部底面对应部6A重叠的内侧成形部件7的凹部底面对应部7A中,在构成开口部分隔部70的宽度方向线状部件71和周向线状部件72的多个交点中的一部分,贯通有在厚度方向上贯通开口部分隔部70和开孔部件4,进而到达外侧成形部件6的开口部分隔部60 (构成开口部分隔部60的宽度方向线状部件61和周向线状部件62的交点)的内部的螺栓孔(未图示),利用从与集积用凹部2的底面2A相反侧的面插入这些螺栓孔的多个螺栓8,外侧成形部件6、开孔部件4和内侧成形部件7 —体化。螺栓孔到达开口部分隔部60的内部,但是并不在厚度方向上贯通开口部分隔部60,由此螺栓8不会从开口部分隔部60的上表面(与开孔部件4的相对面的相反侧的面)突出。这样,通过将外侧成形部件6的凹部底面对应部6A经由螺栓固定于内侧成形部件7的凹部底面对应部7A,开口部分隔部60、70和开孔部件4的紧贴性提高,不易在它们之间产生间隙,因此能够更为可靠地达到上述效果。
[0066]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鼓主体3的非通气性的肋33 (参照图3)和外侧成形部件6以及内侧成形部件7各自的开口部分隔部60、70 (线状部件61、62、71、72)重叠。更具体地说,外侧成形部件6以构成开口部分隔部60的在鼓宽度方向X延伸的多个宽度方向线状部件61中一部分与同样在鼓宽度方向X延伸的俯视为直线状的肋33重叠的方式固定于鼓主体3,此外,内侧成形部件7也以构成开口部分隔部70的在鼓宽度方向X延伸的多个宽度方向线状部件71中一部分与肋33重叠的方式固定于鼓主体3。这样,鼓主体3的凹部底面对应部31中的非通气性的肋33与构成外侧成形部件6的凹部底面对应部6A的线状部件61 (难通气性材料或非通气性材料)和构成内侧成形部件7的凹部底面对应部7A的线状部件71 (难通气性材料或非通气性材料)分别重叠,由此能够消除由于设置肋33而导致的问题(从鼓内方产生的抽真空气体对成形体材料的吸引力下降),并且更可靠地达到肋33的效果(提高鼓主体3和集积用凹部2的底部的强度和防止该底部的的变形)。
[0067]在积纤装置10中,在旋转鼓I的鼓宽度方向X (旋转鼓I的旋转轴方向)的一端,固定有接受来自电机等原动机的动力进行旋转的俯视为圆形状的旋转板,鼓主体3、内侧成形部件7、开孔部件4、外侧成形部件6和环部`件5通过该旋转板的旋转围绕水平轴一体旋转。另一方面,在旋转鼓I的鼓宽度方向X的另一端,固定有固定于积纤装置10的其它构成部件且不旋转的俯视为圆形状的固定板。在该固定板上固定有将旋转鼓I (鼓主体3)的内部在周向上分隔为多个区域的板,利用该板在旋转鼓I (鼓主体3)的内部,如图1所示,形成有相互间被分隔开的空间A、B和C。即,空间A~C彼此之间被从上述固定板向上述旋转板设置的板分隔。即使固定于上述旋转板的鼓主体3等旋转,固定于上述固定板的板也不旋转,由此空间A、B和C的位置不变化而保持一定。在空间A中连接有吸气风扇等未图示的公知的排气装置(吸引机构),通过该排气装置的动作,能够将该空间A内维持为负压。集积用凹部2通过维持为负压的空间A上的期间,形成集积用凹部2的底面2A的开孔部件4的微细通气孔作为吸引孔起作用。
[0068]进一步说明积纤装置10,如图1所示,管道11的一端侧覆盖位于上述空间A上的旋转鼓I的外周面,未图示的另一端侧具有成形体材料导入装置。成形体材料导入装置例如包括粉碎片状的木材浆而形成原纤化浆,将该原纤化浆(纤维材料)送入管道内的粉碎机。也能够设置有在管道11的途中导入吸水性聚合物的粒子的吸水性聚合物导入部。[0069]传送辊12具有有透气性的圆筒状的外周部,接受来自电机等原动机的动力,其外周部围绕水平轴旋转。在传送辊12的内侧(旋转轴侧)的非旋转部分形成能够使内部减压的空间D。在空间D连接有吸气风扇等公知的排气装置(未图示),通过使该排气装置动作,能够将该空间D内维持为负压。在传送辊12的外周面形成有多个连通内部的吸引孔。这些吸引孔在通过维持为负压的空间D上的期间,从外部向内部吸入空气,利用其吸引力,集积用凹部2内的积纤物(成形体)从旋转鼓I上向传送棍12上顺利地移动。
[0070]真空盒13具有包括上下面、左右两侧面和背面的箱状的形状,具有向旋转鼓I方向开口的开口部。真空盒13经由未图示的排气管等连接有吸气风扇等公知的排气装置(未图示),通过该排气装置的动作,能够将真空盒13内维持为负压。另外,真空盒13是用于对集积用凹部2内的积纤物不产生造型破坏地稳定地进行转印的装置,在像本实施方式这样得到比较不容易发生造型破坏的形状的积纤物95 (参照图7)时,也可以不特别设置,或者即使设置也没有必要使用。网带14是具有网眼的带状的通气性带环状连结而成的,被引导至多个前置辊(free roll) 16和传送辊12,在规定的路径上连续移动。网带14由传送辊12的旋转来驱动。如图1所示,网带14以在管道11的下游侧端部Ila的附近,导入旋转鼓I的外周面上之后,依次通过真空盒13与旋转鼓I之间以及传送辊12与旋转鼓I之间的方式配置。网带14在通过真空盒13的开口部前的期间,与旋转鼓I的外周面接触,在传送辊12与旋转鼓I的最接近部附近,从旋转鼓I的外周面离开,向传送辊12上移动。
