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频处置器具和高频处置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138004阅读:234来源:国知局
高频处置器具和高频处置系统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高频处置器具和高频处置系统。

本申请基于2014年11月21日在日本提出申请的日本特愿2014-236933号要求优先权,并将其内容引用于此。



背景技术:

近年来,作为早期粘膜癌的治疗手段,内窥镜粘膜切除术EMR(Endoscopic Mucosal Resection)受到普遍关注。另外,作为EMR的改良,公知有一种EMRC(EMR using a cap:透明帽吸引法粘膜切除术),该EMRC是将病变部吸引至安装于内窥镜的顶端的透明帽内并利用形成于透明帽的端部的高频圈套器将病变部切除的方法。

在例如专利文献1、2中公开了一种为了进行EMRC的手法而使用的生物体组织切除装置。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2772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8-73317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使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装置的EMRC的手法中,被吸引到透明帽的内部的病变部是切除对象,以包围该病变部的方式配置高频圈套器等切开用医疗器具。

另外,在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处置器具中,在使圈套器线自护套突出之后使圈套器线沿着帽,在帽内预先形成围绕切除对象的大小的圈。

在帽内展开圈套器线的情况下,需要一边分别对圈套器线自内窥镜的处置器具通道突出的突出量和圈套器线的圈状部分的展开状态这两者进行调整一边将圈套器线以适当的圈形状配置于适当的预切开位置。具体而言,由于需要将已自护套顶端突出的圈套器线的圈部分在帽内呈环状展开,因此产生对圈状部分自护套顶端突出的突出量和护套顶端的位置这两者进行同时调整的作业。因此,以往的EMR需要熟练度。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比以往容易进行EMRC的手法的高频处置器具。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提供一种高频处置器具,其与安装于内窥镜的远位端且具有筒状的内周面的帽一起使用,其特征在于,该高频处置器具包括:护套部,其为筒状且具有挠性;第一线部,其沿着所述护套部的长度轴线延伸设置;圈形成部,其为与所述第一线部的远位部相连的线状构件,该圈形成部在自所述护套部的远位部突出时能够以弯曲成环状的方式进行弹性变形;第二线部,其沿着所述护套部的长度轴线延伸设置;折返部,其自所述护套部的顶端突出没入自如,与所述第二线部的远位部相连的线状构件呈U字状弯折而成该折返部;连接部,其配置于所述圈形成部的远位部与所述折返部的近位部之间,该连接部以使所述折返部的近位部向自所述第二线部的远位部分开的方向弯曲的方式与所述圈形成部的远位部相连接;操作部,其设于所述第一线部的近位部,能够进行操作而使所述折返部、所述圈形成部以及所述连接部自所述护套部的顶端突出;止挡件,其设于所述第二线部的近位部且被扩径为大于所述第二线部的外径;以及定位构件,其具有抵接面,该抵接面被设定为在所述圈形成部自所述护套部沿着所述圈形成部的轴线突出的突出量短于所述帽的顶端部的内周面的圆周长度的位置处与所述止挡件相抵接。

也可以是,在所述止挡件抵接于所述定位构件的抵接面的状态下,所述折返部和所述连接部自所述护套部的顶端突出。

也可以是,在所述第二线部的远位部与所述折返部的近位部之间还具有第二连接部,该第二连接部以使所述折返部的近位部向自所述第一线部的远位部分开的方向弯曲的方式将所述第二线部的远位部和所述折返部的近位部连接起来。

也可以是,所述折返部的所述线状构件彼此之间的间隔小于所述护套部的内径。

也可以是,所述止挡件具有固定有所述第二线部的近位端的固定部和供所述第一线部进退自如地贯穿的通路部,所述止挡件的远位端和所述定位构件的近位端相抵接,从而所述定位构件限制所述第二线部的移动,在自所述止挡件和所述定位构件分开的状态起到成为所述止挡件和所述定位构件相抵接的状态时,所述圈形成部的一部分位于所述护套部内,所述折返部和所述连接部自所述护套部突出。

也可以是,所述护套部包括内部固定有所述定位构件的内护套和内部贯穿有所述内护套的外护套,所述外护套能够相对于所述内护套移动,使得在所述定位构件限制所述止挡件的移动的状态下所述外护套的远位端能够配置在所述折返部的附近。

