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梅止咳颗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090544阅读:336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医药领域,具体涉及桑梅止咳颗粒。



背景技术:

感染后咳嗽(Postinfectious cough PIC)是现代医学对呼吸道感染急性期症状消失后,遗留的迁延不愈的咳嗽及其引发的相关症状的总结与概括,我国传统医学文献中没有与之相对应的具体病名,纵观文献,现代的中医学者们结合PIC的症状特征,对其病名的中医归属达成了基本共识:因其临床症状以咳嗽为主症,故隶属于中医学的“咳嗽”范畴。古代医家们对咳嗽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及治疗的认识全面而成熟,而当代医家们对感染后咳嗽的认识多以个人临床经验为导向,辨证分型趋于多元化,治则治法缺乏统一的认识,故深入学习历代医家对咳嗽病的认识,同时紧密联系感染后咳嗽的证候特点,将有助于我们深化对感染后咳嗽的认识,从而更好的指导临床治疗。

咳嗽的病名最早出现于《黄帝内经》,但并未论及咳与嗽的区别,两者皆在原文中有所体现,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言:“秋伤于湿,冬生咳嗽”,而《素问·生气通天论》则云:“秋伤于湿,上逆而咳”,两者文义相似,然后者只言咳而未言嗽,由此观之,《内经》对咳与嗽的认识是统一的。正如《儒门事亲·咳分六气勿拘以寒述》中所论:“《素问》惟以四处连言咳嗽,其余篇中止言咳,不言嗽,乃知咳嗽一证也。”东汉张仲景也分别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提及咳嗽,且在《金匮要略》中专设“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及“痰饮咳嗽病脉证治”两章对肺痿、肺痈、肺胀、痰饮等病证进行了详细论述,咳嗽作为其中主要的症状被频繁提及,但其亦未论及咳与嗽的区别,或言咳、或咳嗽合而论之。直至金元时期,咳、嗽的区别较为清晰的论述逐渐浮现,刘河间在其著作《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咳嗽》中云:“咳谓无痰而有声,……。嗽谓无声而有痰,……。咳嗽是有痰而有声……因咳而为嗽也。”从痰与声的角度详细的论述了咳与嗽二者之别。至明清时期,分论咳与嗽的理论大致与刘河间的角度相似,如明.赵献可在其著作《医贯·咳嗽论》一篇中提到:“咳谓无痰而有声,嗽是有痰而有声。”此论点虽与通玄居士所论有些许差别,但皆是从症状的角度对咳嗽进行辨析。

古代医学典籍中虽无感染后咳嗽的记载,但在咳嗽的病因、病机、理法方药方面却有全面的论述,其中论述的一些症状特点与感染后咳嗽较为相似,可谓古代医家对感染后咳嗽的最初窥探。故而现代医家对感染后咳嗽的认识多以先贤对咳嗽病的认识作为理论依据,加以总结和发展而来。感染后咳嗽(PIC)又称感冒后咳嗽,是现代医学中出现的医学名词,是对呼吸道感染急性期症状如发热、恶寒、头痛、身痛、鼻塞、流涕、喷嚏等症状消失后,遗留的迁延不愈的咳嗽及其相关症状的定义。呼吸道感染急性期的症状与外邪袭表时表现出的肺卫症状特点相似,而PIC又以咳嗽为主症,从此角度观之,PIC属于中医学“外感咳嗽”的范畴,然从其病程来看,PIC病程又较外感咳嗽长,其是在肺卫症状消失后,咳嗽症状仍迁延难愈,日久耗伤正气,致痰、瘀内停,从而咳嗽更难痊愈,故从此角度观之又兼具“内伤咳嗽”的特点。感染后咳嗽的这种外感与内伤之间的关联性决定了其难以单纯的按照传统的外感、内伤咳嗽的划分进行论治,所以现代中医学者们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疾病提出来进行论述,强调在继承古代医家理论的同时结合其临床特点,切忌按图索骥。

由于PIC的复杂性,现代医家对其病因病机的论述较为繁杂,有从外感咳嗽的角度进行阐释的,有从内伤咳嗽的角度进行探析的,也有兼顾两者而论述的。纵观文献,大致可将现代医家对PIC病因病机的认识归纳为外邪袭肺、正虚邪恋、内外合邪等三个方面的内容。基本病机变化为外邪袭肺,表证虽退,但其 邪气未尽致肺气宣降失司,肺气上逆,咳嗽迁延。外邪以风邪为首,内生之邪以痰、瘀为主。

