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造口固定装置制造方法

文档序号:1303376阅读:305来源:国知局
肠造口固定装置制造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涉及一种肠造口固定装置,主管道分为体内端和体外端,主管道的体内端上附有小气囊,体外端上附有大气囊,小气囊有次管道A沿主管道的内壁引出体外端并接单向阀A,大气囊有次管道B沿主管道的内壁引出体外端并接单向阀B,小气囊、大气囊充盈时均为扁圆形,主管道、次管道A、次管道B均为软聚氯乙烯导管,小气囊、大气囊、主管道、次管道A和次管道B共同构成带双气囊的三腔软聚氯乙烯导管结构;其整体结构简单,原理可靠,制备成本低,使用操作方便,应用效果优良,环境友好。
【专利说明】肠造口固定装置【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用于普外科肠造口的简易形固定装置,特别是一种肠造口固定装置。
【背景技术】:
[0002]目前,在普外科临床实际工作中,随着急腹症尤其肠梗阻及肿瘤病人的增多,肠造口外科手术治疗情况的很常见;现在肠造口仍然沿用传统的缝合技术,需要缝合3-4层,术中操作繁琐、耗时费力,而且肠造口多是在大而复杂的主要手术之后进行,手术者此时多已极度疲劳,缝合过程中难免会有过深过浅、过紧过松、扭曲、出血或血肿等情况,术后也常常出现造口处肠管坏死、回缩、狭窄、出血或血肿及造口疝等近、远期并发症,给医患双方带来了极大的不便。目前国内外尚没有肠造口的简易而实用的装置应用于临床,为把外科医生从繁重、高风险的手术中解放出来,急需研制和开发一种肠造口固定装置,并配合粘贴式一次性肛门袋应用于肠造口患者的外科手术,实现使患者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

【发明内容】
:
[0003]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解决现有肠造口技术的不足,将外科医生从繁重紧张的手术操作中解放出来,发明一种普外科肠造口简易固定装置。
[0004]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主体结构包括小气囊、大气囊、次管道A、次管道B、单向阀A、单向阀B、主管道、体内端和体外端,内空式软态圆管式结构的主管道分为体内端和体外端,主管道的体内端上附有小气囊,体外端上附有大气囊,小气囊有次管道A沿主管道的内壁引出体外端并接单向阀A,大气囊有次管道B沿主管道的内壁引出体外端并接单向阀B,小气囊、大气囊充盈时均为扁圆形,主管道、次管道A、次管道B均为软聚氯乙烯导管,小气囊、大气囊、主管道、次管道A和次管道B共同构成带双气囊的三腔软聚氯乙烯导管结构;根据病人肠管直经及腹壁厚度的不同,主管道的直经分为2.0cm和3.0cm两种规格,分别对应的小气囊与大气囊的间距分别为4.0cm和6.0cm0
[0005]本发明应用于肠造口时,据病人肠管直经及腹壁厚度选用相应型号的本发明,将本发明表面涂抹无菌石蜡油,插入待造口的肠管内,肠管断端用4号线缝荷包固定于大气囊外侧,用注射器通过单向阀B向大气囊注气或用生理盐水充盈,调节肠管的松紧度、角度,再用注射器通过单向阀A向小气囊注气或用生理盐水充盈,使该段肠管恰好固定于腹壁又不影响其血运为度,通过小气囊、大气囊的内、外两个气囊的阻挡,起到固定该段肠管于腹壁的作用,免除多针缝合之苦;关闭切口之后,将肠造口处贴附一次性肛门袋或在主管道外口接引流袋,同时固定次管道A和次管道B,透过肛门袋观察肠管的血运,随时调定气囊容量,一般每12小时两气囊交替用注射器通过单向阀放气或水5分钟,无肠管坏死之虞。
[0006]本发明由于设 计两个大小不同的气囊,大气囊对肠管的压力大于小气囊,只要腹壁外肠管无坏死,腹壁内侧肠管血运良好,而腹壁外肠管又能够通过肛门袋前壁观察到,3-4小时观察一次肠管血运,每定无肠管坏死之虞;肠内容物如气体、液体、粪渣等通过主管道排出;肠造口固定装置保留放置5天后即可取出,取出时先放净小气囊,再放大气囊,最后剪断荷包线,必要时修剪肠管。
[0007]本发明的技术效果是,解决了肠造口时需要多针缝合固定肠管等繁重的手术问题,适应于各种医疗条件下需肠造口患者;其整体结构简单,原理可靠,制备成本低,使用操作方便,应用效果优良,环境友好。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08]图1为本发明的主视结构原理示意图。
