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新生儿败血症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3219247阅读:193来源:国知局
技术领域本发明涉及中医药工程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治疗新生儿败血症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新生儿败血症(SepsleNeonatorum)是指新生儿期病菌侵入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及产生毒素而造成的全身感染。发病率约占活产婴的1-10‰,出生体重越轻,发病率越高。由于产科并发症造成新生儿易患败血症;如产前12~24小时的羊膜早破(PROM),母亲出血(前置胎盘,胎盘早剥),毒血症,急产或母亲感染(特别是泌尿道感染或宫内感染,多数表现为母亲分娩前或分娩中发热)。病原菌入血是否引起败血症,除受病原菌种类及毒力影响外,还与新生儿自身的免疫特点有关。本病发病机理系由于新生儿非特异性及特异性免疫功能均有缺陷,易于发生感染且不易局限。感染途径可为宫内感染、产时感染及产后感染。病原菌的种类随着抗生素的发展及应用不断变化,国内近年来仍以葡萄球菌为常见(包括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及表皮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次之。随着特殊监护技术的开展及高危儿免疫力低下等因素,条件致病菌的感染大大增加,如表皮葡萄球菌、肠球菌、李司忒杆菌、变形杆菌、克雷伯杆菌及不动菌属等,厌氧菌和真菌及复合菌感染也有增加,B组链球菌感染亦见许多报道。根据国内近年报告其病死率在早产儿高达30%,足月儿为11.3-19.2%。因症状隐匿而无特异性,早期诊断常有困难,必须提高警惕,及时作出诊断并作彻底的治疗。祖国医学中无新生儿败血症之病名,但其证候表现属于“邪毒内陷”、“疮毒走黄”的范畴,初生儿脏腑娇嫩、藩蓠疏薄,卫表不固,邪毒或从口鼻、或从皮肤而入,内侵营血,化热化火,邪陷心包。若正气旺盛,可见心肝两经病症;若正不胜邪,可致内闭外脱之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利用我国传统的中医理论,提供一种疗效确切且无毒性作用的治疗新生儿败血症的中药及其制备方法。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治疗新生儿败血症的中药,所述中药包括以下原料药材:虎尾兰、牙疳药、剪刀草、蜀葵根、刺楸树根、银不换、蛇含石、兔毛蒿、水枇杷、毛叶石楠、百日草、黄瑞木、李根皮、橘红珠和消毒药。所述中药中的各种原料药材的重量份数比可以优选为:虎尾兰10~20份、牙疳药15~25份、剪刀草20~30份、蜀葵根5~15份、刺楸树根25~35份、银不换20~30份、蛇含石15~25份、兔毛蒿10~20份、水枇杷5~15份、毛叶石楠25~40份、百日草15~25份、黄瑞木10~20份、李根皮5~15份、橘红珠20~30份和消毒药15~25份。所述中药中的各种原料药材的重量份数比还可以进一步优选为:虎尾兰10~15份、牙疳药20~25份、剪刀草25~30份、蜀葵根5~10份、刺楸树根30~35份、银不换25~30份、蛇含石15~20份、兔毛蒿10~15份、水枇杷10~15份、毛叶石楠30~35份、百日草20~25份、黄瑞木10~15份、李根皮10~15份、橘红珠20~25份和消毒药15~20份。所述中药中的各种原料药材的重量份数比也可以进一步优选为:虎尾兰12份、牙疳药25份、剪刀草26份、蜀葵根9份、刺楸树根35份、银不换29份、蛇含石17份、兔毛蒿15份、水枇杷15份、毛叶石楠32份、百日草25份、黄瑞木12份、李根皮15份、橘红珠21份和消毒药19份。