PIC病因病机复杂,目前有关临床辨证分型、治法方药的叙述较多,但尚无统一的标准,多以各个医家的临床经验为主导进行论述,仔细翻阅文献,将目前被广泛认可的辨治方法大致总结如下。

止嗽散原方出自清.程钟龄所著的《医学心悟》,原方组成为桔梗、荆芥、紫菀、百部、白前、甘草、陈皮,本方特点“温润平和,不寒不热”,随证加减能治疗诸般咳嗽。临床应用广泛,现代医家多用之加减治疗感染后咳嗽,临床治疗结果显示多有显著疗效。

小柴胡汤原方出自张仲景《伤寒论》,严防组成为柴胡、黄芩、人参、清半夏、炙甘草、生姜、大枣组成。有和解少阳,扶正祛邪之功。通过对感染后咳嗽辨治理论的研究发现临床部分医家认为PIC属少阳证,运用和解表里的小柴胡汤治疗多取得显著疗效。

麻杏石甘汤是张仲景专为外感后,表邪未解,肺热而引起的咳喘而设,由麻黄、石膏、杏仁、炙甘草四药组成,现代医家用之治疗感染后咳嗽亦取得显著的疗效。

小青龙汤也出自《伤寒论》,主治外感风寒,内有寒饮之证。亦有学者将之应用于感染后咳嗽的治疗中。

中医学博大精深,除了汤药等内治法之外,尚有针灸、拔罐、按摩、穴位贴敷等外治法。

古代文献中无PIC病名的相关记载,结合PIC临床特点来看,其属于中医学咳嗽范畴,古代医家在咳嗽方面的相关理论是认识PIC的重要理论支撑。纵观近十年来PIC的中医研究,目前中医学者对PIC的认识在不断的深化中,临床治疗方法多样化,不论是经方还是自拟方应用于临床都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因PIC病因病机的复杂性以及受环境、气候、地域、饮食习惯、生活规律的共同影响,PIC的临床表现趋于多样化,治疗方式也各不相同,故临床辨治的难度在于辨证。在临床辨治时不仅要辨病,还当结合影响疾病进展、变化的各种因素的特征,理论联系实际,正确辨证方能药至病除。切忌固守陈规,按图索骥。

综上所述,国内、外目前对PIC的研究缺乏多中心、大样本的流行病学研究,对其病理机制的研究尚不完善,治疗方面目前尚无特异性的治疗方法,大多是以临床表现为基础的对症治疗,虽然能取得一定的疗效,但多数治疗方法尚缺乏临床大样本、多中心的证据支持,因此关于PIC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与挖掘。

本发明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立足于的临床经验,创新性地提出感染后咳嗽风热阴伤这一证型,自拟桑菊止咳方对证治疗,观察其疗效及安全性,具有一定的创新性及重要的临床意义。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桑梅止咳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由如下原料制成:

桑叶10~15g、桑白皮10~15g、菊花10~15g、桔梗6~10g、

杏仁6~10g、白芍15~30g、炙枇杷叶10~15g、乌梅15~20g、

五味子6~10g、白僵蚕6~10g、蝉蜕6~10g、炙甘草6~10g。

一种桑梅止咳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由如下原料制成:

桑叶10g、桑白皮10g、菊花12g、桔梗10g、

杏仁10g、白芍30g、炙枇杷叶15g、乌梅15g、

五味子10g、白僵蚕10g、蝉蜕6g、炙甘草6g。

一种桑梅止咳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用于制备治疗咳嗽的组合物。

一种桑梅止咳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用于制备治疗感染后咳嗽的组合物。

一种桑梅止咳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用于制备治疗风热阴伤证的组合物。

一种桑梅止咳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制备食品、保健品、药品;其剂型:颗粒,片剂,胶囊,溶液、汤剂。

本发明提供了至少一种药用辅料作填充剂,优选乳糖,甘露醇,微晶纤维素或磷酸氢钙。

本发明提供了润滑剂,优选硬脂酸镁、硬脂酸钙或硬脂酸。

本发明提供了微粉硅胶作助流剂。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桑梅止咳的组合物,由如下原料制成:

桑叶10g、桑白皮10g、菊花12g、桔梗10g、

杏仁10g、白芍30g、炙枇杷叶15g、乌梅15g、

五味子10g、白僵蚕10g、蝉蜕6g、炙甘草6g。

辅料是:乙基纤维素(30g)、乳糖(100g)、羧甲基淀粉钠(10g)

其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以上中药材混合均匀,沸水提取后,离心,取上清,真空干燥,粉碎过100目筛,即为中药材提取物;

步骤(2):将中药材提取物与辅料,混合均匀,按重量百分比6%加入90%乙醇,加至物料适中,过20目筛制成颗粒;

步骤(3):将步骤(2)制好的颗粒置于鼓风干燥箱中65℃烘干,水分含量低于5%时,取出颗粒,再次整型过筛;

步骤(4):包装:将步骤(3)整型后的颗粒铝箔袋包装。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桑梅止咳的组合物,由如下原料制成:

桑叶10g、桑白皮10g、菊花12g、桔梗10g、

杏仁10g、白芍30g、炙枇杷叶15g、乌梅15g、

五味子10g、白僵蚕10g、蝉蜕6g、炙甘草6g。

辅料是:乙基纤维素(30g)、乳糖(100g)、羧甲基淀粉钠(10g)

其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以上中药材混合均匀,沸水提取后,离心,取上清,真空干燥,粉碎过100目筛,即为中药材提取物;

步骤(2):将中药材提取物与辅料,混合均匀,按重量百分比6%加入90%乙醇,加至物料适中,过20目筛制成颗粒;

步骤(3):颗粒60℃干燥,加入硬脂酸镁适量,压片。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桑梅止咳的组合物,由如下原料制成:

桑叶10g、桑白皮10g、菊花12g、桔梗10g、

杏仁10g、白芍30g、炙枇杷叶15g、乌梅15g、

五味子10g、白僵蚕10g、蝉蜕6g、炙甘草6g。

辅料是:乙基纤维素(30g)、乳糖(100g)、羧甲基淀粉钠(10g)

其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1):

以上中药材混合均匀,沸水提取后,离心,取上清,真空干燥,粉碎过100目筛,即为中药材提取物;

步骤(2):将中药材提取物与辅料,混合均匀,按重量百分比6%加入90%乙醇,加至物料适中,过20目筛制成颗粒;

步骤(3):颗粒60℃干燥,装胶囊。

中医组方分析

方中桑叶味甘苦性寒,质轻上行,疏散上焦风热,且善走肺络,能清宣肺热,清肺润燥而止咳嗽;菊花味辛疏散,体轻达表,气清上浮,有疏散肺经风热之功;桑叶菊花合用,疏风散热之效增强。蝉蜕味甘性寒,质轻上浮,长于疏散肺经风热以宣肺利咽,开音疗哑。僵蚕辛散,具有祛外风、散风热、止痒、止痛之功,与蝉蜕两药共用以达疏风清热,利咽止痒之功。上四位药合用,“宣”、“透”之力卓著。枇杷叶,味苦能降,性寒能清,具有清降肺气之功,蜜炙兼具润肺之效;桑白皮甘寒性降,主入肺经,善清泻肺火;两药合用,共凑“清”、“润”之功。桔梗辛散苦泄,入肺经,具有开宣肺气,祛痰止咳之功;杏仁味苦降泄,主入肺经,具有肃降肺气而止咳平喘之效;桔梗与杏仁合用,一升一降,宣肺利气而止咳。乌梅味酸而涩,其性收敛,入肺能敛肺止咳;至酸性平,善生津止渴;五味子味酸收敛,甘温而润,甘以益气,酸能生津,具有上敛肺气,下滋肾阴,益气生津止渴之功;乌梅、五味子两药合用共奏敛肺止咳、益气养阴、生津止渴之功。炙甘草入肺经,调和诸药,兼具润肺祛痰止咳之功;白芍酸苦,联合乌梅、五味子与炙甘草合用起到酸甘化阴、解痉缓急之效。

本方以桑菊饮合过敏煎加减化裁而来,配伍蕴涵“宣”、“透”、“清”、“润”四法,宣透相合,敛润同施,升降相因,标本同治,既能宣散疏透外表未尽之风邪;又能清润内生之燥热;既能降逆止咳利咽改善患者症状;又能降低PIC的气道高反应性。由此可见,桑菊止咳方针对PIC的风热阴伤而设,方证相合,药证相应,疗效卓然。

