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预防和治疗糖尿病性肢端坏疽的方法

文档序号:1257082阅读:251来源:国知局
一种预防和治疗糖尿病性肢端坏疽的方法
【专利摘要】糖尿病性肢端坏疽发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不是糖尿病,而是下肢静脉血液回流障碍。下肢静脉血液回流障碍频发的重大不利因素,是下肢静脉血液需要向上回流一米多,这会放大甚至激化其它不利因素,使下肢原本脆弱的生理平衡难以维持。这是下肢处在自然最低体位必然面对的现实。本发明涉及一种预防和治疗糖尿病性肢端坏疽的方法,提出的方法是:将下肢的体位临时逆转至人体最高体位并实施运动,使静脉血液向下回流、使原本消极因素临时转化为积极因素,使下肢静脉血液回流也能享受到如上肢(甚至大脑)般的良好待遇,以此充分发挥人体本身具有的自我修复能力,以达到防病和治病的效果。
【专利说明】一种预防和治疗糖尿病性肢端坏疸的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一种预防和治疗糖尿病足的新方法。该方法通过将人体下肢静脉血液循环中某一个特定的不利因素转换为有利因素的方式,达到促进下肢血液循环的目的,从根本上动摇甚至瓦解糖尿病足得以形成和容易恶化的生理基础。本发明方法特别适用于糖尿病人前期(同时也包括普通老年人日常)的腿脚保健,可以大幅度降低肢端坏疽的发生率。对于已经发生肢端坏疽病变者,也特别适用于做为积极干预的医疗手段之一。该方法不能直接治疗下肢已经发生的实质性病变,但它能够明显提高其它医疗干预和药物干预的有效性,同时有利于调动人体自身具有的自我修复能力充分发挥作用。因此在预防坏疽生成、阻止坏疽恶化、提高治愈率方面,本发明可能是最简捷、最廉价、综合实效最好的方法。

【背景技术】
[0002]糖尿病足在医学界的标准名称是“糖尿病性肢端坏疽”。该病变在全世界范围内每年造成的被迫截肢人数高达百万,是其它各种原因造成截肢人数总和的25-40倍,对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的伤害和损失可谓十分巨大,各国医学界和政府都对此给予了高度关注和巨大的投入。可惜实际防治效果普遍不佳,大多实际处在被动防御、疲于应对的状态。目前在世界各地,人们还没有看到对糖尿病足的病理成因针对性极强、实际特别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方法。
[0003]上述情况的发生,各界普遍认为这与现代社会生态环境恶化、人类不良的饮食生活习惯有关,与糖尿病足高度错综复杂、相互联系紧密、难以分割击破的病理症状有关。这些无疑都是现实和有道理的。但本发明认为,其实最为关键的原因,是我们误判了该病的本质属性,在与该病的斗争中常常瞄错靶心,用局部正确、也能收到一定疗效的“对症治疗”代替了对影响全局的关键因素实施有效管控的“对本治疗”,所以通常总是事倍功半、无法取得比较理想的预防和治疗效果是必然的。这才是糖尿病性肢端坏疽危害极其严重的根本原因。
[0004]本发明将该病的本质属性、影响全局的关键因素和关键点分析推导如下:
[0005]本质属性:该病俗称“糖尿病足”、医学标准名称叫“糖尿病性肢端坏疽”。顾名思义,糖尿病本身应该是决定坏疽是否发生和恶化的根本性因素。可惜这是严重的误判和误导:糖尿病人坏疽发生与否,与糖尿病的病程长短、血糖控制好坏,不存在直接的和必然的关系,甚至可以说根本就没有关系。
[0006]临床实践证实,很多糖尿病人病程已长达好几十年,活到八九十岁甚至百岁以上、终生没有发生肢端坏疽的大有人在,而有些糖尿病患者患病时间不长就发生了肢端坏疽;很多糖尿病人血糖控制的相当不好,并没有发生肢端坏疽,而有的糖尿病人血糖控制的接近理想,结果还是发生了肢端坏疽。这只能说明一个问题:肢端坏疽发生与否,肯定另有重大原因。糖尿病本身肯定不起决定性作用。
