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外感热病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

文档序号:1272532阅读:241来源:国知局
治疗外感热病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治疗外感热病的中药及制备方法,它是由包括如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板蓝根、薄荷、柴胡、法半夏、甘草、黄芩、桔梗、蒲公英、羌活、青蒿、生石膏、威灵仙、知母、金银花。该中药对西医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或流行性感冒,或禽流感或手足口病或流行性腮腺炎等病毒性疾病引起的发热,中医辨证为太阳、少阳、阳明经热病的患者疗效显著,经临床观察,用药有效率达96.0%。
【专利说明】治疗外感热病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医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治疗外感热病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0002]外感热病,是指由外邪侵入人体、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这类疾病在现代医学中主要为急性传染病,并包括以发热为主要症状,由细菌或病毒等引起的疾病。该病症虽有自限性,但却是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极大的影响患者的学习和工作。
[0003]中医学认为,外感热病是人体的正气与温热病邪激烈相争的过程,通过辨证采取祛邪、扶正治疗,最终人体正气逐渐战胜病邪而使热病治愈。在这过程中,因邪能伤正,势必产生不同程度的脏腑、组织器官损伤,以及经络、气血津液的机能紊乱与损耗。古代认识外感热病的辨证之法通常有三焦、四层、五段、六经之说。张仲景《伤寒论》以阴阳为总纲,用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屯厥阴六经作为辨证纲领,从邪正盛衰、病变部位及病势的进退缓急等方面对外感热病进行分析、辨别。如《伤寒论》有“伤寒瘥以后,更发热,小柴胡汤主之;脉浮者,以汗解之;脉沉实者,以下解之”的不同治法,即要根据病情辨证治之;若病后,余热未尽,津伤未复,胃失和降,虚赢少气,口渴,舌红无苔,不饥欲呕,治用《伤寒论》竹叶石膏汤(竹叶、石膏、半夏、麦冬、人参、甘草、梗米)益气和胃生津,清泄余热。到了现代也有一些典型的中药治疗外感热病的方法,如:
1、山西省临县人民医院刘建孝开展了银翘白虎汤在外感热病中的临床应用研究。治疗原则:辛凉透表,清热解毒。处方:银花15g、连翘15g、生石膏(先煎)100g、竹叶10g、蒲荷10g、芦根12g、牛芬子12g、柴胡12g、葛根12g、桔梗12g、淡豆豉10g、甘草IOgo (银翘白虎汤在外感热病中的 应用,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2年第21卷第19期34-34)
2、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医院张晓羽介绍了一例温热类外感热病治疗案例。处方:竹叶、法半复、桔梗、炒桅子各IOg,生石膏30g,金银花、沙参、芦根、白茅根各15g,麦冬、玄参、淡豆豉、天花粉各12g,甘草6g。(张祥生治疗外感热病经验举隅,陕西中医,2011年第32卷第6期720-721页)
3、中国专利CN03146749.0,以清热与化湿两法联合运用治疗外感热病,主体配方包含有青蒿、竹茹、半夏、茯苓、黄芩、枳实、陈皮、碧玉散总共八种中药成分,辅助配方中最多可包含银花、赤芍、鱼腥草、僵蚕、苍术、生石膏总共六种中药材。
[0004]4、中国专利CN200810137807.4公开了一种治疗外感热病的中药。其特征是主要成分是由天竺黄50克,胆南星25克,僵蚕25,克车前10克,蒸制大黄30克,片姜黄20克,半夏10克,蝉蜕25克,龙脑2.5克,泽泻10克,麝香1.5克,朱砂25克,将上药共研成极细面混匀,留出少许朱砂面为衣。另用银花、连翘各50克,苦桔梗、牛蒡子、薄荷各30克,淡豆豉、甘草各25各,芥穗、竹叶各20克研为粗末(即银翘散)等组成。配制方法:用鲜苇根汤煎银翘散浓缩成法,调和上述药面,炼蜜为绿豆大的药丸,并以朱砂面为衣,每丸重2克。