桑叶含多种黄酮类、生物碱类、苯丙素类及甾体类化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白喉杆菌、炭疽杆菌等有较强的抗菌作用;

桑白皮含黄酮类成分,具有抗菌、抗病毒、镇咳、祛痰、抗炎及利尿解痉等作用;

菊花主要成分为挥发油,含有黄酮类化合物,具有抗炎、抗菌、抗病毒等作用;

桔梗含有黄酮、甾醇、多糖、酚类等化学物质,具有镇咳、祛痰、抗炎、保肝等作用;

杏仁含苦杏仁苷,具有免疫调节、镇咳、祛痰、抗纤维化的作用;

蝉蜕的化学成分复杂,含有黄酮类、甾体类、酚类等多种化学成分,具有镇咳、祛痰、平喘、抑菌、缓解平滑肌痉挛、解热、抗炎等作用;

白僵蚕主要含尿苷、黄嘌呤、尿嘧啶、僵蚕素等活性成分,具有抗惊厥、抗癌、抑菌、降糖等作用;

乌梅主要含有有机酸、挥发成分、黄酮类、萜类及生物碱类化学成分,具有抗菌、镇咳、抗肿瘤、抗纤维化、镇静等作用;

五味子的有效成分主要有多糖、挥发油及木脂素三类,具有镇静、抗氧化、抗炎、调节机体免疫,增强免疫功能以及抗肿瘤、降糖、护肝等作用;

枇杷叶的主要化学成分有三萜酸、挥发油、黄酮等,有抗炎止咳、抗氧化、护肝等作用;

白芍的有效成分主要是白芍总苷,具有镇静、抗惊厥、镇痛、抗炎、保肝等作用;

炙甘草含有黄酮类、三萜类化学成分,具有镇咳平喘、抗炎、抗心律失常、镇痛、调节免疫等作用。

综观全方具有镇咳、祛痰、平喘、缓解平滑肌痉挛,缓解气道高反应的功效。

实验例

本研究通过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的方法观察桑菊止咳方对风热阴伤型感染后咳嗽的干预效果及其对于该病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为感染后咳嗽的临床治疗研究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

病例来源

本研究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方法。研究病例均来自于2015年7月至2016年1月期间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呼吸科门诊就诊的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患者60例。

诊断标准

1.1.西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2009年《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

①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期症状消失后仍持续咳嗽,多表现为刺激性干咳,咳少量白色黏液痰。

②咳嗽病程通常为3-8周。

③X线胸片检查无异常。

④肺通气功能正常,支气管激发试验阴性。

⑤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及分类计数正常。

⑥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慢性咳嗽。

1.2.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公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007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周仲瑛主编的《中医内科学》,结合临床实际,制订感染后咳嗽风热阴伤证的证候学诊断标准如下:

主症:咳嗽;

次症:①咯痰不爽,痰量少质粘色白或黄,或无痰,咽干;②咽痒,声音嘶哑,气短,或见微恶风寒,身热汗出等表证;

舌象:舌红,苔薄白或黄少津;

脉象:脉浮数或细数。

以上主症及次证①必备,②中具备1项或以上。

2.入组标准

2.1.病例纳入标准

患者必须同时符合以下4条方可纳入。

①符合感染后咳嗽的西医诊断标准;

②符合感染后咳嗽风热阴伤证诊断标准;

③年龄在18-65周岁;

④患者知情同意。

2.2.病例排除标准

患者具备以下任意1条即可排除。

①有其他的肺部疾病患者如COPD、支气管哮喘、肺间质纤维化、肺癌等或合并下呼吸道感染者。

②由结核、真菌、矽肺、刺激性气体、过敏等因素引起的慢性咳嗽患者。

③体温≥37.3℃,外周血白细胞≥10×109/L的患者。

④服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的患者。

⑤合并有糖尿病、心血管、肝、肾或造血系统等重要器官和系统其他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

⑥妊娠、哺乳期患者。

⑦对所用药物组成成分过敏者。

⑧不能配合信息调查者。

2.3.病例剔除标准

①不符合纳入标准及被误纳入的病例。

②符合纳入标准,纳入后未按照预定方案服药、未使用本研究所列药物或使用了影响本研究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估的药物等依从性差的病例。