[0007]本发明认为,所谓“糖尿病性肢端坏疽”本质不是糖尿病而是“血液循环障碍”。该病大量、集中地出现在糖尿病患者身上,是因为糖尿病体质容易患病、患病后容易恶化,糖尿病体质是重大不利因素、但绝非决定性因素。决定坏疽发生与否的决定性因素,取决于血液循环是否能够守住底线。本发明以为,将该病名称重新定义为“下肢静脉血液回流障碍性肢端坏疽”才能够更加准确地体现其本质属性。
[0008]关键因素:根据以上推导,本发明认为,决定坏疽发生与否的关键因素,是下肢静脉血液回流能力是否可以维持在一个能够守住生理平衡的范畴以内。守住,则不论患者病程多长、血糖多高,都不会发生肢端坏疽;守不住,即使患者病程短、血糖控制较好、没有明显的诱发因素,也难逃噩运。这个“能够守住生理平衡的范畴”不应该是一个僵死固定的数值,而应该是一个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的动态标准。这个动态标准应该同时满足以下三点:其一、静脉血液回流时能够基本带回全部代谢废物,不致造成有害物质过量和长期淤积;其二,携带代谢废物的静脉血液回流时不在同一不部位停留过长时间,不致对局部造成过大刺激和伤害;其三,也是最根本、最关键的一条:及时为后续动脉血液的到来腾出空间,使动脉血液携带的新鲜血氧及生长、发育、营养、修复和治疗所需的必要物质能够顺畅到位。有了这三条,人体与生俱来就具有的自我适应、自我调整、自我修复能力,就能够持之以恒地发挥作用,肢体就能够维持住相对的生理平衡(哪怕是一边刺激伤害、一边自我修复的病态平衡问题都不大),只要不跌破平衡点,肢端坏疽就不会发生。
[0009]关键点:当我们在对比分析糖尿病体质人体上肢和下肢的实际境遇时,会发现一个大家习以为常、但又令人费解的现实:同一个糖尿病人全身的血液病理指标是相同的、受到不良饮食及生活习惯的消极影响是相同的、上下肢的生理解剖学特征也是高度相似(甚至可以说是完全相同)的,也没有任何解剖学证据证明人体上肢具有额外的保护系统,可是面对“糖尿病性肢端坏疽”威胁的后果却出现了天壤之别:明明是上肢受到意外伤害(即所谓诱因)的概率远大于下肢,可是上肢发生肢端坏疽的几乎闻所未闻,因此被迫截肢的不敢断言没有,但绝不可能较多;而下肢每年因此被迫截肢的不下百万,发生肢端坏疽的人数更可能是这个数字的数倍。上下肢之间出现这种上万倍的差距绝非偶然,必有符合科学原理的客观原因,上下肢之间必在某个关键点上存在差异。
[0010]本发明分析认为,上下肢之间的这种差异关键点,应该是、同时也只能是“自然体位之差”。上肢体位较高,它的静脉血液基本是向下回流的,在这个前提下血液的重力是有利因素,它有利于弱化血液粘滞阻力较大和肢体运动量不足的消极因素,静脉血液的回流可以较容易地保持通畅;下肢自然体位最低,它的静脉血液回流需要向上抬升一米多,在这个前提条件下,血液自重、血液粘滞阻力和运动量不足的消极因素都被放大,保持静脉血液回流通畅的困难程度就大多了。正是这种体位上高下低的关键点差异,造成静脉血液回流相对的上肢易而下肢难。上肢易,能让动脉携带的新鲜血氧及生长、发育、营养、修复和治疗所需的必要物质充分到位、能够充分调动人体自我适应、自我调整、自我修复能力,即使血糖很高,上肢也能比较轻易地维持住相对的生理平衡;下肢难,会使代谢废物淤积、对血管和肌体的刺激和伤害加剧、自我修复能力日趋衰弱,即使血糖控制较好、没有外部诱因,下肢也极难避免落入恶性循环,从而由“失之毫厘”开始、最终导致了“谬之千里”的结果发生。
[0011]这里还有几点需要补充解释:
