祛风牵正合剂的设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16308阅读:326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中药组合物,尤其涉及一种治疗面瘫的祛风牵正合剂。



背景技术:

面瘫,学名面神经麻痹,也称面神经炎、贝尔氏麻痹、亨特综合症,俗称“歪嘴巴”、“歪歪嘴”、“吊线风”、“吊斜风”、“面神经炎”、“歪嘴风”等,是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一般症状是口眼歪斜。

面瘫是临床常见病,各国文献报道发病率在30-70/10万人口/年,中国人中得过面瘫的患者有千万,每年新发面瘫患者在40万人以上。何年龄都能患面瘫。不算新生儿产钳夹伤,患者中最小的刚出生29天,最大的91岁。但是40岁左右发病多一些。在京津地区70岁左右的老人也易患此病,男女发病比例约为1:1。面瘫病发率是很高的,尤其是在冬季,由于冬季是个天气多变且干燥的季节,也是各种疾病高发的季节,所以,面瘫也就很容易病发。

现代医学认为对本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大多数认为是因病毒感染和寒冷刺激使供应神经的血管因刺激发生痉挛,缺血,水肿,又因受周围狭长骨质神经管所限,使面神经受压而发生。

西医治疗贝尔氏面瘫主要是药物和手术两种方法,其中药物治疗争议较多的是激素的使用问题,但实际上,在扩血管药和神经营养药物之外,早期大量使用类固醇类药物(SD)几乎已经成为广泛流行的方法。Kinishi等通过多例病例治疗观察认为,应用SD疗效较好。与使用维生素和扩血管药物相比,应用SD治疗的完全性的贝尔氏面瘫87%完全恢复,而进行维生素和扩血管药治疗者,只有68%被治愈。手术治疗面瘫一般在早期就实施手术,手术中需术者将病人的脑膜和脑向颅内压入,病人术后还需要在ICU病房监护一天。这种手术疗法对技术和设备要求都十分的高,且价格昂贵,很难在临床上广 泛推广,其不足之处在于手术风险大,治疗费用高,会给患者带来手术的痛苦,效果常不理想。

中医中针刺、灸法、熨法、外擦药物等为常用之法,近代又丰富了电针、穴位注射、综合疗法等多种针灸方法,治疗面瘫疗效较好,被广泛地运用于临床实践。目前市场上尚无成药上市治疗面瘫,面瘫合剂可以有效的代替传统中药煎服,可以免除煎药麻烦,便于携带,即方便又有效。鉴于如此高的发病率,年龄的广覆盖率,以年轻上班族占主要人群的现状,及目前市场传统中药煎服的不便之处,面瘫合剂能有效经济方便的解决许多病人的痛苦,而且相比传统煎药方式更廉价简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治疗面瘫的祛风牵正合剂,具有治疗效果显著、治疗周期短、无毒副作用、携带方便等特点。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治疗面瘫的中药组合物,由下列重量份的原料药组成:

防风8-12份、白芷8-12份、荆芥8-12份、羌活8-12份、薄荷8-12份、金银花13-17份、连翘13-17份、板蓝根13-17份、芦根18-22份、柴胡4-8份、炙甘草8-12份、白僵蚕8-12份、陈皮4-8份、炒二芽各13-17份。

优选地,所述的治疗面瘫的中药组合物,由下列重量份的原料药组成:

防风10份、白芷10份、荆芥10份、羌活10份、薄荷10份、金银花15份、连翘15份、板蓝根15份、芦根20份、柴胡6份、炙甘草10份、白僵蚕10份、陈皮6份、炒二芽各15份。

其中,防风:祛风解表,胜湿止痛,解痉止痒。

白芷:性温,味辛,归肺、脾、胃经,具有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鼻窍,燥湿止带,消肿排脓的功效,主治头痛,眉棱骨痛,齿痛,鼻渊,寒湿腹痛,肠风痔漏,赤白带下,痈疽疮疡,皮肤燥痒,疥癣等证。