[0005]5、中国专利CN201010511320.5公开了一种中药成方消炎退热滴丸剂的制备方法,其处方为:大青叶400份、蒲公英400份、紫花地丁 150份、甘草50份。[0006]可见,中医药学在治疗病毒性外感热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其中有许多辩证用药方法一直被沿用至今,并取得极大的发展,但用药方法却不尽相同。

【发明内容】

[0007]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治疗外感热病的中药;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治疗外感热病的中药的制备方法。
[0008]本发明的目的是通过下列的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所述的治疗外感热病的中药,是由包括如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的:
板蓝根2 0~40份薄荷5~15份柴胡10~20份法半夏10~20份 甘草2~10份黄岑10~20份結梗5~15份蒲公英20~40份 宪活5~15份青蒿10~20份生石膏5~15份威灵仙10~20份 知母5~20份金银花5~25份。
[0009]本发明所述的治疗外感热病的中药,它的优选方案是由包括如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的:
板蓝根25~35份薄荷7~13份柴胡13~18份法半夏13~18份 甘草4~8份黄芩12~17份桔梗7~13份蒲公英25~35份 宪活7~13份青蒿12~17份生石膏7~13份威灵仙13~18份 知母12~17份金银花10~20份。
[0010]本发明所述的治疗外感热病的中药,它的进一步优选方案是由包括如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的:
板蓝根30份薄荷10份柴胡15份法半夏15份甘草6份 黄岑15份桔梗10份蒲公英30份宪活10份青蒿15份 生石膏10份威灵仙15份知母10份金银花15份。
[0011]本发明中所采用的中药材详细情况如下:
板兰根:Isatis indigotica Fort,十字花科植物,蒋蓝的干燥根,具有清热解毒,抗菌、抗病毒的作用。
[0012]薄荷:唇形科植物薄荷Mentha haplocalyx Briq.的干燥地上部分,辛凉性发汗解热药,治流行性感冒、头疼、目赤、身热、咽喉、牙床肿痛等症,外用可治神经痛、皮肤瘙痒、皮疹和湿疹等。
[0013]柴胡:RootofChneseThorowax,伞形科植物,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清虚热中药,可用于感冒发热、寒热往来、疟疾、肝郁气滞、胸肋胀痛、脱肛、子宫脱落、月经不调。
[0014]法半夏:Rhizoma Pinelliae,为天南星科植物半夏的块莖,主治燥湿化痰,用于痰多咳喘,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
[0015]甘草:豆科植物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 Glycyrrhizainflata Bat.或光果甘草Glycyrrhiza glabra L.的干燥根及根莖。气微,味甜而特殊。功能主治清热解毒,祛痰止咳、脘腹等。
[0016]黄岑:Scutellaria baicalensis Georgi,唇形科植物黄岑,以根入药。有清热燥湿,凉血安胎,解毒功效,主治温热病、上呼吸道感染、肺热咳嗽、湿热黄胆、肺炎等症。
[0017]桔梗:Platycodon grandiforus,桔梗科桔梗属植物,为桔梗科植物桔梗的干燥根部,味苦、辛,性微温。入肺经。能祛痰止咳,并有宣肺、排脓作用。
[0018]蒲公英:菊科植物蒲公英Toraxacum mongoIicum Hand.Mazz.、碱地蒲公英Toraxacum borealisinense Kitam.或同属数种植物的干燥全草,性平味甘微苦,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的功效。