[0009]图2为本发明的纵向剖面结构原理示意图,包括小气囊1、大气囊2、次管道A3、次管道B4、单向阀A5、单向阀B6、主管道7、体内端8和体外端9。
【具体实施方式】:
[0010]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0011]实施例:
[0012]本实施例的主体结构如图1和2所示,其主体结构包括小气囊1、大气囊2、次管道A3、次管道B4、单向阀A5、单向阀B6、主管道7、体内端8和体外端9,内空式软态圆管式结构的主管道7分为体内端8和体外端9,主管道7的体内端8上附有小气囊1,体外端9上附有大气囊2,小气囊I有次管道A3沿主管道7的内壁引出体外端9并接单向阀A5,大气囊2有次管道B4沿主管道7的内壁引出体外端9并接单向阀B6,小气囊1、大气囊2充盈时均为扁圆形,主管道7、次管道A3、次管道B4均为软聚氯乙烯导管,小气囊1、大气囊2、主管道7、次管道A3和次管道B4共同构成带双气囊的三腔软聚氯乙烯导管结构;根据病人肠管直经及腹壁厚度的不同,主管道7的直经分为2.0cm和3.0cm两种规格,分别对应的小气囊I与大气囊2的间距分别为4.0cm和6.0cm0
[0013]本实施例应用于肠造口时,据病人肠管直经及腹壁厚度选用相应型号的本发明,将本发明表面涂抹无菌石蜡油,插入待造口的肠管内,肠管断端用4号线缝荷包固定于大气囊2外侧,用注射器通过单向阀B6向大气囊2注气或用生理盐水充盈,调节肠管的松紧度、角度,再用注射器通过单向阀A5向小气囊I注气或用生理盐水充盈,使该段肠管恰好固定于腹壁又不影响其血运为度,通过小气囊1、大气囊2的内、外两个气囊的阻挡,起到固定该段肠管于腹壁的作用,免除多针缝合之苦;关闭切口之后,将肠造口处贴附一次性肛门袋或在主管道7外口接引流袋,同时固定次管道A3和次管道B4,透过肛门袋观察肠管的血运,随时调定气囊容量,一般每12小时两气囊交替用注射器通过单向阀放气或水5分钟,无肠管坏死之虞。
[0014] 本实施例由于设计两个大小不同的气囊,大气囊2对肠管的压力大于小气囊1,只要腹壁外肠管无坏死,腹壁内侧肠管血运良好,而腹壁外肠管又能够通过肛门袋前壁观察到,3-4小时观察一次肠管血运,每定无肠管坏死之虞;肠内容物如气体、液体、粪渣等通过主管道7排出;肠造口固定装置保留放置5天后即可取出,取出时先放净小气囊1,再放大气囊2,最后剪断荷包线,必要时修剪肠管。
【权利要求】
1.一种肠造口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主体结构包括小气囊、大气囊、次管道A、次管道B、单向阀A、单向阀B、主管道、体内端和体外端,内空式软态圆管式结构的主管道分为体内端和体外端,主管道的体内端上附有小气囊,体外端上附有大气囊,小气囊有次管道A沿主管道的内壁引出体外端并接单向阀A,大气囊有次管道B沿主管道的内壁引出体外端并接单向阀B,小气囊、大气囊充盈时均为扁圆形,主管道、次管道A、次管道B均为软聚氯乙烯导管,小气囊、大气囊、主管道、次管道A和次管道B共同构成带双气囊的三腔软聚氯乙烯导管结构;根据病人肠管直经及腹壁厚度的不同,主管道的直经分为2.0cm和3.0cm两种规格,分别对应的小气囊与大气囊的间距分别为4.0cm和6.0cm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肠造口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于肠造口时,据病人肠管直经及腹壁厚度选用相应型号的本发明,将肠造口固定装置表面涂抹无菌石蜡油,插入待造口的肠管内,肠管断端用4号线缝荷包固定于大气囊外侧,用注射器通过单向阀B向大气囊注气或用生理盐水充盈,调节肠管的松紧度、角度,再用注射器通过单向阀A向小气囊注气或用生理盐水充盈,使该段肠管恰好固定于腹壁又不影响其血运为度,通过小气囊、大气囊的内、外两个气囊的阻挡,起 到固定该段肠管于腹壁的作用,免除多针缝合之苦;关闭切口之后,将肠造口处贴附一次性肛门袋或在主管道外口接引流袋,同时固定次管道A和次管道B,透过肛门袋观察肠管的血运,随时调定气囊容量,一般每12小时两气囊交替用注射器通过单向阀放气或水5分钟,无肠管坏死之虞。
【文档编号】A61B17/00GK103892874SQ201410148873
【公开日】2014年7月2日 申请日期:2014年4月14日 优先权日:2013年6月4日
【发明者】赵远思, 张修峰, 迟春梅, 谭启秀, 胡秀芝, 吴永琳 申请人:赵远思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