③不配合随机分组的患者。

④随机化之后未记录数据或数据记录残缺影响研究继续进行的病例。

⑤剔除病例不记入疗效分析

研究方法

1.分组方法

按患者就诊顺序进行编号,采用随机数字表进行随机分组,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

2.治疗方法

随机分组后,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药物干预。

治疗组给予桑菊止咳方治疗。药物组成为:桑叶10g、菊花12g、桑白皮10g、桔梗10g、杏仁10g、白芍15g、炙枇杷叶10g、乌梅15g、五味子10g、白僵蚕10g、蝉蜕6g、炙甘草6g。由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中药房调配为配方颗粒,所用颗粒均由北京康仁堂药业有限公司提供,要求为同一供应商及同一批次供货。用法:1袋/次,2次/天,温水冲服。疗程:1周。

对照组给予美敏伪麻溶液治疗,所用药物由惠氏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商品名:“惠菲宁”,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30054,规格:100ml/瓶。用法:10ml/次,3次/天。疗程:1周。

本研究对照组药物选择美敏伪麻溶液,商品名为“惠菲宁”,该药为镇咳药、抗组胺药与减充血剂的复方制剂,每毫升含主要成分氰溴酸右美沙芬2mg、盐酸伪麻黄碱6mg、马来酸氨苯那敏0.4mg,是指南推荐的用于PIC治疗的方案。

3.观察指标

3.1.一般指标

①人口学基础资料(见附录1)

②治疗前后安全性指标(见附录1、附录7)

③治疗过程中不良反应记录(见附录2)

④治疗过程中副反应量表(见附录3)

3.2.疗效指标

①治疗前后中医证候评分(见附录4)

②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见附录5)

③治疗前后莱赛斯特咳嗽生命质量问卷(LCQ)(见附录6)

4.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2002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编写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执行)

疗效指数n=[(治疗前积分-治疗后积分)÷治疗前积分]×100%

临床痊愈:临床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证候积分减少n≥95%;

显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证候积分减少70%≤n<95%;

有效:临床症状有改善,证候积分减少30%≤n<70%;

无效: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甚或加重,证候积分减少n<30%。

5.随访

①随访目的:观察临床症状控制情况,评估停药后复发情况。停药后咳嗽症状积分≥3分时视为复发。

②随访时间及方式:分别于治疗结束后1周(即第14天)电话随访。

③随访内容:临床症状控制及维持情况,评分标准参照中医证候评分(附录4)。

6.资料收集、整理、分析方法

应用Microsoft Excel建立数据库,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量资料均进行正态性检验,如符合或近似符合正态分布,采用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用非参数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分类变量资料应用X2检验,有关检验给出的检验统计量及其对应的P值,取双侧检验,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研究结果

1.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纳入病例60例,治疗组30例,对照组30例,观察过程中对照组脱落4例,最终共完成56例。

1.1.性别

本研究男女比例情况见表1-1。56例患者中男性20例,占35.71%;女性36例,占64.29%。治疗组30例中,男性11例,女性19例;对照组中男性9例,女性17例;两组男女比例资料经过X2检验,X2=0.026,P=0.873,>0.0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表1-1:性别统计表

1.2.年龄

56例病例中,年龄最小为24岁,最大为65岁,两组均按5个年龄层次进行统计分析,具体情况见表1-2。结果显示30~39年龄段病例占33.93%,患病率较其他年龄段的高。将两组年龄组成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治疗组平均年龄为45.13±13.34岁,对照组平均年龄为44.46±12.08岁,两组进行非参数检验,Z=-0.156,P=0.876,>0.0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表1-2:两组年龄统计表(例数(%))

1.3.病程

记录56例患者从发病时截至入组时的病程,以周为单位,3周≤病程<4周为22例,4周≤病程<5周为13例,5周≤病程<6周为8例,6周≤病程<7为7例,7周≤病程<8周为4例,病程=8周的有2例,在治疗组及对照组中的具体分布见见表1-3。结果显示病程在3周至4周之间的病例为多见。对两组资料进行非参数检验,Z=-0.043,P=0.966,>0.05,两组病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具有可比性。

表1-3:两组病例病程统计(例)

1.4.咳嗽诱发或加重因素

患者入组时进行问诊,询问是否存在导致咳嗽或咳嗽加重的诱因,对资料进行整理、归纳,总结出本研究56例患者提及的诱因包含油烟、冷空气、雾霾、粉尘、说话、情绪波动、剧烈运动、冷饮、汽车尾气等9类,经过对数据的整理统计,结果显示油烟、冷空气、雾霾及粉尘的刺激为引发咳嗽或加重咳嗽症状的主要因素。