[0019]芜;活:伞形科植物芜;活Notopterygium incisum Ting ex H.T.Chang 或宽叶芜;活Notopterygium forbesii Boiss.的干燥根莖及根。味辛、苦,性温,散表寒,祛风湿,利关节,止痛。主外感风寒;头痛无汗;油印寒湿痹;风水浮肿;疮疡肿毒。用于阳痿遗精,遗尿尿频,腰膝冷痛,肾虚作喘,五更泄泻;外用治白癜风,斑秃。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
[0020]青蒿:菊科植物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干燥地上部分。味苦、辛,性寒,归肝、胆经、三焦、肾经。清透虚热,凉血除蒸,除蒸,截疟。用于暑邪发热,阴虚发热,夜热早凉,骨蒸劳热,疟疾寒热,湿热黄疸。
[0021]生石膏:主要化学成分为CaSO4.ηΗ20,清热泻火药,味辛、甘,微寒,归肺、胃经。清 热泻火,除烦止渴,收敛生肌。常与知母相须配伍,用于温热病气分实热的证候。
[0022]威灵仙:Clematis chinensis,毛莨科植物,味苦辛,性温,其根及莖入药具有风湿、通经络、消骨哽之功效。
[0023]知母:百合科植物知母Anemarrhena asphodeloides Bge.的干燥根莖,属清热下火药,主治:温热病、高热烦渴、咳嗽气喘、燥咳等。
[0024]金银花:忍冬科植物,忍冬Lonicera japonica Thunb.红腺忍冬Lonicerahypoglauca Miq.、山银花 Lonicera confusa DC.毛花柱忍冬 Lonicera dasystyla Rehd.的干燥花蕾或带初开的花,具有清热解毒,凉散风热的功效。
[0025]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是提供了本发明中药活性成分的制备方法,该方法是采用水提或40-80%体积百分浓度的乙醇提取。具体的制备方法如下:
方案一:取全部14味药材,加水提取2 — 3次,每次加入相当于药材总重量6~10倍的水,提取I~3小时;合并提取液,浓缩至60-80°C时相对密度为1.10~1.20的浸膏,加入乙醇至含醇量体积百分比浓度为50%~60%,搅拌均匀,静置12~24小时,滤过,滤液浓缩至60-80°C时相对密度为1.10~1.20的浸膏,即得所述活性成分。
[0026]方案二:取全部14味药材,加40-80%乙醇回流提取2_3次,每次乙醇用量为药材总量的4-10倍,提取时间为1-4小时,合并提取液,过滤,滤液浓缩至60-80°C时相对密度为1.10-1.25的浸膏,即得活性成分。
[0027]本发明所述的治疗外感热病的中药,可以与医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配合,制成各种常用制剂。
[0028]例如,可以通过下列方法之一制备为各种常见剂型:
方法1:本发明中药胶囊剂
取方案I或方案2所得活性成分,加入胶囊剂常用辅料,按常规生产方法制备得本发明中药的胶囊剂。
[0029]方法2:本发明中药片剂
取方案I或方案2所得活性成分, 加入片剂常用辅料,按常规生产方法制备得本发明中药的片剂。
[0030]方法3:本发明中药颗粒剂取方案I或方案2所得活性成分,加入颗粒剂常用辅料,按常规生产方法制备得本发明中药的颗粒剂。
[0031]方法4:本发明中药合剂
取方案I或方案2所得活性成分,加入合剂常用辅料,按常规生产方法制备得本发明中药的合剂。
[0032]方法5:本发明中药口服液
取方案I或方案2所得活性成分,加入口服液常用辅料,按常规生产方法制备得本发明中药的口服液。
[0033]外感热病,因外邪自口鼻、皮毛由表入里损伤脏腑,表邪入于表里之间,不得宣散,气血津液灼伤成瘀、痰,因而以清泄热毒、养阴益气辩证施治,可防治并发症,防止病列。本发明所述的治疗外感热病的中药,金银花、蒲公英有清热解毒利咽的功效,可迅速清除入体外邪引起的热疫,与板兰根、桔梗配伍抗菌抗病毒,并可祛除气津灼伤形成的痰瘀;再配合辛温解表除湿药羌活,可散表寒,减轻热病所致的头身、项背、骨节、肌肉疼痛;柴胡、黄芩、法半夏可退少阳经之热;生石膏、知母可解除阳明经大热。以上诸药合用,可和解少阳,宣畅气机,同治三阳经热,解除入体外邪引起的各种症状,调养脾胃,对治疗外感热病急证有很好的疗效。
[0034]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治疗外感热病的中药具有以下优点:
1、本发明解除因外感风热引起的发热、恶寒、口渴、咽痛、头痛、身痛,咳嗽等症状有显著疗效,解热迅速,不易反复。