当所述中药的剂型为颗粒剂时,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将所述原料药材按所述比例混合,加相对于混合物5~6倍的醇浓度为80%~95%的乙醇,加热至沸腾回流4~6小时,过滤,以回流液为溶剂,以滤渣为溶质,采用渗漉法以每分钟1~2ml的速度缓缓渗漉,收集渗漉液,随后在真空度0.06~0.08Mpa下减压浓缩至50~60℃时相对密度为1.05~1.10的膏体,喷雾干燥,喷雾干燥机的进风温度160~175℃、出风温度80~85℃,随后粉碎成粉末,制成干膏粉;步骤二:在获得的干膏粉中加入相对于干膏粉质量0.2~0.4倍的蔗糖粉和0.1~0.2倍的糊精,制成颗粒,于40~50℃干燥,获得颗粒剂。当所述中药的剂型为糖浆剂时,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步,将虎尾兰、牙疳药、剪刀草、蜀葵根和刺楸树根按所述比例混合,加相对于混合物4~6倍的醇浓度为80%~90%的乙醇,加热回流提取2~4次,每次回流提取2小时~3小时,合并提取液,用管式离心机离心除杂,将除杂后的提取液于60℃~70℃的条件下减压浓缩至60℃时相对密度为1.05~1.10的药液,将浓缩后的浓缩液用喷雾干燥器干燥,随后粉碎成100~200目,获得干粉;第二步,将银不换、蛇含石、兔毛蒿、水枇杷和毛叶石楠按所述比例混合,粉碎成粉末,用醇浓度为85%~95%的乙醇作为溶剂,浸渍48小时~72小时,采用渗漉法以每分钟1~2ml的速度缓缓渗漉,收集渗漉液,浓缩至60℃时相对密度为1.25~1.27的膏体,用喷雾干燥器干燥,随后粉碎成100~200目,获得干粉,所加入的乙醇的质量是第二步混合物质量的3~5倍;第三步,将剩余原料药材按所述比例混合,加相对于混合物4~6倍量醇浓度为70%~80%的乙醇回流提取2~4次,每次1小时~3小时,过滤,滤液合并,回收乙醇,浓缩至60℃时相对密度为1.20~1.22的膏体,于55℃~65℃减压真空干燥,得干粉;第四步,将第一步至第三步获得的干粉混合,加相对于混合物质量3~5倍的水溶解,用40%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H值至7.0,随后加入矫味剂蔗糖、防腐剂混合均匀,即得糖浆剂,加入的矫味剂、防腐剂及其在药物中的含量:蔗糖35~60%、山梨酸类防腐剂如山梨酸钾0.1~0.3%、对羟基苯甲酸酯类防腐剂如尼泊金乙酯0.01~0.05%。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本发明新生儿败血症使用的中药,能够联合西医常规方法用药,使用方便,治疗效果更好,无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制备工艺简单。具体实施方式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治疗新生儿败血症的中药,中药中包括以下原料药材:虎尾兰、牙疳药、剪刀草、蜀葵根、刺楸树根、银不换、蛇含石、兔毛蒿、水枇杷、毛叶石楠、百日草、黄瑞木、李根皮、橘红珠和消毒药。各种原料药材的药理如下:虎尾兰:【别名】老虎尾、弓弦麻、花蛇草。【来源】药材基源:为龙舌兰科植物虎尾兰或金边虎尾兰的叶。【性味】凉;酸。【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活血消肿。主感冒;肺热咳嗽;疮疡肿毒;跌打损伤,毒蛇咬伤;烫火伤。【各家论述】1、《陆川本草》:解毒,消炎。治跌打,疮疡,蛇咬伤。2、《广西中草药》:清热解毒,去腐生肌。治感冒咳嗽,支气管炎,跌打损伤,痈疮肿毒,毒蛇咬伤。【摘录】《中华本草》牙疳药:【别名】酒药草、野鸡草、叶上绣球、天麻、峰窝草、狗肝菜。【来源】药材基源:为双子叶植物药茜草科植物粗糙钩毛耳草的全草。【性味】味辛;甘;微苦;性平。【归经】胃经。【功能主治】祛风除湿;健脾消积。主牙疳;小儿疳积;风湿关节炎;泄泻;痢疾;皮肤瘙痒。【各家论述】《云南中草药》:祛风湿,健脾胃。【摘录】《中华本草》剪刀草:【别名】山薄荷、野薄荷、野仙人草、小叶仙人草、节节花、野香草。【来源】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细风轮菜和邻近风轮散会的全草。【性味】味苦;辛;性凉。【功能主治】祛风清热;行气活血;解毒消肿。