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治疗肺炎的药膏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30434阅读:932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膏药制作及治病研发领域,特别是一种用于治疗肺炎的药膏。



背景技术:

利用药膏贴治疾病,在我国已有近千年历史。在1840年前后,清代医学家吴尚先先生,所著的《理瀹骈文》, 就提倡内病外治法,使之成为专门学科。其理论,是以中医整体观念和辨证施治为前提,使用其药膏治疗疾病与内治法相同,只不过是给药途径不同罢了。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亦即内治之药,医理药理无二,所异者法耳。药膏治病的范围很广,表、里与半表、半里及一切脏腑之病,皆可用药膏贴治,与汤剂无殊,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其方剂选定,本着“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原则。药膏贴敷部位,一般来说,病在外者贴敷患部,病在内者贴敷要穴。古代医家认为:清上焦,贴心囗(膻中穴)、肺俞、劳宫、内关;清中焦,贴神阙;清下焦,贴涌泉、劳宫;温上焦,贴丹田、关元;补五脏、泻六腑匀可取其肾俞;欲求阳者,贴关元、气海。正如吴师机云:“其脏腑病,则视其病在,上贴心囗、中贴脐眼、下贴丹田,或贴心俞与心囗对,命门与脐眼对,足心与丹田应” ,“若病在经,循其经而取之” 。



技术实现要素:

综上所述,按照“内病外治” 的理论,本发明的目的是研发出一种用于治疗肺炎的药膏。用其药膏外用治病,其科学创新点在于:一是简单易行、药俭价廉、用之得法,其效立应;二是治上不犯下,治下不犯上;治中则上下无犯;三是贴敷膏药治病不经过脾胃,故不伤害脾胃,避免五脏气血损伤及由此产生阴阳偏胜病变;四是可给衰、老、弱吃不进药者,多一条治病途径。

本发明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治疗肺炎的药膏,所述的药膏是用紫苏子、细辛、没药、雄黄及米醋按重量份计紫苏子28~32份、细辛18~22份、没药18~22份、雄黄8~12份、米醋48~52份配制而成。

进一步,所述的一种用于治疗肺炎的药膏,所述的药膏是用紫苏子、细辛、没药、雄黄及米醋按重量份计紫苏子30份、细辛20份、没药20份、雄黄10份、米醋50份配制而成。

进一步,所述的一种用于治疗肺炎的药膏,所述的药膏是用紫苏子、细辛、没药、雄黄及米醋按重量份计紫苏子28份、细辛18份、没药18份、雄黄8份、米醋48份配制而成。

一种用于治疗肺炎的药膏的制作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将紫苏子、细辛、没药、雄黄4味中药共研细粉备用;

步骤2)将步骤1)共研的细粉,用米醋调和,摊在直径2寸的新白布上,贴敷在胸部听到心跳最明显部位,用胶封条固定;

步骤3)经常保持药物湿润,如干燥,用醋调湿后再敷,连贴3天即愈。

本发明的药理依据是:

紫苏子:性温,味辛;归肺、胃、大肠经。功效:降气消痰,止咳平喘,温中开胃,宽肠润便。

细辛:性温,味辛,归肺、肾经。功效:祛风止痛,散寒解表,温肺化饮,宣通鼻窍。

没药:性平,味苦;归心、肝、脾经。功效:活血止痛,消肿生肌。

雄黄:性温,味辛、苦;归心、肝、胃、肺经;功效:燥湿,祛风,杀虫,解毒。

米醋:性温, 味酸,苦;归肝,胃经;有开胃养肝、强筋暖骨,杀菌作用;能有效预防肠道疾病、流行性感冒和呼吸疾病。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是由紫苏子、细辛、没药、雄黄及米醋配制而成;其功能互补,各显其功:紫苏子具有降气消痰、止咳平喘、润肠、降压、降脂功;细辛是一种温性的并伴有辛味的解表药,主要对肺经和肾经起主要作用;没药有活血止痛、消肿生肌等功效;雄黄燥湿,祛风,杀虫,解毒;米醋有非常出色的消除疲劳和增进食欲的功效,还能敛汗祛湿,增强胃液杀菌能力,防治心脑血管。以上诸药共用加工成药膏敷于贴敷在胸部听到心跳最明显部位,用于医治肺炎患者。

2. 本发明在冬季对60多名肺炎患者应用此方法医治,无一不愈者。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实施例1:

一种用于治疗肺炎的药膏,该药膏是用紫苏子、细辛、没药、雄黄及米醋按重量计紫苏子30g、细辛20g、没药20g、雄黄10g、米醋50g配制而成。

本实施例的制作工艺及治疗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将紫苏子30g、细辛20g、没药20g和雄黄10g共研细粉备用;

步骤2)将步骤1)共研的细粉,用米醋50g调和,摊在直径2寸的新白布上,贴敷在胸部听到心跳最明显部位,用胶封条固定;

步骤3)经常保持药物湿润,如干燥,用醋调湿后再敷,连贴3天即愈。

实施例2:

一种用于治疗肺炎的药膏,该药膏是用紫苏子、细辛、没药、雄黄及米醋按重量计紫苏子28 g、细辛18g、没药18g、雄黄8g、米醋48g配制而成。

本实施例的配制工艺及治疗方法同实施例1。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