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型生物人工肝管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87133阅读:496来源:国知局
混合型生物人工肝管路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混合型生物人工肝管路,包括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第一管路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管组件、血液灌流器、第二连接管、血浆分离器及第三连接管组件,其中,第一连接管组件的输入端和第三连接管组件的输出端分别与受体的动脉和静脉相连以用于使第一管路形成一闭合的回路;第二管路包括依次连接的第四连接管组件、第五连接管组件及第六连接管组件,其中,第五连接管组件包括生物反应器,第四连接管组件的输入端和第六连接管组件的输出端分别与血浆分离器和第三连接管组件相连以用于使第二管路形成一闭合的回路。通过上述方式,能够提高生物人工肝的治疗效率。
【专利说明】混合型生物人工肝管路【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生物人工肝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混合型生物人工肝管路。
【背景技术】
[0002]目前,人工肝治疗大多为非生物人工肝治疗,其治疗模式包括血浆置换和血液灌流吸附等。但以培养肝细胞为材料的生物人工肝最能模拟和替代肝脏的功能,为终末期肝病患者向原位肝移植顺利过渡和使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受损肝脏再生和修复的重要手段。
[0003]由于混合型生物人工肝的治疗模式比较复杂,管路繁多,如何设计一套合理且使血液循环安全稳定的管路,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实用新型内容
[0004]本实用新型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混合型生物人工肝管路,能够提高生物人工肝的治疗效率。
[0005]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混合型生物人工肝管路,包括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第一管路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管组件、血液灌流器、第二连接管、血浆分离器及第三连接管组件,其中,第一连接管组件的输入端和第三连接管组件的输出端分别与受体的动脉和静脉相连以用于使第一管路形成一闭合的回路;第二管路包括依次连接的第四连接管组件、第五连接管组件及第六连接管组件,其中,第五连接管组件包括生物反应器,第四连接管组件的输入端和第六连接管组件的输出端分别与血浆分离器和第三连接管组件相连以用于使第二管路形成一闭合的回路。
[0006]其中,第一连接管组件包括第一导管及与第一导管连通的动脉壶和动脉栗管;第三连接管组件包括第二导管、与第二导管连通的静脉壶及第二导管延伸形成的与第六连接管组件输出端相连的分支导管;第四连接管组件包括第三导管及与第三导管连通的用于防止空气进入生物反应器的入浆壶及入浆栗管;第五连接管组件包括与生物反应器连接的第四导管;第六连接管组件包括第五导管及与第五导管连通的用于防止空气进入受体的返浆壶及返浆栗管。
[0007]其中,混合型生物人工肝管路包括血液栗、分浆栗和返浆栗;血液栗、分浆栗和返浆栗分别与动脉栗管、入浆栗管和返浆栗管相接,用于控制动脉栗管、入浆栗管和返浆栗管中血液的传输速度。
[0008]其中,混合型生物人工肝管路包括第一导向栗、第二导向栗、第三导向栗及第四导向栗;第一导向栗、第二导向栗、第三导向栗及第四导向栗分别与第四导管相接,其中,第一导向栗和第二导向栗用于使第四导管传输的血液由下而上进入生物反应器,并将生物反应器输出至第四导管的血液导入第六连接管;第三导向栗和第四导向栗用于使第四导管传输的血液由下而上进入旋转180°的生物反应器,并将生物反应器输出至第四导管的血液导入第六连接管。
[0009]其中,混合型生物人工肝管路包括与血 浆分离器连接的第七连接管,用于进行跨膜压监测。
[0010]其中,混合型生物人工肝管路包括与动脉壶、入浆壶和返浆壶连接的压力监测器。
[0011]本实用新型有益效果如下:本实用新型混合型生物人工肝管路包括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第一管路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管组件、血液灌流器、第二连接管、血浆分离器及第三连接管组件,其中,第一连接管组件的输入端和第三连接管组件的输出端分别与受体的动脉和静脉相连以用于使第一管路形成一闭合的回路;第二管路包括依次连接的第四连接管组件、第五连接管组件及第六连接管组件,所述第五连接管组件包括生物反应器,其中,第四连接管组件的输入端和第六连接管组件的输出端分别与血浆分离器和第三连接管组件相连以用于使第二管路形成一闭合的回路。通过上述方式,能够提高生物人工肝的治疗效率。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2]图1是本实用新型混合型生物人工肝管路一实施例的原理图;