主感冒发热;食积腹痛;呕吐;泄泻;痢疾;白喉;咽喉肿痛;痈肿丹毒;荨麻疹;毒虫咬伤;跌打伤出血。【各家论述】1、苏医《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祛风散热。治肠炎,白喉,咽喉肿痛,痈疽疮疖,荨麻疹,过敏性皮炎。2、《江西草药》:散瘀解毒。治跌打损伤,感冒头痛,中暑腹痛。【摘录】《中华本草》蜀葵根:【别名】葵花根、土黄蓍、棋盘花根。【出处】出自《本草纲目拾遗》。【来源】药材基源:为锦葵科植物蜀葵的根。采收和储藏:冬季挖取,刮去栓皮,洗净,切片,晒干。【性味】甘;咸;性微寒。【归经】心;肺;大肠;膀胱经。【功能主治】清热利湿;凉血止血;解毒排脓。主淋证;带下;痢疾;吐血;血崩;外伤出血;疮疡肿毒;烫伤烧伤。【摘录】《中华本草》刺楸树根:【别名】刺根白皮、鸟不宿根皮、钉木树根、刺五加、刺楸根。【来源】药材基源:为五加科植物刺楸的根或根皮。【性味】味苦;微辛;性平。【功能主治】凉血散瘀;祛风除湿;解毒。主肠风下血;风湿热痹;跌打损伤;骨折;财身浮肿;疮疡肿毒;瘰疬;痔疮【各家论述】1、《民间常用草药汇编》:治痔疮,清热解毒。2、《陕西中草药》:清热,凉血,除风湿,排脓生肌。【摘录】《中华本草》银不换:【别名】九条牛、猪肠换、有毛粪箕笃、银锁匙、金线凤、毛篸箕笃。【来源】药材基源:为防己科植物毛叶轮环藤的根。【性味】苦;寒。【归经】肺;大肠;肝;膀胱经。【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利尿通淋;散瘀止痛。主风热感冒;咽喉疼痛;牙痛;胃痛;腹痛;湿热泻痢;疟疾;小便淋痛;跌打伤痛;扭挫伤。【各家论述】1、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解毒,止痛,散瘀。治咽喉炎,腹痛,牙痛,跌打损伤。2、《广西中草药》:清热解毒,镇痛利尿。治感冒风热,痢疾,砂淋等。【摘录】《中华本草》蛇含石:【别名】蛇黄、蛇黄石。【来源】药材基源:为氧化物矿物褐铁矿的结核。【性味】甘;寒。【归经】心包;肝经。【功能主治】安神镇惊;止血定痛。主心悸惊痫;肠风血痢;胃痛;痈疮肿毒;骨节酸痛。【各家论述】1、《中药志》:镇惊止痛。治惊痫、骨节酸痛。2、《药材学》:镇心安神,治惊痫抽搐及血痢久不止。【摘录】《中华本草》《中药大辞典》兔毛蒿:【别名】兔子毛、疔毒草、惊草、荆草。【来源】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线叶菊的全草。【性味】味苦;性寒。【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安神;调经。主高热;心悸;失眼;月经不调;痈肿疮疡。【摘录】《中华本草》水枇杷:【别名】水牛奶、红毛树、米花树、鼻涕果。【出处】出自《广西中草药》。【来源】药材基源:为猕猴桃科植物水东哥的根或叶。采收和储藏:根,全年均可采,叶,春、秋季采,晒干或鲜用。【性味】微苦;凉。【归经】肺经。【功能主治】疏风清热;止咳;止痛。主风湿咳嗽;风火牙痛;麻疹发热;尿路感染;白浊;白带;疮疖痈肿;骨髓炎;烫伤。【摘录】《中华本草》毛叶石楠:【别名】邓向观根。【来源】药材基源:为鞠躬科植物毛叶石楠的根、果实。【性味】味辛;苦;性平。【归经】脾;胃;大肠经。【功能主治】清热利湿;和中健脾。主湿热内蕴;呕吐;泄泻痢疾;劳伤疲乏。【各家论述】《贵州民间药物》:除湿热,止泻痢。【摘录】《中华本草》百日草:【别名】十姊妹、火毡花、对叶菊、步步登高、节节高。【来源】药材基源:为菊科植物百日菊的全草。【性味】味苦;辛;性凉。【功能主治】清热;利湿;解毒。主湿热痢疾;淋证;乳痈;疖肿。【摘录】《中华本草》黄瑞木:【别名】杨桐、鸡仔茶、黄板叉木。【来源】药材基源:为山茶科植物黄瑞木的根及嫩叶。【性味】苦;凉。【归经】肺;肝经。【功能主治】凉血止血;解毒消肿。主衄血;尿血;传染性肝炎;腮腺炎;疖肿;蛇虫咬伤;癌肿。【摘录】《中华本草》李根皮:【别名】甘李根白皮、李根白皮。【来源】药材基源:为蔷薇科植物李的根皮。【性味】苦;咸;寒;无毒。【归经】肝;脾;心经。【功能主治】降逆,燥湿,清热解毒。主气逆奔豚,湿热痢疾,赤白带下,消渴,脚气,丹毒疮痈。