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非介入导入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1799941阅读:421来源:国知局
一种非介入导入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经皮导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非介入导入方法。该方法可用于美容和真皮再生中。



背景技术:

随着年龄的增长,由于皮肤所需的重要化合物形成速度变慢,导致皮肤损失胶原蛋白和弹性纤维,使皮肤真皮结构自身功能衰退。若要保持真皮再生处于最佳状态,需要适当的刺激物质及活性物质。

在使用活性物质的情况下,由于表皮角质层的存在,皮肤对活性物质的吸收受到限制;表皮角质层是由表层细胞形成的保护屏障,防止高分子物质和有机物进入皮肤被人体吸收。因为有很多活性物质不能顺利通过表皮进入真皮或者更深进入到达血管,导致通过涂覆活性物质使真皮再生的效果很差。

为了解决该问题,研发了介入式或非介入式经皮导入技术。

介入式经皮导入技术中,使用带小针的装置刺入表皮,使活性物质通过形成的刺入通道进入皮肤。介入式经皮导入技术的另一种形式是直接将活性物质注入真皮中。这些介入技术效果很好,但也给皮肤带来了损伤,若处理不当,会导致并发症。

非介入式经皮导入技术中,采用各种方法促进活性物质通过角质层和汗腺及毛囊的自然通道一定程度地渗透真皮。非介入式技术示例包括但不限于离子导入法、电泳法、电穿孔法、水射流法、空气射流法、微针基装置、超声、激光磨削术和其他磨削处理等。

尽管非介入式经皮导入技术显示活性物质渗透真皮较深,但其效果仍然没有介入式技术效果好,这是因为非介入式经皮导入技术中活性物质需要通过角质层渗透,而角质层具有阻止活性成分渗透的功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实施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非介入导入方法,在现有的非介入式经皮导入技术的基础上大幅度提高经皮导入功效。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实施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非介入导入方法,包括:

将针状晶体涂覆于皮肤上;

所述针状晶体在表皮层中形成微观通道阵列,借助所述微观通道阵列,活性成分导入到皮肤内。

可选的,所述将针状晶体涂覆于皮肤上包括:

将针状晶体与所述活性成分混合后涂覆于皮肤上,或

先将针状晶体涂覆于皮肤上,再将所述活性成分涂覆于皮肤上。

可选的,该方法还包括:

结合其他经皮导入方法促进所述活性成分导入到皮肤内;

所述其他经皮导入方法包括但不限于离子导入法、电泳法、电穿孔法、水射流法、空气射流法、微针基装置、超声、激光磨削术和其他磨削处理。

可选的,该方法还包括:

按压或揉压皮肤以促进活性成分吸收。

可选的,所述方法应用于美容或再生技术中。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非介入导入方法,采用微观结构为针状的晶体涂覆于脸上,形成微观通道阵列,促进活性物质穿透皮肤屏障,深层滋养皮肤。另外透过皮肤后,晶体的微针结构会激发皮肤的活力,让皮肤自身产生胶原蛋白等物质,促进皮肤再生。最后,通过皮肤的自然疗法使皮肤内的晶体变质而被皮肤吸收。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皮肤结构剖面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的滚轮式微针或按压式微针的成品图。

图3为滚轮式微针、按压式微针与本申请实施例1作用于皮肤时的对比图。

图4为滚轮式微针、按压式微针与本申请实施例1作用于皮肤后的对比图。

图5为在显微镜(100X)下观测到的悬浮于均质液体中的针状晶体。

图6为针状晶体的侧视图与截面图。

图7为在光学显微镜(10Xx40X)下的针状晶体。

附图标记

1—表皮层 2—真皮层 3—皮下组织

11—角质层 21—触觉小体 31—毛干 36—小动脉

12—透明层 22—毛细血管 32—汗腺孔 37—小静脉

13—颗粒层 23—真皮乳头 33—汗腺管 38—毛乳头

14—有棘层 24—乳头状肌 34—汗腺 39—小体

15—基底层 25—皮脂腺 35—脂肪组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非介入导入方法进行描述。

本发明提供的非介入导入方法,采用一种微观结构为针状的晶体,将该晶体涂覆到皮肤上后,所述针状晶体在表皮层中形成微观通道阵列,借助所述微观通道阵列,活性成分导入到皮肤内。