也可以是,所述定位构件包括供所述第一线部贯穿的第一通路部和供所述第二线部贯穿的第二通路部,所述定位构件具有导电性,能够向所述定位构件通入高频电流。

也可以是,在所述护套部的当所述折返部位于所述帽的远位端部分的时刻下进入到所述内窥镜的视野内的位置具有标记。

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提供一种高频处置系统,其特征在于,该高频处置系统包括:帽,其安装于内窥镜的远位端且具有筒状的内周面;以及高频处置器具,其贯穿于所述内窥镜的通道,所述高频处置器具具有:护套部,其为筒状且具有挠性;第一线部,其沿着所述护套部的长度轴线延伸设置;圈形成部,其为与所述第一线部的远位部相连的线状构件,该圈形成部在自所述护套部的远位部突出时能够以弯曲成环状的方式进行弹性变形;第二线部,其沿着所述护套部的长度轴线延伸设置;折返部,其自所述护套部的顶端突出没入自如,与所述第二线部的远位部相连的线状构件呈U字状弯折而成该折返部;连接部,其配置于所述圈形成部的远位部与所述折返部的近位部之间,该连接部以使所述折返部的近位部向自所述第二线部的远位部分开的方向弯曲的方式与所述圈形成部的远位部相连接;操作部,其设于所述第一线部的近位部,能够进行操作而使所述折返部、所述圈形成部以及所述连接部自所述护套部的顶端突出;止挡件,其设于所述第二线部的近位部且被扩径为大于所述第二线部的外径;以及定位构件,其具有抵接面,该抵接面被设定为在所述圈形成部自所述护套部沿着所述圈形成部的轴线突出的突出量短于所述帽的顶端部的内周面的圆周长度的位置处与所述止挡件相抵接,所述帽具有自所述内周面朝向所述帽的中心线突出且能够与所述折返部相抵接的圈保持面。

发明的效果

采用本发明,与以往相比,EMRC的手法变得容易。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组织切除装置安装于内窥镜的状态的整体图。

图2是表示该内窥镜用组织切除装置的切除器具的局部剖视图。

图3是用于说明该切除器具的作用的图。

图4是用于说明该内窥镜用组织切除装置的作用的图。

图5是用于说明该内窥镜用组织切除装置的作用的图。

图6是用于说明该内窥镜用组织切除装置的作用的图。

图7是用于说明使用该内窥镜用组织切除装置进行的EMRC的手法的示意图。

图8是表示该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结构的图,其是示意性表示在使用该变形例的内窥镜用组织切除装置时的内窥镜图像的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组织切除装置的剖视图。

图10是用于说明该内窥镜用组织切除装置的作用的图。

图1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组织切除装置的剖视图。

图12是表示该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组织切除装置的另一结构例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说明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组织切除装置(高频处置系统)1(以下,仅称作“组织切除装置1”。)。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组织切除装置安装于内窥镜的状态的整体图。图2是表示内窥镜用组织切除装置的切除器具的局部剖视图。图3是用于说明切除器具的作用的图。

如图1所示,组织切除装置1是具有帽2和切除器具(高频处置器具)10且能够连同内窥镜50一起使用的医疗器具。本实施方式的组织切除装置1能够安装在公知的内窥镜50上使用。例如,公知的内窥镜50具有插入体51和操作部55,在插入体51具有用于将切除器具10引导至处置对象部位的处置器具通道52。另外,在插入体51的远位端配置有用于观察处置对象部位的摄像部53。

帽2是能够安装于内窥镜50的远位端51a的构件。为了不使帽2妨碍内窥镜50的视野,优选帽2的与内窥镜50的视野重叠的部分中的至少一部分为透明。也可以是,整个帽2由透明的材料形成。

帽2构成大致筒状的形状,其具有两端开口的筒体部3和配置于筒体部3的开口的一侧的圈保持部6。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形成于筒体部3的两个开口之中,开口端为沿着与帽2的中心线正交的平面的那一者(帽2的基端部侧)是能够安装于内窥镜50的插入体51的内窥镜连结部4,开口端为沿着相对于帽2的中心线倾斜的平面的那一者(帽2的顶端部侧)是能够与处置对象部位(切除对象部位)接触的接触部5。接触部5的倾斜角度是根据内窥镜50相对于处置对象部位的接近角来设定的。