[0071]网带14具有与传送辊12的上述吸引孔相比更小的细孔,随着自传送辊12的该吸引孔的吸引,也进行自与该吸引孔重叠的网带14的上述细孔的吸引。除风板15夹着传送辊12的外周面的宽度方向上形成有上述吸引孔的区域地在其两侧设置有一对,防止或减少来自侧方的风的流入,防止从集积用凹部2脱离的积纤物(成形体)的造型破坏等。
[0072]接着,说明使用上述积纤装置10连续制造吸收体的方法,即本发明的吸收体的制造方法的一个实施方式。本实施方式的制造方法具有将随着空气流供给的吸收体原料(成形体材料)吸引至旋 转鼓I的集积用凹部2而积纤的积纤工序。
[0073]在实施上述积纤工序之前,首先,使分别与旋转鼓I内的空间A、传送辊12内的空间D和真空盒13内连接的排气装置动作,使它们成为负压。通过使空间A内成为负压,在管道11内产生将吸收体原料向旋转鼓I的外周面输送的空气流(抽真空气体)。此外,使旋转鼓I和传送辊12旋转,使配置在传送辊12的下方的未图示的真空传送装置动作。
[0074]然后,使上述纤维材料导入装置动作,向管道11内供给吸收体原料,该吸收体原料随着在管道11内流动的空气流,成为飞散状态,被供向旋转鼓I的外周面。
[0075]在输送到被管道11覆盖的部分的期间,如图6所示,吸收体原料94被吸引至旋转鼓I的集积用凹部2内而积纤。本实施方式中,如图6所示,不仅在进行自底面2A的吸引的、外侧成形部件6的凹部底面对应部6A的开口部65使吸收体原料94积纤,在不进行自底面2A的吸引的开口部分隔部60 (线状部件61、62)也使吸收体原料94积纤。吸收体原料在管道11的上游侧仅在开口部65积纤,当积纤的吸收体原料的高度达到开口部分隔部60 (线状部件61、62)的厚度时,随着吸收体原料彼此的缠绕以及输送吸收体原料的管道11内的空气的流动,吸收体原料也开始在开口部分隔部60 (线状部件61、62)上积纤。在管道11的下游侧,集积用凹部2成为完全被吸收体原料覆盖的状态。
[0076]这样,在集积用凹部2内使吸收体原料94积纤而得到积纤物95之后,进一步使旋转鼓I旋转。然后,集积用凹部2内的积纤物95当到达真空盒13的相对位置时,由于来自真空盒13的吸引,成为吸附于网带14的状态,以该状态输送到传送辊12与旋转鼓I的最接近部或其附近。然后,吸附于网带14的状态的积纤物95由于来自传送辊12侧的吸引,从集积用凹部2脱离,与网带14 一同向传送辊12上转印。该积纤物95的自集积用凹部2的脱离和向传送辊12上的转印,利用上述旋转鼓I的特殊结构带来的作用效果,不产生问题地顺利实施。
[0077]图7中表示刚刚从集积用凹部2脱离后积纤物95的一部分。如图7所示,积纤物95中,与外侧成形部件6的凹部底面对应部6A的开口部65对应的部分成为吸收体原料的积纤量相对较多的大厚度部(高克重(单位面积质量)部)95A,与凹部底面对应部6A的开口部分隔部60 (线状部件61、62)对应的部分成为吸收体原料的积纤量相对较少的小厚度部(低克重部)95B。此外,该积纤物95的一方的面95a是大致平坦的,而另一方的面95b成为起伏大的凹凸面。在凹凸面95b,在鼓宽度方向X和与其正交的方向上(与鼓周向对应的方向)延伸的多个俯视时为连续直线状的凹部(槽部,小厚度部95B)配置为栅格状,在该栅格的孔的部分配置有俯视时为矩形形状的凸部(大厚度部95A)。
[0078]转印到传送辊12上的积纤物95在受到来自传送辊12侧的吸引的同时被输送,被传送到包芯片材96上,该包芯片材96被导入配置在传送辊12的下方的未图示的真空传送装置上,由薄纸(tissue paper)或透液性的无纺布等形成。之后,两侧部沿着包芯片材96的输送方向被折返,积纤物95的上下两面被包芯片材96包覆。然后,被包芯片材96包覆的状态的积纤物95根据需要由按压辊等压缩机构(未图示)在厚度方向上被压缩后,由截断器切断为规定的大小,得到由被包芯片材96包覆的成形体构成的吸收体。另外,积纤物95在厚度方向上被压缩的情况下,大厚度部(高克重部)95A成为密度相对较高的高密度部,小厚度部(低克重部)95B成为密度相对较低的低密度部。
[0079]本发明的吸收体适于用作在一次性尿布或生理用卫生巾等吸收性物品的构成部件。作为使用本发明的吸收体·的吸收性物品的一个例子,能够举出具有该吸收体和固定该吸收体的片材的吸收性物品。该片材可以仅配置在吸收体的一个面(肌肤相对面或非肌肤相对面)侧,也可以分别配置在吸收体的两面侧。在后者的情况下,作为配置在吸收体的肌肤相对面侧的片材,能够使用液体透过性的正面片材,作为配置在吸收体的非肌肤相对面侧的片材,能够使用液体不透过性或憎水性的背面片材。其中,肌肤相对面是吸收性物品或其构成部件(例如吸收体)中在吸收性物品的穿戴时朝向穿戴者的肌肤侧的面,非肌肤相对面是吸收性物品或其构成部件中在吸收性物品的穿戴时朝向肌肤侧的相反侧(衣物侧)的面。
[0080]具有本发明的吸收体和固定它的片材的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具有将通过实施上述制造方法而得到的吸收体固定于该片材(正面片材、背面片材等)的工序。吸收体和片材的固定能够通过热熔粘接剂、热熔接等公知的固定手段实施。此外,吸收体和片材的固定也包括不直接与片材接合,而至少在两个片材间夹持吸收体的情况。
