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内障撕囊标记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31629阅读:247来源:国知局
白内障撕囊标记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涉及一种手术器械,具体涉及一种眼科白内障手术用的手术器械。



背景技术:

白内障手术包括撕囊步骤,先通过矛刀刺破前房,随后使用撕囊镊等撕囊工具将前囊中央部分撕去,通过撕去前囊中央部分以便于人工晶体的植入,通过保留周边的前囊以用于人工晶体的固定。其中,撕囊镊与前囊接触的位置完全靠医务人员肉眼确认,撕囊的大小无法精确得知,且医务人员完全凭借自身手术经验进行撕囊,撕囊时需合理运用囊膜的向心力、向前的撕拉力及与圆平行的剪切力,否则会导致裂向周边,撕囊手术对医务人员的自身技术要求较高。如果撕囊过大,会造成人工晶体被前囊覆盖面积过小,过大的撕囊口不利于保持人晶体的稳定,且会导致后发性白内障的产生;如果撕囊过小,会造成人工晶体被前囊覆盖面积过大,会导致光学区较小,患者术后看物较暗,且容易产生多种并发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确定撕囊大小、保证最大光学区、保证人工晶体固定的白内障撕囊标记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白内障撕囊标记器,包括操作手柄及呈弧形的标记部,所述操作手柄包括握持部,所述标记部固定于握持部的前端,所述标记部一侧设置有刀口,所述刀口的朝向与标记部所在的弧形平面具有夹角,所述刀口位于同一平面上。

通过矛刀在前房上形成有若干切口,通过切口将标记器的标记器伸入前房内,随后医务人员按压以使标记部在前囊上形成有弧形痕迹,随后将标记器撤出再重复上述操作,以使若干弧形痕迹相连以形成正圆形痕迹,最后通过撕囊镊或截囊针等撕囊工具进行撕囊。其中,切口的数量与本发明标记器刀口的圆弧角度相关。

由于前囊上形成有正圆形痕迹,通过设定本发明标记器刀口的圆弧直径,刀口的圆弧直径即为光学区的大小,以避免撕囊开口矫形避免患者术后看物较暗;其中,根据所使用人工晶体的大小选择不同刀口直径的标记器。其中,由于本发明标记器能在前囊上形成有正圆形痕迹,撕囊的形状和大小得到确定,医务人员能顺着正圆形痕迹进行撕囊,使前囊开口更圆;前囊受标记器按压形成有划痕,既便于前囊的撕囊工具撕囊,也对撕囊工具撕囊在前囊上所产生的裂痕范围进行控制,不会使裂痕朝前囊周向延伸,避免撕囊失败并降低撕囊难度,使手术经验较少的医务人员容易上手进行手术,使手术经验更多的医务人员撕囊更加轻松,并撕出更圆的前囊开口。其中,刀口处于同一平面,能使刀口的所有部分都能同时与前囊接触,以便于前囊上弧形痕的形成。其中,标记部呈弧形设置,刀口也随之呈弧形设置。

作为优选,所述标记器成对设置且包括第一标记器和第二标记器,所述第一标记器刀口的圆弧直径与第二标记器刀口的圆弧直径相同,所述第一标记器刀口的圆弧直径为5mm~6mm,第一标记器的刀口的圆弧角度和第二标记器的刀口的圆弧角度之和大于或等于360°。

将第一标记器的标记部从前房的切口伸入前房,医务人员按压第一标记器,使第一标记器的刀口在前囊上形成有一段弧形痕,随后将第一标记器的标记部从前房撤出并使第二标记器的标记部从切口进入前房,医务人员按压第二标记器,使第二标记器的刀口在前囊上形成有另一段弧形痕,两段弧形痕相连以构成正圆形,最后撤出第二标记器并通过撕囊镊或截囊针等撕囊工具进行撕囊。

由于本发明具有两个标记器,第一标记器和第二标记器可以通过同一个前房切口进入前房,不需要在前房上形成更多的切口,以便于患者的术后康复,避免创伤过度。本发明第一标记器的刀口的圆弧角度和第二标记器的刀口的圆弧角度之和大于或等于360°,通过组合第一标记器的标记部和第二标记器的标记部以构成一个正圆。第一标记器的刀口和第二标记器的刀口的圆弧直径均为5mm~6mm,能适应所有的人工晶体,能在保证人工晶体的稳定固定的情况下保证最大光学区,避免患者术后看物较暗,同时能使部分前囊盖在人工晶体上,以保持人工晶体的稳定固定。

作为优选,所述操作手柄与标记部之间设有过渡部,所述过渡部的一端与操作手柄的握持部前端固定,所述过渡部的另一端向操作手柄侧前方延伸并与所述标记部相固定。由于前囊位于前房后侧,上述设置能使操作手柄的握持部位于前房切口处时,标记部能与前囊顺利接触,以便于切口在前囊上留下弧形痕迹。其中,本发明的过渡部倾斜设置在握持部与标记部之间,以便于标记部顺利进入前房。