内窥镜连结部4设于筒体部3,该内窥镜连结部4能够以将内窥镜50的摄像部53配置于筒体部3的内部的方式与内窥镜50相连结。例如,能够将插入体51的远位端插入并固定于内窥镜连结部4。

圈保持部6是帽2中的配置于接触部5的附近的环状部分。圈保持部6具有筒体部3的内周面的顶端部和与筒体部3的内周面的顶端部相连且自筒体部3的内周面朝向帽2的中心线突出的环状部。圈保持部6具有圈保持面7。圈保持面7是大致面向内窥镜连结部4侧的面,其能够与切除器具10的线相抵接。本实施方式的圈保持部6的圈保持面7对帽2安装于内窥镜50时的帽2的远位部分的开口形状和其大小进行限定。

图1和图2所示的切除器具10是能够将生物体的组织中的成为处置对象的部位切除的高频处置器具。切除器具10与安装于内窥镜50的远位端的帽2一起使用。切除器具10具有用于插入到体内的插入部11和配置于插入部11的近位端的操作部18。

如图2所示,插入部11具有能够贯穿于内窥镜50的处置器具通道52内的护套部12、固定于护套部12的定位构件14、配置于护套部12的内部的线状构件16(圈套器线)、以及配置于护套部12的内部的止挡件17。

护套部12是具有挠性的大致筒状构件。护套部12是例如树脂制的管。

定位构件14构成自护套部12的内表面向护套部12的内侧突出的形状。本实施方式的定位构件14是筒状构件,具有:近位端面14a,其能够与后述的止挡件17的远位端面17a相抵接;以及通孔部14b,其具有供后述的线状构件16进退自如的大小的内径并沿护套部12的中心线方向延伸。此外,定位构件14也可以不为筒状。

线状构件16为了与成为切除对象的组织相接触并将组织切除而以能够自护套部12的远位端突出没入的方式配置在护套部12内,其是弯曲成预定形状的线状的构件。

本实施方式的线状构件16能够与后述的操作部18(参照图1)的操作相对应地自护套部12的远位端突出没入。

线状构件16由导电性构件构成,自未图示的高频电源装置向该线状构件16通入高频电流。在高频电流通入线状构件16的状态下线状构件16与组织接触时,线状构件16能够将组织切开。线状构件16的截面形状并不受特别限定。例如,本实施方式的线状构件16是截面呈圆形的导电性构件。

在线状构件16的两端(第一端部16a、第二端部16h)之间具有第一线部16b、圈形成部16c、折返部16d、第二线部16e、第一连接部16f、以及第二连接部16g。

线状构件16的第一端部16a固定于操作部18的滑动部22。并且,线状构件16的第一端部16a与配置于滑动部22的后述的连接器24电连接。经由连接器24对线状构件16通入高频电流。

第一线部16b是整个线状构件16中的自操作部18的滑动部22穿过护套部12内并朝向远位侧延伸的线状的部分。第一线部16b沿着护套部12的长度轴线延伸设置。第一线部16b的远位部与圈形成部16c的近位部相连。在护套部12的内部,第一线部16b以相对于后述的止挡件17进退自如的方式贯穿于止挡件17。

圈形成部16c是被设成U字状的整个线状构件16中的设定在折返部16d的远位端面16d1与线状构件16的第一端部16a之间的线状的部分。圈形成部16c柔软到能够以模仿帽2(参照图1)的内表面的方式变形的程度。圈形成部16c的形状被设定为容易在帽2内成为包围切除对象部位的圈状(参照图3)。也可以是,例如,通过使圈形成部16c在未被施加外力的状态下成形为弯曲形状,从而使圈形成部16c在护套部12的外部构成预定的弯曲形状而模仿帽2的内表面。举出一个例子,圈形成部16c向第一连接部16f远离折返部16d的第一近位部16d2的方向弯折。因此,在圈形成部16c自护套部12突出的状态下,圈形成部16c以使线彼此之间的间隔大于护套部12的外径的方式弯曲成圈状。