荆芥:发表散风,透疹,属解表药下属分类的辛温解表药。

羌活:用于阳痿遗精,遗尿尿频,腰膝冷痛,肾虚作喘,五更泄泻;外用治白癜风,斑秃;外感风寒、头痛无汗、油印寒湿痹、风水浮肿、疮疡肿 毒。

薄荷:是辛凉性发汗解热药,治流行性感冒、头疼、目赤、身热、咽喉、牙床肿痛等症。外用可治神经痛、皮肤瘙痒、皮疹和湿疹等。

金银花:性寒,味甘,入肺、心、胃经,具有清热解毒、抗炎、补虚疗风的功效,主治胀满下疾、温病发热,热毒痈疡和肿瘤等症。

连翘:性味苦,凉。归入心、肝、胆经。主治清热,解毒,散结,消肿。治温热,丹毒,斑疹,痈疡肿毒,瘰疬,小便淋闭。

板蓝根:性寒,味先微甜后苦涩,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消斑、利咽止痛之效。

芦根:性味:甘,寒。归肺经、胃经。用于热病烦渴、胃热呕吐、肺热咳嗽、肺痈吐脓、热淋涩痛。

柴胡:味辛、苦,性微寒。归肝、胆、肺经。用于和解表里,疏肝解郁,升阳举陷,退热截疟。

炙甘草:味甘,性平,无毒。功能主治: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气力,解毒,久服轻身延年。生用泻火热,熟用散表寒,去咽痛,除邪热,缓正气,养阴血,补脾胃,润肺。

白僵蚕:味辛、咸,性平,归肝、肺、胃经,具有祛风解痉,化痰散结,清热解毒燥湿的功效,主治惊风抽搐,咽喉肿痛,颌下淋巴结炎,面神经麻痹,皮肤瘙痒等证。

陈皮:归肺、脾经。用于脘腹胀满,食少吐泻,咳嗽痰多。

炒二芽:其中炒麦芽,主治食积不消,脘腹胀痛,脾虚食少,乳汗郁积,乳房胀痛,妇女断乳。其中炒谷芽甘,温,入脾、胃经,治宿食不化,胀满,泄泻,不思饮食。

本实用新型认为,面瘫是络脉空虚、风邪入中、气血痹阻而发生口眼歪斜。面瘫合剂中防风辛温发散,可疏解在表之邪,白芷、荆芥、羌活气味皆升,可疏解在表之邪,“主肌表八风贼邪”,“治贼风,口面邪”,四药合而为君。金银花、连翘、板蓝根、薄荷、芦根清热解毒,疏散风热,凉血的作用, 白僵蚕具有走窜通经,化痰止痉,能祛络中之风的功效,柴胡具有升举阳气,七药合用通达颜面脉络气血,诸药共担臣药之职。陈皮、炒二芽能理气和胃,促进气血运行,合用共为方中之佐。

本实用新型方药中以大量祛风之剂祛除面部表邪,主要功效是祛风散邪,通经活络,且主治面瘫病,尤其治疗面瘫急性期外邪袭表,表邪未解之症。本实用新型以经典理论为本,以临床疗效为根,面瘫合剂在多年治疗面瘫病的过程中所总结的精华方药,对于治疗各种证型的面瘫均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本实用新型选用天然中草药,用于治疗面瘫见效快,具有疗效确切,无毒副作用,成本低,疗程短,治愈率高的特点。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由上述治疗面瘫的中药组合物制成的祛风牵正合剂,所述祛风牵正合剂包括口服液、片剂、胶囊剂、丸剂等,优选剂型为口服液,一日三次,分早中晚三次服用。

本实用新型的中药组合物可以制备成多种剂型。例如,将煎煮后的药液杀菌消毒后装袋,制成口服液;或者将煎煮后的药液进行浓缩,烘干后,加入医学上可接收的辅料,然后制成片剂、胶囊剂、丸剂等。

所述医学上可接收的辅料包括淀粉、糊精、羧甲基纤维素钠、聚乙二醇、磷酸氢钙、海藻酸钠、山梨酸钾等、蔗糖粉。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所述祛风牵正合剂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煎煮后的药液杀菌消毒后装袋,制成口服液;或者将煎煮后的药液进行浓缩,烘干后,加入医学上可接收的辅料,然后制成片剂、胶囊剂、丸剂、口服液、颗粒剂等。