【各家论述】《名医别录》:主消渴,止心烦、逆奔气。【摘录】《中华本草》橘红珠:【别名】橘珠、橘胎。【来源】药材基源:为芸香科植物化州柚的幼小果实。【性味】味酸;苦;温。【归经】肝;脾;胃经。【功能主治】行气导滞。主饮食积滞;症瘕。【各家论述】《广西中药志》:止渴,助消化,除胸中气滞。治食积,症瘕。【摘录】《中华本草》消毒药:【别名】如意草、箭头草、罐嘴菜、白花蚶壳草,带血犁头草、胜利草、三角金砖、水烂豆。【来源】药材基源:为堇菜科植物堇菜的全草。【性味】味微苦;性凉。【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止咳;止血。主肺热咳嗽;乳蛾;眼结膜炎;疔疮肿毒;腹蛇咬伤;刀伤出血。【摘录】《中华本草》所述中药中的各种原料药材的重量份数比可以优选为:虎尾兰10~20份、牙疳药15~25份、剪刀草20~30份、蜀葵根5~15份、刺楸树根25~35份、银不换20~30份、蛇含石15~25份、兔毛蒿10~20份、水枇杷5~15份、毛叶石楠25~40份、百日草15~25份、黄瑞木10~20份、李根皮5~15份、橘红珠20~30份和消毒药15~25份。所述中药中的各种原料药材的重量份数比还可以进一步优选为:虎尾兰10~15份、牙疳药20~25份、剪刀草25~30份、蜀葵根5~10份、刺楸树根30~35份、银不换25~30份、蛇含石15~20份、兔毛蒿10~15份、水枇杷10~15份、毛叶石楠30~35份、百日草20~25份、黄瑞木10~15份、李根皮10~15份、橘红珠20~25份和消毒药15~20份。所述中药中的各种原料药材的重量份数比也可以进一步优选为:虎尾兰12份、牙疳药25份、剪刀草26份、蜀葵根9份、刺楸树根35份、银不换29份、蛇含石17份、兔毛蒿15份、水枇杷15份、毛叶石楠32份、百日草25份、黄瑞木12份、李根皮15份、橘红珠21份和消毒药19份。当所述中药的剂型为颗粒剂,其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将所述原料药材按所述比例混合,加相对于混合物5~6倍的醇浓度为80%~95%的乙醇,加热至沸腾回流4~6小时,过滤,以回流液为溶剂,以滤渣为溶质,采用渗漉法以每分钟1~2ml的速度缓缓渗漉,收集渗漉液,随后在真空度0.06~0.08Mpa下减压浓缩至50~60℃时相对密度为1.05~1.10的膏体,喷雾干燥,喷雾干燥机的进风温度160~175℃、出风温度80~85℃,随后粉碎成粉末,制成干膏粉;步骤二:在获得的干膏粉中加入相对于干膏粉质量0.2~0.4倍的蔗糖粉和0.1~0.2倍的糊精,制成颗粒,于40~50℃干燥,获得颗粒剂。当所述中药的剂型为糖浆剂,其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步,将虎尾兰、牙疳药、剪刀草、蜀葵根和刺楸树根按所述比例混合,加相对于混合物4~6倍的醇浓度为80%~90%的乙醇,加热回流提取2~4次,每次回流提取2小时~3小时,合并提取液,用管式离心机离心除杂,将除杂后的提取液于60℃~70℃的条件下减压浓缩至60℃时相对密度为1.05~1.10的药液,将浓缩后的浓缩液用喷雾干燥器干燥,随后粉碎成100~200目,获得干粉;第二步,将银不换、蛇含石、兔毛蒿、水枇杷和毛叶石楠按所述比例混合,粉碎成粉末,用醇浓度为85%~95%的乙醇作为溶剂,浸渍48小时~72小时,采用渗漉法以每分钟1~2ml的速度缓缓渗漉,收集渗漉液,浓缩至60℃时相对密度为1.25~1.27的膏体,用喷雾干燥器干燥,随后粉碎成100~200目,获得干粉,所加入的乙醇的质量是第二步混合物质量的3~5倍;第三步,将剩余原料药材按所述比例混合,加相对于混合物4~6倍量醇浓度为70%~80%的乙醇回流提取2~4次,每次1小时~3小时,过滤,滤液合并,回收乙醇,浓缩至60℃时相对密度为1.20~1.22的膏体,于55℃~65℃减压真空干燥,得干粉;第四步,将第一步至第三步获得的干粉混合,加相对于混合物质量3~5倍的水溶解,用40%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H值至7.0,随后加入矫味剂蔗糖、防腐剂混合均匀,即得糖浆剂,加入的矫味剂、防腐剂及其在药物中的含量:蔗糖35~60%、山梨酸类防腐剂如山梨酸钾0.1~0.3%、对羟基苯甲酸酯类防腐剂如尼泊金乙酯0.01~0.05%。