另外,在止挡件17的远位端面17a抵接于定位构件14的近位端面14a时,圈形成部16c的自护套部12突出的部分的沿着圈形成部16c的轴线的长度短于帽2的顶端部的内周面的圆周长度(=圈保持面7的外径最大的部分的圆周长度)。并且,通过使止挡件17的远位端面17a抵接于定位构件14的近位端面14a而成为抵接状态,从而仅圈形成部16c自护套部12放出。因此,若在该抵接状态下使折返部16d的远位端面16d1抵接于帽2的圈保持面7,能够一边从护套部12放出圈形成部16c一边使线沿着圈保持面7。采用这种方法,不再花工夫来使已自护套部12突出的线状构件16在帽内如以往那样呈环状展开,因此,也不需要对自护套部12突出的线状构件16的突出量和护套部12的位置这两者进行同时调整的作业。

在本实施方式中,圈形成部16c以在形成于帽2的圈保持面7(参照图1)与帽2的内表面之间的交界部分处模仿由该交界部分构成的椭圆形状的方式在帽2内展开。

折返部16d是整个线状构件16中的、形成为呈U字状大约180°折返而成的形状的部分,已弯曲的部分以及与已弯曲的部分相连的线(第一近位部16d2和第二近位部16d3)呈大致直线状延伸。折返部16d的大小为能够收纳在护套部12的内部的大小。即,折返部16d以在自护套部12突出的状态下线彼此之间的间隔(上述第一近位部16d2与第二近位部16d3之间的间隔)小于护套部12的内径的方式呈U字状折返。在第一近位部16d2与第二近位部16d3之间的间隔小于护套部12的内径时,手法者容易在内窥镜图像上确认折返部16d的突出量。此外,上述线彼此之间的间隔未必需要小于护套部12的内径。折返部16d的远位端面16d1能够抵接于位于帽2的远位端部的圈保持面7。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限定圈形成部16c的圈形状,折返部16d的第二近位部16d3与该圈形成部16c之间的接合处(第一连接部16f)向与第一近位部16d2分开的方向弯折。并且,折返部16d的第一近位部16d2与第二线部16e的远位部之间的接合处(第二连接部16g)也同样地向与第二近位部16d3分开的方向弯折。具体而言,在将折返部16d容纳于护套部12内的状态下,第一连接部16f和第二连接部16g以分别朝向护套部12的径向外侧的方式带有习惯性弯曲。第二连接部16g所具有的上述习惯性弯曲使圈形成部16c在帽2的内部容易呈环状展开。此外,上述第二连接部16g的习惯性弯曲不是必须的。

第二线部16e是为了限定折返部16d自护套部12突出的突出量而以比第一线部16b短的长度配置于护套部12内的线状的部分。第二线部16e的远位部与后述的折返部16d的第一近位部16d2相连。第二线部16e的近位部包括线状构件16的第二端部16h。在线状构件16的第二端部16h固定有止挡件17。利用定位构件14来限制止挡件17向远位侧移动。

图2所示的止挡件17为了利用定位构件14限制线状构件16的一部分向远位侧移动而安装于线状构件16。

止挡件17具有:能够抵接于定位构件14的近位端面14a的远位端面17a、固定有线状构件16的第二端部16h的线固定部17b、以及贯穿有成为线状构件16的中间部分的第一线部16b的线通路部17c。

止挡件17是形成有中心线互相平行地延伸的两个通孔的筒状构件,两个通孔中的一个通孔是线固定部17b,两个通孔的另一个通孔是线通路部17c。

线固定部17b是供线状构件16的第二端部16h自止挡件17的远位侧朝向近位侧插入并利用公知的固定方法来固定第二端部16h的部分。线状构件16的相对于线固定部17b的固定方法例如为硬钎焊、熔接等。

线通路部17c是形成有通孔的部分,该通孔具有线状构件16能够在其内部进退的大小的内径。与线通路部17c的中心线正交的截面形状模仿与线状构件16的中心线正交的截面中的线状构件16的轮廓形状。