晶体的微观结构为针状,肉眼不可见,悬浮于均质液体中。图5示出了在100倍显微镜下观测到的晶体的微观结构。

结合图1可知,皮肤的表皮层1由角质层11、透明层12、颗粒层13、有棘层14和基底层15构成。皮肤的真皮层2包括触觉小体21、毛细血管22、真皮乳头23、乳头状肌24和皮脂腺25和汗腺通道33。

由于个人年龄、性别、光老化和身体部分等不同,皮肤厚度(表皮1和真皮2)也有很大变化。以面部皮肤为例,参见表1,面部皮肤深度(表皮1和真皮2)在0.5mm-1.5mm之间。对应的面部表皮1厚度在0.05mm-0.2mm之间,角质层11对应的厚度在0.015mm-0.02mm之间;角质层11为主要的皮肤屏障。对于重要活性物质的渗透,必须采用一定的手段使活性成分很容易地通过角质层。

表1皮肤厚度测量均值

针状结构的晶体施加到皮肤后,在皮肤的表皮层1中形成致密均匀的微观通道阵列,深度在0.02mm-0.5mm之间,优选地,在借助其他手段的情况下可进一步加深微观通道阵列,例如可达到0.1mm-0.8mm之间。微观通道阵列透过了皮肤屏障的主要构成——角质层11,从而促进活性成分透过皮肤屏障进一步渗透到真皮层2。需要说明的是,如果本导入方法同时借助按摩等措施,还可以在更深层次形成微观通道阵列,即利用按摩方式可以加深晶体的阵列。

该晶体在开拓了微观通道阵列之后,通常能够在12小时到48小时内被身体的自然防护机制完全吸收,优选的,能够在6小时到1天内被皮肤完全吸收。对皮肤没有任何损伤。

晶体的具体构成在本申请中并不作具体限定。可采用能够在2-14天内为皮肤吸收的、微观结构为针状、并不对皮肤造成损害的晶体。

这种晶体可从自然界中提取,例如可从植物中提取。当然,也可人工合成这种具有针状结构的能够为皮肤最终降解和吸收的晶体。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所述用于提取的植物优选可为天南星科植物品种,这种品种中存在的针状晶体在植物中主要是用来给予啃食其根茎叶等的小虫或其他生物造成一定地啃食痛感,以起到对植物自身的保护作用,无毒副作用,可为有机体降解和吸收。

针状晶体的尺寸通常在μm和nm级别,例如宽度可在0.3μm到8μm之间,长度可在20μm到600μm之间。这可取决于从自然界中自然获得的针状晶体的尺寸,或者人工合成的晶体的尺寸,对此本申请不作更多限定,以能够进入皮肤且不造成介入性创伤为宜。

为了更形象的展示针状晶体的微观结构,除了图5中用100X显微示出的位于悬浮液中的针状晶体外,还示出了图7所示的在光学显微镜(10X x 40X)下的提取自刺芋根中的草酸钙针状晶体。

另外,所谓针状形状,仅仅是一个在大体上的形状。任何可以有利于进入皮肤的细长状的结构均可以。例如在纵向上,优选梭状或箭头状。横截面可以是空心的或者实心的,横截面的形状可以是各种各样的几何图形,例如圆形、椭圆形等四周圆滑的形状,或者方形、多边性、三角形、细长类矩形等四周带角度的形状。由于针状晶体的纵宽比较大,横截面的形状差异对于进入皮肤的能力影响不大,但还是以圆形的横截面为优选。

为了更好的说明针状晶体可能具有的微观形状,下面具体举例说明针状晶体的一些具体形状。如图6,类型1的针状晶体结构从纵向上看为两头尖中间粗的梭形,横截面为实心正方形;类型2的针状晶体结构从纵向上看为顶中凸起、末尾凹陷的箭头状,横截面为中间有隔层的中空菱形;类型3的针状晶体从纵向上看为梭形,横截面为中空多边形;类型4的针状晶体结构从纵向上看为梭形,上部横截面及下部横截面为H型,中部横截面为中空方形的晶体结构。

针状晶体除了包括单个的晶体外,还可以由于合成工艺和自然提取工艺,而具有由多个单晶体团簇聚集而形成的针状晶体束,作用时,以针状晶体束为单位进入皮肤。

现有技术中的非介入性导入方法,活性成分主要借助渗透作用而渗透皮肤,然而这种作用是很小的,绝大部分被阻隔在皮肤屏障外,造成活性成分的浪费。通过采用本方法,针状晶体开辟微观通道阵列,则活性成分可以借助形成的微观通道阵列透过皮肤屏障,从而促进了活性成分的吸收。

