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穿刺针的引流管及其使用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3748409阅读:926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穿刺针的引流管及其使用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引流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带穿刺针的引流管及其使用方法。



背景技术:

引流管被广泛应用于普外科、创伤骨科、显微外科、关节外科、脊柱外科、骨病外科以及泌尿外科等科室,用于对伤口、胸腔、脑腔、胃肠道和胆道等脏器引流。在手术中,会形成一个本腔进行手术,术后需要引流时,现有技术是在引流管的前端(设置有引流孔的一端)连接一个穿刺针,人体皮肤靠近该创口处有一个穿刺部,从外界经过该穿刺部插入穿刺针以牵引该引流管的前端至本腔的内部,再从本腔处拔离穿刺针,然后固定引流管进行引流。把引流管固定在本腔的附近进行引流,能明显降低术后创口处被感染的发生概率。受现有引流管结构以及本领域技术人员的惯性思维限制,把引流管插入本腔时,只能在创口的附近,把引流管的前端从人体外部穿刺至本腔本部。然而,现有的这种从外往内穿刺的结构与方法存在以下缺陷:(1)穿刺过程中比较难控制穿刺针的穿刺深度,极易造成创口的二次伤害;(2)把穿刺针从本腔中拔出时,穿刺针的受力点比较小,难以操作,且拔离穿刺针可能破坏引流管前端结构;(3)把穿刺针从本腔中拔出,会把较长的引流管拉至本腔内,导致过长的引流管在本腔内受压折弯,折转成角,会影响引流效果,甚至液体回流或滞留会产生感染或肿胀的风险。

此外,现有的引流管前端的引流孔容易发生堵塞。一般术后引流时间需要2~15天左右,引流管前端的引流孔容易被血凝块堵塞;肌肉缝合后,肌肉会贴紧管壁,容易将管壁上的引流孔遮挡;病人的伤口在愈合中,新的肉芽会长入孔中,造成引流堵塞;伤口在愈合的过程中,容易挤压传统的引流管,造成引流不畅通;引流完后,长入孔中的肌肉组织,会阻碍引流管的拔出,引流管拔出时,会给新生长的肌肉组织造成新的损伤,病人痛感强烈。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术后置管更安全更方便,置管后引流效果更好,且能够有效防止堵塞的带穿刺针的引流管及其使用方法。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以下技术方案:

提供一种带穿刺针的引流管,包括引流插管、穿刺针和引流组件,所述引流插管包括依次连通的单腔密封段、多腔密封段和多腔开放段,单腔密封段管壁封闭且内部形成一条通道,多腔密封段管壁封闭且内部被分隔成若干条通道,多腔开放段管壁沿长度方向开设槽口且内部被分隔成若干条通道;单腔密封段远离多腔开放段的一端与穿刺针连接;单腔密封段能够被裁断,且单腔密封段被裁断后,撤离穿刺针,与多腔密封段连接的单腔密封段从裁断处与引流组件可拆卸连接。

其中,所述穿刺针包括连续的针本体、折弯段和针头,在外力作用下,折弯段能够被折弯,撤销该外力后,折弯段能够保持折弯后的形状,从而改变针头的朝向方向。

其中,多腔密封段和多腔开放段的内部均通过支撑骨分隔成至少两条的通道,所述支撑骨能够防止多腔密封段和多腔开放段被压扁隔断。

其中,所述标识位于多腔密封段的距离多腔开放段的30~80mm处。

其中,所述引流插管的外表面设置有标识,以便于控制引流插管留置在本腔内的长度。

其中,所述引流组件包括连接座和引流主管,连接座中空形成内通道,连接座设置有插装部,引流插管的单腔密封段被裁断后插入所述插装部并与内通道连通;引流主管的下端与内通道的上端连通,引流主管的上端与外界负压机构连接;引流插管的管壁内部开设有从引流插管上端连通至所述引流插管下端的毛细壁管;所述连接座的侧壁开设有连通所述内通道的输液通道和连通所述插装部的输药通道。

其中,所述连接座的下端内部设置有中心管,所述中心管的外侧壁与所述连接座的内侧壁形成所述插装部,所述中心管包括连续的插入段、过渡段和连接段,所述连接段与所述连接座固定,所述插入段悬空,所述插入段的直径比所述连接段的直径小,所述过渡段倾斜设置。