图1所示的操作部18具有固定于护套部12的近位端的主体部19和安装于主体部19的滑动部22。

主体部19包括:与护套部12同轴地具有中心线的轴部20和形成于轴部20的近位端的勾指环21。

轴部20是远位端被固定于护套部12的近位端的、呈大致棒状的构件。在轴部20的内部设有用于配置线状构件16的空间。另外,轴部20以使后述的滑动部22沿着轴部20的中心线移动的方式引导滑动部22。

勾指环21是具有操作者的手指能够插入的大小的内径的环。

操作者通过将手指插入到勾指环21,能够稳定地保持轴部20。

滑动部22是通过使线状构件16自护套部12突出没入来使圈形成部16c展开或将圈形成部16c收纳于护套部12内的构件。滑动部22是能够相对于轴部20沿着轴部20的中心线方向移动的构件,其具有勾指部23和连接器24。在本实施方式中,当滑动部22相对于轴部20沿轴部20的中心线方向移动时,滑动部22使线状构件16的第一端部16a沿轴部20的中心线方向移动。

勾指部23具有多个环,该多个环具有操作者的手指能够插入的大小的内径,通过将手指插入勾指部23的各环,操作者能够稳定地保持滑动部22。

操作者通过将手指分别穿过轴部20的勾指环21和滑动部22的勾指部23,能够易于对滑动部22进行操作而使滑动部22相对于轴部20沿着轴部20的中心线向近位方向或远位方向进退。

连接器24是为了自未图示的高频电源装置对线状构件16通入高频电源而固定于滑动部22的导体。在连接器24上固定有线状构件16的第一端部16a。

接下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组织切除装置1的作用。图4~图6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组织切除装置1的作用的图。

以下,以通过组合使用内窥镜50、切除器具10以及帽2来切除粘膜组织的EMRC(EMR using a cap)手法为例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组织切除器具10的作用。

在使用组织切除装置1时,首先,如图1所示那样在内窥镜50的插入体51的远位端安装帽2。接着,利用公知的手法将内窥镜50引导至成为切除对象的组织。此外,在开始使用组织切除装置1之前,作为与切除器具10的圈形成部16c相对的对电极,将与高频电源装置相连接的未图示的对电极板安装在患者的身体上。

组织切除装置1的使用者使帽2的远位端接触于成为切除对象的组织(参照图4),并对帽2的位置进行调整,从而使切除对象部位聚集在位于帽2的远位部分的开口的内部。

接着,组织切除装置1的使用者如图4所示那样将切除器具10的插入部11经由内窥镜50的处置器具通道52引导至切除对象部位。在将切除器具10的插入部11插入到处置器具通道52内并且插入部11自处置器具通道52的远位端突出为止,线状构件16被向护套部12的近位方向拉入到线状构件16的折返部16d位于护套部12的内部的程度。

整个切除器具10中的自内窥镜50的处置器具通道52的远位端突出的部分的一部分位于由操作者能够使用内窥镜图像进行目视确认的位置。操作者参考内窥镜图像将护套部12的远位端引导至帽2内的预定位置。通过使整个操作部相对于处置器具通道52进退或旋转,能够对护套部12在帽2内的位置进行调整。帽2内的、护套部12的远位端的上述预定位置指的是,在使线状构件16沿着护套部12的中心线向护套部12的远位方向移动时折返部16d能够接触于圈保持面7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护套部12的远位端的位置用于限定相对于切除对象部位的切除位置。即,护套部12的远位端的位置越接近圈保持面7,越能够在帽2内将切除对象部位更广泛地切除。

在护套部12的远位端与帽2的圈保持面7之间具有为了将圈形成部16c展开所需要的间隙。操作者可根据内窥镜图像对护套部12的远位端与帽2的圈保持面7之间的间隙的大小进行适当调整。另外,以在线状构件16自护套部12的远位端突出时线状构件16成为能够朝向圈保持面7延伸的姿势的方式,利用处置器具通道52将护套部12保持在帽2内。

接着,操作者使图1所示的滑动部22沿着轴部20的中心线向轴部20的远位方向移动,从而使线状构件16的第一端部16a向远位方向移动。由此,线状构件16沿着护套部12的中心线自护套部12的近位方向朝向远位方向移动。

