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医药,特别是一种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中药液(又称平眩饮)。
背景技术: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VBI)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椎-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而出现临床上间歇性、反复发作性的一系列神经功能障碍的表现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特点为间歇性、发作性神经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脑干、小脑和枕叶症状:
(1)脑干症状主要表现为复视、构音障碍和吞咽困难。
(2)小脑症状主要表现为眩晕和共济失调。
(3)枕叶症状主要表现为双侧黑蒙或同向性偏盲。
(4)其他症状还可有猝倒发作、运动感觉障碍等。
由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而引起的眩晕对人的身体健康和正常生活有严重影响,其有效治疗也有人们所关心。目前虽有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药物,但由于种种原因,其使用和疗效并不尽人意,因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药物上的改进和创新势在必行。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情况,为克服现有技术之缺陷,本发明之目的就是提供一种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中药液,可有效解决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用药问题。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方案是,本发明中药液是由熟地黄13-17g、白芍13-17g、麦冬13-17g、枸杞子13-17g、龟甲10-14g、生龙牡25-35g、胆南星9-11g、天麻9-11g、清半夏10-14g、陈皮9-11g、菊花13-17g和丹参13-17g作原料药物制成,将原料药物每次加其重量6-8倍的水煎煮2次,每次煎煮40-60min,合并两次煎液,过滤,灭菌,分装。
本发明原料丰富,易生产制备,服用方便,具有滋补肝肾、熄风化痰之功效,有效用于治疗肝肾亏虚、风痰上扰致使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晕症,是中药上的创新,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
实施例1
本发明在具体中,该中药液是由熟地黄15g、白芍15g、麦冬15g、枸杞子15g、龟甲12g、生龙牡30g、胆南星10g、天麻10g、清半夏12g、陈皮10g、菊花15g和丹参15g作原料药物制成,将原料药物混合在一起,加其重量和8倍的水浸泡30-60min,先武火煎开,再文火煎煮60min,过滤,第一次药液;药渣再加原料药物重量和6倍的水,先武火煎开,再文火煎煮40min,过滤,第二次药液;合并两次药液,过滤,灭菌,分装。
实施例2
本发明在具体中,该中药液是由熟地黄14g、白芍16g、麦冬14g、枸杞子16g、龟甲11g、生龙牡33g、胆南星9.5g、天麻10.5g、清半夏11g、陈皮10.5g、菊花14g和丹参16g作原料药物制成,将原料药物混合在一起,加其重量和8倍的水浸泡30-60min,先武火煎开,再文火煎煮60min,过滤,第一次药液;药渣再加原料药物重量和6倍的水,先武火煎开,再文火煎煮40min,过滤,第二次药液;合并两次药液,过滤,灭菌,分装。
实施例3
本发明在具体中,该中药液是由熟地黄16g、白芍14g、麦冬16g、枸杞子14g、龟甲13g、生龙牡28g、胆南星10.5g、天麻9.5g、清半夏13g、陈皮9.5g、菊花16g和丹参14g作原料药物制成,将原料药物混合在一起,加其重量和8倍的水浸泡30-60min,先武火煎开,再文火煎煮60min,过滤,第一次药液;药渣再加原料药物重量和6倍的水,先武火煎开,再文火煎煮40min,过滤,第二次药液;合并两次药液,过滤,灭菌,分装。
所述的灭菌可采用紫外线照射灭菌、红外线照射灭菌或其它的常规灭菌方法进行灭菌。
本发明药物间相互支持,具有滋补肝肾、熄风化痰之功效,有效用于治疗肝肾亏虚、风痰上扰致使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的眩晕症,服用方便,用药安全,疗效高,并经临床试验取得了非常满意的有益技术效果,有关试验资料如下:
一、选择病例的标准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insufficiency,VBI)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椎-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而出现临床上间歇性、反复发作性的一系列神经功能障碍的表现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特点为间歇性、发作性神经功能障碍,主要表现为脑干、小脑和枕叶症状:
(1)脑干症状主要表现为复视、构音障碍和吞咽困难。
(2)小脑症状主要表现为眩晕和共济失调。
(3)枕叶症状主要表现为双侧黑蒙或同向性偏盲。
(4)其他症状还可有猝倒发作、运动感觉障碍等。
本发明仅涉及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进行病例选择。
二、诊断标准
凡是由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经检查确诊患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状,均诊断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
三、治疗方案
对确诊患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症者,均给予本发明中药液进行治疗,每天服用两次,早晚各一次,每次服用200-300mL,连服14天统计疗效。
四、疗效评定标准
治愈:眩晕症状完全消失,生活如常;
显效:眩晕症状有显著改善或时有消失,需继续用药治疗;
有效:眩晕症状有改善,需继续用药治疗;
无效:眩晕症状无改善,甚至有加重之趋势,需另选择其它药物治疗。
五、统计学处理
通过对确诊的152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病人随机分组,并顺利完成治疗、观察及数据统计分析工作。
治疗组76例,痊愈30例,显效28例,有效1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4.7%。对照组76例,痊愈16例,显效16例,有效26例,无效18例,总有效率为76.3%(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结果比较
由上述可以看出,本发明中药液(治疗组)无论是在治愈、还是显效及总有效率,都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94.7%,两组比较,*P<0.05。提示治疗组优于对照组,而且在治疗期间未发现有任何不良反应,表明用药安全,疗效稳定可靠。
六、结论
由上述资料可以看出,本发明原料丰富,制备方法简单,易生产制备,服用方便,对于肝肾亏虚,风痰上扰型眩晕立滋补肝肾,熄风化痰为治疗原则,在临床上取得显著疗效。由熟地黄、白芍、麦冬、枸杞子、龟甲、生龙牡、胆南星、天麻、半夏、陈皮、菊花、丹参组成。其中熟地黄、龟甲滋补肝肾之阴是为君药;天麻、生龙牡、菊花平肝熄风共为臣药;因肝体阴而用阳,故以白芍、枸杞养肝柔肝,贵在麦冬一味,本为滋补肺胃之品,在此用之以滋补肾阴以达金水相生之效,胆星、半夏、陈皮化痰和胃,阴虚痰凝日久易气滞血瘀,故以丹参一味防治血瘀,均为佐使之药。全方如此配伍,共凑补益肝肾、熄风化痰之功。通过临床对照研究,发现平眩饮临床疗效显著,为临床治疗眩晕提供有效的、切实可行的从多病因多病机治疗VBI性眩晕的药物,疗效高达94%以上,其效果之好均高于现有同类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药物,而且无毒副作用,用药安全,疗效稳定可靠,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药物上的一大创新,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