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药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791278阅读:35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医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药物。



背景技术:

慢性支气管炎(chronic bronchitis)是气管、支气管黏膜及其周围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临床上以咳嗽、咳痰或伴有气喘等反复发作为主要症状,每年持续3个月,连续2年以上。早期症状轻微,多于冬季发作,春夏缓解。晚期因炎症加重,症状可常年存在。其病理学特点为支气管腺体增生和黏膜分泌增多,病情呈缓慢进行性进展,常并发阻塞性肺气肿,严重者常发生肺动脉高压,甚至肺源性心脏病。

目前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药物很多,但这些药虽然有一定的疗效,却存在着副作用大,疗效不确切,因此不能根治慢性支气管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药物,以解决目前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药物存在着副作用大,疗效不确切的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药物,由以下重量份的原料组成:沙参10-20份、贝母10-15份、黄苓10-15份、半夏10-15份、桔梗10-15份、云苓5-15份、桑皮10-20份、杏仁10-15份、大青叶10-15份、五味子10-15份、元参10-15份、前胡10-15份、射干10-15份、百部10-15份、杷叶5-15份、苦参5-15份、青木香5-15份、桑寄生5-15份、茯苓6-10份和甘草6-10份。

优选的,各原料的重量份组成为,沙参15份、贝母12份、黄苓12份、半夏12份、桔梗12份、云苓10份、桑皮15份、杏仁12份、大青叶12份、五味子12份、元参12份、前胡12份、射干12份、百部12份、杷叶10份、苦参10份、青木香10份、桑寄生10份、茯苓8份和甘草8份。

上述的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药物的制备方法如下:将原料药物沙参、贝母、黄苓、半夏、桔梗、云苓、桑皮、杏仁、大青叶、五味子、元参、前胡、射干、百部、杷叶、苦参、青木香、桑寄生、茯苓、甘草,分别制成饮片,经过高压锅蒸煮杀菌30-45分钟,晾干,获得无菌原材料 ,再将无菌原材料制成中药制剂即可服用。

本发明中沙参,贝母有清热养阴,润肺止咳之功为君药;黄苓,半夏,桔梗,云苓有清热解毒,燥湿化痰,祛痰排脓,润肺利咽,凉血安胎,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宁心安神,败毒抗癌之功为臣药;桑皮,杏仁,大青叶,五味子,元参,前胡,射干,百部,杷叶、苦参、青木香、桑寄生、茯苓、有清热解毒,疏风散热,泻肺平喘,利水消肿,化痰止咳,润肠通便,凉血止血,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散结止痛之功为佐药且苦参、青木香、桑寄生、茯苓具有增强免疫力之功效。甘草补脾益气,润肺止咳,清热解毒,缓解止痛,调和诸药为使药。

本发明各组份的药性及其功效如下:

沙参,性味归经:性微寒,味甘,微苦,归肺、胃经。功能主治:清热养阴,润肺止咳。用于气管炎,百日咳,肺热咳嗽,咯痰黄稠。

贝母,性味归经:性微寒,味甘、苦,归肺、心经。功能主治:润肺止咳,用于肺热咳嗽,干咳少痰,阴虚劳嗽,咯痰带血。

黄苓,性味归经:性寒,味苦,归肺、胆、脾、大肠、小肠经。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血安胎。用于温热病、上呼吸道感染、肺热咳嗽、湿热黄胆、肺炎、痢疾、咳血、目赤、胎动不安、高血压、痈肿疖疮等症。

半夏,性味归经::性温,味辛,归脾、胃经。功能主治: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用于痰多咳喘,痰饮眩悸,呕吐反胃,胸脘痞闷。

桔梗,性味归经:性平,味苦,辛,归肺经。功能主治:宣肺利咽,祛痰排脓。用于咳嗽痰多,咽痛,失音,肺痈吐脓。

云苓,性味归经:性平,味甘,归心、肺、脾、肾经。功能主治:宁心安神,败毒抗癌,用于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逆、恶阻、泄泻、遗精、淋浊、惊悸、健忘等症。