如图2所示,线状构件16的折返部16d被自第一端部16a(参照图1)传递过来的力量向远位方向推压。线状构件16的第二端部16h被折返部16d牵引而向护套部12的远位方向移动。因此,整个线状构件16沿着护套部12的中心线自护套部12的近位方向向远位方向移动,直到止挡件17接触定位构件14为止。

通过使止挡件17的远位端面17a抵接于定位构件14的近位端面14a,从而将第二端部16h限制为其不能在护套部12的长度轴线方向上进一步向远位方向移动。此时,如图4所示,折返部16d位于接近圈保持面7的位置或位于折返部16d的远位端面16d1抵接于圈保持面7的位置。并且,在止挡件17的远位端面17a抵接于定位构件14的近位端面14a的状态下,折返部16d、圈形成部16c、以及第一连接部16f自护套部12的顶端突出。并且,在止挡件17的远位端面17a抵接于定位构件14的近位端面14a的状态下,圈形成部16c自护套部12突出的突出量(圈形成部16c的沿着线状构件16的轴线的长度)短于帽2的顶端部的内周面的圆周长度(即圈保持面7的外径最大的部分的圆周长度)。

当在止挡件17的远位端面17a抵接于定位构件14的近位端面14a之后利用滑动部22使第一端部16a进一步向远位方向移动时,线状构件16的第一线部16b穿过止挡件17的线通路部17c内向护套部12的远位方向移动。因此,整个线状构件16中的位于比折返部16d靠第一端部16a侧的位置的区域相对于整个线状构件16中的位于比折返部16d靠第二端部16h侧的位置的区域被朝向远位方向推压。因此,如图3所示,整个线状构件16中的位于比折返部16d靠第一端部16a侧的位置的区域在暴露到护套部12的外部的部分中成为大致圆弧状。即,利用自止挡件17抵接于定位构件14的状态将线状构件16进一步推出的力来使圈形成部16c开始展开。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线状构件16的第二端部16h被固定的状态下,圈形成部16c自护套部12突出而成为圈形状,因此,即使不利用帽2来支承线状构件16,圈形成部16c也能够展开。并且,在圈形成部16c的展开过程中,线状构件16接触于圈保持面7,之后,随着圈形成部16c的展开,圈形成部16c沿着帽2的顶端部的内周面的圆周方向保持在圈保持面7上。

在以往的圈套器中,为了在帽的顶端部分形成圈,需要对贯穿有圈套器的护套的位置进行调整,而在本实施方式中,不需要对圈形成部16c的展开过程中的护套部12的位置进行调整。

另外,在以往的圈套器中,需要利用帽的支承来施加使圈套器扩展的力,此时,圈套器容易自帽脱落,而本实施方式中的线状构件16不易自帽2脱落。

随着线状构件16的第一端部16a被滑动部22自护套部12的远位端的开口推出,如图5所示,展开了的圈形成部16c模仿圈保持面7的环状形状而配置在圈保持面7上。由此,圈形成部16c成形为模仿帽2的内表面的环状并被圈保持部6保持。

接着,操作者使用设于内窥镜50的未图示的吸引部件将帽2内设成负压,由此,如图6所示那样将切除对象部位向帽2内拉入。在帽2内,通过将切除对象部位自帽2的远位部分的开口拉入到帽2的内部,从而切除对象部位进入到圈形成部16c抵接于圈保持面7而成为环状的区域内。

在切除对象部位被拉入到帽2内的状态下,如图1所示,操作者使滑动部22沿着轴部20的中心线向轴部20的近位方向移动。此时,固定于滑动部22的第一端部16a在滑动部22的作用下向近位方向移动。利用滑动部22使第一端部16a向近位方向移动,从而如图6所示那样由圈形成部16c产生的环状的区域缩小并接触于切除对象部位。切除对象部位被圈形成部16c包围,在圈形成部16c接触于切除对象部位的状态下,通过自未图示的高频电源装置对圈形成部16c通入高频电流,从而将切除对象部位切开。当在圈形成部16c通入高频电流的状态下使滑动部22向近位侧移动时,切除对象部位被圈形成部16c完全切下。

