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治疗浅表性胃炎的中药组合物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文档序号:12011818阅读:298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中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治疗浅表性胃炎的中药组合物。

背景技术:
慢性浅表性胃炎是胃黏膜呈慢性浅表性炎症的疾病,为消化系统常见病,属慢性胃炎中的一种,可因嗜酒、喝浓咖啡、胆汁反流,或因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引起,患者可有不同程度的消化不良症状,如进食后上腹部不适、隐痛,伴嗳气、恶心、反酸,偶有呕吐。临床表现:1.上腹痛:最常见症状是上腹疼痛,大多数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有此症状,上腹部疼痛多数无规律,与饮食无关,疼痛一般为弥漫性上腹部灼痛、隐痛、胀痛等,常常因为吃了冷食、硬食、辛辣或其他刺激性食物而症状加重,少数与气候变化有关。2.腹胀: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多有腹胀,常常因为胃内潴留食物、排空延迟、消化不良所致。3.嗳气:患者有嗳气,表明胃内气体增多,经食管排出,使上腹饱胀暂时缓解。4.反复出血:为常见症状,出血原因为在慢性浅表性胃炎基础上并发的一种胃黏膜急性炎症改变。5.其他:食欲不振、反酸、恶心、呕吐、乏力、便秘或腹泻等。6.体征:检查时有上腹压痛,少数患者可有消瘦及贫血。药物治疗方法:1.保护胃黏膜药常用的药物有胶体次枸橼酸铋(CBS)、硫糖铝、思密达、麦滋林-S、氢氧化铝凝胶、胃膜素及盖胃平等。2.调整胃肠运动功能药物上腹饱胀用胃复安或多潘立酮等,打嗝、腹胀或有反流现象为主者,可用胃动力药,如胃复安、吗叮林、莫沙比利。3.抗生素如果胃镜检查发现幽门螺杆菌阳性,应服用抗生素,克拉霉素、羟氨苄青霉素等,都有清除Hp的作用,一般可选用两种,常与胃黏膜保护剂和制酸剂联合应用。4.制酸剂常用的药物有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碳酸氢钠(小苏打)、氢氧化镁、氢氧化铝凝胶、盖胃平等。5.止痛药上腹疼痛较重者可口服阿托品、普鲁本辛、颠茄片或654-2,以减少胃酸分泌和缓解腹痛症状。6.还可用助消化药如胰酶、酵母片、乳酶生、消胀片等,如有反酸现象也可用抑酸药如泰胃美、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防止胆汁反流可服铝碳酸镁、消胆胺以吸附胆汁;有呕血便血者,甲氰米胍口服。但西药治疗大多是暂时控制病情,而且服用太多抗生素对人体有害无益,因为滥用抗生素可能导致咽喉部正常菌群失调,并会引起细菌抗药性加强,人体免疫功能减退,致使病情反复难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治疗浅表性胃炎的中药组合物。本发明的目的是以下述方式实现的:一种用于治疗浅表性胃炎的中药组合物,其活性成分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组成:苍术10-20份,白术12-20份,白芍12-18份,厚朴8-15份,茯苓10-18份,栀子10-18份,陈皮5-15份,甘草2-8份。其活性成分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组成:苍术15份,白术15份,白芍15份,厚朴12份,茯苓15份,栀子12份,陈9份,甘草6份。本组合物中加入药学上可接受的辅料,制成药学上可接受的口服剂型。所述口服制剂包括颗粒剂、胶囊剂、丸剂、片剂或汤剂。本发明所采用的各味中药的药用性能如下所示:苍术:味辛、苦,性温。燥湿健脾,祛风湿,明目。用于湿困脾胃,倦怠嗜卧,胞痞腹胀,食欲不振,泄泻,痰饮,湿肿,表证夹湿,头身重痛,肢节酸痛重着,夜盲。白术:味苦、甘,性温。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用于脾虚食少,腹胀泄泻,痰饮眩悸,水肿,自汗,胎动不安。土白术健脾,和胃,安胎。用于脾虚食少,泄泻便溏,胎动不安。白芍:味苦、酸,性凉,微寒。补血养血、平抑肝阳、柔肝止痛、敛阴止汗。用于阴虚发热、月经不调、胸腹胁肋疼痛、四肢挛急,泻痢腹痛、自汗盗汗、崩漏、带下等症。厚朴:味苦、;辛,性温。行气消积;燥湿除满;降逆平喘。食积气滞;腹胀便秘;湿阻中焦,脘痞吐泻;痰壅气逆;胸满喘咳。茯苓:味甘、淡,性平。