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莲子祛湿止带合剂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莲子祛湿止带合剂。其特征在于精选合理配伍的中草药制备而成。妇科病是困扰女性生活的一大主要问题,对妇女的健康有极大的影响。白带异常就是其中一个常见的问题,其发生的病因病机主要是脏腑功能失常,湿从内生,或下阴直接感染湿毒虫邪,致使湿邪损伤任带,使任脉不固,带脉失约,带浊下注胞中,流溢于阴窍。主要表现为:带下色白或淡黄、质粘稠、无臭气、绵绵不断,面色苍白、四肢不温、精神疲倦、纳少便溏,舌质淡,苔白腻,脉缓。一种莲子祛湿止带合剂具有祛湿止带,益脾和胃,补益肝肾,活血通经等功效,尤其适用于生殖系发炎、细菌感染、阴道滴虫感染、念珠菌感染、脾肾两虚、湿热湿毒等白带异常的疾病。
【专利说明】—种莲子祛湿止带合剂
[0001]【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一种莲子祛湿止带合剂。其特征在于精选合理配伍的中草药,配方的有效成份为莲子,茯苓,猪苓,黄柏,桅子,牛膝。妇科病是困扰女性生活的一大主要问题,对妇女的健康有极大的影响。白带异常就是其中一个常见的问题,其发生的病因病机主要是脏腑功能失常,湿从内生,或下阴直接感染湿毒虫邪,致使湿邪损伤任带,使任脉不固,带脉失约,带浊下注胞中,流溢于阴窍。主要表现为:带下色白或淡黄、质粘稠、无臭气、绵绵不断,面色苍白、四肢不温、精神疲倦、纳少便溏,舌质淡,苔白腻,脉缓。带下病的辨证有虚实之分。临床以实证较多,尤其合并阴痒者更为多见,一般带下量多、色白,质清无臭者,属虚;带下量多,色、质异常有臭者,属实。本病的治疗以祛湿为主。脾虚者,健脾益气,升阳除湿;肾虚者,补肾固涩,佐以健脾除湿,湿热者,清热利湿,湿毒者,清热解毒利湿。一种莲子祛湿止带合剂具有祛湿止带,益脾和胃,补益肝肾,活血通经等功效,尤其适用于生殖系发炎、细菌感染、阴道滴虫感染、念珠菌感染、脾肾两虚、湿热湿毒等白带异常的疾病。
[0002]【背景技术】白带异常中医又称带下病,是指:带下量明显增多;带下色、质、气味异常;伴有局部或全身症状。从这些要点中,有理由说它只是带下病中的一个方面一“带下过多”证。而生理性带下减少或缺无,少到无法维持正常润泽阴户的功能,而在临床上出现诸如“阴道涸干吊痛”、“交合涩痛”等症的现象,临床中并不少见,妇科临床工作者或多或少都会遇到过治疗过此类病例。而这部分病症,我们把它归纳为带下证的另一个方面一“带下缺少”证。再者就是,带下病中有些特殊的证型,如“白崩”、“白漏”、“痛带”等证。症见突然阴道流出大量白色液体,质稀如水,或如粘液等,称为“白崩”,亦称“阴崩”。症见从阴道流出白色液体,或经血漏下挟有白色液体,淋浙不断,质稀如水者,称之为“白漏”,亦称“阴漏”。症见白带日久不止,量多质清稀,脐腹冷痛者,称之“痛带”,亦称“白带腹痛”。带下病在妇科并不是占着很重要的疾患,但却是很普遍很棘手、很难缠的疾病,每位妇女几乎曾经被困扰过。带下病治疗不及时易导致带下病不孕的发生。如脾肾两虚带下病不孕、生殖系发炎带下病不孕、细菌感染带下病不孕、阴道滴虫感染带下病不孕、念珠菌感染带下病不孕、其它带下病不孕等。
[0003]一种莲子祛湿止带合剂遵循古法,根据中医理论配伍,炮制精良,服用方便,携带便利,具有祛湿止带,益脾和胃,补益肝肾,活血通经等功效。尤其适用于生殖系发炎、细菌感染、阴道滴虫感染、念珠菌感染、脾肾两虚、湿热湿毒等白带异常的疾病。