[0081]以下说明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后述的其它实施方式中,主要说明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的构成部分,对于同样的构成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说明。没有特别说明的构成部分能够适用于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
[0082]在图8和图9中表不本发明的旋转鼓的另一实施方式。该另一实施方式的旋转鼓中的开孔部件4A,在与外侧成形部件6的开口部分隔部60 (线状部件61、62)和/或内侧成形部件7的开口部分隔部70 (线状部件71、72)对应的部分40 (在俯视集积用凹部2时与开口部分隔部60和/或开口部分隔部70重叠的部分。以下也称为开口部分隔部对应部40),具有非通气性部45。更具体地说,隔着开孔部件4A相对配置的外侧成形部件6和内侧成形部件7中,如上所述,外侧成形部件6的多个开口部65和内侧成形部件7的多个开口部75 —对一地对应,开孔部件4A的开口部分隔部对应部40,如图8所示,是被外侧成形部件6的开口部分隔部60 (线状部件61、62)和内侧成形部件7的开口部分隔部70 (线状部件71、72)夹着的部分,该部分成为非通气性部45。
[0083]非通气性部45不具有形成在开孔部件4A的其它部位的通气孔(在厚度方向上贯通开孔部件4A的孔),是非通气性的。此处,非通气性部45的“非通气性”与上述开口部分隔部60、70的非通气性是同样的,实质上意味着无通气性。由此,非通气性部45作为在成形体材料的积纤时从鼓外方向内方流动的抽真空气体实质上不通过,不进行自集积用凹部2的底面2A的吸引的非吸引部起作用。
[0084]图9中表示非通气性部45的具体例。在图9的(a)所示的方式中,开孔部件4A的开口部分隔部对应部40的整个区域成为非通气性部45,开孔部件4A中的开口部分隔部对应部40以外的部位不成为非通气性部,具有通气孔。即,在图9的(a)所示的方式中,非通气性部45包括:与构成开口部分隔部60的多根宽度方向线状部件61和构成开口部分隔部70的多根宽度方向线状部件71分别一对一地对应的多根俯视时为连续直线状的宽度方向非通气性部45A ;和与构成开口部分隔部60的多根(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根)周向线状部件62和构成开口部分隔部70的多根(本实施方式中为4根)周向线状部件72分别一对一地对应的多根俯视时为连续直线状的周向非通气性部45B,开口部分隔部60、70和非通气性部45在俯视集积用凹部2时的形状相同,它们在俯视时均为栅格状。基于积纤物的脱离性的观点,开口部分隔部对应部40的宽度方向非通气性部45A优选与宽度方向线状部件61和宽度方向线状部件71的宽度相同或比宽度方向线状部件61和宽度方向线状部件71的宽度大,此外,从同样的观点出发,开口部分隔部对应部40的周向非通气性部45B优选与周向线状部件62和周向线状部件72的宽度相同或比周向线状部件62和周向线状部件72的宽度大。`
[0085]图9的(a)所示的非通气性部45 (45A、45B)能够通过在形成有多个细孔(通气孔)的开孔部件4A中的通气孔的形成部位,接合非通气性的其它部件,例如金属、树脂、有机硅等非通气性部件而形成。此外,图9的(a)所示的非通气性部45 (45A、45B)也可以由开孔部件4A中的没有形成通气孔的部位形成,具体地说,例如作为开孔部件4A使用在非通气性的金属或树脂制的板中通过蚀刻或冲压形成有多个细孔的部件时,通过在该板的规定部位故意不形成细孔,也能够形成图9的(a)所示的非通气性部45 (45A、45B)。
[0086]此外,非通气性部45也能够接合开孔部件4A (开口部分隔部对应部40)和两个成形部件6、7 (开口部分隔部60、70 (线状部件61、62、71、72))而形成。作为该合方法,能够举出将开孔部件4A和两个成形部件6、7的接合预定部位以热熔化,使其熔融部位彼此直接熔接的熔接(熔融接合),以及利用粘接剂接合开孔部件4A和两个成形部件6、7的方法。本来形成在开孔部件4A中的通气孔由于熔接或粘接剂被堵塞,因此与两个成形部件6、7的通过熔接或粘接剂的接合部位成为非通气性部45。[0087]在图9的(b)中表示由这样的开孔部件4A和两个成形部件6、7的通过熔接或粘接剂的接合部位形成的非通气性部45的一个例子。在图9的(b)所示的方式中,在开孔部件4A的俯视时为栅格状的开口部分隔部对应部40,俯视时为圆形的非通气性部45即开孔部件4A和两成形部件6、7的通过熔接或粘接剂的接合部位,隔开规定间隔形成有多个,在鼓宽度方向X和与其正交的鼓周向这两个方向非连续地形成。与相邻的两个非通气性部45、45的间隔相当的部位形成有通气孔(本来形成于开孔部件4A的通气孔),具有通气性。
[0088]这样,开孔部件4A的开口部分隔部对应部40 (在俯视集积用凹部2时与开口部分隔部60、70重叠的部分),可以如图9的(a)所示,其整个区域成为非通气性部45,或者如图9的(b)所示,仅其一部分(开孔部件4A和两个成形部件6、7的通过熔接或粘接剂的接合部位)成为非通气性部45,开口部分隔部对应部40整体可以具有比开孔部件4A中的该开口部分隔部对应部40以外的部位的通气性低的“弱通气性”。