桑皮,性味归经:性寒,味甘、微苦,归肺、脾经。功能主治:泻肺平喘;利水消肿,用于肺热喘痰;水饮停肺;胀满喘急;水肿;脚气;小便不利。

杏仁,性味归经:性微温,味苦,归肺、大肠经。功能主治:止咳平喘,润肠通便,用于咳嗽气喘,胸满痰多,血虚津枯,肠燥便秘。

大青叶,性味归经:性寒,味苦,归肝、心、胃经。功能主治: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用于温病热盛烦渴,流行性感冒,急性传染性肝炎,菌痢,急性胃肠炎,急性肺炎,丹毒,吐血,衄血,黄疸,痢疾,喉痹,口疮,痈疽肿毒。

五味子,性味归经:性温,味酸、甘,归肺、心、肾经。功能主治: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用于久嗽虚喘,梦遗滑精,遗尿尿频,久泻不止,自汗,盗汗,津伤口渴,短气脉虚,内热消渴,心悸失眠。

元参,性味归经:性寒,味苦,甘,咸,归肺,胃,肾经。功能主治:凉血滋阴,泻火解毒,用于便秘,吐血鼻血,咽喉炎,肺结核。

前胡,性味归经:性微寒,味苦、辛,归肺、脾、肝经。功能主治:疏散风热;降气化痰,主外感风热;肺热痰郁;咳喘痰多;痰黄稠粘;嗳逆食少;胸膈满闷。用于风热咳嗽痰多,痰热喘满,咯痰黄稠。

射干,性味归经:性寒,味苦,入肺、肝经。功能主治:清热解毒,散结消炎,消肿止痛,止咳化痰,用于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肺炎,中老人急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过敏性鼻炎,皮肤瘙痒症等。

百部,性味归经:性微温,味甘、苦,归肺经。功能主治:润肺止咳,杀虫,用于新久咳嗽,肺痨咳嗽,百日咳。

杷叶,性味归经:性寒,味苦,入肺、胃经。功能主治:止咳、清肺和胃,降气化痰,主治肺热痰嗽,咳血,衄血,胃热呕哕。

苦参,性味归经:性寒,味苦,入心、肝、胃、大肠、膀胱经。功能主治:清热燥湿,杀虫,利尿。用于热痢,便血,黄疸尿闭,赤白带下,阴肿阴痒,湿疹,湿疮,皮肤瘙痒,疥癣麻风,外治滴虫性阴道炎。

青木香,性味归经:性寒,味辛、苦,入肺、胃经。功能主治:行气止痛,解毒消肿,平肝降压。用于胸胁院腹疼痛,疝气痛,肠炎,下痢腹痛,咳嗽痰喘,蛇虫咬伤,痈肿疔疮,湿疹,皮肤瘙痒,高血压病。

桑寄生,性味归经:性平,味苦、甘,入肝、肾经。功能主治:补肝肾,强筋骨,除风湿,通经络,益血,安胎。用于腰膝酸痛,筋骨痿弱,偏枯,脚气,风寒湿痹,胎漏血崩,产后乳汁不下。

茯苓,性味归经:性平,味甘、淡,入心、肺、脾经。功能主治:渗湿利水,健脾和胃,宁心安神,用于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逆,恶阻,泄泻,遗精,淋浊,惊悸,健忘等症。

甘草,性味归经:性平,味甘,归心、脾、肺、胃经。功能主治:补脾益气,润肺止咳,清热解毒,缓解止痛,主治:脾胃虚弱,气短乏力,心悸怔忡,咳嗽痰少,热毒疮疡,药食中毒,脘腹急痛,四肢挛痛。

本发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药物具有清热解毒,润肺止咳,燥湿化痰,祛痰排脓,凉血安胎,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宁心安神,败毒抗癌,疏风散热,泻肺平喘,利水消肿,化痰止咳,润肠通便,凉血止血,收敛固涩,益气生津,补肾宁心,散结止痛,补脾益气,缓解止痛、增强免疫力的效果,且疗效好,疗程短,无任何毒副作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的实施例可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但不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发明。