作为优选,所述刀口的朝向与标记部所在的弧形平面垂直设置,所述夹角为直角。上述设置便于本发明刀口的成型,也便于本发明刀口圆弧角度和圆弧直径的确定,便于医务人员确定刀口在前囊上所处的位置。

作为优选,所述操作手柄轴线与所述刀口所在平面平行设置,所述操作手柄最靠近所述标记部的部位与所述刀口所在平面间的直线距离为0.8 mm~1.8mm。医务人员能根据操作手柄的水平面位置确定刀口所在平面的位置,并避免避免按压标记器时,所造成的弧形痕远离前房开口处的部位过深、弧形痕靠近前房开口处的部位过浅。其中,当操作手柄与刀口所在平面间的直线距离为0.8 mm~1.8mm时,标记部刀口与前囊的接触效果更好。

作为优选,所述标记部的一端与所述握持部的前端固定,所述标记部的另一端位于所述握持部前端前侧。上述设置以便于标记部能顺利从前房切口进入前房,并使本发明所需的切口更窄,以便于患者的术后恢复。

作为优选,所述标记部沿刀口朝向的截面形状呈三角形或梯形结构,所述标记部各处截面形状相同,所述标记部沿刀口朝向的厚度值为0.3~0.5mm。根据需要设置对标记部厚度方向的截面形状进行设置,如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等腰梯形等各种三角形与梯形。通过对标记部的厚度值进行设定,便于医务人员进行观察,以便于弧形痕的相连对准,以便于多个弧形痕相连以构成一个正圆,并能保证标记部的刚性,延长使用寿命。其中,由于第一标记器的标记部各处截面形状相同,第二标记器的标记部各处截面形状也相同,便于本发明标记器的加工制造。

作为优选,所述操作手柄包括固定部,所述固定部位于所述握持部前侧,所述固定部的直径小于所述握持部的直径,所述标记部与所述固定部的前端固定。上述设置便于医务人员对患者眼部的观察,避免因操作手柄的遮挡所造成的观察不清楚或贯穿困难。

作为优选,所述固定部呈圆锥形或圆台形结构,所述固定部较细的一端与所述标记部固定,所述固定部较粗的一端与所述握持部固定。上述设置以保证本发明操作手柄的强度,以延长使用寿命。

作为优选,所述标记器刀口的圆弧角度大于或等于180°。上述设置能减少手术的步骤、减少前房上所需的开口,以提高手术质量、便于患者术后恢复。

本发明通过使标记部刀口在前囊上产生弧形痕印记,通过对刀口弧形直径的设定以确定撕囊范围,以保证最大光学区并能保持人工晶体的稳定固定;同时在前囊上形成有弧形痕能便于后续的撕囊,使撕囊更加轻松、撕出的开口更圆,能降低手术技术要求、提高手术质量。其中,为便于正圆弧形痕的形成,也便于本发明标记器进入前房,本发明的标记器可成对设置,并分为第一标记器和第二标记器,两个标记器刀口各形成的弧形痕相拼连以构成正圆形痕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第一标记器的正视图;

图2为本发明的第一标记器的侧视图;

图3为图1的A-A视图;

图4为本发明的第二标记器的正视图;

图5为本发明第一标记器的第一标记部的正视图;

图6为本发明第一标记器的第一标记部的侧视图;

图7为本发明第二标记器的第二标记部的正视图;

图8为图4的B-B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由图1至图8所示,本发明的白内障撕囊标记器包括操作手柄及呈弧形设置的标记部,操作手柄包括握持部3和固定部4,固定部4位于握持部3前端并与标记部固定,握持部3的直径大于固定部4的直径,固定部4呈圆台形结构,固定部4较细的一端与标记部固定,固定部4较粗的一端与握持部3固定,握持部3靠近固定部4的部分设有防滑纹5,握持部3远离固定部4的部分设有防滑槽6。

由图1、图2所示,本发明的标记器成对设置且包括第一标记器100和第二标记器200,操作手柄包括形状结构相同的第一操作手柄10和第二操作手柄20,标记部包括均呈圆弧形设置的第一标记部11和第二标记部21。

由图1、图2、图3、图5、图6所示,第一标记器100包括第一操作手柄10及与第一操作手柄10相固定的第一标记部11,第一标记部11固定于第一操作手柄10的固定部4前端,第一标记部一侧设置有第一刀口12,第一刀口12的朝向与第一标记部11所在的弧形平面具有夹角,夹角为直角,第一刀口12位于同一平面上。