[0013]图2是图1所示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管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3是图1所示实施例中第二连接管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4是图1所示实施例中第三连接管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16]图5是图1所示实施例中第四连接管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17]图6是图1所示实施例中第五连接管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7是图1所示实施例中第六连接管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8是图1所示实施例中第七连接管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0]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0021]请参阅图1,图1是本实用新型混合型生物人工肝管路的原理图,如图1所示,包括
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
[0022]第一管路包括:第一连接管组件11、血液灌流器12、第二连接管13、血浆分离器14及第三连接管组件15。
[0023]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管11组件作为动脉连接管,其输入端与人体动脉连接,输出端与血液灌流器12相连;血液灌流器12的输出端与第二连接管13相连;第二连接管13的输出端与血浆分离器14相连;血浆分离器14的输出端与第三连接管组件15相连,使分离出的细胞通过第三连接管组件15回流至人体的静脉。
[0024]其中,血浆分离器14包括多个端口,用于血液的输入或输出。
[0025]其中,第三连接管组件15包括多个端口,用于血液的输入或输出。
[0026]第二管路包括:第四连接管组件21、第五连接管组件22及第六连接管组件24。
[0027]其中,所述第四连接管组件21的一端与血浆分离器14的一端口连接,其另一端与第五连接管组件22的输入端口连接;第五连接管组件22中设有生物反应器23 ;第五连接管组件22的输出端口与第六连接管组件24连接;第六连接管组件24的输出端口与第三连接管组件15的一分支导管连接,用于使发生交换的血浆通过第三连接管组件15回流至人体的静脉。[0028]其中,与血浆分离器14连接的第七连接管25连接跨膜压监测器,用于进行跨膜压监测。
[0029]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管组件11上还设置有截止阀(VI)、供血不足检测器(FS),血液栗(BP)及双位注射栗(SP)。
[0030]第三连接管组件15上设置有气泡检测器(CV)和截止阀(V2)。
[0031]第四连接管组件21上设置有漏血检测器(LX)、断液检测器(PD)及分浆栗(FP)。
[0032]第五连接管组件22和第六连接管组件24之间还连接一细胞滤器(CF)。
[0033]第六连接管组件24上设置有返浆栗(RP)。
[0034]在本实施例中,混合型生物人工肝管路还包括第一导向栗(LDP1)、第二导向栗(LDP2)、第三导向栗(LDP3)及第四导向栗(LDP4)。
[0035]请参阅图2,图2是图1所示原理图中第一连接管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第一连接管组件11包括第一导管110、动脉栗管111、动脉壶112、动脉壶112上的接口 113、114、115及夹子116。其中,动脉栗管111和动脉壶112与第一导管110连通;双位注射栗与接口 113连接;接口 114用于接压力监测器;接口 115用于排气、输液。
[0036]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管组件11的规格型号为BLS (BloodLineSystem) -101-SD,其中,动脉栗管 111 长 17.5cm、外径 9.8mm。
[0037]请参阅图3,图3是图1所示原理图中第二连接管的结构示意图。
[0038]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连接管13的规格型号为BLS-101-SD。
[0039]请参阅图4,图4是图1所示原理图中第三连接管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第三连接管组件15包括第二导管150、静脉壶151、分支导管152、静脉壶151上的接口 153、154,155及夹子156。其中,静脉壶151与第二导管150连通;第二导管150延伸形成的分支导管152与第六连接管组件24的输出端口连接;接口 153连接压力检测器;接口 154用于排气、输液;接口 156备用。
[0040]在本实施例中,第三连接管组件15的规格型号为BLS-101-SD,在此规格型号上添加一个分支导管152。
[0041]请参阅图5,图5是图1所示原理图中第四连接管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第四连接管组件21包括第三导管210、入浆栗管211、入浆壶212、入浆壶212上的端口 213、214及夹子215。其中,入浆栗管211、入浆壶212与第三导管210连通;端口 213用于接压力监测器,入浆壶212压力可以提示生物仓的通畅及血浆分离情况;接口 214用于排气、输液。入浆壶212可以防止空气进入生物反应器23。
[0042]请参阅图6,图6是图1所示原理图中第五连接管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第五连接管22包括第四导管220和生物反应器23,其中,第四导管220为双向管路,4个导向栗LDP1、LDP2、LDP3、LDP4分别与第四导管220相接。
[0043]第四导管220输入端的血浆在LDP1、LDP2的作用下由下而上进入生物反应器23进行物质交换的反应,反应完成后,生物反应器23输出至第四导管220的血浆在LDPULDP2的作用下导入第六连接管24,此时,LDP3、LDP4停止旋转。
[0044]当LDP3、LDP4旋转,LDPl、LDP2停止旋转时,此时,生物反应器23旋转180°,第四导管220输入端的血浆在LDP3、LDP4的作用下由下而上进入生物反应器23进行物质交换的反应,反应完成后,生物反应器23输出至第四导管220的血浆在LDP3、LDP4的作用下导入第六连接管24。