实施例1

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药物组成,沙参15g、贝母12g、黄苓12g、半夏12g、桔梗12g、云苓10g、桑皮15g、杏仁12g、大青叶12g、五味子12g、元参12g、前胡12g、射干12g、百部12g、杷叶10g、苦参10g、青木香10g、桑寄生10g、茯苓8g、甘草8g。本实施例效果最佳。

实施例2

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药物组成,沙参20g、贝母15g、黄苓15g、半夏15g、桔梗15g、云苓15g、桑皮20g、杏仁15g、大青叶15g、五味子15g、元参15g、前胡15g、射干15g、百部15g、杷叶15g、苦参15g、青木香15g、桑寄生15g、茯苓10g、甘草10g。本实施例药效较强。

实施例3

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药物组成,沙参10g、贝母10g、黄苓10g、半夏10g、桔梗10g、云苓5g、桑皮10g、杏仁10g、大青叶10g、五味子10g、元参10g、前胡10g、射干10g、百部10g、杷叶5g、苦参5g、青木香5g、桑寄生5g、茯苓6g、甘草6g。本实施例药效稍弱。

上述实施例制备过程如下:将原料药物沙参、贝母、黄苓、半夏、桔梗、云苓、桑皮、杏仁、大青叶、五味子、元参、前胡、射干、百部、杷叶、苦参、青木香、桑寄生、茯苓、甘草,分别制成饮片,经过高压锅蒸煮杀菌30-45分钟,晾干,获得无菌原材料 ,再将无菌原材料制成中药制剂即可服用,日服1剂,煎水晨晚各1次分2次服完,7日为1疗程。

《临床试验》

为表明本发明药物的疗效,取经影像学检查后诊断为慢性支气管炎的200例患者,其主要症状为持续性鼻塞,流大量粘脓涕,嗅觉障碍及定位定时性头痛。分成两组进行治疗,其中一组为对照组,一组为观察组,两组病例各100例,两组病例在年龄,性别,病症轻重等方面均没有可比性。

对照组给予阿莫西林加异丙托溴铵各按说明书服用,7日为一疗程,治疗2-8个疗程;

观察组饭后服用本实施例1的药物,早晚各一次,7日为一疗程,治疗2-8个疗程。

两组均以主要症状:持续性鼻塞,流大量粘脓涕,嗅觉障碍及定位定时性头痛减轻为有效,均以主要症状:持续性鼻塞,流大量粘脓涕,嗅觉障碍及定位定时性头痛消失为痊愈。立档留查加以统计对比,统计表明结果见表1(对照组疗效情况)和表2(实验组疗效情况),经过对对照组与实验组的对比,本发明药物治疗慢性支气管炎的效果明显优于阿莫西林加异丙托溴铵的效果。本发明药物治疗效果:有效率:94%,治愈率78%。

《典型病例》

1、王某,女,52岁,自诉间断性咳嗽、咳痰、气喘3年,冬季发作最为频繁,春夏缓解,本次因流感后加重。观其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红苔少,听诊两肺呼吸音较低,可闻散在干湿罗音。胸部CT显示两肺支气管扩张伴感染。

诊断:慢性支气管炎。

治疗:服用本发明的中药2疗程,日服1剂,煎水晨晚各1次分2次服完,7日为1疗程。第一剂服完后,咳嗽、咳痰、气喘症状减轻,继续连服2疗程后,身体完全恢复健康。

2、张某,男,56岁,自诉间断性咳嗽、咳痰、气喘2年,观其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红苔少,脉细,听诊两肺呼吸音较低,可闻及散在的湿罗音。

诊断: 慢性支气管炎。

治疗: 服用本发明的中药2疗程,日服1剂,煎水晨晚各1次分2次服完,7日为1疗程。第三剂服完后,咳嗽、咳痰、气喘症状减轻,继续连服3疗程后,身体完全恢复健康。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