[0089]根据图8和图9所示的另一实施方式也能够达到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的效果。特别是,根据图8和图9所示的另一实施方式,在开孔部件4A的开口部分隔部对应部40形成有非通气性部45,由此外侧成形部件6的开口部分隔部60与开孔部件4A之间更不易发生纸浆等成形体材料(吸收体原料)的堵塞等问题,用于运送成形体材料的抽真空气体容易成为整流,因此集积用凹部2内的成形体材料的均匀的积纤进一步得到促进,能够高效地制造不发生造型破坏的形状良好的成形体(吸收体)。
[0090]图10~图13表不作为本发明的旋转鼓的又一实施方式的旋转鼓1A、1B、1C各自的主要部分。旋转鼓1A、1B、1C除了外侧成形部件、内侧成形部件和环部件的形状不同以外,均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构成。使用旋转鼓IA (参照图10和图11)得到的吸收体(成形体)和使用旋转鼓IB (参照图12)得到的吸收体(成形体)都特别适合用作一次性尿布的吸收体,使用旋转鼓IC得到的吸收体(成形体)特别适用于生理卫生巾的吸收体。另外,在图10~图13中表示的是旋转鼓的周向的一部分(在图10~图12中是吸收体一个单位的量,图13中是吸收体两个单位·的量),各旋转鼓1A、1B、1C以与这些图中表示的吸收体一个单位的量或两个单位的量相当的部分在鼓周向上连续配置多个的方式构成。
[0091]旋转鼓IA的外侧成形部件6P和内侧成形部件7P,如图10和图11所示,均是该成形部件整体在俯视集积用凹部2时成为与集积用凹部2的底面2A (参照图4)重叠的凹部底面对应部。如图11所示,外侧成形部件6P包括在厚度方向上贯通该外侧成形部件6P(凹部底面对应部)的多个开口部65A、65B和分隔形成各该开口部65A、65B的开口部分隔部60。外侧成形部件6P的开口部分隔部60包括:由分别位于该开口部分隔部60的吸收体一个单位的量的鼓周向的两端部、相互交叉的多根俯视时为直线状的线状部件形成为俯视时为栅格状的栅格状部63、63 ;和夹在两个栅格状部63、63之间,在鼓周向上延伸的一对非直线状的线状部件64、64。开口部65A位于栅格状部63的栅格的孔的部分,在俯视时具有四边形形状,其四边形形状的对角线(未图示)与鼓周向一致。开口部分隔部60也具有以在与开口部65B相反的方向延长栅格状部63、63的方式存在、没有形成被线状部件包围的开口部的线状部件。开口部65B位于一对线状部件64、64之间,在两个栅格状部63、63间的全长范围中连续存在。一对线状部件64、64分别以鼓周向的中央部比两端部更位于鼓宽度方向X的内方的方式弯曲。如图10所示,在外侧成形部件6P与包围它的一对环状部件51、51之间,形成有能够使成形体材料(吸收体原料)积纤的开口部。开口部65B位于一对线状部件64、64之间,在两个栅格状部63、63间的全长范围中连续存在。一对线状部件64、64分别以鼓周向的中央部比两端部更位于鼓宽度方向X的内方的方式弯曲。
[0092]旋转鼓IA的内侧成形部件7P与外侧成形部件6P为相同形状且各部分的尺寸相同,如图11所示,包括在厚度方向上贯通该内侧成形部件7P (凹部底面对应部)的多个开口部75A、75B和分隔形成各该开口部75A、75B的开口部分隔部70,该开口部分隔部70包括夹在由相互交叉的多根俯视时为直线状的线状部件形成为俯视时为栅格状的栅格状部73、73之间,在鼓周向上延伸的一对非直线状的线状部件74、74。内侧成形部件7P的开口部分隔部70 (栅格状部73和线状部件74)与外侧成形部件6P的开口部分隔部60 (栅格状部63和线状部件64) —对一地对应。
[0093]如图10和图11所示,旋转鼓IA的环部件51,在其鼓周向延伸的内侧缘51a包含曲线,具有向鼓宽度方向X的内方凸出的弯曲部。该环部件51的内侧缘51a的弯曲部位于一对线状部件64、64的鼓宽度方向X的外方。环部件51的内侧缘51a是决定在集积用凹部2内形成的吸收体(成形体)的在长度方向(鼓周向)上延伸的侧缘的俯视形状的部位。
[0094]图12所示的旋转鼓IB除了其外侧成形部件6Q和内侧成形部件7Q之外与旋转鼓IA为同样结构。旋转鼓IB的外侧成形部件6Q包括在厚度方向上贯通该外侧成形部件6Q(凹部底面对应部)的多个开口部65和分隔形成各该开口部65的开口部分隔部60。外侧成形部件6Q的开口部分隔部60的整体由相互交叉的多根俯视为直线状的线状部件61、62形成为俯视为栅格状,具有鼓宽度方向X的长度相对较长的宽幅部66和该长度相对较短的窄幅部67。宽幅部66位于开口部分隔部60的吸收体一个单位的量的鼓周向的两端部,窄幅部67被两宽幅部66、66夹着。
[0095]旋转鼓IB的内侧成形部件7Q与外侧成形部件6Q为相同形状且各部分的尺寸相同,如图12所示,包括在厚度方向上贯通该内侧成形部件7Q (凹部底面对应部)的多个开口部75和分隔形 成各该开口部75的开口部分隔部70,该开口部分隔部70的整体由相互交叉的多根俯视为直线状的线状部件71、72形成为俯视时为栅格状,具有鼓宽度方向X的长度相对较长的宽幅部76和该长度相对较短和窄幅部77。宽幅部76位于开口部分隔部70的吸收体一个单位的量的鼓周向的两端部,窄幅部77被两宽幅部76、76夹着。内侧成形部件7Q的开口部分隔部70 (宽幅部76和窄幅部77)与外侧成形部件6Q的开口部分隔部60(宽幅部66和窄幅部67) —对一的对应。