1.5.入组前用药情况

PIC患者多在感染急性期接受过不同疗程的药物治疗,本研究通过入组时对56例患者的详细问诊,将入组前的用药情况进行记录,归纳、总结后可分为三类,即抗生素、镇咳药物、及中成药三类。

2.治疗后两组总疗效的比较

根据前文拟定的疗效评价标准对56例PIC患者治疗后的疗效进行评估,治疗组痊愈16例、显效6例、有效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对照痊愈8例、显效3例、有效9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76.92%,见表2。将两组数据进行秩和检验,Z=-2.124,P=0.034,<0.05,两组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2:两组治疗后总疗效评价

3.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的比较

表3:中医证候积分

治疗前两组间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两组组内比较P均<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间比较P=0.04,<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治疗前后各症状积分的比较

4.1.治疗前后两组咳嗽症状积分的变化

表4-1:咳嗽症状积分

治疗前两组间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两组组内比较P均<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间比较P=0.043,<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2.治疗前后两组咳痰症状积分的变化

表4-2:咳痰症状积分

治疗前两组间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两组组内比较P均<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间比较P=0.548,>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4.3.治疗前后两组气短症状积分的变化

表4-3:气短症状积分

治疗前两组间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两组组内比较P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间比较P=0.519,>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4.4.治疗前后两组咽痒症状积分的变化

表4-4:咽痒症状积分

治疗前两组间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两组组内比较P均<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间比较P=0.015,<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5.治疗前后两组咽干症状积分的变化

表4-5:咽干症状积分

治疗前两组间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两组组内比较P均<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间比较P=0.005,<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6.治疗前后两组声音嘶哑症状积分的变化

表4-6:声音嘶哑症状积分

治疗前两组间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两组组内比较P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间比较P=0.909,>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5.治疗前后两组VAS积分的比较

表5:VAS积分

治疗前两组间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两组组内比较P均<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间比较P=0.046,<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6.治疗前后两组LCQ积分的比较

6.1.LCQ总积分比较

表6-1:LCQ总积分

治疗前两组间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两组组内比较P均<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间比较P=0.011,<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6.2.LCQ生理、心理、社会区域积分比较

表6-2:LCQ三个区域积分

两组治疗前组间比较:生理区域Z=-0.486,P=0.627;心理区域Z=-0.430,P=0.668;社会区域t=-1.156,P=0.253,P均>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两组组内比较:治疗组生理区域Z=-4.246、心理区域Z=-4.222、社会区域Z=-4.273,P均<0.001;对照组生理区域t=-12.183、心理区域Z=-4.460、社会区域Z=-4.400,P均<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生理区域Z=-2.060,P=0.039,<0.05;心理区域t=3.683,P=0.001,<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社会区域t=1.567,P=0.123,>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7.治疗前后安全性指标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体温、心率、呼吸、血压等经过统计学分析,P均大于0.05,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治疗前后两组间各项生命体征经过统计学分析,P均大于0.05,组间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体情况见表6。

表7:两组治疗前后生命体征比较(`X±S)

两组PIC患者治疗前后血常规、肝肾功能、尿常规、便常规、心电图等安全性指标均无明显异常。治疗期间治疗组30例患者均无不良反应;对照组共有6例患者发生轻微的不良反应,其中有2例出现嗜睡、3例出现恶心、1例出现头晕的表现,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3.08%,可自行恢复,不影响药物治疗观察。

8.随访情况

8.1.随访病例分布

观察疗程结束后一周即第14天进行电话随访。56例患者中有5例患者联系方式填写错误,其中治疗组3例:痊愈者1例、有效者1例、无效者1例,对照组2例:有效者1例、显效者1例;不配合随访者13例,其中治疗组6例:痊愈者3例、显效者1例、有效者1例、无效者1例,对照组7例:痊愈者2例、有效者2例、无效者3例;本研究结束后至随访期间使用其他药物者10例,其中治疗组3例:有效者2例、无效者1例;对照组7例:有效者4例,无效者3例。本研究最终对28例患者完成随访,治疗组18例,其中痊愈者12例、显效5、有效1例、无效0例;对照组10例,其中痊愈者6例、显效者2例、有效者2例,无效者0例。