在将切除对象部位切下之后,根据需要,也可以将切除对象部位向体外取出。

另外,在将切除对象部位切下之后,将本实施方式的组织切除装置1和内窥镜50向体外取出。

在以往的EMRC法中,在以包围切除对象部位的方式使线展开时,需要并行地对自护套推出线的推出量和护套的位置进行调整。

在EMRC法所使用的以往的器具中,用于使线在适当的位置以包围切除对象部位的方式成形为环状的手法很烦杂。

在本实施方式的组织切除装置1的切除器具10中,在折返部16d在护套部12的远位端附近自护套部12完全暴露的状态下,以第二线部16e被固定不动的方式自护套部12的远位端放出圈形成部16c。因此,圈形成部16c在自护套部12开始突出后会立即开始展开。另外,在圈形成部16c的展开过程中,圈形成部16c沿着圈保持面7得到保持,因此,不必为了圈形成部16c的展开而预先使线状构件16接触于帽2,线状构件16不易自帽2受到使线状构件16挠曲那样的力。因此,与以往相比,易于使线状构件16形成为较佳的圈形状。例如,通过在先决定护套部12的位置之后使圈形成部16c开始展开,只要自护套部12推出圈形成部16c,圈形成部16c就会自然地沿着圈保持面7展开成较佳的圈形状,因此,不必同时并行地进行护套部12的位置调整和线状构件16的位置调整。因此,与以往相比,采用本实施方式的组织切除装置1,圈形成部16c的展开时的操作较容易。

接下来,说明使用了本实施方式的组织切除装置1的具体手法的一个例子。图7是用于说明使用了本实施方式的组织切除装置的EMRC的手法的示意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7所示,在食管胃接合部63的位置和食管裂孔69的位置大致一致的状态下因食管下括约肌的松弛而产生胃食管反流症时,利用EMRC的手法对食管胃接合部63附近进行多次组织切除,在切除部位产生瘢痕性狭窄并再建贲门部64。

此外,上述手法只不过是一个例子,本实施方式的组织切除装置1能够应用于对所有组织进行的EMRC手法。

变形例

接下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图8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结构的图。此外,图8示意性地示出了在使用本变形例的内窥镜用组织切除装置时的内窥镜图像的一个例子。

如图8所示,在本变形例中,护套部12具有能够利用内窥镜图像掌握的标记30。

标记30通过例如印刷、双色成形等形成于护套部12的外表面。

护套部12的外表面上的标记30的位置设定为,在护套部12的远位端与圈保持面7之间达到适合于圈形成部16c开始展开的距离的时刻,标记30进入到内窥镜50的摄像部53(参照图1)的视野内。

优选的是,标记30在护套部12的外表面上沿周向连续,或者标记30配置在护套部12的外表面上的多处,由此,即使护套部12以护套部12的中心线为旋转中心在图1所示的处置器具通道52内旋转,标记30也能映入内窥镜图像中。

在本变形例中,即使无法利用内窥镜图像掌握折返部16d自护套部12的远位端突出的状态,通过基于标记30的位置来使圈形成部16c开始展开,也能够在线状构件16抵接于圈保持面7的状态下与上述实施方式同样地使圈形成部16c展开为适当的形状。

第2实施方式

接下来,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此外,在以下的各实施方式中,对于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要件,标注在第1实施方式中示出的附图标记,并省略与第1实施方式的记载重复的说明。图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组织切除装置的剖视图。

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组织切除装置1A在以下方面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即,替代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护套部12,内窥镜用组织切除装置1A具有由内护套31和外护套32构成的双重管构造的护套部12A。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定位构件14固定于内护套31的内表面。另外,操作部18固定于内护套31的近位端。

外护套32以相对于内护套31进退自如的方式安装于内护套31。通过使外护套32相对于内护套31进退移动,能够使外护套32的远位端位于比内护套31的远位端更加靠远位侧的位置。

接下来,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组织切除装置1A的作用。图10是用于说明内窥镜用组织切除装置1A的作用的图。

