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内耳眩晕病的药物组合物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730398阅读:419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医学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治疗内耳眩晕病的药物组合物。



背景技术:

内耳眩晕病是由于内耳膜迷路水肿所引起的以自身或周围景物旋转性平衡感觉失常为主要和突出症状的疾病,属中医学眩晕证的范围。如美尼尔氏综合征、迷路炎、前庭神经炎、晕动病、内耳药物中毒等均属眩晕证范畴。眩晕是头晕与目眩的总称,多属肝的病变,可由风、火、痰、虚等多种原因引起。眩晕主要中医证型有肝阳上亢、肾精不足、气血亏虚、痰浊中阻、淤血内阻等。治疗多以平肝潜阳、清火熄风;补益肾经、充养脑髓;补益气血、健运脾胃;燥湿祛痰、健脾和胃;祛痰生新、行血清经为主。有学者认为内耳眩晕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痰饮内停、上蒙清窍所致,还有学者认为本病本虚标实、虚实夹杂,主张治疗以熄风、化痰、泻火为先。治疗的组方主要有天麻钩藤饮,河车大造丸,半夏白术天麻汤,血符逐瘀汤等,但因不同的辨证,均不能达到对多数患者有明显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传统中药治疗内耳眩晕病效果不佳,病情反复发作,治疗周期长,费用较高,给病人带来的痛苦较大。

本发明的拟治法为:平肝熄风、滋阴补气、祛痰除湿、清热解毒、养心安神。

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治疗内耳眩晕病的药物组合物,其特征是:生地150克,牛膝120克,山萸肉120克,钩藤150克,地龙40克,羚羊角40克,赭石100克,珍珠母 120克,川芎120克,土茯苓120克,芦根120克,酸枣仁80克,当归120克,麦冬100克,丹皮100克,泽泻80克,半夏80克,杏仁80克,大黄50,甘草120克。

用法与用量:按上述比例配比为一疗程用药,研磨成粉末约 2000克。每日服100克,早晚各一次分服,饭后服用。20天为一疗程。症轻者一疗程即可痊愈或症状显著改善,症重者可连续服用两到四疗程。

组合物中:生地滋阴补肾,清热凉血;山芋肉补益肝肾、涩精敛汗;牛膝补肝通经;钩藤镇肝熄风,清热平肝;赭石、珍珠母、羚羊角平肝潜阳、清肝明目;地龙清热息风、通行经络;川芎辛温升散、活血行气、祛风止痛;土茯苓解毒除湿;丹皮清热凉血;酸枣仁养心安神;当归补血活血,与酸枣仁合用补血养心;芦根清热生津、除烦止吐;麦冬养阴润肺;丹皮清热凉血;泽泻利水止吐;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杏仁润肠通便;大黄通腑泻热、凉血止血;甘草疏肝清热、调和诸药。

该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利用祖国传统医学的中草药进行合理配伍,配伍中草药均为常用药,治疗费用较低,疗效相对稳定,用药方便,无明显毒副作用。主要针对美尼尔氏综合征、迷路炎、前庭神经炎、晕动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神经衰弱等病引起的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患者有非常显著的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按重量比:生地150克,牛膝120克,山萸肉120克,钩藤150克,地龙40克,羚羊角40克,赭石100克,珍珠母 120克,川芎120克,土茯苓120克,芦根120克,酸枣仁80克,当归120克,麦冬100克,丹皮100克,泽泻80克,半夏80克,杏仁80克,大黄50,甘草120克研磨成粉末约 2000克,每日服100克,早晚各一次分服,饭后服用。20天为一疗程。症轻者一疗程即可痊愈或症状显著改善,症重者可连续服用两到四疗程。

现以临床观察的62例患者的治疗情况说明上述药物的有效性。62例患者均为西医诊断内耳眩晕病,中医证型为眩晕证的患者,排除其他因素及其他证候引起的眩晕。其中,男23例,女性39例。年龄45—76岁,平均57±9岁,病程最短者为3天,最长者5个月。其中35例患者为住院西医治疗的同时按上述组方服药,中西结合治疗;27例患者为西医治疗效果欠佳,单纯按上述组方治疗。

疗效判定:治愈:治疗1疗程后,眩晕、恶心、呕吐、视力障碍及植物神经功能失调症状消失。有效:治疗1疗程后,眩晕、恶心、呕吐症状消失,但偶有头晕及漂浮感。好转:治疗1-4疗程后,基本症状消失,但仍有头晕及行走不稳感。无效:治疗1-4疗程后,眩晕等伴随症状改善不明显。

治疗效果:治愈48例,有效或好转1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3.54%。服药患者中出现1例泄泻者,可能因体质虚弱,组药中清热泻火药物产生的不良反应。其余患者均未出现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