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用于水肿尿少,痰饮眩悸,脾虚食少,便溏泄泻,心神不安,惊悸失眠。栀子:性味苦寒,归经人心、肝、肺、胃、三焦经。清热,泻火,凉血。治热病虚烦不眠,黄疸,淋病,消渴,目赤,咽痛,吐血,衄血,血痢,尿血,热毒疮疡,扭伤肿痛。陈皮:味苦、辛,性温。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用于脘腹胀满,食少吐泻,咳嗽痰多。甘草:味甘,性平。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诸药。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浅表性胃炎属胃痛范畴,多以湿热中阻,肝胃郁热而出现胃脘部胀痛、钝痛、隐痛、灼痛,迁延不愈,治疗宜清热燥湿,疏肝和胃。方中苍术、白术、茯苓健脾燥湿,栀子清热化湿,白芍、陈皮、厚朴疏肝理气、和胃止痛。诸药合用,可达胃热得清、湿邪得祛、胃痛得止之目的。方中苍术燥湿健脾,祛风湿,为君药;白术、白芍、栀子健脾益气、平抑肝阳,既能配合君药用于健脾燥湿,又能用于清热化湿,为臣药;佐以厚朴、茯苓和陈皮疏肝理气、和胃止痛,甘草调和诸药为使药。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发明提供的中药具有低毒性、无残留、不易产生耐药性等优点,以宜清热燥湿,疏肝和胃为治则,可明显减轻或有效清除浅表性胃炎引起的上腹痛、上腹不适、腹胀、早饱、反酸等临床症状,起到标本兼治的治疗效果。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一种用于治疗浅表性胃炎的中药组合物,其活性成分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组成:苍术10-20份,白术12-20份,白芍12-18份,厚朴8-15份,茯苓10-18份,栀子10-18份,陈皮5-15份,甘草2-8份。其活性成分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组成:苍术15份,白术15份,白芍15份,厚朴12份,茯苓15份,栀子12份,陈9份,甘草6份。本组合物中加入药学上可接受的辅料,制成药学上可接受的口服剂型。所述口服制剂包括颗粒剂、胶囊剂、丸剂、片剂或汤剂。实施例2:一种用于治疗浅表性胃炎的中药组合物,其活性成分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组成:苍术10g,白术12g,白芍12g,厚朴8g,茯苓10g,栀子10g,陈皮5g,甘草2g。按处方称量各味中药,混合均匀,用药学上常规方法制成颗粒剂。实施例3:一种用于治疗浅表性胃炎的中药组合物,其活性成分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组成:苍术11g,白术13g,白芍13g,厚朴9g,茯苓11g,栀子11g,陈皮6g,甘草3g。按处方称量各味中药,混合均匀,用药学上常规方法制成胶囊剂。实施例4:一种用于治疗浅表性胃炎的中药组合物,其活性成分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组成:苍术12g,白术14g,白芍14g,厚朴10g,茯苓12g,栀子12g,陈皮7g,甘草4g。按处方称量各味中药,混合均匀,用药学上常规方法制成丸剂。实施例5:一种用于治疗浅表性胃炎的中药组合物,其活性成分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组成:苍术13g,白术15g,白芍15g,厚朴11g,茯苓13g,栀子13g,陈皮8g,甘草5g。按处方称量各味中药,混合均匀,用药学上常规方法制成片剂。实施例6:一种用于治疗浅表性胃炎的中药组合物,其活性成分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组成:苍术14g,白术16g,白芍16g,厚朴12g,茯苓14g,栀子14g,陈皮9g,甘草6g。按处方称量各味中药,混合均匀,用清水浸泡34min后,再用水煎煮浸泡过的原料药48min,过滤除去药渣,得汤剂,即得二术清胃汤。实施例7:一种用于治疗浅表性胃炎的中药组合物,其活性成分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组成:苍术15g,白术17g,白芍17g,厚朴13g,茯苓15g,栀子15g,陈皮10g,甘草7g。按处方称量各味中药,混合均匀,用药学上常规方法制成颗粒剂。实施例8:一种用于治疗浅表性胃炎的中药组合物,其活性成分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组成:苍术16g,白术18g,白芍18g,厚朴14g,茯苓16g,栀子16g,陈皮11g,甘草8g。