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治流感的沙棘复方及其制剂和应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897357阅读:634来源:国知局
一种防治流感的沙棘复方及其制剂和应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药复方,具体涉及一种防治流感的沙棘复方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沙棘为胡颓子科酸刺属的灌木或小乔木,别名醋柳、黑刺、酸刺。早在古希腊,老弱病残的战马吃了沙棘果后变得膘肥体壮,毛色发亮。三国时代,蜀国军师诸葛亮在云南的一次征战中,由于山高路远,人生地疏,疾病流行,人马病倒无数,严重影响了军队的战斗力。后来发现了一种红黄色的果实,叫沙棘果,吃了以后变得人马身强力壮,流行的疾病也消失了。早在公元8世纪藏医名著《月王药疹》和《四部医典》就记载了沙棘果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中医大辞典》记载沙棘具有有活血化瘀、化痰宽胸、补脾健胃、生津止渴、清热止泻之功效。沙棘果实富含药用成份,具有多方面的功效。特别是沙棘果汁具有增强人体免疫力的功能。临床可用其治疗多种免疫系统、免疫功能低下以及人体新陈代谢功能不足的病症(邓小娟等,中国药业;2009年18卷:63-64)。因此,沙棘通过提高人体自身免疫力来抵抗病菌或者病毒对人体的入侵。研究发现,沙棘对流感A和B病毒,以及对腺病毒、副粘病毒、单纯性疱疹病毒(Herpescatarrhalis)、巨细胞病毒和呼吸道合胞病毒表现出显著的抑制作用。发明专利CN102771600A采用板蓝根和蒲公英制成饮用茶,其优点是可以防治流行性感冒,其缺陷在于被动的通过抑制流行性病菌,而不能主动的调节人体自身的免疫功能,从而治标不能治本,只能起到预防的作用。如果加入提高人体免疫力的沙棘这一味药材,在预防和治疗流行性感冒的效果可能会好的多。可见,沙棘这味药的重要性。在发明专利CN102727838A中,采用蒲公英和沙棘配伍进行抗感冒和驱寒,用于治疗感冒中的发烧症状。其优点是蒲公英和沙棘配伍,通过沙棘提高人体对病菌的抵抗力而使病人退烧,同时佐以寒性的蒲公英降火,达到了退烧和抗感冒的效果。但是,该专利缺少一味中药材:板蓝根。板蓝根是目前公认的治疗和预防病毒最佳的中药材之一,在我国禽流感和萨斯病毒的治疗和预防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如果加入板蓝根,大幅度的增强抑制感冒病毒的效果,达到标本兼治,药物的治疗效果更佳。但是,现有复方的效果较差,因此,需要提供一种效果更好的复方。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涉及一种防治流感的沙棘复方。本发明提供的一种防治流感的沙棘复方,其包括以下成分:沙棘、蒲公英、板蓝根。具体的,所述沙棘复方包括以下重量份的成分:沙棘2-80份、蒲公英2-40份、板蓝根4-80份。优选地,所述沙棘方法包括以下重量份的成分:沙棘20-60份、蒲公英10-30份、板蓝根15-45份。进一步优选,所述沙棘方法包括以下重量份的成分:沙棘40份、蒲公英20份、板蓝根30份。所述沙棘复方中还含有以下成分:桑葚、甘草和苦荞麦,在所述复方中,上述三种成分的重量份为:桑葚1-20份、甘草1-20份和苦荞麦1-20份。优选地,上述三种成分的重量份为:桑葚1-10份、甘草1-8份和苦荞麦1-8份。进一步优选,上述三种成分的重量份为:桑葚4份、甘草3份和苦荞麦3份。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沙棘复方的制备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按照配比称取沙棘、桑葚、蒲公英、甘草、苦荞麦、板蓝根,备用;分别将甘草、苦荞麦、板蓝根粉碎,混合后加水,在65-100℃的温度下 浸提1-10小时,得到水浸提液;分别将沙棘、桑葚和蒲公英冷冻干燥,研磨成细粉,加入上述的水浸体液,即得。