其中,所述引流组件还包括上连接盖、内塞和下连接盖,所述引流内管的下端部通过内塞与连接座的上端部连接,所述上连接盖与所述连接座的上端部可拆卸连接用于固定所述内塞,所述连接座的下端部可拆卸连接下连接盖用于固定所述引流插管的上端。

其中,所述输液通道和/或所述输药通道通过导管连接有座体,所述座体连接有空气过滤器。

还提供一种带穿刺针的引流管的使用方法:穿刺置管后,在引流插管穿出体外的单腔密封段处裁断引流插管,并将裁断处的端口与引流组件接通,并经引流组件连接外围负压装置或外围引流物装盛器皿。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一种带穿刺针的引流管及其使用方法,(1)采用从本腔内部向创口附近的穿刺部位穿刺至本腔的外部的方法牵引留置引流管,可以有效避免穿刺针刺伤创口,使用更加安全便捷;(2)在牵引和置管时,容易拉动引流插管,而且拔离穿刺针时,穿刺针位于人体的外部,因而有较好的受力点,容易操作;(3)容易控制引流插管留置在创口内部的长度,避免过长的引流插管留置在创口内部形成折弯,起到更好的引流效果;(4)把引流插管牵引留置后,能够快速地连接引流组件,实现顺利引流。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中的一种带穿刺针的引流管的单腔密封段与穿刺针连接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中的一种带穿刺针的引流管的引流插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中的一种带穿刺针的引流管撤离穿刺针后,单腔密封段与引流组件连接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的结构分解图。

图5为实施例中的连接座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穿刺针1;

针本体11、折弯段12、针头13;

引流插管2;

单腔密封段21、多腔密封段22、多腔开放段23、槽口231、毛细壁管24;

引流组件30、连接座3、内通道31、中心管32、插入段321、过渡段322、连接段323、插装部33、密封凹槽34、下连接盖35;

输液通道41、水导管42、水座体43;

输药通道51、药导管52、药座体53、空气过滤器54;

引流主管61、内塞62、上连接盖63、引流接头64;

第一密封圈7、第二密封圈8。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本实施例的一种带穿刺针的引流管,其结构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依次连通的穿刺针1和引流插管2,引流插管2包括从左到右连续的单腔密封段21、多腔密封段22和多腔开放段23,其中单腔密封段21管壁封闭且内部中空形成一条通道,多腔密封段22管壁封闭且内部通过支撑骨分隔成三条通道,多腔开放段23管壁沿长度方向开设槽口231且内部通过支撑骨分隔成三条通道(根据需要可设为任意数量的通道),支撑骨能够防止多腔密封段和多腔开放段被压扁隔断,该结构的引流插管2可以有效防止堵塞;单腔密封段21远离多腔开放段23的一端与穿刺针1连接。穿刺针1包括连续的针本体11、折弯段12和针头13,在外力作用下,折弯段12能够被折弯,撤销该外力后,折弯段12能够保持折弯后的形状,从而改变针头13的朝向方向。引流插管2的外表面设置有标识,标识位于多腔密封段22的距离多腔开放段23的50mm处。使用时,在手术结束后,创口缝合前,医生根据需要,折弯调整针头13的朝向方向,使连接有引流插管2的穿刺针1(即如图1所示的结构)从创口进入本腔内部,再从创口的附近的穿刺部位穿刺至本腔的外部,拉动引流插管2,直到看到引流插管2外表面的标识后停止拉动,此时引流插管2留置在创口内的长度为预设长度,且具有50mm长度的多腔密封段22位于本腔内部。现有技术在创腔延伸出体外的过渡段,常因大块肌肉的收缩压迫而扁瘪从而导致引流不畅,加强其抗压又使其硬度过大导致患者出现耐受障碍,难以两全。而本申请由于支撑骨的作用,既能防止肌肉收缩导致引流不畅又能以较柔软材料确保患者可以耐受。置管后在单腔密封段21处裁断(可用剪刀剪断)引流插管2,撤离穿刺针,与多腔密封段连接的单腔密封段从裁断处连接上引流组件30,形成如图3所示的结构,即可以开始引流,并可同步或异步实施创腔冲洗,防止血凝块积聚,还可根据临床需要予以局部给药。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施例把引流管从内到外的穿刺留置,可以避免穿刺针1刺伤创口,使用更加安全便捷;在牵引置管时,容易拉动引流插管2,拔离穿刺针1时有较好的受力点,容易操作;容易控制引流插管2留置在创口内部的长度,避免过长的引流插管2留置在创口内部形成折弯,起到更好的引流效果。把引流插管2牵引留置后,能够很好地连接引流组件,实现顺利引流。