按处方称量各味中药,混合均匀,用药学上常规方法制成胶囊剂。实施例9:一种用于治疗浅表性胃炎的中药组合物,其活性成分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组成:苍术17g,白术19g,白芍17g,厚朴15g,茯苓17g,栀子17g,陈皮12g,甘草7g。按处方称量各味中药,混合均匀,用药学上常规方法制成片剂。实施例10:一种用于治疗浅表性胃炎的中药组合物,其活性成分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组成:苍术18g,白术20g,白芍16g,厚朴14g,茯苓18g,栀子18g,陈皮13g,甘草6g。按处方称量各味中药,混合均匀,用药学上常规方法制成丸剂。实施例11:一种用于治疗浅表性胃炎的中药组合物,其活性成分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组成:苍术19g,白术19g,白芍15g,厚朴13g,茯苓17g,栀子17g,陈皮14g,甘草5g。按处方称量各味中药,混合均匀,用清水浸泡39min后,再用水煎煮浸泡过的原料药58min,过滤除去药渣,得汤剂,即得二术清胃汤。实施例12:一种用于治疗浅表性胃炎的中药组合物,其活性成分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组成:苍术20g,白术18g,白芍14g,厚朴12g,茯苓16g,栀子16g,陈皮15g,甘草4g。按处方称量各味中药,混合均匀,用清水浸泡40min后,再用水煎煮浸泡过的原料药60min,过滤除去药渣,得汤剂,即得二术清胃汤。实施例13:一种用于治疗浅表性胃炎的中药组合物,其活性成分由以下重量份数的原料组成:苍术15g,白术15g,白芍15g,厚朴12g,茯苓15g,栀子12g,陈皮9,甘草6g。按处方称量各味中药,混合均匀,用清水浸泡40min后,再用水煎煮浸泡过的原料药60min,过滤除去药渣,得汤剂,即得二术清胃汤。下面结合临床试验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根据上腹痛、上腹不适、腹胀、早饱、嗳气、反酸等检查结果,共诊断浅表性胃炎40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中药治疗组(治疗组)与奥美拉唑胶囊、果胶铋胶囊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20例中,男9例,女11例;年龄22~66岁,平均年龄43岁;病程7天~2月。临床表现:上腹痛、上腹不适13例;腹胀、早饱、反酸4例;腹胀3例。对照组20例中,女7例,男13例;年龄25~60岁,平均年龄47岁;上腹痛、上腹不适11例;腹胀、早饱、反酸3例;腹胀6例。全部病例均有内镜检查,确诊为浅表性胃炎,两组资料大致相同,具有可比性。用法:服用实施例13所制得的二术清胃汤,每日1剂,分2次温服,连用10d。对照组运用奥美拉唑胶囊20mg、qd、po;果胶铋胶囊100mg、Bid、po,连用10d。两组其他辅助用药及原发病治疗措施相同。疗效标准:治愈:症状消失;好转:部分症状消失,部分症状改善。两组用药10d为疗效判定时间,并观察用药到症状消失时间。治疗效果:治疗组20例,结果临床治愈18例,好转1例,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20例,结果临床治愈6例,好转8例,总有效率为70%。典型病例病例一:某女,44岁,患者自诉上腹隐痛一周,经内镜检查后,诊断为浅表性胃炎,经服用二术清胃汤10天,症状消失。病例二:某男,65岁,患者自诉腹胀、早饱、反酸3月余,曾服用多潘立酮片后,腹胀症状有所改善,早饱、反酸未见明显改善,经内镜检查后,诊断为浅表性胃炎,经服用制成的颗粒剂10天,腹胀、早饱症状消失,偶尔有反酸现象。病例三:某女,59岁,患者自诉嗳气、反酸一月余,未做任何治疗,经内镜检查后,诊断为浅表性胃炎,经服用制成的胶囊剂10天,症状消失。病例四:某男,46岁,腹胀二十余天就诊,经内镜检查后,诊断为浅表性胃炎,经服用制成的丸剂10天,症状消失。病例五:某女,50岁,上腹灼痛、反酸一周,曾服用甲氰咪胍片治疗,症状有所缓解,经内镜检查后,诊断为浅表性胃炎,经服用制成的片剂10天,症状消失。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整体构思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变和改进,这些也应该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