优选的,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A、各中药成分按原料:水的重量比1:30-50加水分别煎煮三次,每次各20分钟;

B、合并各药液,滤渣;

C、将滤液减压浓缩至相对为密度为1.2—1.35的稠膏,减压干燥,

D、在干燥后的稠膏中加入医学上可接收的辅料,制粒,干燥;

E、根据制剂剂型需要制备成所需剂型。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所述中药组合物在制备治疗面瘫药物中的应用。

本实用新型的中药组合物以7天为一个疗程,根据面瘫病情的严重程度,治疗1个、2个、3个或4个疗程。

根据本实用新型治疗面瘫的中药组合物,各原料之间相互配合、协调,对治疗面瘫具有很好的疗效。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中药组合物制成的口服液,稳定性好,生物利用度高,治疗周期短,见效快,治愈率高。

本实用新型祛风牵正合剂的设备包括壳体、进料管、漏斗、控流开关、第一扩流罩、第二扩流罩、透气管、储膏池、泵体、喷头;

所述壳体顶部设有进料管,所述进料管的出料口正对壳体的底部,进料管下侧设有与壳体固定连接的漏斗,所述漏斗包括位于上侧的圆柱筒和位于下侧的第一圆台筒,漏斗底部设有滤网,所述第一圆台筒的为上大下小的圆台形,所述圆柱筒和第一圆台筒之间设有控流开关,所述控流开关用于控制进料管的打开和关闭,所述漏斗的底部与其连通有第一扩流罩,所述第一扩流罩为上小下大的圆台形,第一扩流罩下部固定有第二扩流罩,所述第二扩流罩为上小下大的圆台形,所述第一扩流罩的侧面的倾斜度大于第二扩流罩的侧面的倾斜度,第二扩流罩的外端面与壳体的内圆周面固定,所述壳体底部设有通孔,所述通孔正对储膏池,所述储膏池的2/3高度的位置设有泵体,所述泵体通过连接管与喷头连接,所述喷头位于壳体内且位于第二扩流罩的正下方,喷头下侧设有透气管,所述透气管与壳体固定,所述透气管的透气口位于壳体的外侧,所述透气管自上向下倾斜;

所述第一扩流罩、第二扩流罩由外至内包括由304不锈钢制成的外层、由控温装置制成的中层、由碳纤维制成的内层,所述控温装置包括外罩、摩擦生热部和连接片;所述摩擦生热部包括电机和包裹在电机的输出轴的羊皮;

所述外罩具有用于外层和内层之间;多根所述摩擦生热部固定安装在所述外罩内,所述摩擦生热部的羊皮的外表面通过乳胶与壳体的内表面固定;所述外罩内设置有至少三个用于容纳所述摩擦生热部的发热槽;所述摩擦生 热部羊皮的靠近输出轴的端部的一端设置有与输出轴直接接触的螺母,所述螺母通过平垫圈、弹簧垫圈与壳体连接;所述连接片为铜片。

本实用新型通过上述摩擦生热部可使第一扩流罩、第二扩流罩发热并产生震动,从而带动壳体震动,使雾化后附着在壳体内表面的药膏流入储膏池内。本实用新型通过上述结构可将合并好的药液倒入进料管,进料管通过漏斗可进行滤渣,然后利用第一扩流罩和第二扩流罩对药液进行干燥、浓缩,并且,利用泵体将分层析出的多余的水分通过喷头进行二次干燥,从而使药液变成膏体。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喷头在壳体内进行的二次干燥,可最大限度地避免药液的挥发,从而提高出药率,降低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祛风牵正合剂的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治疗面瘫的中药组合物作详细说明。但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以下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示例,而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在本实用新型中,若非特指,所有的份、百分比均为重量单位,所有的设备和原料等均可从市场购得或是本行业常用的。下述实施例中的方法,如无特别说明,均为本领域的常规方法。