相比于现有技术中的介入性导入方法,本申请的晶体对皮肤不造成创伤,并且在皮肤表面的均布性要比介入性美容方法中的微针方法改进很多。图2示出了现有技术中的滚轮式微针(左图)和按压式微针(右图)的产品图。图3示出了利用现有技术中的介入式的滚轮式微针(例如Derma滚轮式微针)和按压式微针与本申请的非介入式的针状晶体的凝胶制剂作用于皮肤前的示意图。图4示出了三者作用于皮肤后的示意图。无论是滚轮式微针还是按压式微针都对皮肤造成了创伤,并且由于微针方法中针头的直径大约为毫米级别,彼此间的间距也在毫米级别,这导致皮肤不能得到致密护理。例如按压式微针,针头的尺寸较大(0.5mm—1mm),针头与针头之间的间距也较大(例如0.3mm),导致针头与针头之间的皮肤面积较大,不能全面均匀覆盖。而本申请的针状晶体,则不存在对皮肤的创伤,并且由于微观尺寸作用,还能够形成非常致密的微观通道。需要注意的是,为了能够更直观的显示针状晶体的排列,将针状晶体画出为有形的致密排列,实际上,这些针状晶体需要借助显微镜方能观测到,肉眼是无法看到的。

除了促进活性成分吸收外,在穿透皮肤的过程中,针状晶体的出现也刺激了皮肤的免疫系统,使皮肤产生新的胶原蛋白和纤维以改善真皮结构,提升皮肤的韧度弹性。

活性成分既可以与针状晶体一起混合后涂覆于皮肤上,也可以在首先涂覆针状晶体后,再涂覆活性成分。当与活性成分混合后,可得到均质的液体。晶体的针状微观结构在肉眼下并不可见。对于活性成分的种类,本申请并不作具体限定。例如,活性成分可以为美容用活性成分,或者具有医药用途的活性成分。美容用途的活性成分可以为具有保湿、美白或抗衰老等作用。具体的,可以是玻尿酸、胶原蛋白、维生素C、维生素B3、芦荟、熊果苷、亚麻酸、肉毒毒素、肝细胞、羊胎素、人胎素、各种酶等。具有医药用途的活性成分可以任何现有技术中采用经皮递送系统可以传递的药物。本申请的方法可以单独地或者配合现有技术中的经皮递送系统联用,实现更佳效果。

另外,在产品的剂型上,晶体可以利用现有技术中的工艺与活性成分形成液体剂型或膏状剂型、凝胶剂型等。

将针状晶体施加到皮肤上后,可以通过手动拍打、按摩、揉压、按压等方式促进针状晶体的吸收。

另外,作为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例,在涂覆了针状晶体和活性成分后,还可以借助其他经皮导入技术,进一步促进针状晶体的吸收,例如离子导入法、电泳法、电穿孔法、水射流法、空气射流法、微针基装置、超声、激光磨削术和其他磨削处理等。

离子导入法和电泳法均借助于电场作用,电场作用于带电粒子,从而将活性物质非介入地导入皮肤内。

电泳的作用时间通常可在5分钟到2、3小时的范围内,优选5分钟到60分钟,进一步优选,10分钟到30分钟,进一步优选10分钟到20分钟。相比于现有技术中单纯采用电泳技术,本发明的电泳技术可以借助针状晶体开辟的微观通道阵列,迅速和大量地促进活性成分的吸收。

电穿孔是一种细胞导入方法。真皮层的细胞膜主要由磷脂分子组成,适当的电流可以瞬时打开磷脂分子的双分子层空间结构,然后恢复,使得活性物质在空间结构打开时容易进入。这种方法保持完整的细胞膜,是一种良好的非介入式导入细胞方法。本申请的导入方法配合电穿孔法能够发挥吸收活性物质的协同作用。