第一标记器100的第一操作手柄10与第一标记部11之间设有第一过渡部13,第一过渡部13的一端与第一操作手柄10的固定部4前端固定,第一过渡部13的另一端向第一操作手柄10侧前方延伸并与第一标记部11的一端固定。

第一标记器100的第一标记部11沿第一刀口12朝向的截面形状呈等腰三角形,第一标记部11各处截面形状相同,第一标记部11所在的弧形平面与第一刀口12所在的弧形平面平行,第一标记部11的圆弧角度与第一刀口12的圆弧角度相同。第一操作手柄10和第二操作手柄20均呈杆形设置,第一操作手柄10轴线与第一刀口12所在平面平行设置,第一操作手柄10最靠近第一标记部11的部位(第一操作手柄10的固定部4的最前端)与第一刀口12所在平面间的直线距离为L1。

由图4、图7、图8所示,第二标记器200包括第二操作手柄20及与第二操作手柄20相固定的第二标记部21,第二标记部21固定于第二操作手柄20的固定部4前端,第二标记部21的一侧设置有第二刀口22,第二刀口22的朝向与第二标记部21所在的弧形平面具有夹角,夹角为直角,第二刀口22位于同一平面上。

第二标记器200的第二操作手柄20与第二标记部21之间设有第二过渡部23,第二过渡部23的一端与第二操作手柄20的固定部4前端固定,第二过渡部23的另一端向第二操作手柄20侧前方延伸并与第二标记部21的一端固定,第二标记部21的另一端位于第二过度部23前侧。

第二标记器200的第二标记部21沿第二刀口22朝向的截面形状呈等腰三角形,第二标记部21各处截面形状相同,第一标记部11的截面与第二标记部21的截面相同,第二标记部21所在的弧形平面与第二刀口22所在的弧形平面平行,第二标记部21的圆弧角度与第二刀口22的圆弧角度相同。第二操作手柄20和第二操作手柄20均呈杆形设置,第二操作手柄20轴线与第二刀口22所在平面平行设置,第二操作手柄20最靠近第二标记部21的部位(第二操作手柄20的固定部4的最前端)与第二刀口22所在平面间的直线距离为L2。

其中第一刀口12的圆弧直径R1与第二刀口22的圆弧直径R2相同,第一刀口12的圆弧角度θ1的值与第二刀口22的圆弧角度θ2的值相加大于360°。其中,第一刀口12的圆弧直径R1为5.5mm,第二刀口22的圆弧直径R2为5.5mm, 第一刀口12的角度θ1为180°,第二刀口22的角度θ2为190°。其中,L1的长度为1.5mm,L2的长度为1.5mm。其中,第一标记部11沿第一刀口朝向的厚度L3与第二标记部21沿第二刀口朝向的厚度L4相同,L3和L4的厚度值均为0.4mm。

本发明标记器的使用方法如下:采用常规白内障手术,在进行环形撕囊术前,即在使用矛刀在前房形成有切口的步骤后,将第一标记器的第一标记部从前房的切口伸入前房,并使前囊中央位于第一标记部的弧形范围内,随后医务人员按压第一标记器,使第一刀口在前囊上形成有弧形痕;随后将第一标记部从前房撤出并使第二标记器的第二标记部从切口进入前房,使第二标记器的第二刀口的两端均位于第一刀口在前囊上形成的弧形痕上,随后医务人员按压第二标记器,使第二刀口在前囊上形成有弧形痕,第一刀口所形成的弧形痕与第二刀口所形成的弧形痕相连以构成正圆形,最后撤出第二标记器并通过撕囊镊或截囊针等撕囊工具进行撕囊。

其中,一般白内障手术会用矛刀在前房处形成两个切口,为便于本发明的使用,第一标记器和第二标记器选择同一个切口依次进入前房;由于本发明第一标记部和第二标记部的形状大小设置,使得所需切口宽度更小,便于患者的术后恢复。

其中,手术中使用的人工晶体为6mm大小的,由于R1和R2的限制,本次撕囊为一个直径5.5mm的正圆,使得人工晶体的0.25mm的环形外缘被前囊覆盖住,以保持人工晶体固定的稳定性,同时人工晶体有一个直径为5mm的范围透光,达到最大光学区,使患者术后看物正常,不会看物较暗。其中,由于第一标记器和第二标记器在前囊上形成有正圆形痕迹,撕囊的形状和大小得到确定,医务人员能顺着正圆形痕迹进行撕囊,使前囊开口更圆;前囊被第一标记器及第二标记器按压划有弧形痕,既便于前囊的撕囊工具撕囊,也对撕囊工具撕囊在前囊上所产生的裂痕范围进行控制,不会使裂痕朝前囊周向延伸,避免撕囊失败并降低撕囊难度,使手术经验较少的医务人员容易上手进行手术,使手术经验更多的医务人员撕囊更加轻松,并撕出更圆的前囊开口,以提高手术质量。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