[0004]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提供一种莲子祛湿止带合剂及其制备方法。利用多种中草药精华素的活性成分相互协同作用,具有祛湿止带,益脾和胃,补益肝肾,活血通经的功效。
[0005]本发明的配方如下(组分及其重量百分比%):莲子15.0-20.0,茯苓30.0-35.0,猪苓 10.0-15.0,黄柏 15.0-20.0,桅子 5.0-10.0,牛膝 10.0-15.0。
[0006]莲子功效:莲子甘、涩、平,有清心醒脾,补脾止泻,养心安神明目、益肾涩精止带、滋补元气之功。主治:心烦失眠,脾虚久泻,大便溏泄,久痢,腰疼,男子遗精,妇人赤白带下。还可预防早产、流产、孕妇腰酸。研究表明,莲子有强心安神、降压、滋养补虚、止遗涩精、清心、祛斑的作用。莲子所含氧化黄心树宁碱对鼻咽癌有抑制作用,更是构成了莲子的防癌抗癌的营养保健功能。
[0007]茯苓功效:茯苓味甘、淡、性平,具有利水渗湿、益脾和胃、宁心安神、败毒抗癌之功用。药性平和,利湿而不伤正气。可治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逆、恶阻、泄泻、遗精、淋浊、惊悸、健忘等症。现代医学研究表明,所含茯苓酸具有增强免疫力、抗肿瘤以及镇静、降血糖等的作用。可松弛消化道平滑肌,抑制胃酸分泌,防止肝细胞坏死,抗菌等功效。《医学启源》:除湿,利腰脐间血,和中益气为主。治溺黄或赤而不利。《主治秘诀》云,止泻,除虚热,开腠理,生津液。
猪苓功效:味甘、淡,平。入心,脾,胃,肺,肾、经。有利水渗湿之功。主治小便不利,水肿、泄泻,淋浊,带下。用于急性肾炎,全身浮肿,水肿,小便不利,热淋,尿急,尿频,尿道痛,口渴,饮水则吐,受暑水泻,黄疸等病症。现代研究表明其有:1.利尿利用,能促进钠、氯、钾等电解质的排出;2.有免疫增强作用;3.抗肿瘤作用;4.对肝脏有明显的保护作用;5.抗辐射作用。《本草求真》载:猪苓,凡四苓、五苓等方,并皆用此,性虽有类泽泻,同入膀胱肾经,解热除湿,行窍利水,然水消则脾必燥,水尽则气必走。
[0008]黄柏功效:苦,寒。归肾、膀胱、大肠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除骨蒸清虚热。用于湿热泻痢,黄疸,带下,热淋,脚气,痿辟,骨蒸劳热,盗汗,遗精,疮疡肿毒,湿疹瘙痒。有抗菌作用、抗真菌作用、镇咳作用、降压作用、抗滴虫作用、抗肝炎作用、抗溃疡作用、利尿、健胃、外用促进皮下溢血吸收等作用。《本草经疏》:黄檗,主五脏肠胃中结热。盖阴不足,则热始结于肠胃;黄瘅虽由湿热,然必发于真阴不足之人;肠痔漏,亦皆湿热伤血所致;泄痢者,滞下也,亦湿热干犯肠胃之病;女子漏下赤白,阴伤蚀疮,皆湿热乘阴虚流客下部而成;肤热赤起,目热赤痛口疮,皆阴虚血热所生病也。以至阴之气,补至阴之不足,虚则补之,以类相从,故阴回热解,湿燥而诸证自除矣。乃足少阴肾经之要药,专治明虚生内热诸证,功烈甚伟,非常药可比也。
[0009]桅子功效:苦、寒、无毒。归心经;肝经;肺经;胃经;三焦经。属清热泻火药。有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之功。主治热病心烦;肝火目赤;头痛;湿热黄疸;淋证;血痢尿血;口舌生疮;疮疡肿毒;扭伤肿痛。有利胆、促进胰腺分泌、镇静、镇痛、抗病原微生物、降低心肌收缩力、止血等作用。《药性论》云:杀虫毒。去热毒风,利五淋,主中恶,通小便,解五种黄病,明目,治时疾,除热及消渴口乾,目赤种病。