本实施例中,如图3、图4和图5所示,引流组件包括引流主管61、内塞62、上连接盖63、连接座3和下连接盖35,连接座3中空形成内通道31,引流主管61的下端通过内塞62连接该连接座3并与内通道31的上端连通,引流主管61套设固定于内塞62。连接座3的上端部开有外螺纹,此处有一个带内螺纹的上连接盖63,旋转上连接盖63向右运动时,上连接盖63的顶部与连接座3共同压紧内塞62,以实现引流主管61、上连接盖63、内塞62和连接座3之间的固定连接。引流主管61的上端通过引流接头64与外界负压机构连接,如负压瓶、负压袋或中央负压,临床证明主动的冲洗配合负压引流可减少75%的堵塞机会及80%以上的感染风险,可免除频繁挤捏导管的繁琐护理。

连接座3的下端内部设置有中心管32,中心管32的外壁和连接座3的内壁之间形成一个环形的插装部33,连接座3的侧壁开设有连通内通道31的输液通道41和连通插装部33的输药通道51。中心管32包括连续的插入段321、过渡段322和连接段323,连接段323与连接座3固定,插入段321悬空,插入段321的直径比连接段323的直径小,过渡段322倾斜设置。引流插管2的上端套入中心管32后,向径向逐渐扩张从而与中心管32结构相对应,便于插入插装部33内。

引流插管2的管壁内部开设有从引流插管2上端连通至引流插管2下端的毛细壁管24,毛细壁管24与输药通道51连通,结合输液通道41,该引流管可以兼并给药、冲洗功能,操作比较方便,减轻护理工作强度,实现引流管的多功能。连接座3的下端部设置有外螺纹,此处有一个带内螺纹的下连接盖35,下连接盖35开设一个通孔,引流插管2穿设在该通孔中,旋转下连接盖35向左运动,下连接盖35的通孔处和中心管32的过渡段322共同夹紧引流插管2。下连接盖35在能够固定引流插管2的基础上,力度适中,不会压断毛细壁管24内的通路。引流插管2和连接座3固定之前,输药通道51与毛细壁管24断开,引流插管2与连接座3连接后,输药通道51与引流插管2的毛细壁管24能够快速再次连通,保障输药、冲洗和引流的顺利进行。如果单纯使用槽形管,由于其开放性槽型结构,虽然易于拔管,但其支架式的构型无法兼容冲洗和给药,极易因为开放性槽型口的广泛收集特性而加剧血凝块和组织的积聚和嵌入,频繁引起堵塞,且由于其引流不畅而频发继发性感染,客观加剧抗生素滥用的风险,对患者预后极其不利;而本申请克服槽型引流管由于需要穿刺并顺滑通过肌肉组织而无法容置冲洗或给药性能的缺陷,使槽型引流管既易于拔管又兼容冲洗或给药性能,避免堵塞及引起并发症。

本实施例中,输药通道51通过药导管52连接有药座体53,药座体53连接有空气过滤器54,通过输药通道51从毛细壁管24往引流插管2的多腔开放段23方向输送气体,以达到平衡气压的目的,更利于引流的通畅。输液通道41通过水导管42连接有水座体43,空气过滤器54可以连接在水座体43上,亦能够满足输送气体需求,根据医护实际需要适当调整均可。

本实施例中,连接座3下端的外侧壁设置有密封凹槽34,在密封凹槽34中装有第一密封圈7,下连接盖35与连接座3之间通过第一密封圈7实现气密连接。内塞62的外侧设置有环形凹槽,在环形凹槽中设置有第二密封圈8,内塞62与连接座3之间通过该第二密封圈8实现气密连接,以防管内的液体或气体泄漏造成污染。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作了详细地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