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椎弓根螺钉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795466阅读:115来源:国知局
一种椎弓根螺钉组件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椎弓根螺钉组件,属于医疗器械领域,包括螺钉和连接棒;所述螺钉包括钉体和钉尾,所述钉体和钉尾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棒与所述螺钉可拆卸连接,其具有中心至边缘距离不等的横截面。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椎弓根螺钉组件在旋入人体椎弓根之后会十分牢固,不易产生松动,钉尾不会相对于钉体晃动;该连接棒采用大半圆形制成,在固定到螺钉上之后不会发生转动,使整个组件更加牢固和稳定。
【专利说明】一种椎弓根螺钉组件

【技术领域】
[0001]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椎弓根螺钉组件。

【背景技术】
[0002]椎弓根螺钉组件由螺钉,螺帽及连接棒组成,现有的椎弓根螺钉组件结构简单,安装到人体后存在固定不牢的缺点。
实用新型内容
[0003]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椎弓根螺钉组件,旨在提供一种固定较为牢固的椎弓根螺钉组件。
[0004]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0005]一种椎弓根螺钉组件,包括螺钉和连接棒;
[0006]所述螺钉包括钉体和钉尾,所述钉体和钉尾固定连接;
[0007]所述连接棒与所述螺钉可拆卸连接,其具有中心至边缘距离不等的横截面。
[0008]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棒的横截面为大半圆。
[0009]进一步地,所述钉体包括依次连接的钉头、螺纹部及光滑部,所述钉头为自攻型。
[0010]进一步地,所述钉尾设有可容纳所述连接棒的凹槽,钉尾的内壁有内螺纹;
[0011]所述椎弓根螺钉组件还包括螺帽,所述螺帽的外侧有与所述内螺纹匹配的外螺纹,螺帽的顶部有内六角孔。
[0012]进一步地,所述钉尾连接有延长部,钉尾与延长部之间有切迹。
[0013]进一步地,所述钉尾与钉体之间的夹角为0-30°。
[0014]进一步地,所述螺纹部的长度为10mm-20mm,所述钉体的长度为20mm-30mm,所述钉体的外径为3.5mm-4mm。
[0015]进一步地,所述螺钉和螺帽用钛合金制成,所述连接棒用钛制成。
[0016]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椎弓根螺钉组件在使用时,由于螺钉的钉体和钉尾采用固定连接,区别于现有技术中的活动连接,因此在将螺钉旋入人体椎弓根之后会更加牢固,不易产生松动,钉尾也不会相对于钉体晃动;现有技术中的螺钉为全螺纹螺钉,旋入椎弓根后裸露在骨骼外部的螺纹会对周围神经产生持续的刺激,使病人产生难以忍受的疼痛和麻木,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椎弓根螺钉组件的螺钉包括螺纹部和光滑部,在旋入椎弓根后只留光滑部在骨骼外,因此不会对神经产生刺激;该连接棒采用大半圆形制成,在固定到螺钉上之后不会发生转动,使整个组件更加牢固和稳定。

【专利附图】

【附图说明】
[0017]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椎弓根螺钉组件的第一种螺钉的主视图结构;
[0018]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椎弓根螺钉组件的第二种螺钉的主视图结构;
[0019]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椎弓根螺钉组件的第一种螺钉的俯视图结构;
[0020]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椎弓根螺钉组件的螺帽的主视图结构;
[0021]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椎弓根螺钉组件的螺帽的俯视图结构;
[0022]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椎弓根螺钉组件的连接棒的结构;
[0023]图7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椎弓根螺钉组件的一种组合的结构;
[0024]图8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椎弓根螺钉组件的另一种组合的结构。

