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改善湿热蕴脾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与流程

文档序号:11789672阅读:47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中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改善湿热蕴脾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背景技术:

中医学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是脏腑经络的中枢。脾胃学家李东垣指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由于脾主运化,能将胃消化的食物进一步消化,转化为精微物质,随气血运输到全身,维持人体的生命活动,故若脾胃内伤而虚弱,不能生化气血,气血不足,则内不足以维持身心的活动,外不足以抗衡病邪的侵袭,往往引起疾病的发生。

我们知道,夏季气温偏高,加之现代生活节奏较快,故人们多因感湿热之邪,或过食肥甘厚味,湿热内生,或饮食失节,损伤脾胃,湿郁化热,使中焦气机升降失常,出现在上则恶心欲吐,在中则脘腹胀满,纳呆,厌油腻,口黏而甜,在下则溏泄不爽;热郁则发热,口黏口苦,舌质红,苔黄腻,脉数或濡数;湿阻则肢体困重,苔腻,脉濡;面目肌肤发黄为湿热郁阻中焦,肝失疏泄,胆汁外溢所致。简言之,症见脘腹胀闷,口渴少饮,食少纳呆,大便溏而不爽,舌质红,舌苔黄腻;有的还兼有肢体困重,身热不扬或汗出不解,腹胀满,恶心欲呕,身目发黄色鲜明,脉濡数。这些问题均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状态和身体健康。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本发明提供一种改善湿热蕴脾的中药组合物。

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改善湿热蕴脾的中药组合物,所述中药组合物的有效成分由下述重量份的原料药制备而成:木香3-6份、山药10-20份、布渣叶15-25份、黄连1-5份、葛根8-15份、麦冬5-10份、茯苓10-15份、苍术1-10份、厚朴1-10份、佩兰1-10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中药组合物的有效成分由下述重量份的原料药制备而成:木香4-6份、山药13-18份、布渣叶18-23份、黄连2-4份、葛根9-13份、麦冬6-9份、茯苓11-14份、苍术4-9份、厚朴4-9份、佩兰3-8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中药组合物的有效成分由下述重量份的原料药制备而成:木香5-6份、山药15-16份、布渣叶19-21份、黄连2-3份、葛根10-11份、麦冬7-8份、茯苓12-13份、苍术6-8份、厚朴6-8份、佩兰5-6份。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善湿热蕴脾的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取木香、山药、布渣叶、黄连、葛根、麦冬、茯苓、苍术和厚朴煎煮,过滤,得滤液;

2)取佩兰微煎,过滤,得滤液;

3)将步骤1)和步骤2)所得的滤液混合,浓缩至稠膏,即可。

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1)所述的煎煮的次数为1-3次。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中药组合物在制备用于改善湿热蕴脾的药品或保健品中的应用。

本发明所述的一种改善湿热蕴脾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准备方法和应用具有以下优点和有益效果:

1)本发明所述的中药组合物配伍合理,诸药合用,共奏改善湿热蕴脾之效,可有效改善脘腹胀闷,口渴少饮,食少纳呆,大便溏而不爽,舌质红,舌苔黄腻,及肢体困重,身热不扬或汗出不解,腹胀满,恶心欲呕,身目发黄色鲜明,脉濡数的症状。

2)本发明所述制备方法,其根据各药材特性进行分别煎煮,充分发挥各药材药效,简单、方便、有效。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以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清楚的了解本发明,但并不因此限制本发明。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改善湿热蕴脾的中药组合物,其有效成分由下述重量的原料药制备而成:木香5g、山药15g、布渣叶20g、黄连2g、葛根10g、麦冬7g、茯苓12g、苍术6g、厚朴7g、佩兰5g。

上述改善湿热蕴脾的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取木香、山药、布渣叶、黄连、葛根、麦冬、茯苓、苍术和厚朴煎煮3次,过滤,取滤液;

2)取佩兰微煎,过滤,取滤液;

3)将步骤1)和步骤2)所得的滤液混合,浓缩至稠膏(相对密度为1.30-1.35),即可。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改善湿热蕴脾的中药组合物,其有效成分由下述重量的原料药制备而成:木香3g、山药10g、布渣叶15g、黄连2g、葛根15g、麦冬10g、茯苓15g、苍术10g、厚朴10g、佩兰10g。