以下采用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借此对本发明如何应用技术手段来解决技术问题,并达成技术效果的实现过程能充分理解并据以实施。实施例1:本发明制备的颗粒剂取虎尾兰120g、牙疳药250g、剪刀草260g、蜀葵根90g、刺楸树根350g、银不换290g、蛇含石170g、兔毛蒿150g、水枇杷150g、毛叶石楠320g、百日草250g、黄瑞木120g、李根皮150g、橘红珠210g和消毒药190g。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将所述原料药材按所述比例混合,加相对于混合物5倍的醇浓度为85%的乙醇,加热至沸腾回流5小时,过滤,以回流液为溶剂,以滤渣为溶质,采用渗漉法以每分钟2ml的速度缓缓渗漉,收集渗漉液,随后在真空度0.08Mpa下减压浓缩至55℃时相对密度为1.05的膏体,喷雾干燥,喷雾干燥机的进风温度165℃、出风温度85℃,随后粉碎成粉末,制成干膏粉;步骤二:在获得的干膏粉中加入相对于干膏粉质量0.3倍的蔗糖粉和0.2倍的糊精,制成颗粒,于45℃干燥,获得颗粒剂。实施例2:本发明制备的糖浆剂取虎尾兰150g、牙疳药210g、剪刀草280g、蜀葵根70g、刺楸树根320g、银不换270g、蛇含石180g、兔毛蒿120g、水枇杷120g、毛叶石楠350g、百日草210g、黄瑞木150g、李根皮120g、橘红珠240g和消毒药160g。其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第一步,将虎尾兰、牙疳药、剪刀草、蜀葵根和刺楸树根按所述比例混合,加相对于混合物6倍的醇浓度为85%的乙醇,加热回流提取3次,每次回流提取3小时,合并提取液,用管式离心机离心除杂,将除杂后的提取液于65℃的条件下减压浓缩至60℃时相对密度为1.06的药液,将浓缩后的浓缩液用喷雾干燥器干燥,随后粉碎成150目,获得干粉;第二步,将银不换、蛇含石、兔毛蒿、水枇杷和毛叶石楠按所述比例混合,粉碎成粉末,用醇浓度为85%的乙醇作为溶剂,浸渍60小时,采用渗漉法以每分钟2ml的速度缓缓渗漉,收集渗漉液,浓缩至60℃时相对密度为1.26的膏体,用喷雾干燥器干燥,随后粉碎成150目,获得干粉,所加入的乙醇的质量是第二步混合物质量的4倍;第三步,将剩余原料药材按所述比例混合,加相对于混合物5倍量醇浓度为75%的乙醇回流提取3次,每次2小时,过滤,滤液合并,回收乙醇,浓缩至60℃时相对密度为1.20的膏体,于65℃减压真空干燥,得干粉;第四步,将第一步至第三步获得的干粉混合,加相对于混合物质量4倍的水溶解,用40%氢氧化钠溶液调节pH值至7.0,随后加入矫味剂蔗糖、防腐剂混合均匀,即得糖浆剂,加入的矫味剂、防腐剂及其在药物中的含量:蔗糖46%、尼泊金乙酯0.03%。毒性实验:急性毒性实验:应用小鼠60只,雌雄各半,体重20~30g,进行急性毒性试验。小鼠随机分为两组,即对照组和给药组,实验前禁食12小时,将本发明的实施例1制备的中药颗粒剂溶解在水中,(浓度为8.79g生药/ml,最高浓度)灌胃,灌胃容积为5ml/kg(即单次给药剂量为43.95生药/kg),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一天给药2次,给药间隔时间6小时,给药后连续观察14天,并记录小鼠的的毒性反应及死亡数。实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比较,给药后小鼠未见明显差异,实验连续观察14天,小鼠全身状况、饮食、饮水、体重增长均正常。小鼠口服灌胃本发明的颗粒剂LD50>87.9生药/kg,每日最大给药量为87.9生药/kg/日。本发明的中药临床用药量为8.34g生药/日/人,成人体重以60KG计,平均用药剂量为0.139g生药/kg/日。按体重计:小鼠(平均体重以25g计)口服灌胃本发明的中药的耐受量为临床用量的632倍。因此本发明的中药急性毒性极低,临床用药安全。