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含上述沙棘复方的制剂,所述制剂由沙棘复方和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组成。所述制剂为颗粒剂,颗粒剂中药学上可接受的载体为本领域的常规载体,如糊精、蔗糖。本发明的最后一个目的是提供沙棘复方在制备预防和治疗流感的药物中的应用,所述流感是流行性感冒的简称。本发明提供的沙棘复方具有以下优点:1、在治疗流感的效果本发明通过流感病毒抑制实验发现,沙棘与蒲公英、板蓝根配伍,不仅大幅度的提高了抑制流感病毒活性的效果(抑制率高达98%)。而且,通过小鼠流感病毒抗体中和实验发现,沙棘与蒲公英、板蓝根组合能显著提高中和流感病毒抗体的滴度,增强小鼠机体的免疫力,从而提高了小鼠对流感病毒的抵抗能力。因此,本发明所述的沙棘复方感冒颗粒,是治疗流感病毒非常可靠、有效的中药组合。2、本发明提供的沙棘复方均采用纯天然药材,对人体没有任何副作用,这对于婴幼儿身体尚未发育成熟和老年人体质虚弱来说,该药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3、方解,本发明提供的沙棘复方中:沙棘(HippophaerhamnoidesLinn.):别称是醋柳、黄酸刺、酸刺柳、黑刺、酸刺。胡颓子科沙棘属。落叶灌木,木本植物。味酸、涩、性温。止咳化痰、健胃消食、活血化瘀。桑葚(FructusMori):别称为桑实、葚、乌椹、文武实、黑椹、桑枣、桑葚子、桑粒、桑果。桑科桑属。落叶乔木,木本植物。味甘酸、性寒。滋阴补血、生津润燥、肝肾不足、血虚精亏的头晕目眩、腰酸耳鸣、须发 早白、失眠多梦、津伤口渴、消渴、肠燥便秘。桑葚汁对于流行性感冒具有一定的治疗和预防效果,桑葚叶主治风热感冒。蒲公英(TaraxacummongolicumHand.-Mazz.):别名为华花郎、蒲公草、食用蒲公英、尿床草、西洋蒲公英。菊科蒲公英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味苦、性寒。清热解毒。可用于热毒症,尤善清肝热,治疗肝热目赤肿痛,以及多种感染、化脓性疾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小孢子菌、许兰黄癣菌、红色毛癣菌等有抑制作用;抗真菌和抗肿瘤。甘草(GlycyrrhizauralensisFisch):别称为国老、甜草、甜根子。豆科甘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味甘、性平、调和百药。具有补脾益气、治疗感冒、清热解毒、去痰止咳、缓急止痛的功能。用于脾胃虚弱、倦怠无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并可缓解药物毒性、烈性。苦荞麦(Fagopyrumtataricum):别名菠麦、乌麦、花荞。一年生草本植物。蓼科荞麦属植物。味苦、性平寒。有益气力、续精神、利耳目、降气、宽肠、健胃的作用。消炎、止咳、祛痰、平喘。苦荞麦含有桑色素,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疱疹病毒和伤寒杆菌有较强的抗菌作用。板蓝根(Isatistinctoria):别称为菘蓝、山蓝、大蓝根、马蓝根、蓝龙根、土龙根、大靛。十字花科菘蓝属。二年生草本植物。味苦、性寒。清热解毒、凉血、利咽。对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沙棘,性温、甘,能显著提高人体的免疫功能,并且沙棘本身具有很强的抑制流感病毒的活性;配伍蒲公英,性寒、苦,有清热解毒、消肿散结、利湿退黄之功效;配伍板蓝根,性凉、寒、苦,有清热解毒、凉血的功效,能抑制多种病菌和流感病毒。因此,沙棘与蒲公英、板蓝根配伍,在治疗普通感冒和流行性感冒,达到了表本兼治的效果,具有极佳的疗效。另外,为了进一步加强治疗感冒的效果,在沙棘、蒲公英和板蓝根为主要药物的基础上,辅以苦荞麦、甘草和桑葚,使药性的寒、温、苦、甘配伍更为平衡,药效更为确切、可靠。4、与现有文献如CN102771600A和CN102727838A相比,本发明提供的 复方有效的克服了这两个专利的缺陷,使药物的疗效更为显著,具有重要意义的实用性。附图说明图1为沙棘复方对流感病毒的直接抑制实验。其中,A表示空白对照组;B表示板蓝根+蒲公英组;C表示蒲公英+沙棘组;D表示本发明专利组,沙棘+蒲公英+板蓝根组。