[0035]2、临床试验结果表明,本发明的中药与对照组利巴韦林片、酚氨咖敏片比较,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效率达到96.0% ;并且在临床施治的过程中,未见毒副作用,安全可靠。
【具体实施方式】
[0036]下面通过实施例进一步说明本发明。应该理解的是,本发明的实施例是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根据本发明的实质对本发明进行的简单改进都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除非另有说明,本发明中的乙醇量的百分数是体积百分数,v/v表示溶液的体积比。
[0037]实施例1
板蓝根300g 薄荷100g 柴胡150g 法半夏150g 甘草60g 黄岑150g 桔梗100g 蒲公英300g 宪活100g 青蒿150g 生石膏100g 威灵仙150g知母100g 金银花150g
取全部14味药材,加水提取2次,每次分别加入相当于药材总重量10倍、8倍量的水,每次提取时间分别为3小时、2小时;合并提取液,浓缩至60°C时相对密度为1.20的浸膏,加入乙醇至含醇量为50%,搅拌均匀,静置12小时,滤过,滤液浓缩至60°C时相对密度为1.20的浸膏,即得所述活性成分。
[0038]实施例2
板蓝根200g 薄荷50g 柴胡100g 法半夏100g 甘草20g 黄岑100g 桔梗50g 蒲公英200g 宪活50g 青蒿100g 生石膏50g 威灵仙100g知母50g 金银花50g取全部14味药材,加水提取3次,每次分别加入相当于药材总重量10倍、8倍、6倍量的水,每次提取时间分别为3小时、2小时、I小时;合并提取液,浓缩至80°C时相对密度为1.10的浸膏,加入乙醇至含醇量为60%,搅拌均匀,静置24小时,滤过,滤液浓缩至80°C时相对密度为1.10的浸膏,即得所述活性成分。
[0039]将上述活性成分与适量蔗糖混合,制成颗粒,干燥,即得本发明颗粒剂。
[0040]实施例3
板蓝根200g 薄荷150g 柴 胡200g 法半夏200g 甘草100g 黄岑200g 桔梗150g 蒲公英200g 宪活150g 青蒿200g 生石膏150g 威灵仙200g知母200g 金银花200g
取全部14味药材,加40%乙醇回流提取2次,每次乙醇用量分别为药材总量的10倍、8倍,提取时间分别为4小时、2小时,合并提取液,过滤,滤液浓缩至60°C时相对密度为1.25的浸膏,即得活性成分。
[0041]将上述活性成分与适量淀粉和糊精混合,制粒,干燥,压片,即得本发明的片剂。
[0042]实施例4
板蓝根250g 薄荷130g 柴胡180g 法半夏180g 甘草80g 黄岑170g 桔梗130g 蒲公英350g 宪活130g 青蒿170g 生石膏130g 威灵仙180g知母170g 金银花250g
取全部14味药材,加80%乙醇回流提取3次,每次乙醇用量分别为药材总量的10倍、8倍、4倍,提取时间分别为4小时、2小时、I小时,合并提取液,过滤,滤液浓缩至80°C时相对密度为1.10的浸膏,即得活性成分。
[0043]将上述活性成分与适量蔗糖、水混合,即得本发明口服液。
[0044]实施例5
板蓝根250g 薄荷70g 柴胡130g 法半夏130g 甘草40g 黄岑120g 桔梗70g 蒲公英250g 宪活70g 青蒿120g 生石膏70g 威灵仙130g 知母120g 金银花100g
取全部14味药材,加水提取3次,每次分别加入相当于药材总重量8倍、8倍、6倍量的水,每次提取时间分别为3小时、2小时、2小时;合并提取液,浓缩至70°C时相对密度为1.15的浸膏,加入乙醇至含醇量为60%,搅拌均匀,静置18小时,滤过,滤液浓缩至70°C时相对密度为1.15的浸膏,即得所述活性成分。
[0045]将活性成分在65°C~70°C条件下真空干燥,粉碎过100目筛,加入适量淀粉、二氧化硅、硬脂酸镁,制成颗粒,装入胶囊,即得本发明胶囊剂。
[0046]实施例6
板蓝根30g 薄荷IOg 柴胡15g 法半夏15g 甘草6g 黄岑15g 桔梗IOg 蒲公英30g 宪活IOg 青蒿15g 生石膏IOg 威灵仙15g知母IOg 金银花15g
取全部14味药材,清洗,烘干灭菌,粉碎,过80目~120目筛,即得本发明粉剂。
[0047]临床试验
对本发明治疗外感热病的疗效进行临床观察,通过对比服药前后患者的解热、镇痛、消炎情况检查外感热病是否好转分析本发明的治疗效果。[0048]I输尿管结石诊断依据:《外感发热疗效判定标准》(外感热病)
2病例选择