[0012]其一、人类站直身躯、手高脚低已经至少几十万年了,可是直到百十年甚至几十年前,前人血液得富贵病和运动量不足的人还极少。可是现在的情况变化太大:血液欠健康和全身运动量不足的现象太过普遍、连很多“一线工人”工作时都可能只动手、少动腿甚至不动腿。因此,很多现代人静脉血液的回流都存在“动力需求增加”和“实际动力供给减少”的情况,下肢尤甚。平时尚能守住基本平衡,所以表现为亚健康,一旦跌破人体自我适应和自我调节的底线,就会立即形成病态;如果这种病态进程又快于人体自我修复速度,就会陷入恶性循环。糖尿病足就是“下肢静脉血液回流未能守住基本平衡”的典型产物之一。在这个病理活动中,“血液循环障碍”是本质和主导,糖尿病体质是被利用和被伤害方。当坏疽发生后,确有糖尿病体质倒过来进一步加重血液循环障碍的事实,但始作俑者,还是血液循环障碍本身;
[0013]其二、人体下肢处在最低体位,这是人类最习以为常的生理现象之一。这种“最习以为常”、“最自然”,加上先入为主“属糖尿病性质”的误导,使得大量专职医生不大容易对它给予特别关注并提出质疑。事实上,当人体处在亚健康或不健康状态时,它确实可能强化甚至激化某些消极因素,使人体生理活动维持动态平衡变的更加困难。如果我们习惯性地认为“最自然的生理现象”在病态环境下也一定能严守中立、绝对不会“助纣为虐”,恐怕是盲目乐观了 ;面对糖尿病足的防治,我们对上下肢之间原本“最自然”的体位之差,确实需要给予特别的关注和重视了;
[0014]其三、通过计算或实验,我们可以比较精准地算出“上肢静脉血液向下回流”和“下肢静脉血液向上回流”之间的差异。也许显现的下肢仅是微弱劣势,但这也需要我们高度警觉,因为很多糖尿病体质者(甚至某些基本健康者)下肢静脉血液的回流都已处在临界状态,穿一天紧口袜、维持不正确坐姿数小时都可能跌破平衡点。这绝对不会如工伤、车祸、毒蛇咬伤般立即造成重大伤害,但却可能使我们因麻痹而掉以轻心;而极其微弱的劣势经日积月累,则可能发展成心腹大患。许多被迫截肢的患者都吃了同样的亏:前期对看似轻微的小毛病没有太在意,等到在意时已经来不及了。
[0015]综上所述,目前医学界在面对糖尿病足的预防和治疗时,普遍误把糖尿病当成了主因和重点;人们虽然普遍意识到了下肢血液循环障碍问题的存在,但普遍将其当成“不利因素之一”或“病理产物之一”,没有意识到它才是决定肢端坏疽前期是否可能生成、生成后朝什么方向发展的最本质、最关键的因素;医生们普遍都采取了积极改善血液循环的药物干预或手术干预等多种手段,但恰恰疏忽了对它前期最简单、最自然因素(即本文强调的“下肢自然处在人体最低体位”)的特别关注和主动干预。


【发明内容】

[0016]本发明的核心内容是:将使用者的下肢由自然最低体位逆转到非自然的高体位,在这个高体位下根据左右下肢各自能够适应的情况使其进行主动或被动活动,通过下肢肌肉、血管的收缩、挤压和震动等常规方式来促进静脉血液的回流。这种方式(对于预防者是理疗方式、对于初病者单独使用是治疗方式、对于病重者配合其它药物和手段同时使用时是辅助治疗方式)最显著的外部特征是腿脚朝上运动(当然是指在使用本发明时);它内在的表现形式是“将下肢静脉血液的回流方向由平时的向上回流改为向下回流”;它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使得下肢静脉血液自身的重量,由过去的消极因素转变成现实的积极因素、让人体下肢临时享受类似于人体上肢的静脉血液回流待遇。
[0017]本发明所要达到的直接目的极其单一:用最简单有效的方式改善并加快下肢静脉血液的回流速度。它的间接目的是:1、及时带回代谢废物送回内脏器官进行处理,充分发挥脏器的积极作用;2、缩短病理有害物质在下肢肌体和血管的停留时间,降低侵害程度;3、及时为后续动脉血液的到来腾出空间,使动脉血液携带的新鲜血氧及生长、发育、营养、修复和治疗所需的必要物质(当然也包括医师给药)能够顺畅到位。简而言之一句话:通过改善血液循环来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用于防病治病。