[0045]血浆由下而上的进入方式使空气不会在生物反应器23内停留,同时由于重力的作用及血浆由下而上的进入方式,使生物反应器23内的肝细胞集中在反应器的中间部分,有利于肝细胞充分发挥作用,提交物质交换的效率。
[0046]请参阅图7,图7是图1所示原理图中第六连接管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第六连接管组件24包括第五导管240、返浆栗管241、返浆壶242、返浆壶242上的端口 243、244及夹子245。其中,返浆栗管241和返浆壶242与第五导管240连通;端口 243用于接压力监测器,返浆壶242压力和静脉壶151压力可以反映静脉回路通畅情况;接口 244用于排气、输液。返浆壶242可以防止空气进入生物反应器23。
[0047]请参阅图8,图8是图1所示原理图中第七连接管的结构示意图。
[0048]需要指出的是,图2-图8所示的第一连接管组件11、第二连接管13、第三连接管组件15、第四连接管组件21、第五连接管组件22及第六连接管组件24,左边均为输入端口,右边均为输出端口。
[0049]在本实施例中,包括血液栗、分浆栗和返浆栗分别与动脉栗管111、入浆栗管211和返浆栗管241相接,用于控制动脉栗管111、入浆栗管211和返浆栗管241中血液的传输速度。
[0050]本实施例混合型生物人工肝管路进行猪血液循环实验,结合合理的栗速、合理的抗凝方案,未发现管路堵塞和连接处有爆破、漏水及弯折等不良情况,且压力监测数据良好。
[0051]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混合型生物人工肝管路为新型组合型肝肾支持管路,血液的具体流通方式为,人体动脉端的血液经过血液栗的作用进入血液灌流器,然后再经过血浆分离器,此时有2个循环通路,一条是分离出的细胞经过静脉壶从静脉端进入人体内,另外一条是分离出的血浆在分浆栗的作用下进入入浆壶,然后在导向栗的作用下进入生物反应器,经过生物反应器的细胞作用后,在返浆栗的作用下,经过返浆壶回输到静脉端,形成一个整体的闭合式循环。此管路可批量大规模生产,用于科研和临床。
[0052]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权利要求】
1.一种混合型生物人工肝管路,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 所述第一管路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连接管组件、血液灌流器、第二连接管、血浆分离器及第三连接管组件,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管组件的输入端和第三连接管组件的输出端分别与受体的动脉和静脉相连以用于使所述第一管路形成一闭合的回路; 所述第二管路包括依次连接的第四连接管组件、第五连接管组件及第六连接管组件,其中,所述第五连接管组件包括生物反应器,所述第四连接管组件的输入端和第六连接管组件的输出端分别与所述血浆分离器和第三连接管组件相连以用于使所述第二管路形成一闭合的回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管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管组件包括第一导管及与第一导管连通的动脉壶和动脉栗管; 所述第三连接管组件包括第二导管、与第二导管连通的静脉壶及第二导管延伸形成的与第六连接管组件输出端相连的分支导管; 所述第四连接管组件包括第三导管及与第三导管连通的用于防止空气进入所述生物反应器的入浆壶及入浆栗管; 所述第五连接管组件包括与生物反应器连接的第四导管; 所述第六连接管组件包括第五导管及与第五导管连通的用于防止空气进入所述受体的返浆壶及返浆栗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管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型生物人工肝管路包括血液栗、分浆栗和返浆栗; 所述血液栗、分浆栗和返浆栗分别与动脉栗管、入浆栗管和返浆栗管相接,用于控制动脉栗管、入浆栗管和返浆栗管中血液的传输速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管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型生物人工肝管路包括第一导向栗、第二导向栗、第三导向栗及第四导向栗; 所述第一导向栗、第二导向栗、第三导向栗及第四导向栗分别与第四导管相接,其中,所述第一导向栗和第二导向栗用于使第四导管传输的血液由下而上进入所述生物反应器,并将生物反应器输出至第四导管的血液导入所述第六连接管;所述第三导向栗和第四导向栗用于使第四导管传输的血液由下而上进入旋转180°的生物反应器,并将生物反应器输出至第四导管的血液导入所述第六连接管。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管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型生物人工肝管路包括与所述血浆分离器连接的第七连接管,用于进行跨膜压监测。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管路,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型生物人工肝管路包括与所述动脉壶、入浆壶和返浆壶连接的压力监测器。
【文档编号】A61M1/14GK203598288SQ201320746226
【公开日】2014年5月21日 申请日期:2013年11月22日 优先权日:2013年11月22日
【发明者】高毅, 熊龙辉, 何国林 申请人: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