如图9和图10所示,操作者通过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对操作部18的滑动部22进行操作,从而使圈形成部16c自内护套31的远位端突出。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外护套32的远位端位于比内护套31的远位端靠近位侧的位置的情况下,从折返部16d自内护套31的远位端突出的时刻起,圈形成部16c开始展开。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外护套32的远位端位于比内护套31的远位端更加靠远位侧的位置的情况下,从折返部16d自外护套32的远位端突出的时刻起,圈形成部16c开始展开。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对外护套32相对于内护套31的位置进行调整,能够改变圈形成部16c开始展开的位置。另外,在外护套32的远位端位于比内护套31的远位端更加靠远位侧的位置且折返部16d自外护套32的远位端突出的状态下,通过将内护套31的位置固定并将外护套32向近位侧拉拽,能够在基本上不改变折返部16d的远位端面16d1的位置的前提下使圈形成部16c展开。

在本实施方式中,圈形成部16c的展开方式的选项多于上述第1实施方式,因此,能够选择与切除对象部位的状况相对应的展开步骤并将圈形成部16c容易地展开的可能性高于第1实施方式。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外护套32也可以具有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公开的标记30。另外,也可以在外护套32和内护套31这两者上设置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公开的标记30。

第3实施方式

接下来,说明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图1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组织切除装置的剖视图。图1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内窥镜用组织切除装置的另一结构例的侧视图。

在图11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组织切除装置1B中,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说明的定位构件14和止挡件17实现了一体化,这点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不同。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成为与在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止挡件17抵接于定位构件14的状态相同的状态的止挡件33作为定位构件14和止挡件17的替代而固定于护套部12的内部。

在止挡件33上形成有具有供线状构件16进退自如地贯穿的通孔的线通路部33a和用于将线状构件16的第二端部16h固定的线固定部33b。另外,止挡件33由导体形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操作部18的滑动部22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移动,从而自线通路部33a推出线状构件16并使圈形成部16c开始展开。

此外,为了对在使圈形成部16c展开的过程中的圈形成部16c的朝向进行限定,可以对形成于止挡件33的线通路部33a的各通孔的朝向进行适当设定。例如,形成于止挡件33的线通路部33a也可以如图12所示那样朝向相对于护套部12的中心线倾斜(例如正交)的方向。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使构成圈状的圈形成部16c和止挡件33均接触于切除对象部位并向它们通入高频电流,从而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将切除对象部位切除。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护套部12也可以具有上述第1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所公开的标记30(参照图8)。

以上,参照附图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是具体的结构并不限于该实施方式,也包含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的设计变更等。

也可以是,例如,上述第3实施方式所公开的线状构件16的第二端部16h在线固定部33b中相对于止挡件33进退自如并延伸到护套部12的近位侧而与操作部18相连结。即,止挡件33也可以具有供U字状的线状构件16进退自如的第一通路部和第二通路部。

在该情况下通过将用于使第二端部16h移动的另一滑动部设于操作部并对其进行操作,能够使线状构件16的第二端部16h和第一端部16a同时沿护套部12的中心线方向移动,由此,无需使线状构件16展开就能够改变折返部16d相对于护套部12的远位端的位置。

另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和各变形例中示出的构成要件能够适当地组合而构成。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能够在用于进行EMRC的手法的医疗器具中使用。

附图标记说明

1、1A、1B、内窥镜用组织切除装置(高频处置系统);2、帽;3、筒体部;4、内窥镜连结部;5、接触部;6、圈保持部;7、圈保持面;10、切除器具(高频处置器具);11、插入部;12、护套部;12A、护套部;14、定位构件;14a、近位端面;14b、通孔部;16、线状构件;16a、第一端部;16b、第一线部;16c、圈形成部;16d、折返部;16d1、远位端面;16d2、第一近位部;16d3、第二近位部;16e、第二线部;16f、第一连接部;16g、第二连接部;16h、第二端部;17、止挡件;17a、远位端面;17b、线固定部;17c、线通路部;18、操作部;19、主体部;20、轴部;21、勾指环;22、滑动部;22A、另一滑动部;23、勾指部;24、连接器;30、标记;31、内护套;32、外护套;33、止挡件;50、内窥镜;51、插入体;52、处置器具通道;53、摄像部;55、操作部;61、胃;62、食管;63、食管胃接合部;64、贲门部;65、粘膜层等;66、扁平圆柱上皮交界;67、开口;68、横隔膜;69、食管裂孔。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