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增生组织介入治疗器械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03165阅读:435来源:国知局
一种增生组织介入治疗器械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增生组织介入治疗器械。



背景技术:

前列腺是男性特有的性腺器官。前列腺如栗子,底朝上,与膀胱相贴,尖朝下,抵泌尿生殖膈,前面贴耻骨联合,后面依直肠,所以有前列腺肿大时,可做直肠指诊,触知前列腺的背面。前列腺腺体的中间有尿道穿过,扼守着尿道上口,所以,前列腺有病,排尿首先受影响。

前列腺增生的病理及分析病理前列腺分内外两层:内层为尿道周围的粘膜和粘膜下腺体;外层为前列腺体。后者构成前列腺的主体,两层之间有纤维膜隔开。前列腺增生主要发生在内层,在膀胱颈至精阜一段后尿道的腺体间质中,现称该部分为移行带镜检可见。

根据间质和腺样组织的比例不同,多例前列腺增生分为两型,结节大而软的纤维肌腺型及腺体小而硬的纤维肌型增生的向外压迫使外层的前列腺体逐渐成为一薄层纤维腺样的假包膜。因其与增生得以有明显分界主要手术时易自此膜内摘除结节故临床系统上亦称基因外科包膜。

增生的前列腺使膀胱颈发生梗阻,膀胱为克服颈部阻力而加强收缩使逼尿肌发生代偿性肥厚呈小梁状突起。膀胱腔内压增高,膀胱粘膜可自肌束间薄弱处向外膨起,形成憩室膀胱颈部梗阻。继续加重,尿液将不同程度地残留于膀胱,伴随残余尿的增多,膀胱壁逐渐变薄使输尿管下端斜行穿过膀胱壁肌层所形成的生理性活瓣作用失效。膀胱内尿液便逆流至输尿管和肾盂,引起两侧上尿路积水,肾盂内压增高,使肾实质缺血性萎缩,引起肾功能减退最终发生尿毒症。

现有技术中存有一些介入治疗增生组织的医疗器械,例如:多致动触发器锚固输送系统(zl200880106011.0)、具有能更换的筒式部件的锚固件输送系统(zl200980130076.3)、多致动触发器锚固输送系统(zl201410345568.7)、锚固件传送系统(zl201480021090.0)。

但是,上述各个器械虽然将空心拉绳、远端锚固件、拉绳、近端锚固件等合理的发射,但是还是存在结构设计不合理、不利于生产以及安全性能差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增生组织介入治疗器械,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结构设计不合理、不利于生产以及安全性能差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的增生组织介入治疗器械,包括:壳体以及分别设置于壳体上的远端锚固件发射植入机构和近端锚固件发射植入机构;

其中,所述远端锚固件发射植入机构包括:第一制动按钮、拨转件、凸轮机构、锁止件、第一发射部件和发射滑座;所述第一制动按钮铰接于所述壳体的手柄部位,且通过所述拨转件与所述凸轮机构的左端可拨动地接触设置,所述凸轮机构的上端与所述第一发射部件连接,所述第一发射部件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发射滑座上,且在所述第一发射部件与发射滑座之间连接有蓄力弹簧,所述锁止件对应设置于所述凸轮机构的右端;

其中,所述近端锚固件发射植入机构包括:第二制动按钮、连杆机构、限位件、第二发射部件和第三制动按钮;所述第二制动按钮铰接于所述壳体的手柄部位,且与所述连杆机构的左端连接,所述连杆机构的右端连接有移动件,所述移动件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发射滑座上,在所述移动件的两端分别通过蓄力弹簧与所述发射滑座、第二发射部件进行连接,所述限位件与第三制动按钮分别铰接在所述发射滑座的下方,所述限位件的右端与所述第三制动按钮左端可拨动地接触设置,所述限位件与所述移动件限位接触,所述第三制动按钮与所述第二发射部件限位接触。

