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性使用无菌药液转移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16305阅读:1035来源:国知局
一次性使用无菌药液转移器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辅助用具,具体涉及一种在配药过程中使用的一次性使用无菌药液转移器。



背景技术:

患者在住院后,配药中心的医护人员每天需要按照医生开具的处方给患者配药。患者住院治疗所需药物一般有两种,口服药和输液用药。其中,输液用药一般是准备好相应的药品之后,然后进行配置,配置后通过输液器输送给患者。

在配药过程中,常用的药品为粉针剂和注射液。粉针剂在使用时,需要利用注射器先从注射液中抽取一定的液体,然后扎透粉针剂的瓶盖,注入到粉针剂中进行药物颗粒的溶解,溶解之后再回抽,注入到注射液中。

然而,粉针剂的瓶盖多为橡胶材质,而利用注射器穿过瓶盖的过程中,尖锐的针头容易从瓶盖上切下橡胶颗粒,导致药液中混入杂物;并且在药液的配置过程中,对于同一瓶粉针剂,需要注射器穿过两次,这也就增大了药物中混入杂物的几率。另外,当前的这种粉针剂配药过程效率也比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一次性使用无菌药液转移器,对粉针剂采用一次穿刺即可完成药液的溶解及转移过程,能有效地避免药液中混入杂物,使配药过程更加高效。

为了实现上述任务,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次性使用无菌药液转移器,包括:上连管以及与上连管连接的下连管,其中:上连管的端部设置有上穿刺部,上穿刺部的侧面设有斜口;下连管的端部设置有下穿刺部,下穿刺部的端部侧面开设有侧口;在下连管的外壁上设置有充气装置,当下穿刺部刺入粉针剂瓶中后,充气装置通过开设在下连管侧壁上的充气口向粉针剂瓶中充气,此时充气口位于粉针剂瓶内部。

进一步地,所述的上穿刺部为空心的圆锥形结构,上穿刺部上开设的斜口自上穿刺部端部的侧面延伸到上连管上。

进一步地,所述的上穿刺部的端部与上连管的轴心线之间有小于10°的夹角。

进一步地,所述的上连管、下连管的连接处设置有卡盘。

进一步地,所述的上连管的直径小于下连管的直径。

进一步地,所述的充气装置包括设置在下连管外壁上的固定台,固定台上方环绕下连管设置有弹性的压缩囊,压缩囊的上部连接一个套装在下连管上的压盘上。

进一步地,所述的压缩囊内的下连管侧壁上设置有进气口,在下连管侧壁内部开设有进气槽,进气槽的一端连接进气口,另一端连接所述的充气口;在固定台上开设有补气口,补气口中装有单向阀。

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技术特点:

1.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能直接将注射液与粉针剂瓶连接起来,建立液体流动通道,从而省略了注射器的使用,整个过程操作方便;

2.本实用新型只需对粉针剂瓶进行一次穿刺,即可完成药液的转移,避免反复穿刺可能造成的杂质混入药液中;

3.采用了泵压原理,能在不借助注射器的条件下,将溶解的药液导入到注射液袋中,从而为医护人员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辅助用具;

4.本实用新型作为一次性产品使用,安全方便,成本低廉。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纵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应用示意图;

图中标号代表:1—上穿刺部,2—斜口,3—上连管,4—卡盘,5—压盘,6—压缩囊,7—下连管,8—充气口,9—下穿刺部,10—侧口,11—进气口,12—补气口,13—进气槽,14—输液袋,15—粉针剂瓶,16—固定台。

具体实施方式

遵从上述技术方案,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一次性使用无菌药液转移器,包括:上连管3以及与上连管3连接的下连管7,其中:上连管3的端部设置有上穿刺部1,上穿刺部1的侧面设有斜口2;下连管7的端部设置有下穿刺部9,下穿刺部9的端部侧面开设有侧口10;在下连管7的外壁上设置有充气装置,当下穿刺部9刺入粉针剂瓶15中后,充气装置通过开设在下连管7侧壁上的充气口8向粉针剂瓶15中充气,此时充气口8位于粉针剂瓶15内部。