[0096]图13所示的旋转鼓1C,除了其环部件52、外侧成形部件6R和内侧成形部件7R以外,与图3所示的旋转鼓I为同样的结构。在旋转鼓IC的环部件52,在其鼓宽度方向X的中央部,与一个单位的吸收体对应的俯视为椭圆形状的窗部53在鼓周向上隔开规定间隔形成有多个(两个),相邻的两个窗部53、53之间成为吸收体原料(成形体材料)不积纤的非积纤部。
[0097]旋转鼓IC的外侧成形部件6R除了开口部65 (线状部件61、62)的配置图案之外具有与图3所示的旋转鼓I的外侧成形部件6同样的结构。外侧成形部件6R (凹部底面对应部6A)的多个开口部65,如图13所示,交错状地配置。此处的交错状是指多个开口部65在鼓周向上等间隔配置的列,在与该鼓周向正交的鼓宽度方向X上配置有多列,并且在该鼓宽度方向X上,相邻的两列相互间的开口部65的位置错开(优选错开半个节距)配置。另外,本发明的“交错状配置”不仅包括多个开口部65完全如上所述配置的方式,也包括在发生了制造上不可避免会发生的错位等不是有意制造的很小的配置错位的情况。
[0098]旋转鼓IC的内侧成形部件7R与外侧成形部件6R为相同形状且各部分的尺寸相同。如图13所示,包括在厚度方向上贯通该内侧成形部件7R的凹部底面对应部7A的多个开口部75和分隔形成各该开口部75的开口部分隔部70,多个开口部75交错状配置,开口部分隔部70包括相互交叉的多根俯视时为直线状的线状部件71、72。内侧成形部件7R的开口部分隔部70 (线状部件71、72)与外侧成形部件6R的开口部分隔部60 (线状部件61、62) 一对一的对应。
[0099]本发明不限制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适当变更。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集积用凹部2在旋转鼓I的外周面遍及周向全长地连续形成,但也可以在周向上间断地形成,在该情况下,在周向上相邻的两个集积用凹部2、2间的最外表面由非通气性的环部件5形成,能够在该凹部2、2间不堆积成形体材料。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固定于鼓主体3的各部件
7、4、6、5分别具有将旋转鼓I的周长大致二等分的长度,各部件通过组合两个而构成,但也可以由单一的环状部件构成,也可以组合三个以上而构成。此外,也可以不在外侧成形部件6的外侧配置环部件5。此外,构成开口部分隔部60、70的线状部件61、62、64、71、72、74中的“线状”并不限于在俯视集积用凹部2时如上述实施方式这样的直线状,也包括曲线、折线。
[0100]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外侧成形部件6和内侧成形部件7分别是单层构造,但也可以是叠层多个厚度比较薄的成形部件的多层构造。使外侧成形部件6和内侧成形部件7为这样的多层构造时,与单层构造的情况相比成形部件的加工容易,能够制造各种形状的成形体。
[0101]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外侧成形部件6固定于内侧成形部件7的螺栓8从内侧成形部件7侧向外侧成形部件6侧(从鼓内方向外方)插入,但也可以与此相反,从外侧成形部件6侧向内侧成形部件7侧(从鼓外方向内方)插入。
[0102]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开口部65和开口部75 —对一地对应且处于该对应关系的两个开口部65、75的俯视时形状具有相互全等的关系,由此外侧成形部件6的开口部分隔部60和内侧成形部件7的开口部分隔部70俯视时形状相同,由此在俯视集积用凹部2时全部重叠,但两个开口部分隔部60、70的俯视时的形状也可以不相同,也可以是在俯视集积用凹部2时一部分重叠。例如,可以使内侧成形部件7的开口部分隔部70为图3所示的俯视时为栅格状,使外侧成形部件6的开口部分隔部60仅由在鼓宽度方向X上延伸的俯视时为直线状的多根宽度方向非通气性部构成,由此在俯视时为梯子状。
[0103]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环部件5安装在旋转鼓I的外周面,但也可以不使用旋转鼓,在外侧成形部件6的侧部形成凸状部,使该凸状部为与环部件实现同样效果的部件。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环部件5的鼓宽度方向的长度一定,但也可以通过使环部件5的内侧缘部(内侧端面侧的侧缘部)的形状沿鼓周向变化等,使环部件5的鼓宽度方向的长度在鼓周向变化,此时,能够使成形体的宽度和形状在鼓周向变化。上述一个实施方式所具有的部分全部能够适当地相互利用。
[0104]关于上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一步公开以下的内容(积纤装置、吸收体的制造方法、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
[0105]〈1> 一种积纤装置,其包括在外周面具有集积用凹部的旋转鼓,该旋转鼓通过将成形体材料在该集积用凹部的底面进行吸引而积纤,形成成形体,所述积纤装置的特征在于:
[0106]所述旋转鼓包括鼓主体和形成所述集积用凹部的底面的通气性的开孔部件,
[0107]所述开孔部件夹在与所述集积用凹部的底面相对配置的外侧成形部件和配置在该开孔部件与所述鼓主体之间的内侧成形部件之间,所述外侧成形部件和所述内侧成形部件这两成形部件与该开孔部件重叠配置,
[0108]在俯视所述集积用凹部时,与该集积用凹部的底面重叠的所述两成形部件的凹部底面对应部,分别由在厚度方向上贯通该凹部底面对应部的多个开口部和分隔形成各个该开口部的开口部分隔部构成,所述内侧成形部件的开口部分隔部与所述外侧成形部件的开口部分隔部相对应。
[0109]<2>如上述〈1>所述的积纤装置,其中,上述两成形部件的所述开口部分隔部分别为非通气性的。
[0110]<3>如上述〈1>或〈2>所述的积纤装置,其中,所述开孔部件在与所述外侧成形部件和/或所述内侧成形部件的所述开口部分隔部对应的部分具有非通气性部。
[0111]<4>如上述〈3>所述的积纤装置,其中,所述非通气性部通过所述开孔部件与所述外侧成形部件和所述内侧成形部件接合而形成。
[0112]<5>如上述〈3>或〈4>所述的积纤装置,其中,所述非通气性部通过下述方法形成:I)利用热使所述开孔部件、所述外侧成形部件和所述内侧成形部件的接合预定部位熔化,将该熔融部位彼此直接熔接的熔接(结合)法;或者,2)将所述开孔部件与所述外侧成形部件和所述内侧成形部件经由粘接剂接合的方法。
[0113]<6>如上述〈3>~·<5>中任一项所述的积纤装置,其中,上述开孔部件的开口部分隔部对应部(在俯视上述集积用凹部时与上述外侧成形部件的上述开口部分隔部以及上述内侧成形部件的上述开口部分隔部分别重叠的部分)的整个区域为上述非通气性部,或者,仅其一部分(上述开孔部件和上述两成形部件的利用熔接或粘接剂的接合部位)为上述非通气性部,该开口部分隔部对应部整体具有比该开孔部件中的该开口部分隔部对应部以外的部分的通气性低的弱透气性。
[0114]<7>如上述<1>~〈6>中任一项所述的积纤装置,其中,上述外侧成形部件的多个上述开口部与上述内侧成形部件的多个上述开口部一对一地对应。
[0115]〈8>如上述〈7>所述的积纤装置,其中,在俯视上述集积用凹部时,上述外侧成形部件的上述开口部和上述内侧成形部件的上述开口部重叠。
[0116]<9>如上述〈7>或〈8>所述的积纤装置,其中,在俯视上述集积用凹部时,相互重合的上述外侧成形部件的上述开口部和上述内侧成形部件的上述开口部具有俯视时的形状彼此相似或全等的关系。
[0117]<10>如上述〈1>~〈9>中任一项所述的积纤装置,其中,上述两成形部件的上述开口部分隔部分别包括沿着上述集积用凹部的底面延伸的线状部件。
[0118]<11>如上述〈10>所述的积纤装置,其中,上述外侧成形部件和上述内侧成形部件各自的上述开口部分隔部中,作为上述线状部件包括:在鼓宽度方向延伸的俯视时为直线状的多根宽度方向线状部件;和在与该多根宽度方向线状部件正交的俯视时为直线状的多根周向线状部件,上述开口部分隔部由上述多根宽度方向线状部件和上述多根周向线状部件形成为在俯视时为栅格状,两成形部件的上述开口部分别位于该栅格的孔的部分,在俯视时具有矩形形状。
[0119]<12>如上述〈10>或〈11>所述的积纤装置,其中,上述外侧成形部件的(上述开口部分隔部的)上述线状部件的宽度,与夹着上述开孔部件位于上述外侧成形部件的上述线状部件的正下方的上述内侧成形部件的(上述开口部分隔部的)上述线状部件的宽度相同。
[0120]<13>如上述〈10>或〈11>所述的积纤装置,其中,上述外侧成形部件的(上述开口部分隔部的)上述线状部件与在俯视上述集积用凹部时与该外侧成形部件的该线状部件重叠的上述内侧成形部件的(上述开口部分隔部的)上述线状部件的宽度不同。
[0121]〈14>如上述〈13>所述的积纤装置,其中,上述内侧成形部件的(上述开口部分隔部的)上述线状部件的宽度大于上述外侧成形部件的(上述开口部分隔部的)上述线状部件的宽度。
[0122]<15>如上述〈10>~〈14>中任一项所述的积纤装置,其中,上述外侧成形部件的(上述开口部分隔部的)上述线状部件的宽度W1、W2和与其对应的上述内侧成形部件的(上述开口部分隔部的)上述线状部件的宽度W3、W4的比(W1/W3、W2/W4)优选为0.1~I或
0.2 ~0.7 ο
[0123]<16>如上述〈10>~〈15>中任一项所述的积纤装置,其中,构成上述外侧成形部件的上述开口部分隔部的线状部件的宽度为I~10mm。
[0124]<17>如上述<1>~〈16>中任一项所述的积纤装置,其中,上述外侧成形部件利用在上述凹部底面对应部穿通设置于上述开口部分隔部的多个螺栓孔和插入各个该螺栓孔中的螺栓固定于上述内侧成形部件。
[0125]〈18>如上述〈1>~〈17>中任一`项所述的积纤装置,其中,上述鼓主体中的、在俯视上述集积用凹部时与该集积用凹部的底面重叠的凹部底面对应部包括:在厚度方向上贯通该凹部底面对应部的多个贯通孔;和位于相邻的两个该贯通孔之间的非通气性的肋,
[0126]在俯视上述集积用凹部时,上述肋与上述两个成形部件各自的上述开口部分隔部重叠。
[0127]<19>如上述<1>~〈18>中任一项所述的积纤装置,其中,上述集积用凹部的底面是平坦状的。