一、中药组合物的制备

实施例1

(1)取如下重量的中药原料

防风10g、白芷10g、荆芥10g、羌活10g、薄荷10g、金银花15g、连翘15g、板蓝根15g、芦根20g、柴胡6g、炙甘草10g、白僵蚕10g、陈皮6g、炒二芽各15g。

(2)取上述重量的原料药,加水煮20分钟,煮三次合并滤液,浓缩制得口服液。

实施例2

(1)取如下重量的中药原料

防风8g、白芷8g、荆芥12g、羌活12g、薄荷8g、金银花13g、连翘17g、板蓝根17g、芦根18g、柴胡8g、炙甘草8g、白僵蚕8g、陈皮4g、炒二芽各15g。

(2)取上述重量的原料药,加水煮20分钟,煮三次合并滤液,浓缩制得口服液。

实施例3

(1)取如下重量的中药原料

防风12g、白芷10g、荆芥12g、羌活8g、薄荷8g、金银花17g、连翘17g、板蓝根13g、芦根22g、柴胡4g、炙甘草12g、白僵蚕8g、陈皮6g、炒二芽各17g。

(2)取上述重量的原料药,加水煮2小时,然后过滤,制得口服液。

本实用新型的制剂不限于上述的口服液,并可以制成其他剂型,例如,将煎煮后的药液进行浓缩,烘干后,加入医学上可接收的辅料,然后制成片剂、胶囊剂、丸剂、颗粒剂等。

二、药效实施例

为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中药组合物的效果,利用实施例1制备的口服液对面瘫患者进行治疗。

本实用新型制备的祛风牵正合剂主要用于周围性面瘫,其症状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及疗效标准》,临床表现为口眼斜,口角流涎,患侧额纹、鼻唇沟消失或变浅,眼睑闭合不能,或伴有乳突区压痛、外耳道疱疹等。具体临床资料参见下述内容。

一、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200例患者来源于湖北省中医院针灸科,均为2008年10月—2012年12月收治的处于急性期的周围性面瘫患者。将其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100例,男52例,女48例;年龄26~52(37.57±10.72)岁;病程1~5d。对照组100例,男44例,女56例;年龄31~56(39.70±11.08)岁,病程1~7d。其中治疗组中门诊病人54例,住院病人46例,对照组门诊病人48人,住院病人52人。经统计学分析,2组患者的年龄、病程、病情程度、门诊及住院人数等一般资料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均>0.05),具有可比性。

2、面瘫的诊断标准

(1)西医诊断标准

(a)起病突然;

(b)患侧眼裂大,眼睑不能闭合,流泪,额纹消失,不能皱眉;

(c)患侧鼻唇沟变浅或平坦、口角低并向健侧牵引;

(d)定位诊断:损害在面神经管内,除面肌瘫痪外,可有舌前2/3味觉障碍、听觉过敏等。

(2)中医辨证分型

(a)风邪客于经络:突然口眼歪斜,可伴有恶风、发热、汗出或无汗,肢体拘紧、关节酸痛,耳下有压痛等兼证。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紧或浮数。

(b)风痰入络,经脉阻滞:口眼歪斜,目不能闭,口角流涎,常伴有肢体麻木、头晕恶心、咳吐痰沫或胸脘痞满,腹痛呕吐。舌质淡,苔白腻或白滑,脉弦或滑。

(c)气血两亏,脉络瘀阻:先口角麻木,继则口眼歪斜,头昏无力,面色无华,短气懒言,心悸汗出。舌质淡,苔薄白,脉细无力。

3、纳入标准

(1)符合以上诊断标准,且定位诊断在面神经管内的患者(除面肌瘫痪外,还有患侧舌前2/3味觉的减退,用五味瓶法检查);

(2)年龄在16---65岁的患者;

(3)病程在7天以内,且就诊前未进行有效治疗的患者;

(4)H—B面神经功能分级在Ⅳ级和V级水平,且Sunnybrook(多伦多)面神经功能评分在20--40分的患者。

4、排除标准

(1)不符合诊断标准,或病位在面神经管外(仅有面肌瘫痪)或属于Hunt综合征的患者;

