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中风的中药配方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338891阅读:1055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中药组合物,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治疗中风的的中药配方。



背景技术:

中风是因为血管受阻而导致缺血或者血管破裂出血而导致细胞坏死或即将坏死,其症状表现为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手脚麻木等,如不及时进行治疗,则后果不堪设想。风易患者多为高血压、舒张压升高或波动较大者更易发生。冠心病同时脑动脉硬化及风湿性心脏病易引起脑栓塞。糖尿病血粘稠度高多动脉硬化。脑动脉硬化性脑梗塞,血胆固醇及低密度脂蛋白升高。其它为颈椎病肥胖、吸烟与饮酒、性情急躁、气候与季节等都存在危险因素。治疗中风从药物开始,实际上,药物治疗期可能较短,病情已受控制后的复康治疗期往往长得多。治疗中风要对症下药,利用中草药治疗,具有安全、有效的优点。

本发明用于治疗中风护理的中药配方,针对中风病因病机,以清热解毒,清热利湿,清热疏风,通经活血、行血消肿,活血散瘀,散结通络,散结消肿为治则,使邪伏、病退、正复而身安,达到清热化痰,通腑泻浊的功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解决现有技术上的问题,特提供了一种效果明显、疗程较短的治疗中风的中药配方。

为了实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制成该药物有效成分的原料组成及其重量配比为:当归16g,白芍16g,生地16g,黄芪28g,桃仁13g,川芎13g,丹皮13g,桂枝13g,茯苓13g。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的制备和使用方法:水煎服:每天1剂,7剂为一疗程,需要用药2-6疗程。

发明用于治疗中风的中药配方,选择天然药物,针对中风病因病机,各味药材各具其效,互相协调,方中黄芪重在补气;配桂枝、桃仁、川芎、丹皮为臣,以通络活血;用生地、当归、白芍、茯苓为佐使,以安正养血,使瘀去而不伤正,活血而不耗血。相互协同相得益彰,共奏清热解毒、清热利湿、清热疏风、通经活血、行血消肿、活血散瘀、散结通络、通便活血之效,使邪伏、病退、正复而身安,达到化瘀涤痰通络,治疗中风目的。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一种治疗中风的的中药配方,按重量份数包括以下中药成分:当归16g,白芍16g,生地16g,黄芪28g,桃仁13g,川芎13g,丹皮13g,桂枝13g,茯苓13g。

实施例2:如果患者有头昏症状,在上述组分中加菊花16g,蔓荆子16g。

实施例3:如果患者有失眠症状,在上述组分中加山茱萸13g,女贞子16g,旱莲草28g。

实施例4:如果患者有语言不利症状,在上述组分中加胆南星12g,菖蒲10g,。

实施例5:如果患者有口眼歪斜症状,在上述组分中加全蝎15g,蜈蚣1只。

水煎服:每天1剂,7剂为一疗程,需要用药2-6疗程。

以下通过实用例来阐明本发明所述用于中风护理的中药配方的临床治疗效果。

1、临床资料

50例中风患者,患者平均年龄45±20岁(25~65岁),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中的中风诊断标准,全部诊断为中风患者。

50例中风患者全部有半身不遂、口眼歪斜、手脚麻木等症状。

2、疗效标准

治愈:临床症状消失,身体恢复正常;

显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生活能够自理;

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减轻或加重,判定为无效。

3、治疗结果

50例中风患者治疗3~4疗程后,治愈38例,治疗显效8例,无效2例。治疗总有效率为93%。

典型案例:

黄某,62岁,男性,患者右侧肢体活动不利,伸舌基本居中,右侧鼻唇沟变浅,口角无偏斜,悬雍垂基本居中,偏瘫步态,左侧肌力Ⅴ级,右侧上肢肌力Ⅱ级,右侧下肢肌力Ⅳ-级,右上肢屈肌张力增高,右下肢伸肌张力增高,右膝腱反射亢进,双侧肢体浅感觉存在,右Babiski征阳性等,中医诊断为:中风。服用本发明配方6剂,水煎服,每天1剂,每日3服。第二诊:腿脚逐渐恢复行动力,继服12剂,三诊:病症基本解除,之后,为巩固治疗效果,嘱继续服用12剂。随访1年,一切正常。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