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油性创口敷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930701阅读:884来源:国知局
一种油性创口敷贴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的是一种油性创口敷贴。



背景技术:

日常生活中引起创口的因素无处不在,因此创口是临床上的常见和多发病。目前对于小型的伤口,人们习惯于使用创口贴产品。但目前市场的创口贴多为涂胶敷贴基质,外加垫片组成,对伤口的愈合并无帮助。

一些对伤口愈合有辅助作用的药材均为油性物质,其不易与涂胶敷贴基材相粘,且由于体温的作用,容易使油性物质蔓延渗透以致整个敷贴与伤口周边相脱离。

中国专利201120144765.4公开了一种创疡贴,其为自粘式敷料垫,外加浸渍麻油蜂蜡膏的载体材料构成。该敷料为两部分构成,患者使用不方便,需要专一人事指导;且当载体材料含油量高时,容易使周边的自粘敷料失去粘性,从而脱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油性创口敷贴,它主要解决上述现有技术所存在的技术问题,其能够避免油性物质的渗透导致的敷贴周边与伤口脱离的难题,实现了油性创口贴的一体化,且病人使用方便,不污染衣物。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油性创口敷贴,其特征在于:它由敷贴基材、医用胶、防渗圈、防渗薄膜、含油载体材料、离型膜组成;其中:该敷贴基材一侧涂覆有医用胶,该医用胶上连接有防渗圈的一端,该防渗圈内具有防渗薄膜和含油载体材料;防渗薄膜一侧面与医用胶连接,另一侧与含油载体材料的一侧连接;该含油载体材料的另一侧和防渗圈的另一端连接有离型膜。

所述的油性创口敷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敷贴基材为透明薄膜、医用无纺布、膏药布中的一种。

所述的油性创口敷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防渗圈为橡胶防渗圈、海绵防渗圈中的一种。

所述的油性创口敷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防渗圈的厚度为0.2-5mm。

所述的油性创口敷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含油载体材料的基质为棉片,无纺布、纱布中的一种。

所述的油性创口敷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含油载体材料中含有油性物质。

所述的油性创口敷贴,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含油载体材料与防渗薄膜通过包含热压、涂覆、淋膜中的一种方式相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防渗圈的添加,使得油性物质在体温的作用下不能向四周蔓延渗透,从而伤口周边的涂胶敷贴基材能有效与体肤相粘连。

2、含油载体材料的一面连接有防渗薄膜,载体材料有防渗薄膜的一面粘附于涂胶敷贴基材上,含有载体不会因为油性物质而脱落。从而在保持油性创口贴一体性的同时,能够促进伤口的愈合,且病人使用方便,不污染衣物。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油性创口敷贴。如图所示:它由敷贴基材1、医用胶2、防渗圈3、防渗薄膜4、含油载体材料5、离型膜6组成。其中:该敷贴基材1一侧涂覆有医用胶2,该医用胶2上连接有防渗圈3的一端,该防渗圈3内具有防渗薄膜4和含油载体材料5;防渗薄膜4一侧面与医用胶2连接,另一侧与含油载体材料5的一侧连接;该含油载体材料5的另一侧和防渗圈3的另一端连接有离型膜6。

作为可选实施方式,所述的敷贴基材1为透明薄膜、医用无纺布、膏药布中的一种。

作为可选实施方式,所述的防渗圈3为橡胶防渗圈、海绵防渗圈中的一种。

作为可选实施方式,所述的防渗圈3的厚度为0.2-5mm。

作为可选实施方式,所述的含油载体材料5的基质为棉片,无纺布、纱布中的一种。

作为可选实施方式,所述的含油载体材料5中含有油性物质。

作为可选实施方式,所述的含油载体材料5与防渗薄膜4通过包含热压、涂覆、淋膜中的一种方式相连接。

当此创口贴贴敷于伤口表面时,由于防渗圈的遮挡,油性物质不会随着体温的影响而渗透到敷贴四周,且由于防渗薄膜的作用,含油载体不会与涂胶敷贴基材相脱离,能保持一体性,使得含油载体能充分释放油性物质,促进伤口的愈合,且病人使用方便,不污染衣物。

根据上述说明书的揭示和教导,本实用新型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变更和修改。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上面揭示和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些修改和变更也应当落入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此外,尽管本说明书中使用了一些特定的术语,但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并不对本实用新型构成任何限制,采用与其相同或相似的其它系统,均在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