(2)继发于中耳炎、腮腺炎、肿瘤等疾病的周围性面瘫的患者:

(3)年龄小于16岁或大于65岁的患者;

(4)病程在7天以上,或就诊前曾接受过有效治疗的患者:

5H-B面神经功能分级在I~III级水平,或Sunnybrook(多伦多)面神经功能评分在小于20分或大于40分的患者。

(5)除其他严重心血管、脑血管、肝、肾、肺和造血系统等严重疾病和精神病及产褥期的患者;

(6)除激素的慎用或忌用症:未控高血糖、消化道溃疡、活动性结核、癫痫、骨质疏松、角膜溃疡、广泛溃疡、真菌感染、耐药菌感染等患者。

5、剔除标准

(1)已纳入并已分组,但治疗过程中出现疱疹,诊为Hunt综合征者;

(2)已纳入并已分组,后确诊为继发于其他疾病(如中耳炎、肿瘤等)的周围性面瘫:

(3)已纳入并已分组,因为各种原因未能按规定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而导致无法进行科学的疗效判定者。

6、脱落标准

(1)符合纳入标准并已分组,但因各种原因未完成本治疗观察者,如针刺期间出现晕针者,疗效观察记录不完整者;

(2)依从性差、发生严重不良事件或反应者;

(3)不予合作,自行退出者。

二、研究方法

将200例患者来源于湖北省中医院针灸科,均为2008年10月—2012年12月收治的处于急性期的周围性面瘫患者,按上诉诊断标准纳入,随机分 为两组,两组患者均给予营养神经、改善循环等针灸科常规治疗。营养神经药物选用腺苷钴胺1mg,肌肉注射。改善循环药物选用注射用红花黄色素注射液150mg,静脉点滴。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同时服用面瘫合剂,每次15ml,每日三次。对照组为营养神经、改善循环,针灸常规治疗。2组均以7d为1个疗程,4个疗程结束后评定其疗效。患者若在评定疗效前痊愈,则提前终止治疗。

三、疗效评定标准

根据《临床常见疾病诊疗标准》对治疗后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

痊愈:面肌运动完全正常,双侧额纹鼻唇沟等对称,无任何不适感。

显效:面肌运动较前明显好转,闭目及鼓腮基本正常,进食无碍,但用力做表情动作时双侧面纹稍有不对称;

好转:面肌运动较治疗前可见好转,但双侧面纹明显不对称或闭目、进食功能障碍;

无效:治疗前后无明显改善。

数据处理和统计

四、数据管理

1、数据管理

(1)所有入选病例均必须完成病例观察表。

(2)对所有经筛选合格而进入本试验并填写了知情同意书的患者,均须认真、详细记录观察表中的所有项目,不得遗漏。

2、数据处理

临床试验工作结束后,将数据库交统计分析人员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分析结果,交本试验的主要研究者写出研究报告。

3、统计分析

不同治疗组各次就诊的计数资料采用频数(构成比)进行统计描述。两组 治疗前后的变化采用X2检验,采用SPSS 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临床症状改善的总有效率,采用四格表X2检验,α=0.05为检验水准。治疗结果见下组疗效比较例(%)

脱落分析:两组总脱落率和由于不良事件而脱落率的比较将采用X2检验。

表1,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结果比较

表2,两组间治愈例数的比较

经X2检验,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治愈率优于对照组。

五、具体病例

病例1:姜某,男,38岁,患者患面瘫病已8天,针炙6天后,同时服用本实用新型中药1疗程,症状明显好转,针炙与服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制剂,每日3次,每次15ml,15天后痊愈,随访1年未复发。

病例2:黄某,女,29岁,生产后仍在哺乳中,发病前三天于后背刮痧,后觉睡前右侧面部神经抽动,眼皮跳动,嘴唇上挑,夜间睡觉右耳根疼痛,胀痛难忍难以入眠,晨起后自觉右侧面部肌肉活动缓慢、肌肉僵硬不受控,颈项、腰、后背酸痛,略有乏累、心情低落,便调。发病2日后来诊我处,诊为正虚邪中型面瘫,经口服本实用新型药物治疗一个疗程后痊愈。随访一 年未复发。