年龄3~60岁,中医证候属外感风寒、内蕴郁热证者;排除妊娠及哺乳期妇女,精神病患者,合并有心、肝、肾功能和造血系统严重原发疾病者,已使用其他治疗药物者,过敏体质或多种药物过敏者。
[0049]3治疗药物 实验组:实施例2颗粒剂;
对照组:利巴韦林片,上海华氏制药有限公司;酚氨咖敏片,上海信谊药厂。
[0050]4疗效指标
治愈:热尽身凉,且无反复,主要症状消失,异常理化检查指标恢复正常;
显效:发热已退且无反复,主要症状大部分消失,异常理化检查指标接近正常;
有效:发热已退,但还有反复,主要症状部分消失,异常理化检查指标有所改善;
无效:发热持续不退,症状无明显改善,异常理化检查指标无明显改善。
[0051]5临床分组及治疗方法
入组病例350例患者,男178例,女172例;所有患者全部符合有关外感热病诊断标准,中医辨证为太阳、少阳、阳明经热病(发热重,恶寒轻或寒热往来或壮热口渴,有汗或无汗,咽痛和/或头痛、身痛,咳嗽,舌红,苔黄,脉浮数或洪大),病程在3天内的患者。病例随机分为两组。
[0052]治疗方法:
实验组:本发明实施例2,每次服用相当于生药量100g的药物,一日三次;
对照组:利巴韦林片,3 — 4次/天;酚氨咖敏片,3次/天。
[0053]6 结果
治疗效果:对350名患者进行临床治疗,观察效果如下:
表1临床疗效表^_
【权利要求】
1.一种治疗外感热病的中药,其特征在于它是由包括如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的: 板蓝根20~40份薄荷5~15份柴胡10~20份法半夏10~20份 甘草2~10份黄岑10~20份結梗5~15份蒲公英20~40份 宪活5~15份青蒿10~20份生石膏5~15份威灵仙10~20份 知母5~20份金银花5~25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外感热病的中药,其特征在于它是由包括如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的: 板蓝根25~35份薄荷7~13份柴胡13~18份法半夏13~18份 甘草4~8份黄芩12~17份桔梗7~13份蒲公英25~35份 宪活7~13份青蒿12~17份生石膏7~13份威灵仙13~18份 知母12~17份金银花10~20份。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治疗外感热病的中药,其特征在于它是由包括如下重量份的原料制备而成的: 板蓝根30份薄荷10份柴胡15份法半夏15份甘草6份 黄岑15份桔梗10份蒲公英30份宪活10份青蒿15份 生石膏10份威灵仙15份知母10份金银花15份。
4.如权利要求1一 3之一所述的治疗外感热病的中药,其特征在于它的活性成分是采用水提或40-80%体积百分浓度的乙醇提取制备而成。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外感热病的中药,其特征在于它的活性成分是通过以下方法制备而成的: 取全部14味药材,加水提取2 — 3次,每次加入相当于药材总重量6~10倍的水,提取1~3小时;合并提取液,浓缩至60-80°C时相对密度为1.10~1.20的浸膏,加入乙醇至含醇量体积百分比浓度为50%~60%,搅拌均匀,静置12~24小时,滤过,滤液浓缩至60-80°C时相对密度为1.10~1.20的浸膏,即得所述活性成分。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治疗外感热病的中药,其特征在于它的活性成分是通过以下方法制备而成的: 取全部14味药材,加40-80%乙醇回流提取2-3次,每次乙醇用量为药材总量的4-10倍,提取时间为1-4小时,合并提取液,过滤,滤液浓缩至60-80°C时相对密度为1.10-1.25的浸膏,即得活性成分。
7.一种治疗外感热病的中药制剂,包括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的治疗外感热病的中药与医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
【文档编号】A61K36/8964GK103656122SQ201310660473
【公开日】2014年3月26日 申请日期:2013年12月10日 优先权日:2013年12月10日
【发明者】郭淋 申请人:柳州市中医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