进一步地,所述凸轮机构包括凸轮本体和扇形体,所述凸轮本体上设有用于与所述拨转件相对应的触发部,所述扇形体上设有弧形导槽、卡止件,所述凸轮本体上设有与弧形导槽相匹配的定位柱,所述扇形体的外边缘与所述锁止件之间弹性接触;当所述第一制动按钮被初次按压时,所述拨转件拨动所述凸轮本体进行转动,从而带动所述第一发射部件从发射滑座的左侧移动至右侧并完成蓄力;当所述第一制动按钮被按压至末端时,所述拨转件与所述凸轮本体的触发部脱离,从而释放所述第一发射部件以完成对远端锚固组件的发射,所述第一制动按钮在松开后进行弹性复位;当所述第一制动按钮再次被按压时,所述拨转件再次拨动所述凸轮本体进行转动,所述扇形体失去所述锁止件的束缚,使所述锁止件抵靠在所述凸轮本体的右后端完成锁死。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制动按钮通过扭簧铰接在所述壳体的手柄部位。

进一步地,所述拨转件与所述第一制动按钮同轴铰接,所述拨转件随所述第一制动按钮同步转动。

进一步地,所述拨转件的下方设有限位块,所述拨转件在所述限位块的作用下被限制为只允许其自身进行逆时针旋转。

进一步地,所述卡止件的下端铰接于所述扇形体上,所述卡止件的上端伸入至所述弧形导槽的区域,所述卡止件被限制为只允许顺时针旋转。

进一步地,所述发射滑座上设有水平设置的第一滑槽,所述第一发射部件对应安装于第一滑槽上。

进一步地,所述壳体的发射部位连接有导通管,所述导通管内设有远端锚固组件和近端锚固件组件。

进一步地,所述远端锚固组件包括空心拉线和位于空心拉线内的远端锚固件和拉绳。

进一步地,所述近端锚固件组件包括u型近端锚固件。

进一步地,所述连杆机构包括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的左端铰接在所述第二制动按钮上,所述第一连杆的右端与第二连杆的左端铰接,所述第二连杆的右端连接有移动件。

进一步地,所述限位件的左端铰接于在所述发射滑座的下方,所述限位件的右端设有与第三制动按钮相对应的触发部,且在所述限位件的中部设有呈弧形的限位凸起,当所述第二制动按钮被按压时,所述移动件从所述限位凸起的右测滑至左侧并卡紧在限位凸起的左侧。

进一步地,所述第三制动按钮的中部铰接在所述发射滑座的下方,所述第三制动按钮的左端设有与所述限位件相对应的呈z型的拨动部,所述第二发射部件卡紧在所述拨动部内;当向上推动所述第三制动按钮时,所述第二发射部件摆脱所述拨动部的束缚,并在蓄力弹簧的作用下水平滑动以完成对近端锚固件组件的发射,且所述限位件在所述第三制动按钮的拨动下进行偏转,使移动件摆脱束缚而向右弹射。

进一步地,所述发射滑座上设有第二滑槽,所述移动件、第二发射部件分别安装于所述第二滑槽内。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该增生组织介入治疗器械的整体性更强,机构部件简单紧凑,利于推广与应用。更加具体而言,在发射远端锚固组件的同时利用凸轮机构实现了机构的失效和锁死,增强了安全性,减少了零部件数量。其次,利用蓄力弹簧特性去实现近端锚固组件发射部件的推进和退回,然后综合成同一方向去完成对时间差的控制,将大量结构件有效简化为简单的原理部件。机构的整体复杂度大量降低,零件数大量减少。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增生组织介入治疗器械的整体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增生组织介入治疗器械的第一状态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增生组织介入治疗器械的第二状态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增生组织介入治疗器械的第三状态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增生组织介入治疗器械的第四状态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增生组织介入治疗器械的第五状态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增生组织介入治疗器械的第六状态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增生组织介入治疗器械的第七状态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增生组织介入治疗器械的第八状态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增生组织介入治疗器械的第九状态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增生组织介入治疗器械的第十状态图。附图标记:

201-第一制动按钮;202-第二制动按钮;203-第三制动按钮;

205-连杆机构;206-锁止件;207-凸轮本体;208-限位件;209-发射滑座;210-第一发射部件;212-拨转件;213-卡止件;215-扇形体;

401-移动件;402-第二发射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子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结合图1至图1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增生组织介入治疗器械,其包括:壳体以及分别设置于壳体上的远端锚固件发射植入机构和近端锚固件发射植入机构;其中,远端锚固件发射植入机构包括:第一制动按钮201、拨转件212、凸轮机构、锁止件206、第一发射部件210和发射滑座209;第一制动按钮201铰接于壳体的手柄部位,且通过拨转件212与凸轮机构的左端可拨动地接触设置,凸轮机构的上端与第一发射部件210连接,第一发射部件210可滑动地设置于发射滑座209上,且在第一发射部件210与发射滑座209之间连接有蓄力弹簧,锁止件206对应设置于凸轮机构的右端;

其中,近端锚固件发射植入机构包括:第二制动按钮202、连杆机构205、限位件208、第二发射部件402和第三制动按钮203;第二制动按钮202铰接于壳体的手柄部位,且与连杆机构205的左端连接,连杆机构205的右端连接有移动件401,移动件401可滑动地设置于发射滑座209上,在移动件401的两端分别通过蓄力弹簧与发射滑座209、第二发射部件402进行连接,限位件208与第三制动按钮203分别铰接在发射滑座209的下方,限位件208的右端与第三制动按钮203左端可拨动地接触设置,限位件208与移动件401限位接触,第三制动按钮203与第二发射部件402限位接触。

本实施例中的凸轮机构包括凸轮本体207和扇形体215,凸轮本体207上设有用于与拨转件212相对应的触发部,扇形体215上设有弧形导槽、卡止件213,凸轮本体207上设有与弧形导槽相匹配的定位柱,扇形体215的外边缘与锁止件206之间弹性接触;当第一制动按钮201被初次按压时,拨转件212拨动凸轮本体207进行转动,从而带动第一发射部件210从发射滑座209的左侧移动至右侧并完成蓄力;当第一制动按钮201被按压至末端时,拨转件212与凸轮本体207的触发部脱离,从而释放第一发射部件210以完成对远端锚固组件的发射,第一制动按钮201在松开后进行弹性复位;当第一制动按钮201再次被按压时,拨转件212再次拨动凸轮本体207进行转动,扇形体215失去锁止件206的束缚,使锁止件206抵靠在凸轮本体207的右后端完成锁死。

优选地,第一制动按钮201通过扭簧铰接在壳体的手柄部位。

优选地,拨转件212与第一制动按钮201同轴铰接,拨转件212随第一制动按钮201同步转动。

具体地,在拨转件212的下方设有限位块,拨转件212在限位块的作用下被限制为只允许其自身进行逆时针旋转。

此外,卡止件213的下端铰接于扇形体215上,卡止件213的上端伸入至弧形导槽的区域,卡止件213被限制为只允许顺时针旋转。

本实施例中发射滑座209上设有水平设置的第一滑槽,第一发射部件210对应安装于第一滑槽上。

本实施例中的连杆机构205包括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第一连杆的左端铰接在第二制动按钮202上,第一连杆的右端与第二连杆的左端铰接,第二连杆的右端连接有移动件401。

限位件208的左端铰接于在发射滑座209的下方,限位件208的右端设有与第三制动按钮203相对应的触发部,且在限位件208的中部设有呈弧形的限位凸起,当第二制动按钮202被按压时,移动件401从限位凸起的右测滑至左侧并卡紧在限位凸起的左侧。