图2为沙棘复方对小鼠流感中和抗体的影响。其中,A表示空白对照组;B表示板蓝根+蒲公英组;C表示蒲公英+沙棘组;D表示本发明专利组,沙棘+蒲公英+板蓝根组。图3为沙棘复方对流感病毒的直接抑制实验。其中,A表示空白对照组;B表示中药辅佐药物(桑葚+甘草+苦荞麦)组;C表示蒲公英+板蓝根+中药辅佐药物组;D表示蒲公英+沙棘+中药辅佐药物组;E表示沙棘+蒲公英+板蓝根+中药辅佐药物组。图4为沙棘复方对小鼠流感中和抗体的影响。其中,A表示空白对照组;B表示中药辅佐药物(桑葚+甘草+苦荞麦)组;C表示蒲公英+板蓝根+中药辅佐药物组;D表示蒲公英+沙棘+中药辅佐药物组;E表示沙棘+蒲公英+板蓝根+中药辅佐药物组。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实施例1沙棘复方感冒颗粒的制备方法1、组成:3200g沙棘果,320g桑葚,1600g蒲公英,240g甘草,240g苦荞麦,2400g板蓝根。2、制备方法1)分别将沙棘果、桑葚、蒲公英、甘草、苦荞麦、板蓝根六味药洗净,除去杂质,检验合格备用。2)取沙棘果、桑葚和蒲公英,冷冻干燥,研磨成细粉。3)分别将甘草、苦荞麦、板蓝根加水煎2次,温度为65-100℃。第一次 加入水量是药量体积的6倍;第二次加入水量是药量体积的4倍。时间每次为2小时,合并水煎液,5000×g离心20分钟,收集上清液,即水浸提液。将上述制备的沙棘、桑葚和蒲公英研磨成的细粉,与甘草、苦荞麦和板蓝根水浸提液混合均匀,加入2000g辅料(糊精与蔗糖的配比为6:2),搅拌均匀,喷雾干燥成颗粒,或者冷冻干燥成颗粒。分装,包装成1000小袋备用。实验例1沙棘复方对流感病毒抑制实验1、实验分组:本实验共分为4组,分别是A、B、C和D。A组:空白对照组,不加任何药物。B组:板蓝根+蒲公英,配比和制备方法参考实施例1。C组:蒲公英+沙棘,配比和制备方法参考实施例1。D组:本发明专利组,沙棘+蒲公英+板蓝根,配比和制备方法参考实施例1。2、实验材料。2.1中药材:沙棘、蒲公英和板蓝根购置于北京同仁堂大药房。2.2流感病毒:A/CaliforniaF07/09(H1N1),此株病毒为2009年流感大流行的国际代表株。由国家疾控中心病毒所保存。2.3细胞株:MDCK系狗肾细胞,由国家疾控中心病毒所传代保存。3、方法。按照文献(舒莉萍,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年18卷35期:4339-4340)方法进行实验。3.1流感病毒的传代和血凝效价的滴定:将流感病毒接种于9日龄鸡胚尿囊腔,0.2mL/个,37℃培养48h,4℃过夜后收取尿囊液;经血凝试验滴定病毒血凝效价为1/1500,1500×g离心5分钟,取上清,小管分装,-20℃保存备用。3.2药物对MDCK细胞的毒性作用:用含青、链霉素双抗的DMEM培养液将沙棘、蒲公英和板蓝根(400mg/mL)作系列对倍稀释后,接种在 1日龄的单层MDCK细胞上,每个稀释度接种4孔(0.1mL/孔),37℃孵育2小时,弃上清,连续观察各孔的细胞生长情况,并设DMEM培养液空白对照。3.3药物对流感病毒的直接作用:用Hanks液将沙棘、蒲公英和板蓝根(25mg/ml)做倍比稀释,分别加入等量1500Hu(血凝单位)流感病毒,立即37℃水浴,作用8小时后,分别测定血凝效价。4、实验结果:经过计算,得出以下结果,见表1和图1。表1:对流感病毒的直接抑制率直接抑制率A组21%B组48%C组52%D组98%表1和图1结果显示:①A、B、C和D四个组对MDCK细胞的毒性很小,细胞形态较好,生长旺盛。②D组(本发明组,沙棘+蒲公英+板蓝根)对流感病毒的直接抑制率达到了98%;B组(板蓝根+蒲公英)的抑制率是48%;C组(蒲公英+沙棘)的抑制率52%(见图1所示)。而A组(空白对照组)对流感病毒的抑制率为21%。D组(本发明组)与A、B、C三组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由此可见,沙棘、蒲公英和板蓝根配伍,非常显著的增强了对流感病毒的抑制作用,可以直接抑制流感病毒对细胞的感染。实验例2沙棘复方对小鼠流感病毒中和抗体的影响1、实验分组:采用小鼠进行实验,本实验共分为4组,分别是A、B、C和D。A组:空白对照组,不加任何药物。B组:板蓝根+蒲公英,其配比和制备方法参考实施例1。