[0128]<20>如上述<1>~〈19>中任一项所述的积纤装置,其中,上述鼓主体由具有刚性的金属制的筒状体形成,在鼓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具有在俯视上述集积用凹部时与该集积用凹部的底面重叠的凹部底面对应部,
[0129]上述凹部底面对应部包括:在厚度方向上贯通该凹部底面对应部的多个贯通口 ;和位于相邻的两个该贯通口之间的非通气性的肋。
[0130]<21>如上述<1>~〈20>中任一项所述的积纤装置,其中,上述开孔部件是金属或树脂制的网、或对金属或树脂制的板进行蚀刻或冲压而形成有多个细孔的多孔性的金属板或树脂板,在该开孔部件中直径为0.2~0.6mm的通气孔以0.4~1.5mm的节距形成。
[0131]<22>如上述<1>~〈21>中任一项所述的积纤装置,其中,上述旋转鼓具有形成上述集积用凹部的内侧面的环部件,该环部件夹着该集积用凹部配置在该旋转鼓的外周面的览度方向两侧部。
[0132]<23>如上述〈1>~〈22>中任一项所述的积纤装置,其中,上述内侧成形部件的上述开口部分隔部,必定上述外侧成形部件的上述开口部分隔部与其相对配置,该内侧成形部件具有与该外侧成形部件的该开口部分隔部不对应的开口部分隔部。
[0133]<24>如上述<1>~〈23>中任一项所述的积纤装置,其中,上述集积用凹部在上述旋转鼓的外周面遍及周向的全长地连续形成,或者在该周向间断地形成。
[0134]<25>如上述〈1>~〈24>中任一项所述的积纤装置,其中,还包括:向上述旋转鼓的外周面供给成形体材料的管道;配置在该旋转鼓的斜下方的被旋转驱动的传送辊;和配置在该传送辊的下方的真空传送装置。
[0135]<26>如上述〈25>所述的积纤装置,其中,还包括:设置在上述旋转鼓的周向上的上述管道与上述传送辊之间的真空盒;和以通过该真空盒与该旋转鼓之间以及该传送辊与该旋转鼓之间的方式配置的网带。
[0136]<27> 一种使用上述〈1>~〈24>中任一项所述的积纤装置的吸收体的制造方法,其具有将随着空气流供给的吸收体原料吸引至上述旋转鼓的集积用凹部来进行积纤的积纤工序。
[0137]<28> 一种使用上述〈25>所述的积纤装置的吸收体的制造方法,其具有将随着空气流供给的吸收体原料吸引至上述旋转鼓的集积用凹部来进行积纤的积纤工序。
[0138]<29> 一种使用上述〈26>所述的积纤装置的吸收体的制造方法,其具有将随着空气流供给的吸收体原料吸引至上述旋转鼓的集积用凹部来进行积纤的积纤工序。
[0139]<30>如上述〈28>或〈29>所述的吸收体的制造方法,其中,上述旋转鼓的上述集积用凹部被输送到被上述管道覆盖的部分的期间,吸收体原料被吸引至该集积用凹部而积纤。
[0140]<31>如上述〈29>所述的吸收体的制造方法,其包括下述工序:
[0141]使吸收体原料在上述集积用凹部内积纤而得到积纤物之后,进一步使上述旋转鼓旋转,在上述真空盒的相对位置将该积纤物吸附于上述网带,在该状态下将该积纤物输送到上述传送辊与该旋转鼓的最接近部分或该最接近部分的附近,利用来自该传送辊侧的吸弓丨,使该积纤物从该集积用凹部脱离,与该网带一同转印到该传送辊上,
[0142]接着,将转印到上述传送辊上的上述积纤物传送到被导入到配置于该传送辊的下方的上述真空传送装置上的包芯片材上,
[0143]之后,将沿着上述包芯片材的输送方向的两侧部折返,以该包芯片材覆盖上述积纤物。
[0144]<32>如上述〈27>~〈29>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体的制造方法,其中,不仅在进行自上述集积用凹部的底面的吸引的上述外侧成形部件的上述凹部底面对应部的上述开口部使吸收体原料积纤,在不进行该自底面的吸引的该外侧成形部件的上述开口部分隔部(上述线状部件)也使吸收体原料积纤。
[0145]〈33> —种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该吸收性物品包括吸收体和固定该吸收体的片材,该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具有将通过实施上述〈27>~〈32>中任一项所述的制造方法而得到的吸收体固定于上述片材的工序。
【权利要求】
1.一种积纤装置,其包括在外周面具有集积用凹部的旋转鼓,该旋转鼓通过将成形体材料在该集积用凹部的底面进行吸引而积纤,形成成形体,所述积纤装置的特征在于: 所述旋转鼓包括鼓主体和形成所述集积用凹部的底面的通气性的开孔部件, 所述开孔部件夹在与所述集积用凹部的底面相对配置的外侧成形部件和配置在该开孔部件与所述鼓主体之间的内侧成形部件之间,所述外侧成形部件和所述内侧成形部件这两成形部件与该开孔部件重叠配置, 在俯视所述集积用凹部时,与该集积用凹部的底面重叠的所述两成形部件的凹部底面对应部,分别由在厚度方向上贯通该凹部底面对应部的多个开口部和分隔形成各个该开口部的开口部分隔部构成,所述内侧成形部件的开口部分隔部与所述外侧成形部件的开口部分隔部相对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积纤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两成形部件的所述开口部分隔部分别为非通气性的。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积纤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孔部件在与所述外侧成形部件或所述内侧成形部件的所述开口部分隔部对应的部分具有非通气性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积纤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非通气性部通过所述开孔部件与所述外侧成形部件和所述内侧成形部件接合而形成。