病例3:胡某,女,47岁,因工作压力大,1月前出现面瘫,有局部受风寒侵袭史,突然口角流涎、斜,味觉减退,听觉过敏,眼睑闭合不全,后经服用本实用新型药物2疗程症状减轻,共用4疗程,症状消除。随访,未复发。

如图1所示,制备上述的补肾壮腰膏的设备,包括壳体108、进料管101、漏斗102、控流开关103、第一扩流罩104、第二扩流罩105、透气管107、储膏池109、泵体111、喷头106;

所述壳体108顶部设有进料管101,所述进料管101的出料口正对壳体108的底部,进料管101下侧设有与壳体108固定连接的漏斗102,所述漏斗102包括位于上侧的圆柱筒和位于下侧的第一圆台筒,漏斗102底部设有滤网,所述第一圆台筒的为上大下小的圆台形,所述圆柱筒和第一圆台筒之间设有控流开关103,所述控流开关103用于控制进料管101的打开和关闭,所述漏斗102的底部与其连通有第一扩流罩104,所述第一扩流罩104为上小下大的圆台形,第一扩流罩104下部固定有第二扩流罩105,所述第二扩流罩105为上小下大的圆台形,所述第一扩流罩104的侧面的倾斜度大于第二扩流罩105的侧面的倾斜度,第二扩流罩105的外端面与壳体108的内圆周面固定,所述壳体108底部设有通孔,所述通孔正对储膏池109,所述储膏池109的2/3高度的位置设有泵体111,所述泵体111通过连接管与喷头106连接,所述喷头106位于壳体108内且位于第二扩流罩105的正下方,喷头106下侧设有透气管107,所述透气管107与壳体108固定,所述透气管的透气口110位于壳体108的外侧,所述透气管107自上向下倾斜;

所述第一扩流罩104、第二扩流罩105由外至内包括由304不锈钢制成的外层、由控温装置制成的中层、由碳纤维制成的内层,所述控温装置包括外罩、摩擦生热部和连接片;所述摩擦生热部包括电机和包裹在电机的输出 轴的羊皮;

所述外罩具有用于外层和内层之间;多根所述摩擦生热部固定安装在所述外罩内,所述摩擦生热部的羊皮的外表面通过乳胶与壳体的内表面固定;所述外罩内设置有至少三个用于容纳所述摩擦生热部的发热槽;所述摩擦生热部羊皮的靠近输出轴的端部的一端设置有与输出轴直接接触的螺母,所述螺母通过平垫圈、弹簧垫圈与壳体连接;所述连接片为铜片。

本实用新型通过上述摩擦生热部可使第一扩流罩104、第二扩流罩105发热并产生震动,从而带动壳体108震动,使雾化后附着在壳体108内表面的药膏流入储膏池109内。

本实用新型通过上述结构可将合并好的药液倒入进料管101,进料管通过漏斗可进行滤渣,然后利用第一扩流罩104和第二扩流罩105对药液进行干燥、浓缩,并且,利用泵体111将分层析出的多余的水分通过喷头106进行二次干燥,从而使药液变成膏体。值得一提的是,通过喷头106在壳体108内进行的二次干燥,可最大限度地避免药液的挥发,从而提高出药率,降低生产成本。

优选地,所述滤网采用聚乙烯渔网制备工艺,滤网包括配料、熔融挤出、冷却预牵伸、牵伸定型、收卷、制线、织网,

其包括如下步骤:将超高分子量锗烷和高分子量聚烯烃按比例掺入丁晴橡胶树脂母料,母料基料为丁晴橡胶树脂,超高分子量锗烷含量2%~7%,高分子量丁晴橡胶含量6%~9%,按比例共混的耐磨母粒与丁晴橡胶树脂按重量比例进行配料,耐磨母粒的重量是丁晴橡胶重量的7%~10%,配制好的混合料搅拌均匀通过塑料挤出机熔融挤出,熔融挤出的纤维放入温度50~80℃水槽中冷却,预牵伸倍数7~9倍,冷却后的单丝纤维进行牵伸,牵伸温度为130℃~170℃,牵伸倍数15~19倍,牵伸过的单丝进行定型,定型温度为150℃~210℃,回缩率为7%~10%,定型过的单丝纤维在收卷机上以收卷张力300±30cN、卷取速度220米/分~250米/分卷取,将单丝制成捻度336~416捻/米、直径为10mm~15mm网线,然后用该网线纺制成网状体。