【具体实施方式】
[0025]椎弓根是椎弓的一部分,起于椎体后上部,短而厚,与椎体方向垂直向后方突起,其外形呈弧性,与椎体、关节突和椎板融合在一起,椎弓根是组成椎间孔的组成部分,其上方有一较浅的切迹构成椎间孔的下壁,椎弓根下方有一较深的椎弓根下切迹构成椎间孔的上壁。
[0026]椎弓根受到损伤脱裂后需用椎弓根螺钉组件将其固定在一起,以完成日常行为动作。
[0027]请参阅图1-图6,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椎弓根螺钉组件,该组件包括螺钉101、螺帽201和连接棒301,其中螺钉101包括由钉头、螺纹部和光滑部依次连接组成的钉体102,以及与钉体102相连接的钉尾103,钉尾103连接于光滑部的尾端。
[0028]该螺钉101是要旋入椎弓根里,因此,该钉头为自攻型的钉头,可以自攻进入颈椎的椎弓根。
[0029]螺钉101在旋入椎弓根时,螺钉101的螺纹部旋入远端骨折断端产生拉力,使骨折断端加压复位,固又称为拉力螺钉101,螺钉101旋紧过程中可以对椎弓根产生拉力,对特殊骨折(如Hangman骨折,颈椎椎弓根或侧块横行骨折)的骨折两断端加压,促进骨折复位和愈合。
[0030]现有技术中的螺钉的钉体部位为全螺纹,在旋入椎弓根后还有一部分粗糙的螺纹裸露在椎弓根的外部,会持续的刺激周围的神经,使患者产生难以忍受的疼痛和麻木,本实施例中的螺钉101包括螺纹部和光滑部,将螺纹部旋入椎弓根后裸露在外部的是光滑部,不会对周围神经产生刺激。
[0031]现有技术中螺钉为万向钉,即钉体与钉尾活动连接,钉尾可绕钉体旋转,这种设计方便了手术操作,但会产生固定不牢固的缺点,术后容易松动引起内固定失败或再脱位,且万向螺钉在纠正颈椎前后脱位及旋转脱位能力差,一些病人不能复位或复位后再脱位;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螺钉101为单向螺钉,即钉体102与钉尾103固定连接,钉尾103不可绕钉体102旋转,这种螺钉在术后不会存在上述缺陷。
[0032]该螺钉101的钉尾103底部有旋拧螺钉101的孔,优选地,钉尾103底部的孔为内六角孔;钉尾103上设有可容纳连接棒301的凹槽,钉尾103的内壁有内螺纹,螺帽201的外侧有与内螺纹匹配的外螺纹,螺帽201的顶部有内六角孔。将连接棒301放入凹槽,将螺帽201旋入钉尾103,可将连接棒301固定于该凹槽内。
[0033]现有技术中螺钉的钉尾较短,在针对较为严重的病人时,操作比较不便。本实施例提供的组件中,钉尾103连接有延长部105,可延长钉尾103的长度,操作相对较为方便。钉尾103与延长部105之间有切迹104,手术结束后可通过该切迹104方便的将延长部105折断取出,方便术后的恢复。
[0034]为了适应不同的病症,需要将该组件的螺钉101不同角度的安装,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椎弓根螺钉组件中螺钉101的钉体102和钉尾103之间有0-30°的夹角,每5°设一个型号,方便针对不同的病症做治疗。
[0035]同时,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椎弓根螺钉组件中螺钉101螺纹部的长度为10mm-20mm,每2mm —个型号;钉体102的长度为20mm-30mm,每2mm —个型号;钉体102的外径为3.5mm-4mm。众多的型号基本可满足所有病人的需求。
[0036]优选地,本实施例中的组件中螺钉101的螺纹部长度为15mm,钉体102的长度为25mm,钉体102的外径为4mm,包括钉体102与钉尾103夹角为0°以及夹角为15°的两种型号。
[0037]现有技术中组件的连接棒的截面为圆形,虽然也可以弯成任意角度,但置入时连接棒容易旋转,安放困难,且螺帽与连接棒之间接触面小,接触不稳定。为了使连接棒放入凹槽后不产生转动,需要将连接棒的横截面设置为中心至边缘距离不等,这种形状包括:半圆、椭圆、多边形等其他形状;优选地,本实施例提供的组件中,连接棒301的截面为大半圆形,这样形状的连接棒301在放入钉尾103后连接棒301与螺帽201之间接触面积大,基本不会产生旋转,且相比于半圆形或小半圆形,具有更高的强度。
[0038]优选地,本实施例提供的椎弓根螺钉组件中,螺钉101和螺帽201用符合GB/T13810外科植入物锻造的钛合金制成,连接棒301用符合GB/T13810外科植入物的纯钛(TA3)材料制成,该连接棒301可折成任意形状;螺钉101及螺帽201的螺纹规格采用国家通用标准。
[0039]请参阅图7,本实施例提供的组件可按照这种形式来使用;请参阅图8,本实施例提供的组件,可将连接棒301折弯后按照这种形式来组装使用。当然本实施例提供的组件并不限于这两种形式,还可以是其他的任意形式。
[0040]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权利要求】
1.一种椎弓根螺钉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螺钉和连接棒; 所述螺钉包括钉体和钉尾,所述钉体和钉尾固定连接; 所述连接棒与所述螺钉可拆卸连接,其具有中心至边缘距离不等的横截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椎弓根螺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棒的横截面为大半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椎弓根螺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钉体包括依次连接的钉头、螺纹部及光滑部,所述钉头为自攻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椎弓根螺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钉尾设有可容纳所述连接棒的凹槽,钉尾的内壁有内螺纹; 所述椎弓根螺钉组件还包括螺帽,所述螺帽的外侧有与所述内螺纹匹配的外螺纹,螺帽的顶部有内六角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椎弓根螺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钉尾连接有延长部,钉尾与延长部之间有切迹。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椎弓根螺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钉尾与钉体之间的夹角为 0-30。。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椎弓根螺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螺纹部的长度为10mm-20mm,所述钉体的长度为20mm-30mm,所述钉体的外径为3.5mm-4mm。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椎弓根螺钉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螺钉和螺帽用钛合金制成,所述连接棒用钛制成。
【文档编号】A61B17/86GK204049813SQ201420487957
【公开日】2014年12月31日 申请日期:2014年8月27日 优先权日:2014年8月27日
【发明者】王清, 王松, 徐双, 姜霞, 康建平, 王高举, 侯忠亮 申请人:王清, 王松, 徐双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