5.如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积纤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非通气性部通过下述方法形成: I)利用热使所述开孔部件、所述外侧成形部件和所述内侧成形部件的接合预定部位熔化,将该熔融部位彼此直接熔接的熔接法;或者 2)将所述开孔部件与所述外侧成形部件和所述内侧成形部件经由粘接剂接合的方法。
6.如权利要求3~5中任一项所述的积纤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孔部件的开口部分隔部对应部的整个区域为所述非通气性部,或者,仅所述开孔部件的开口部分隔部对应部的一部分成为所述非通气性部,该开口部分隔部对应部整体具有比该开孔部件中的该开口部分隔部对应部以外的部分的通气性低的弱透气性。
7.如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积纤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侧成形部件的多个所述开口部与所述内侧成形部件的多个所述开口部一对一地对应。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积纤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俯视所述集积用凹部时,相互重合的所述外侧成形部件的所述开口部和所述内侧成形部件的所述开口部具有俯视时的形状彼此相似或全等的关系。
9.如权利要求1~8中任一项所述的积纤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两成形部件的所述开口部分隔部分别包括沿着所述集积用凹部的底面延伸的线状部件。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积纤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侧成形部件的所述线状部件,与在俯视所述集积用凹部时与该外侧成形部件的该线状部件重叠的所述内侧成形部件的线状部件的宽度不同。
11.如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积纤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侧成形部件利用在所述凹部底面对应部穿通设置于所述开口部分隔部的多个螺栓孔和插入各个该螺栓孔中的螺栓固定于所述内侧成形部件。
12.如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积纤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鼓主体中的、在俯视所述集积用凹部时与该集积用凹部的底面重叠的凹部底面对应部包括:在厚度方向上贯通该凹部底面对应部的多个贯通孔;和位于相邻的两个该贯通孔之间的非通气性的肋, 在俯视所述集积用凹部时,所述肋与所述两成形部件各自的所述开口部分隔部重叠。
13.如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积纤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集积用凹部的底面是平坦状的。
14.一种吸收体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 其为使用权利要求1~13中任一项所述的积纤装置的吸收体的制造方法, 具有将随着空气流供给的吸收体原料吸引至所述旋转鼓的集积用凹部来进行积纤的积纤工序。
15.一种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该吸收性物品包括吸收体和固定该吸收体的片材,所述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的特征在于: 具有将通过实施权利要求14所述的制造方法而得到的吸收体固定于所述片材的工`序。
【文档编号】A61F13/53GK103857368SQ201280050380
【公开日】2014年6月11日 申请日期:2012年10月12日 优先权日:2011年10月19日
【发明者】松永龙二, 丸山浩志, 茂木知之 申请人:花王株式会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