上述改善湿热蕴脾的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参照实施例1。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涉及一种改善湿热蕴脾的中药组合物,其有效成分由下述重量的原料药制备而成:木香5g、山药18g、布渣叶23g、黄连4g、葛根9g、麦冬6g、茯苓11g、苍术4g、厚朴4g、佩兰3g。

上述改善湿热蕴脾的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参照实施例1。

以下结临床资料及典型病例对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做进一步说明。

观察湿热蕴脾型患者,实验内容如下:

1、一般资料

200例患者中均符合改善湿热蕴脾证型诊断标准,随机分为治疗组1、治疗组2、治疗组3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1:男27例,女23例,年龄25-65岁,平均年龄42岁,病程5个月至1年。治疗组2:男21例,女29例,年龄25-61岁,平均年龄39岁,病程4个月至1年。治疗组3:男18例,女32例,年龄24-60岁,平均年龄39岁,病程5个月至1年。对照组:男25例,女25例,年龄26-60岁,平均年龄40岁,病程5个月至1年。四组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2、诊断标准主要证候

主症:脘腹胀闷,口渴少饮,食少纳呆,大便溏而不爽,舌质红,舌苔黄腻。

次症:肢体困重,身热不扬或汗出不解,腹胀满,恶心欲呕,身目发黄色鲜明,脉濡数。

湿热蕴脾证主症3项(舌象必备);或主症2项(舌象必备),加次症2项,即可诊断。

3、本证涉及的中西医疾病诊断标准病

本证若涉及中西医疾病,需按该病国内外国内公认的、最新的中西医诊断标准进行诊断。

4、纳入标准

(1)符合温热蕴脾证诊断标准。

(2)若涉及中西医疾病者,应符合所规定的中西医疾病诊断标准。

(3)根据分期临床试验的要求合理界定受试者的年龄区间。Ⅱ期临床年龄在18岁以上,65岁以下。

(4)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5、排除标准

(1)不符合湿热蕴脾证诊断标准者。

(2)不属于药物作用范围内病例。

(3)有明显兼夹证候或合并证候者。

(4)哺乳、妊娠或正准备妊娠的妇女。

(5)过敏体质及对受试药物处方中药物过敏者。

(6)合并肝、肾、造血系统、内分泌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及精神病患者。

(7)病情危重,难以对新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作出确切评价者。

6、观测指标

A、安全性观测

a.一般体检项目检查。

b.血、尿、便常规检查。

c.心、肝、肾功能检查。

d.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B、疗效性观测

a.本试验要求的相关症状及舌脉象。

b.相关的实验室检测指标。应特别注意选用证本质研究中发现与湿热蕴脾证密切相关的实验室检测指标。

c.若涉及中西医疾病,可选择相关指标。

7、治疗方法

治疗组1、治疗组2、治疗组3分别服用实施例1-3所述的中药组合物,对照组服用:木香5g、山药18g、布渣叶23g、黄连4g、葛根9g、麦冬6g、茯苓11g、苍术4g,制备方法参照实施例1,每日一剂,分早晚2次服用。4周为一疗程,治疗组1、治疗组2、治疗组3和对照组均治疗1个疗程。

8、疗效标准

(1)临床主要症状消失,次要症候基本消失或消失。

(2)显效:主要症状消失,次症基本消失。

(3)有效:主要症状明显减轻。

(4)无效:达不到有效标准之病例。

9、治疗效果

四组治疗1个疗程疗效比较,治疗组1(50例),其中治愈12例(24%),显效18例(36%),有效14例(28%),无效6例(12%);治疗组2(50例),其中治愈10例(20%),显效17例(34%),有效13例(26%),无效10例(20%);治疗组3(50例),其中治愈9例(18%),显效15例(30%),有效15例(30%),无效11例(22%);对照组(50例),其中治愈4例(8%),显效8例(16%),有效11例(22%),无效27例(54%)。

比较可知:治疗组1、治疗组2和治疗组3的治愈率、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具有可比性(P<0.05)。治疗过程中患者没有明显不良反应。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