第三制动按钮203的中部铰接在发射滑座209的下方,第三制动按钮203的左端设有与限位件208相对应的呈z型的拨动部,第二发射部件402卡紧在拨动部内;当向上推动第三制动按钮203时,第二发射部件402摆脱拨动部的束缚,并在蓄力弹簧的作用下水平滑动以完成对近端锚固件组件的发射,且限位件208在第三制动按钮203的拨动下进行偏转,使移动件401摆脱束缚而向右弹射。

发射滑座209上设有第二滑槽,移动件401、第二发射部件402分别安装于第二滑槽内。

本实施例在壳体的发射部位连接有导通管,导通管内设有远端锚固组件和近端锚固件组件。其中,远端锚固组件包括空心拉线和位于空心拉线内的远端锚固件和拉绳。其中,近端锚固件组件包括u型近端锚固件。

本实施例的工作原理如下:

如图1所示,这是本申请的器械整体图,其长端部分插入导通管。通过多个操作按钮,实现前述的介入治疗过程。

如图2所示,包括第一制动按钮201、第二制动按钮202、第三制动按钮203。

本申请通过按下第一制动按钮201,将空心拉线射出,空心拉线穿过前列腺后,松开第一制动按钮201,使空心拉线回收,且将远端锚固件滞留在前列腺的外侧以及将拉绳滞留在前列腺中。

如图3、图4所示,按下第一制动按钮201的过程中,拨转件212带着凸轮本体207转动,凸轮本体207的转动会使第一发射部件210的位置由图2变成图3,由于第一发射部件210与发射滑座209之间连接有蓄力弹簧,则第一发射部件210实际上是在蓄力。

在第一制动按钮201被按到末端位置时,拨转件212与凸轮本体207脱离,则第一发射部件210开始释放,第一发射部件210将空心拉线连带其中的远端锚固件以及拉绳发射出去且击穿前列腺。

在拨转件212与凸轮本体207脱离后,由于第一制动按钮201是通过扭簧铰接在壳体上的,其会弹性复位。再次按下第一制动按钮201,拨转件212又会带着凸轮本体207转动,使第一发射部件210开始蓄力,但是此过程在凸轮本体207与拨转件212脱离后,则会被卡紧,不再转动。

如图5所示,拨转件212本身为可旋转的模块,由于下方阻块限位使得拨转件212自身只能逆时针旋转。按压第一制动按钮201,拨转件212拨动凸轮本体207蓄力,到达顶点时脱离凸轮本体207,第一制动按钮201复位。

如图6、图7所示,第一制动按钮201首次按压时,锁止件206被弹片所施加的持续顺时针回弹力被扇形体215所阻挡,所以凸轮本体207可以回到初始位置。当再次按压第一制动按钮201时凸轮本体207会与扇形体215锁死,凸轮本体207被卡止件213限制只能顺时针旋转。

之后,凸轮本体207的转动带动扇形体215,转动过程中,锁止件206失去扇形体215的束缚,自身旋转到达图8的位置,实现第一制动按钮201的锁死。

如图8所示,第一制动按钮201失效后,穿刺针已经完成回收,按下第二制动按钮202,第二制动按钮202带动连杆机构205并完成近端锚固件发射的蓄力。

如图9、图10、图11所示,近端锚固件完成蓄力以后第二制动按钮202失效,推动第三制动按钮203,第三制动按钮203释放蓄力完成近端锚固件的发射以及释放。具体地,向上推动第三制动按钮203,推动过程中第二发射部件402摆脱束缚,在拉簧作用下朝移动件401方向沿着第二滑槽进行水平运动。之后,持续推动第三制动按钮203,如图11所示,第三制动按钮203旋转过程中使限位件208发生偏转,释放移动件401,此时移动件401在压簧作用下向右弹射。

值得说明的是,本实施例中的各个部件的具体形式并不唯一,可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设置,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一切适应性的变形均属于本专利的保护范围。例如:凸轮机构可用齿轮齿条、蜗轮蜗杆、皮带发条或链条等替代;连接机构可使用齿轮、凸轮等替代;锁止件206可用弹簧、顶针等机构锁死。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