【具体实施方式】
[0018]本发明实施的核心方式如下:1、使用者(或者是病人)靠坐在一个特制的高背靠椅上,两脚不着地,而是分别放在与靠椅下部相连的前下方各自的电动踏板上;2、启动相应电机,使靠背后仰、踏板上翘,至躯干平躺、腿脚向前上方翘起体位;3、启动踏板电机,利用踏板将两脚向前上方拉起然后推下,如慢步行走速度反复运动即可。第一步属预备,后两步即是实施本发明方法的核心方式。
[0019]在具体实施时,在遵循上述第二步、第三步“腿脚体位高于躯干”和“运动”这两个基本核心要求的前提下,可以相对灵活处置,譬如对于躯体基本健康、仅仅是用于健身和预防者而言,可以将两个独立的踏板简化为一副自行车脚踏、可以不用动力装置而完全使用人力,顺便锻炼腿部肌肉。但这对已经发生坏疽者是不可行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患者的一条腿可能已经行动受限,两脚骑自行车般平衡地运动已经不可能,必须各自一个踏板、各自调整到一个合适的运动幅度;二是患者通常体力已弱,而且用于治疗每天需要多次运动、每次需要坚持几十分钟、还要腿脚向上,对他们而言恐怕已经力所不及;三是对于病情危重者下肢已经淤积了过多代谢废物没有排出,被动运动新生成的代谢废物相对较少,有利于减轻负担,所以必须配备动力。
[0020]在本发明的实施过程中,不需要使用特殊的技术、装备和材料,也没有特殊复杂的、普通技术工人不会制造和操作的部分,所以不再具体细述。
[0021]综上所述,本发明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优点:
[0022]一、理念先进:本发明确认肢端坏疽的本质不是“糖尿病性质”而是“静脉血液回流障碍性质”。该理念更加接近肢端坏疽的本质特征,也能更加合理地解释该病的多种现象;
[0023]二、方法简捷:本发明通过人体上肢与下肢的综合对比,确认下肢处于特殊劣势的唯一原因是自然体位相对最低。本发明提出的“临时逆转体位”的方法直击关键,可以用最简单易行的方式化被动为主动,用非手术、非药物、最没有负作用的方式改变下肢静脉血液回流特别困难的处境;
[0024]三、兼容性极强:本发明与现有各种涉及肢端坏疽的医疗药物和手段都没有矛盾和冲突,本发明方法的加入使用,明显有利于提升现有多种药物和手段的实际干预效果;
[0025]四、综合效果强:本发明虽然针对的只是“改善下肢静脉血液回流”,但它比其它药物和手术更能充分发挥人体各脏器的活血化淤能力、更有利于调动人体内部的自我修复能力;
[0026]五、适用范围极广:本发明方法虽然针对的主要目标是糖尿病足的预防和治疗,但它几乎可以适用于任何年老体弱者或年轻的脑力劳动者用于日常腿脚保健。它甚至可以用于运动员剧烈运动过后的舒缓手段,尤如广播体操最后的整理运动;
[0027]六、预期效果极佳:本发明方法直指肢端坏疽得以形成的根本,目标就是动摇甚至瓦解肢端坏疽得以形成的生理基础。从理论上分析,长期坚持使用的结果,完全可能使下肢肢端坏疽的发生率和截肢总数与上肢接近。也就是说,若干年后发病人数和被迫截肢人数,可望下降百分之七八十甚至更高,逐渐向上肢截肢人数(实为极其少见)靠近。
【权利要求】
1.一种用于糖尿病足的预防和治疗方法,其显著特征是:将下肢自然最低体位临时逆转至人体最高体位、然后进行主动或被动运动。
【文档编号】A61H1/00GK104337658SQ201310314110
【公开日】2015年2月11日 申请日期:2013年7月25日 优先权日:2013年7月25日
【发明者】庄勒 申请人:庄勒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