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中药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治疗口腔溃疡的中药。
背景技术:
慢性复发性口腔溃疡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病程长,反复发作,对患者身心危害较大。临床表现为口腔黏膜反复出现孤立的、圆形或椭圆形的浅表性溃疡,局部灼热疼痛。
现如今患者也是比较多的,口腔溃疡带给生活的影响也是非常大的,因此治疗口腔溃疡很重要,很多口腔溃疡患者在患病时会选择西医治疗,患者认为西药不会对患处造成很大的刺激。
西医认为,口腔溃疡多是由机体内维生素的缺乏,免疫机能的低下,许多正常功能下降所导致的。
目前临床上西医常用方法多数为对症处理,即采用消炎止痛,控制疾病多选用激素(如强地松、地塞米松)及免疫抑制纤维素溶解通过给机体补充维生素来治疗口腔溃疡等方法。
含有抗生素或者是激素的消炎药或外用药往往能较快缓解患者的疼痛感,溃疡面也较快愈合,但长期大量的使用激素进行治疗,并不利于身心健康,因为激素本身具有不可忽视的副作用。治标不治本,但是下次遇到刺激口腔溃疡还会发作,正因为西医疗法难以将口腔溃疡治愈,口腔溃疡往往再次发作,治疗时服用的西药往往只有几种,随着口腔溃疡发作次数的增多,也就慢慢的产生了抗药性,很多药物对口腔溃疡的治疗已经失去了作用。口腔溃疡难以根除。往往使病人失去了治疗的信心,对疾病不再报有康复的希望。
口腔溃疡属于中医“口疮”、“口糜”范畴。口疮虽生于口,但与内脏有密切关系。脾开窍于口,心开窍于舌,肾脉连咽系舌本,两颊与齿龈属胃与大肠,任脉、督脉均上络口腔唇舌,表明口疮的发生与五脏关系密切。《素问--至真要大论》说:“诸痛痒疮,皆属于心”。然口疮之火,不独责之于心,李东垣在《脾胃论》中所说:“既脾胃气衰,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胃病则气短,精神少而生大热,有时胃火上行独燎其面”口腔溃疡的发生是因素体阴血不足,脾失健运,蕴化不足,复感风邪,风湿客于肌肤腠理,凝滞于血分或因肝肾不足,阴虚内热,虚火上炎于口所致。中医认为,口腔溃疡多由心脾积热、阴虚火旺引起。各种类型的口腔溃疡,都可以用一些外用的去火药物,滋阴补血,清热解毒,滋阴降火,补中益气、活血化瘀。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的西医治疗口腔溃疡存在的缺陷,及中医对口腔溃疡的认识,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治疗口腔溃疡的中药,可有效的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
其解决上述问题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治疗口腔溃疡的中药,由重量份的黄柏3-10份,黄芪10-30份,龙骨3-5份,炉甘石2-3份,血竭2-3份,金钗凤尾蕨3-4份,蒲黄5-10份,紫草5-10份,紫花地丁10-15份,夏枯草5-10份,芙蓉叶5-10份,乌贼骨4-6份,地榆5-10份,穿心莲6-12份,马勃3-5份,射干3-5份,白芨10-15份,当归5-15份,三七10-15份,甘草15-30份制成。
其制备方法是将上述药物研磨成超微细粉末然后混合均匀即可。所述的超微细粉末的粒径为大于等于600目。
治疗时只需将混合后的药粉涂抹在创伤处即可。
也可以用开水冲泡后漱口。
也可以冲泡后吞服。
该发明中药从奇恒之腑论治,引药上行至百会,辐射全身调脏腑经络,达到清热解毒,滋阴降火,补中益气、活血化瘀等功效,并能够消除脉管内壁的血栓,减轻血管壁的通透性,阻断或减少病灶纤维蛋白质和淋巴细胞的渗出,局部治疗和整体治疗相结合,达到标本兼治,愈后不复发的优点诸药合用,标本兼治,效如桴鼓。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内容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实施例1:
一种治疗口腔溃疡的中药,由重量份的黄柏3份,黄芪30份,龙骨5份,炉甘石2份,血竭3份,金钗凤尾蕨4份,蒲黄10份,紫草10份,紫花地丁15份,夏枯草10份,芙蓉叶5份,乌贼骨6份,地榆5份,穿心莲12份,马勃3份,射干5份,白芨10份,当归5份,三七15份,甘草30份制成。
实施例2:
一种治疗口腔溃疡的中药,由重量份的黄柏10份,黄芪10份,龙骨3份,炉甘石3份,血竭2份,金钗凤尾蕨3份,蒲黄5份,紫草5份,紫花地丁10份,夏枯草5份,芙蓉叶10份,乌贼骨4份,地榆10份,穿心莲6份,马勃5份,射干3份,白芨15份,当归15份,三七10份,甘草15份制成。
实施例3:
一种治疗口腔溃疡的中药,由重量份的黄柏7份,黄芪20份,龙骨4份,炉甘石2.5份,血竭2.5份,金钗凤尾蕨3.5份,蒲黄7份,紫草7份,紫花地丁13份,夏枯草8份,芙蓉叶8份,乌贼骨5份,地榆7份,穿心莲10份,马勃4份,射干4份,白芨12份,当归8份,三七13份,甘草22份制成。
在上述组分中,其中:
黄柏
性味:苦,寒;
归经:归肾、膀胱、大肠经;
功效: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
主治:用于湿热泻痢,黄疸,带下,热毒疮疡,湿疹,阴虚发热。
煅龙骨
性味:甘、涩,平;
归经:归心、肝、肾经;
功 效:镇惊安神,敛汗固精,止血涩肠,生肌敛疮;
主 治:治惊痫癫狂,怔忡健忘,失眠多梦,自汗盗汗,遗精淋浊,吐衄便血,崩漏带下,泻痢脱肛,溃疡久不收口。
炉甘石
性味:甘,平;
归经:归肝、脾经;
功效:解毒明目退翳,收湿止痒敛疮;
用于目赤肿痛,睑弦赤烂,翳膜遮睛,胬肉攀睛,溃疡不敛,脓水淋漓,湿疮瘙痒。
黄芪
性味:甘,微温;
归经:归脾、肺经。
功效:益卫固表,补气升阳,托毒生肌,利水消肿;
主治:用于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中气下陷,久泻脱肛,自汁盗汗,血虚萎黄,阴疽漫肿,气虚水肿,内热消渴。
血竭
性味:甘、咸,平;
归经:归心、肝经;
功能:祛瘀定痛,止血生肌;活血止痛,散瘀生新;外用止血生肌;
主治:用于跌扑折损,内伤瘀痛;外伤出血不止,疮疡不敛等症。
金钗凤尾蕨
性味:苦;凉;
归经:心经;
功能:清热利湿;祛风定惊;敛疮止血;
主治:泄泻;黄疸;小儿惊风;外伤出血;烫火伤。
蒲黄
性味:甘,平;
归经:归肝、心包经;
功效:止血,化瘀,通淋;
主治:用于吐血,衄血,尿血,崩漏,心腹疼痛,产后瘀痛,血淋涩痛。
紫草
性味:甘,寒;
归经:归心、肝经;
功效:清热凉血,活血,解毒,透疹;
主治:用于热毒斑疹,热毒疮疡。
紫花地丁
性味:苦、辛,寒;
归经:归心、肝经;
功效:清热解毒;
主治:用于痈肿疮疡,毒蛇咬伤,目赤肿痛。
夏枯草
性味:辛、苦,寒;
归经:归肝、胆经;
功效:清肝火,散郁结,平肝阳;
主治:用于目赤肿痛,目珠夜痛,瘰疬瘿瘤,眩晕头痛。
芙蓉叶
性味:辛;苦;凉;
归经:肺;肝经;
功能主治:清肺凉血;解毒消肿。主肺热咳嗽;目赤肿痛;痈疽肿毒;恶疮;缠身蛇丹;脓疱疮;肾盂肾炎;水火烫伤;毒蛇咬伤;跌打损伤。
乌贼骨
性味:味咸、涩;
性温 归经:肝经、肾经;
功效:收敛止血、固精止带、制酸止痛、收湿敛疮;
主治:吐血、呕血、崩漏、便血、衄血、创伤出血、肾虚遗精滑精、赤白带下、胃痛嘈杂、嗳气泛酸、湿疹溃疡。
地榆
性味:苦、酸,微寒;
归经:归肝、胃、大肠经;
功效:凉血止血,解毒敛疮;
主治:用于血热吐衄,便血、崩漏、烫伤、湿疹;
中药地榆味苦沉降,酸涩收敛,微寒清热,有凉血泄热,收敛止血之功。
穿心莲
性味:苦,寒;
归经:归肺、胃、大肠、小肠经;
功效:清热解毒,燥湿;
主治:用于肺热咳喘,咽喉肿痛,痢疾,热淋,疖肿,毒蛇咬伤,湿疹瘙痒。既能清热解毒,又可燥湿,中药穿心莲具降泄之性。有清热泻火、解毒消肿功效。
马勃
性味:辛,平;
归经:归肺经;
功效:清热解毒,利咽,止血;
主治:用于咽喉肿痛,咳嗽,音哑,血热吐衄,外伤出血。
射干
性味:苦,寒;