本实用新型的设计构思是提供一种能直接连接输液袋14与粉针剂瓶15的装置,并一次性完成粉针剂的溶解以及转移过程。传统的粉针剂瓶15如图3所示,粉针剂瓶15为玻璃瓶,上部有硬塑料密封盖,去掉塑料密封盖后是橡胶密封塞。一般的配药过程需要利用注射器穿过橡胶密封塞伸入到粉针剂瓶15内部。为便于配药过程,粉针剂瓶15在出厂密封时,内部抽为负压状态,这就有利于液体的进入。

本方案的主体结构包括由上至下依次设置的上穿刺部1、上连管3、下连管7以及下穿刺部9。其中,上穿刺部1用于穿透输液袋14的橡胶塞伸入到输液袋14内部与注射液接触,下穿刺部9用于穿透粉针剂瓶15的橡胶密封塞,这样就将输液袋14内部与粉针剂瓶15内部连通了起来。在负压的作用下,输液袋14中的注射液将自动流入到粉针剂瓶15内部,对粉针剂进行溶解。上连管3的直径小于下连管7的直径,以便于液体的快速导出。粉针剂溶解后,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将溶解后的药液又输送回输液袋14内部。为此,本方案在下连管7的外壁上设置了充气装置。充气装置可以不断地通过充气口8向粉针剂瓶15中充气,在这个过程中,粉针剂瓶15内的气压逐渐增大,由于存在着连管和穿刺部构成的、自粉针剂瓶15到输液袋14内部的通道,随着粉针剂瓶15内的压力不断增大,将大于输液袋14内部的压力,此时溶解后的药液在气压的作用下,将被压回到输液袋14的内部,由此一次性完成了药液的溶解与转移过程,避免了多次穿刺的繁琐操作及可能造成的问题。

如图1和图2所示,上穿刺部1为空心的圆锥形结构,上穿刺部1上开设的斜口2自上穿刺部1端部的侧面延伸到上连管3上。上穿刺部1的作用是穿透输液袋14的橡胶盖,并进行液体的引导。为此,其外形结构为圆锥形,但用于引导液体的斜口2不开在上穿刺部1的端部,否则容易进入橡胶屑。本方案中,斜口2开设在上穿刺部1的侧面上,是宽度基本一致的、细长型的开口。这种结构,不影响上穿刺部1的锐利程度,同时能更好地引导液体。斜口2自上穿刺部1延伸到连管上。考虑到上穿刺部1在穿刺时便于通过的问题,本方案中,上穿刺部1的端部与上连管3的轴心线之间有小于10°的夹角,如图1和图2中能明显地看出角度。更优地,这个夹角为3°~6°。设置偏斜的上穿刺部1端部的原因是,由于上穿刺部1的端部向一侧有几度的偏移,因此在穿刺过程中,能提供比没有偏移的端部更大的穿刺通道,便于后面直径较大部分的进入,同时这样也不会造成穿刺部位的撕裂,保证穿刺部位周围的密封性。上连管3、下连管7的连接处设置有卡盘4,这是为了防止下连管7过多地穿入到输液袋14内部,起到限位作用。

至于下穿刺部9,其外形结构也是圆锥形,在下穿刺部9端部的侧面上有侧口10,侧口10可以为一个或多个。侧口10与上面的斜口2不同,侧口10需要配合充气装置吸出粉针剂瓶15内的药液,因此其位置应尽量靠下。

本方案中提供了一种具体的充气装置结构,如图2所示:充气装置包括设置在下连管7外壁上的固定台16,固定台16上方环绕下连管7设置有弹性的压缩囊6,压缩囊6的上部连接一个套装在下连管7上的压盘5上。压缩囊6内的下连管7侧壁上设置有进气口11,在下连管7侧壁内部开设有进气槽13,进气槽13的一端连接进气口11,另一端连接所述的充气口8;在固定台16上开设有补气口12,补气口12中装有单向阀。

压缩囊6为弹性囊,为保持其弹性,其内部可以内衬有弹簧。压缩囊6的结构可以采用波纹管。其使用过程为,按下压盘5,压缩囊6中的气体顺着充气口8进入到粉针剂瓶15中,对粉针剂瓶15内部进行冲压;松开压盘5,补气口12向压缩囊6内部补充气体,压缩囊6在弹力的作用下恢复原来的形状,可以进行再次按压过程。补气口12中的单向阀只允许气体进入到压缩囊6中,这样在下压的时候,气体只能从进气口11进入。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