由于药膏带有一定的酸性,在加热后容易腐蚀滤网,本实用新型通过上述材质的滤网可抗腐蚀,提高其使用寿命,避免其残渣污染药膏、药剂。

优选地,所述泵体111内靠近入口设有一中间板,所述中间板与活塞之间的泵壳内设有一套筒,所述套筒与中间板之间形成封闭的腔体,所述套筒上转动安装有一连接轴,所述连接轴贯穿所述腔体,所述连接轴一端穿出所述套筒,另一端穿出所述中间板,位于所述腔体内的所述连接轴上固定安装有一连接盘,所述腔体内位于所述中间板与连接盘之间设有一浮动盘,所述浮动盘与中间板之间设有一压盘,所述压盘设有螺杆,所述螺杆穿出所述中间板且与所述中间板螺纹连接,所述压盘与浮动盘之间设有若干压缩弹簧,在所述压缩弹簧作用下,所述浮动盘与所述连接盘端面相抵,所述连接轴上固定安装有一叶轮,所述叶轮穿过所述浮动盘和所述中间板,所述叶轮上环形阵列有若干径向布置的叶片,相邻两所述叶片之间形成进料通道,所述进料通道与所述入口相连通,所述浮动盘与连接盘之间形成流通间隙,所述套筒上设有若干与所述流通间隙位置相对应的通孔,所述通孔通过所述流通间隙与所述进料通道相连通;所述连接轴穿出所述套筒的一端通过将所述活塞的往复运动转换为驱动所述连接轴转动的动力转换机构连接所述活塞,所述套筒的外表面滑动安装有一用于封堵所述通孔的套筒,所述套筒通过一连杆连接所述活塞;所述套筒与活塞之间的所述泵壳上设有一出口,所述出口连接一受控于所述活塞的球阀。

本实用新型通过上述结构可使泵体能够抽吸起水和半粘稠的药膏,从而方便其输送到喷头106处。

优选地,所述泵体喷头106包括喷头壳体,所述喷头壳体内设有喷头入水口、中液管、第二水管、第一圆台雾化喷嘴、中雾化腔和第二圆台雾化喷嘴,所述第一圆台雾化喷嘴的出口与中雾化腔连通,所述中雾化腔通过螺旋水管与第二圆台雾化喷嘴的进口连通,所述螺旋水管的中部连接有发散通孔,所述喷头壳体设有用于控制喷头入水口仅与中液管连通或同时与中液管和第 一圆台雾化喷嘴连通的入水口开关、用于控制中液管分别与第二水管和发散通孔连通或断开的出水口开关;

所述入水口开关包括活动连接地安装于喷头壳体中的喷射切换杆,所述喷射切换杆设有通过活动连接于连通喷头入水口与中液管的第一切换孔以及通过活动使喷头入水口同时与中液管和第一圆台雾化喷嘴连通的第二切换孔和第一雾化槽孔;所述出水口开关包括活动连接地安装于喷头壳体中的雾化程度调节切换杆,所述雾化程度调节切换杆设有通过活动仅连通中液管与第二水管的第三直射槽孔、通过活动仅连通中液管与发散通孔的第二雾化槽孔以及通过活动断开中液管的密封垫圈;

所述喷射切换杆和雾化程度调节切换杆均设有活动限位槽,所述喷头壳体上设有插设于各活动限位槽中的限位杆。

本实用新型可根据水和药膏的不同比例,切换不同的雾化程度,防止喷头封堵。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