水射流法,采用高压水冲击脸部皮肤,使得活性物质通过汗腺进入皮肤内的效果更佳,同时也能使得角质层的厚度变薄,从而更利于活性物质进入。

空气射流阀,原理类似于水射流法,采用高压空气作用于皮肤表面,对活性物质起到推动进入的作用。

超声法是将液体置于脸部,然后超声处理,使液体产生微小气跑,气泡的爆破的瞬间可起到推动活性成分进入皮肤的作用。

激光磨削术和其他磨削处理主要用于使角质层变薄,从而进一步促进针状晶体及活性物质的进入。

上述这些方法均可以在施加针状晶体和/或活性成分时同时使用,从而起到联合的协同作用。

根据上述本申请的作用原理,本申请提供的非介入导入方法可以用于各类美容方法中。可选的,如果活性成分为医药成分,还可以应用于治疗方法中。总之,本申请致力于提供一种非介入导入方法,可应用于各个需要透过皮肤促进物质吸收的领域。

为了更好的说明本申请提供的非介入导入方法,下面以具体实施例进行说明。

实施例1

1、使用清洁乳和清洁凝胶清洁受试者面部的化妆品、油脂、尘土。

2、将活性成分施加到受试者面部,施加多次,每次1ml,具体如下:

a.将1ml活性成分施加到面部皮肤上,并使其均匀完全覆盖于面部皮肤上。

b.当面部皮肤上的活性成分经吸收及蒸发变干时,再次将1ml活性成分施加到面部皮肤上,并使其均匀完全覆盖于面部皮肤上。

c.重复步骤a和b,直到总共5ml的活性成分用完。

d.记录从开始施加到施加结束的总时间。

对比例1

受试者在接受实施例1中处理后第五天,接受对比例1的处理。以防止前次试验对后次试验的干扰,并保证实施例1与对比例1的皮肤状况最为接近。

1、使用清洁乳和清洁凝胶清洁受试者面部的化妆品、油脂、尘土。

2、将1ml的针状晶体施加到脸部,并有力按摩1分钟。

3、将活性成分施加到受试者面部,施加多次,每次1ml,具体如下:

a.将1ml活性成分施加到面部皮肤上,并使其均匀完全覆盖于面部皮肤上。

b.当面部皮肤上的活性成分经吸收及蒸发变干时,再次将1ml活性成分施加到面部皮肤上,并使其均匀完全覆盖于面部皮肤上。

c.重复步骤a和b,直到总共5ml的活性成分用完。

d.记录从开始施加到施加结束的总时间。

注:上述试验中的活性成分为干细胞提取物。

将五名受试者用尽全部活性成分所需要的总时间列于表2中。

表2活性成分的吸收时间

从表2可以看出,使用针状晶体处理的受试者对于活性成分的吸收时间明显加快,约35.2%,改善了皮肤对于活性成分的吸收能力。

实施例2

1、使用清洁乳和清洁凝胶清洁受试者面部的化妆品、油脂、尘土。

2、将含有20ml活性成分的试剂瓶连接到TMT装置的滚头上。

3、TMT装置打开,并设置在80%功率。

4、滚动作用器以环状作用于受试者的整个面部皮肤。

5、记录从开始施加到活性成分完全能用完的时间。

对比例2

受试者在接受实施例2中处理后第五天,接受对比例2的处理。以防止前次试验对后次试验的干扰,并保证实施例2与对比例2的皮肤状况最为接近。

1、使用清洁乳和清洁凝胶清洁受试者面部的化妆品、油脂、尘土。

2、将2ml的针状晶体施加到脸部,并有力按摩1分钟。

3、将含有20ml活性成分的试剂瓶连接到TMT装置的滚动作用器上。

4、TMT装置打开,并设置在80%功率。

5、滚动作用器以环状作用于受试者的整个面部皮肤。

6、记录从开始施加到活性成分完全能用完的时间。

注:上述试验中的活性成分为干细胞提取物。TMT装置来自于美斯蒂克(Mesoestetic),为一种电泳+电穿孔的复合功能装置。

将五名受试者的面部皮肤用尽全部活性成分所需要的总时间列于表3中。

表3活性成分的吸收时间

从表3可以看出,使用针状晶体处理的受试者对于活性成分的吸收时间明显加快,约53.7%,改善了皮肤对于活性成分的吸收能力。

并且根据实施例1和实施例2的对比发现,采用电导技术配合针状晶体,在几乎相同的时间内,所吸收的活性成分更多。可见,采用针状晶体配合现有技术中常见的导入方法,能够起到协同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