归经:归肺经;
功效:清热解毒,利咽,祛痰;
主治:用于热毒咽痛,痰热咳喘;
中药射干清热解毒,归肺经,主要用于肺热咽喉肿痛。
白芨
性味:苦、甘、涩,微寒;
归经:归肺、肝、胃经;
功效:收敛止血,消肿生肌;
主治:用于咯血,吐血,外伤出血,疮痈肿毒,皮肤皲裂;味涩而质粘,为收敛止血之良药。
当归
性味:甘、辛,温;
归经:归肝、心、脾经;
功效:活血止痛,补血调经,润肠通便;
主治:用于血虚眩晕,月经不调,经闭,痛经,面色萎黄,虚寒腹痛,跌打损伤,风湿痹痛,痈疽疮疡,肠燥便秘。
三七
性味:甘、微苦,温;
归经:归心、肝、脾经;
功效:化瘀止血,消肿止痛;
主治:用于内外出血,跌打损伤,瘀血肿痛。
甘草
性味:甘,平;
归经:归心、脾、肺、胃经;
功效:补脾益气,润肺止咳,清热解毒,缓解止痛,缓和药性。
主治:用于脾胃虚弱,气短乏力,心悸怔忡,咳嗽痰少,热毒疮疡,药食中毒,脘腹急痛,四肢挛痛。
甘草生用性凉,既善解毒,又可清热。黄芪、甘草是治疗口腔愈合的良药。黄芪补气固表,有敛疮生肌收口之效,最适用于口腔溃疡的治疗,生甘草有清热解毒之功,不论口疮属实火虚火,在辨证论治的处方中加入生黄芪和生甘草,可减轻口疮疼痛,促进溃疡愈合。
本发明中黄芪甘,微温;补气且有良好的托毒生肌之功与当归同用,对气血亏虚的疮疡日久不溃,溃后久不收口,有益气养血、托毒生肌收口之功;白芨味涩而质粘,具寒凉苦泄之性,能消散痈肿,生肌敛疮;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退虚热;金钗凤尾蕨清热利湿,敛疮止血;诸药相配合清热泻火、解毒止痛;煅龙骨生肌敛疮;炉甘石收湿、敛疮;乌贼骨收敛止血、收湿敛疮;溃疡久不收口;几味药相互配合生肌疗疮,血竭祛瘀定痛,止血生肌,活血止痛,散瘀生新;蒲黄甘缓不峻,性平,化瘀止血,止血不留瘀,化瘀以止痛;当归味甘辛,既善补血,又善活血止痛,甘温补血,能扶助正气,又可活血消肿止痛,用于血虚气弱与黄芪同用,有润肠通便之效,三七活血化瘀、消肿止痛,止痛效果显著,诸药相互配合活血化瘀,祛瘀生新,止血定痛;紫草甘,寒;清热凉血,活血,解毒,清热解毒作用较强,归心、肝两经血分,善解血分热毒;紫花地丁清热解毒,兼以消肿散结;穿心莲既能清热解毒,又可燥湿,具降泄之性,有清热泻火、解毒消肿功效;马勃质轻辛散,既能宣散风热,又能解毒利咽,射干清热解毒, 夏枯草为清肝要药,与补养肝血的当归同用,用于肝火上炎;芙蓉叶清肺凉血;解毒消肿;地榆味苦沉降,酸涩收敛,微寒清热,有凉血泄热,收敛止血之功,可使渗出液减少,疼痛减轻。甘草补脾益气,生用性凉,既善解毒,又可清热与紫花地丁等清热解毒药同用,以增强清热解毒疗效;诸味药物恭凑清热解毒,凉血泄热之效,对口腔溃疡导致的血热,火毒作用显著;本发明能很好地清除体内虚火,清热解毒、消肿止痛、防止口腔溃疡的生长,促进黏膜再生,局部用药,使药物直接作用于口疮局部,以缓解局部症状,促进溃疡愈合,提高治疗效果。
病案举例:
何某某,男,32岁,2014年10月16日来我处就诊。
主诉口疮反复发作3年,加重1个月,口剧痛不能进食。症见舌尖及上下口唇黏膜有芝麻大小如绿豆大溃疡3个,灼热剧痛,不敢进食,口苦口臭,大便3日未行,小便短赤灼热,舌质红,苔黄,脉弦滑。检查间舌尖部有0.1×0.5cm溃疡1个,四周红肿,中间基底凹陷,溃疡表面覆盖黄苔,上下唇内侧各有1个0.1×0.1cm大小溃疡。此因心火与脾胃热邪循经上炎所致,证属心脾积热,熏蒸生疮,治宜清热泻火,宁疮止痛。每日涂药早晚各一次。涂药3剂后复诊,口疮疼痛已不明显,口腔溃疡面积缩小,溃疡表面黄苔转为白苔。
刘某某,男,50岁。2015年3月15日初诊。
其患口腔溃疡2年余,反复发作,时轻时重,多方治疗不满意。来诊时可见齿龈和舌边各有1个溃疡,如绿豆大小,中间凹陷,覆盖白膜,四周隆起,色淡红,自觉口疮轻度疼痛,有灼热感,口燥咽干,手足心热,腰膝酸软,自汗,小便黄,大便干。舌红少津,苔薄黄,脉细略数。证属阴津不足,虚火上炎。每日涂药早晚各一次。
涂药4剂后复诊,口疮疼痛已不明显,口疮愈合,症状基本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