C组:蒲公英+沙棘,其配比和制备方法参考实施例1。D组:本发明专利组,沙棘+蒲公英+板蓝根,其配比和制备方法参考实施例1。2、实验材料。2.1中药材:沙棘、蒲公英和板蓝根购于北京同仁堂大药房。2.2流感病毒:流感病毒鼠肺适应株A/FM/1/47(H1N1)。由国家疾控中心病毒所保存。2.3细胞株:MDCK系狗肾细胞,由国家疾控中心病毒所传代保存。2.4实验动物:清洁级Balb/c小鼠,体重18-20g,雌雄各半,由北京医科大学动物房提供。3、实验方法。按照文献(郑群等,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4年25卷2期:180-182)和(舒莉萍,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年18卷35期:4339-4340)方法进行实验。3.1流感病毒的传代:同实验例1。3.2小鼠中和抗体的检测。取小鼠40只,用生理盐水将病毒液稀释成小鼠半数致死量(LD50=10-3.25)的15倍,用此滴度的流感病毒滴鼻感染小鼠。小鼠共分为A、B、C、D四组,每组10只。用流感病毒感染小鼠2天后,沙棘、蒲公英和板蓝根实验剂量使用最小无毒剂量25mg/ml,按照A、B、C、D四个组,分别口服给药5天,第6天开始检测小鼠的中和抗体滴度。检测中和抗体采用的细胞是MDCK细胞;小鼠眼球放血致死,分离血清测定中和抗体。4、实验结果:根据检测结果,通过计算,得出以下结果:见表2及图2。表2:对中和抗体滴度的影响中和抗体滴度A组1:180B组1:220C组1:430D组1:580表2和图2结果显示:A组为对照空白组,小鼠的中和抗体滴度为1:180;B组(板蓝根+蒲公英),小鼠的中和抗体滴度为1:220;C组(蒲公英+沙棘),小鼠的中和抗体滴度为1:430;D组(本发明组,沙棘+蒲公英+板蓝根),小鼠的中和滴度为1:580。可见,D组与A、B、C三组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由此可见,本发明采用的沙棘、蒲公英和板蓝根三者配伍,显著的提高了小鼠抗流感病毒的中和抗体反应,即通过调节小鼠体内的免疫功能,提高了小鼠的免疫力,增强小鼠对病菌的抵抗力。实验例3:沙棘复方对流感病毒抑制实验1、实验分组:本实验共分为5组,分别是A、B、C、D和E。A组:空白对照组,不加任何药物。B组:中药辅佐药物(桑葚+甘草+苦荞麦,各成分的配比及制备方法参考实施例1)。C组:板蓝根+蒲公英+中药辅佐药物(中药辅佐药物为桑葚+甘草+苦荞麦,各成分的配比及制备方法参考实施例1)。D组:蒲公英+沙棘+中药辅佐药物(中药辅佐药物为桑葚+甘草+苦荞麦,各成分的配比及制备方法参考实施例1)。E组:本发明专利组,沙棘+蒲公英+板蓝根+中药辅佐药物(中药辅佐药物为桑葚+甘草+苦荞麦,各成分的配比及制备方法参考实施例1)。2、实验材料。2.1中药材:沙棘、蒲公英、板蓝根、桑葚、甘草和苦荞麦均购置于北京同仁堂大药房。2.2流感病毒:A/CaliforniaF07/09(H1N1),此株病毒为2009年流感大流行的国际代表株。由国家疾控中心病毒所保存。2.3细胞株:MDCK系狗肾细胞,由国家疾控中心病毒所传代保存。3、实验方法:按照文献(舒莉萍,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年18卷35期: 4339-4340)方法进行实验。3.1流感病毒的传代和血凝效价的滴定:将流感病毒接种于9日龄鸡胚尿囊腔,0.2mL/个,37℃培养48h,4℃过夜后收取尿囊液;经血凝试验滴定病毒血凝效价为1/1500,1500×g离心5分钟,取上清,小管分装,-20℃保存备用。3.2药物对MDCK细胞的毒性作用:用含青、链霉素双抗的DMEM培养液将沙棘、蒲公英和板蓝根(400mg/mL)作系列对倍稀释后,接种在1日龄的单层MDCK细胞上,每个稀释度接种4孔(0.1mL/孔),37℃孵育2小时,弃上清,连续观察各孔的细胞生长情况,并设DMEM培养液空白对照。3.3药物对流感病毒的直接作用:用Hanks液将沙棘、蒲公英和板蓝根(25mg/ml)做倍比稀释,分别加入等量1500Hu(血凝单位)流感病毒,立即37℃水浴,作用8小时后,分别测定血凝效价。4、实验结果:经过计算,得出以下结果,见表3和图3:表3:对流感病毒的直接抑制率直接抑制率A组21%B组30%C组58%D组67%E组100%表3和图3结果显示:①A、B、C、D和E五个组对MDCK细胞的毒性很小,细胞形态较好,生长旺盛。