8.2.治疗前、随访时两组中医证候积分变化

随访时指疗程结束后第7天,即研究开始后第14天。

表8-1:治疗前、随访时两组中医证候积分

治疗前两组间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随访时两组组内比较P均<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间比较P=0.036,<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8.3.治疗前、随访时两组咳嗽症状积分变化

随访指疗程结束后第7天,即研究开始后第14天。

表8-2:治疗前、随访时两组咳嗽症状积分

治疗前两组间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随访时两组组内比较P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间比较P=0.018,<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8.4.随访前后两组复发率

随访前即研究开始后第7天;随访后指疗程结束后第7天,即研究开始后第14天。

表8-3:随访前后两组痊愈患者疗效维持情况

随访病例中,治疗组第7天痊愈者为12例,第14天仍为12例;对照组第7天痊愈者为6例,第14天随访时其中2例患者分别于第9天、第10天再次出现咳嗽,咳嗽症状积分达3分,无其他诱因,判定为咳嗽复发,故痊愈者为4例,复发者为2例,其复发率为33.3%。

通过对56例PIC(风热阴伤证)的患者进行临床观察,研究结果表明桑菊止咳方能明显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及生活质量,尤其在咳嗽这一主要症状及咽痒、咽干等次要症状方面疗效显著,且具有安全、无不良反应等优势。此外通过对痊愈患者的随访观察,体现了桑菊止咳方的疗效维持情况较对照组明显,且复发率低。故本研究得出结论:桑菊止咳方治疗风热阴伤型PIC疗效显著、安全,无不良反应,具有一定的远期疗效,复发率低,可以广泛应用于临床。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一种桑梅止咳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由如下原料制成:

桑叶10g、桑白皮10g、菊花12g、桔梗10g、

杏仁10g、白芍30g、炙枇杷叶15g、乌梅15g、

五味子10g、白僵蚕10g、蝉蜕6g、炙甘草6g。

实施例2

一种桑梅止咳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由如下原料制成:

桑叶10g、桑白皮10g、菊花12g、桔梗10g、

杏仁10g、白芍30g、炙枇杷叶15g、乌梅15g、

五味子10g、白僵蚕10g、蝉蜕6g、炙甘草6g。

辅料是:乙基纤维素(30g)、乳糖(100g)、羧甲基淀粉钠(10g)

其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以上中药材混合均匀,沸水提取后,离心,取上清,真空干燥,粉碎过100目筛,即为中药材提取物;

步骤(2):将中药材提取物与辅料,混合均匀,按重量百分比6%加入90%乙醇,加至物料适中,过20目筛制成颗粒;

步骤(3):将步骤(2)制好的颗粒置于鼓风干燥箱中65℃烘干,水分含量低于5%时,取出颗粒,再次整型过筛;

步骤(4):包装:将步骤(3)整型后的颗粒铝箔袋包装。

实施例2

一种桑梅止咳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由如下原料制成:

桑叶10g、桑白皮10g、菊花12g、桔梗10g、

杏仁10g、白芍30g、炙枇杷叶15g、乌梅15g、

五味子10g、白僵蚕10g、蝉蜕6g、炙甘草6g。

辅料是:乙基纤维素(30g)、乳糖(100g)、羧甲基淀粉钠(10g)

其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以上中药材混合均匀,沸水提取后,离心,取上清,真空干燥,粉碎过100目筛,即为中药材提取物;

步骤(2):将中药材提取物与辅料,混合均匀,按重量百分比6%加入90%乙醇,加至物料适中,过20目筛制成颗粒;

步骤(3):颗粒60℃干燥,加入硬脂酸镁适量,压片。

实施例3

一种桑梅止咳的组合物,其特征在于:由如下原料制成:

桑叶10g、桑白皮10g、菊花12g、桔梗10g、

杏仁10g、白芍30g、炙枇杷叶15g、乌梅15g、

五味子10g、白僵蚕10g、蝉蜕6g、炙甘草6g。

辅料是:乙基纤维素(30g)、乳糖(100g)、羧甲基淀粉钠(10g)

其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以上中药材混合均匀,沸水提取后,离心,取上清,真空干燥,粉碎过100目筛,即为中药材提取物;

步骤(2):将中药材提取物与辅料,混合均匀,按重量百分比6%加入90%乙醇,加至物料适中,过20目筛制成颗粒;

步骤(3):颗粒60℃干燥,装胶囊。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