长期毒性实验:本发明中药实施例1颗粒剂对三组小鼠(每组20只)按12.37、25.42和41.59g生药/kg连续用药15周(1.0ml/100g体重,每天2次)及停药3周后,结果表明:本发明中药对小鼠的毛发、行为、大小便、体重、脏器重量、血象、肝肾功能、血糖、血脂等指标均无明显影响,脏器肉眼没有发现异样变化和组织学检查结果表明,用药15周及停药3周后,小鼠各脏器均无明显改变。说明本发明中药对小鼠长期用药后毒性小,停药后也没有异样反应,应用安全。临床资料:病例选择:所有入选的72例病例均来源于本院门诊及住院的新生儿败血症患者,均符合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标准。将以上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6例。治疗组36例中,男20例,女16例,年龄2~27天。对照组36例中,男19例,女17例,年龄3~29天。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性别、年龄、病程和临床症状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1),具有可比性。诊断标准:一、病史:母亲常有发热、胎膜早破、羊水混浊发臭、产程延长分娩时消毒不严、难产等病史,患儿常有脐部感染或皮肤粘膜破损感染史。二、临床表现:1、临床非特异性表现:精神反应不良,食欲不佳,面色不好,体重不增,体温不升或发热。2、临床特殊表现:黄疸、肝脾肿大、皮肤瘀点瘀斑、腹胀、休克等。三、实验室检查:外周血白细胞≤5×109/L或增高,白细胞杆状核细胞/中性粒细胞总数≥0.2,CRP增高,前降钙素增高,血沉增快,学培养阳性。具有上述表现者均可考虑败血症可能,若同时具有血培养阳性可确诊为败血症。治疗方法:对照组:西医常规治疗采用抗生素、支持疗法及对症治疗,在诊断考虑为新生儿败血症时,给予常规的第三代头孢类及红霉素类抗生素抗感染,加用少量激素治疗,待药敏实验后根据药敏结果调整抗生素。同时给予保温、吸氧、补液、退黄、能量支持等对症治疗。1周为一个疗程,治疗两个疗程。治疗组:在对照组西医常规综合治疗基础上,同时口服本发明中药实施例1颗粒剂,每次15g,每天3次。1周为一个疗程,治疗两个疗程。疗效判断标准:(1)治愈: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无并发症,血常规正常,血培养阴性。(2)有效:临床症状、体征好转;血常规较前好转;血培养阴性。(3)无效:临床症状、体征无改善或加重,出现感染相关并发症;血常规、血沉、血培养持续异常。治疗结果:两组分别治疗2周后,统计结果参见表1。表1两组分别治疗2周后临床疗效比较(单位:例)从表1可以看出,治疗组采用本发明的中药,配合西医治疗新生儿败血症,相对于对照组,在治疗效果上,具有显著的改进。不良反应:两组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肝肾功能损害或其他明显不良反应。具体病例:患儿,男,患儿足月分娩,分娩过程中羊水早破,产后9天出现精神不佳,食欲不佳,吸吮无力,同时出现黄疸,伴低热,临床症状结合实验室检查确诊为新生儿败血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同时口服发明实施例1的颗粒剂,每次15g,每日3次,治疗10天后,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无并发症,血常规正常,血培养阴性,治愈,随访1个月无复发。所有上述的首要实施这一知识产权,并没有设定限制其他形式的实施这种新产品或新方法。本领域技术人员将利用这一重要信息,上述内容修改,以实现类似的执行情况。但是,所有修改或改造基于本发明新产品属于保留的权利。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发明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发明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