[0010]牛膝功效:苦;酸;性平。有补肝肾;强筋骨;活血通经;引火(血)下行;利尿通淋之效主治腰膝酸痛;下肢痿软;血滞经闭;痛经;产后血瘀腹痛;症瘕;胞衣不下;热淋;血淋;跌打损伤;痈肿恶疮;咽喉肿痛。《药品化义》:牛膝,味甘能补,带涩能敛,兼苦直下,用之入肾。盖肾主闭藏,涩精敛血,引诸药下行。生用则宣,主治癃闭管涩、白浊茎痛、瘀血阻滞、症瘕凝结、妇人经闭、产后恶阻,取其活血下行之功也。酒制熟则补,主治四肢拘挛、腰膝腿痛、骨筋流痛、疟疾燥渴、湿热痿痹、老年失溺,取具补血滋阴之功也。
[0011]本发明产品的制备方法:
1)、按处方秤取各味中药,加水后第一次煮沸45分钟,隔2小时后,再第二次煮沸45分钟;
2)、浓缩:把二次煮沸后的药液进行浓缩,再沉淀17小时,然后再离心去沉淀;
3)、配料:在浓缩的药液中加入砂糖,防腐剂苯甲酸钠和尼泊金乙酯,再加热,然后用80孔金属筛过滤; 4)、灌装:500毫升一瓶或30毫升一支;
5)、闻压灭囷,入库。
[0012]本发明同已有的同类产品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1)具有祛湿止带,益脾和胃,补益肝肾,活血通经等功效。尤其适用于生殖系发炎、细菌感染、阴道滴虫感染、念珠菌感染、脾肾两虚、湿热湿毒等白带异常的疾病;
(2)遵循中医古法合理配伍,理论支持详尽充足;
(3)纯正中草药制剂,无任何毒副作用;
(4)质量稳定,服用方便;
(5)制备工艺简单,成本低。
[0013]【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按照下表所列数据(重量百分比%)及其所述步骤进行配置:
配方一:
莲子15.0-20.0
茯苓30.0-35.0
猪苓10.0-15.0
黄柏15.0-20.0
桅子5.0-10.0
牛膝10.0-15.0
配方二:
莲子15.0-18.0
茯苓30.0-32.0
猪苓10.0-12.0
黄柏15.0-18.0
桅子5.0-8.0
牛膝10.0-12.0
配方三:
莲子18.0-20.0
茯苓32.0-35.0
猪苓12.0-15.0
黄柏18.0-20.0
桅子8.0-10.0
牛膝12.0-15.0
【权利要求】
1.本发明涉及一种莲子祛湿止带合剂,其特征在于具有如下的配方(组分及其重量百分比%):莲子 15.0-20.0,茯苓 30.0-35.0,猪苓 10.0-15.0,黄柏 15.0-20.0,桅子5.0-10.0,牛膝 10.0-15.0。
2.—种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莲子祛湿止带合剂,其特征在于具有如下工艺: 1)、按处方秤取各味中药,加水后第一次煮沸45分钟,隔2小时后,再第二次煮沸45分钟; 2)、浓缩:把二次煮沸后的药液进行浓缩,再沉淀17小时,然后再离心去沉淀; 3)、配料:在浓缩的药液中加入砂糖,防腐剂苯甲酸钠和尼泊金乙酯,再加热,然后用80孔金属筛过滤; 4)、灌装:500毫升一瓶或30毫升一支; 5)、闻压灭囷,入库。
【文档编号】A61P31/10GK104367678SQ201310357788
【公开日】2015年2月25日 申请日期:2013年8月16日 优先权日:2013年8月16日
【发明者】于丽霞 申请人:青岛道合生物科技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