②E组【本发明组,沙棘+蒲公英+板蓝根+中药辅佐药物(桑葚+甘草+苦荞麦)】对流感病毒的直接抑制率达到了100%;C组【板蓝根+蒲公英+中药辅佐药物(桑葚+甘草+苦荞麦)】的抑制率是58%;D组【(蒲公英+沙棘+中药辅佐药物(桑葚+甘草+苦荞麦)】的抑制率67%。而A组(空白对照组)和B组(中药辅佐药物)分别对流感病毒的抑制率为21%和30%。 E组(本发明组)与A、B、C、D四组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由此可见,沙棘、蒲公英和板蓝根配伍,非常显著的增强了对流感病毒的抑制作用,可以直接抑制流感病毒对细胞的感染。实验例4:沙棘复方对小鼠流感病毒中和抗体的影响1、实验分组:采用小鼠进行实验,本实验共分为5组,分别是A、B、C、D和E。A组:空白对照组,不加任何药物。B组:中药辅佐药物(桑葚+甘草+苦荞麦,各成分的配比及制备方法参考实施例1)。C组:板蓝根+蒲公英+中药辅佐药物(中药辅佐药物为桑葚+甘草+苦荞麦,各成分的配比及制备方法参考实施例1)。D组:蒲公英+沙棘+中药辅佐药物(中药辅佐药物为桑葚+甘草+苦荞麦,各成分的配比及制备方法参考实施例1)。E组:本发明专利组,沙棘+蒲公英+板蓝根+中药辅佐药物(中药辅佐药物为桑葚+甘草+苦荞麦,各成分的配比及制备方法参考实施例1)。2、实验材料。2.1中药材:沙棘、蒲公英、板蓝根、桑葚、甘草和苦荞麦均购置于北京同仁堂大药房。2.2流感病毒:流感病毒鼠肺适应株A/FM/1/47(H1N1)。由国家疾控中心病毒所保存。2.3细胞株:MDCK系狗肾细胞,由国家疾控中心病毒所传代保存。2.4实验动物:清洁级Balb/c小鼠,体重18-20g,雌雄各半,由北京医科大学动物房提供。3、实验方法:按照文献(郑群等,首都医科大学学报。2004年25卷2期:180-182)和(舒莉萍,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年18卷35期:4339-4340)方法进行实验。3.1流感病毒的传代:同实验例1。3.2小鼠中和抗体的检测。取小鼠40只,用生理盐水将病毒液稀释成小鼠半数致死量(LD50=10-3.25)的15倍,用此滴度的流感病毒滴鼻感染小鼠。小鼠共分为A、B、C、D、E五组,每组10只。用流感病毒感染小鼠2天后,沙棘、蒲公英、板蓝根和中药辅佐药物(桑葚+甘草+苦荞麦)实验剂量使用最小无毒剂量25mg/ml,按照A、B、C、D和E五个组,分别口服给药5天,第6天开始检测小鼠的中和抗体滴度。检测中和抗体采用的细胞是MDCK细胞;小鼠眼球放血致死,分离血清测定中和抗体。4、实验结果:根据检测结果,通过计算,得出以下结果,具体见表4和图4。表4:对中和抗体滴度的影响中和抗体滴度A组1:180B组1:185C组1:310D组1:520E组1:720表4和图4结果显示:A组为对照空白组,小鼠的中和抗体滴度为1:180;B组(中药辅佐药物),小鼠的中和抗体滴度为1:185;C组(板蓝根+蒲公英+中药辅佐药物),小鼠的中和抗体滴度为1:310;D组(蒲公英+沙棘+中药辅佐药物),小鼠的中和抗体滴度为1:520;E组(本发明组,沙棘+蒲公英+板蓝根+中药辅佐药物),小鼠的中和滴度为1:720。可见,E组与A、B、C、D四组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由此可见,本发明采用的沙棘、蒲公英和板蓝根三者配伍,显著的提高了小鼠抗流感病毒的中和抗体反应,即通过调节小鼠体内的免疫功能,提高了小鼠的免疫力,增强小鼠对病菌的抵抗力。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具体实施方式及试验,对本发明作 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发明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发明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当前第1页1 2 3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