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有分体式剥离层结构的揿针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216267阅读:523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有分体式剥离层结构的揿针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医疗产品,具体涉及一种带有分体式剥离层结构的揿针。



背景技术:

针灸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将针具按照一定的角度插入患者体内,运用转动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对人体特定部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针灸主要包括毫针刺法、皮内针刺法、梅花针疗法等多种方法。

揿针疗法是传统医学(中医理论)和现代电化学原理结合的结果,具体而言是将揿针刺入皮内中,固定后能留置较长的一段时间,这时揿针会在皮下产生微电流,由此会改变局部电位差从而对身体产生刺激,影响并改变相应的皮下对应部位的神经以及组织的活动,以此产生治疗疾病的效果。作为刺入人体内部的一种治疗器具,揿针的清洁卫生的保持尤为重要,干净卫生的揿针不仅能防止细菌感染,也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传统的揿针在从包装盒拿出或者在使用时,难免碰到针体或者胶布,从而给针体和胶布带来了细菌,在揿针刺入体内进行治疗时,细菌也会随着针体进入体内或者随着胶布粘在皮肤表面,不仅影响了揿针的治疗效果,也有可能带来其它的危害。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在于提出一种带有分体式剥离层结构的揿针,该揿针中的剥离层可避免使用者在使用时触碰到揿针造成细菌感染,同时也对粘贴层进行了保护,防止粘贴层与包装盒直接接触导致粘贴性降低,该揿针在使用中,通过设有的剥离层可实现全过程的无菌操作。

为了达到上述的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带有分体式剥离层结构的揿针,包括针体、粘贴层和剥离层,针体一端固定在粘贴层上,剥离层包括手持部分和截留部分,手持部分和截留部分相邻边缘贴合并相对分离地连接在粘贴层的粘贴面上;剥离层中心设有针孔,针孔一部分位于手持部分,另一部分位于截留部分。

进一步,剥离层外边缘位于粘贴层的外侧,不仅能保护整个粘贴层的粘贴面,也能在使用揿针时避免手触碰待粘贴面造成细菌感染。

进一步的是,针孔的直径大于针体的直径。

作为优选,针体包括为一体的尾部、中部及穿刺部,尾部与中部之间呈折弯状,穿刺部上端与中部位于同一垂线上,下端为垂直向下延伸的自由端。

将穿刺部与中部之间设计为圆滑过渡结构,在针体刺入身体对应穴位时,不会有创痛感。

在上述方案上再次改进,可将穿刺部的自由端设计为松叶状,传统针体的穿刺部较宽且边缘渐变较快,呈松叶状的结构进一步减少了针体刺入体内的创痛感。

针体的尾部和中部之间折弯后呈倒“L”状,尾部固定在粘贴层上,中部垂直向下延伸。

尾部水平嵌入粘贴层上设有的固定层内,使得针体与粘贴层连接更为稳当。

固定层位于粘贴层的中心,且固定层外表面呈圆弧状;揿针刺入体内时,针体周围粘贴均匀,不易脱落,且用手指按入揿针时,外表面呈圆弧状的固定层给手指带来舒适感。

该揿针单独放置在一个包装盒里面,剥离层与包装盒内表面接触,避免了粘贴面与包装盒内表面接触影响粘贴面的粘贴效果且保证了粘贴层的清洁卫生。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揿针放在包装盒里面未使用时,剥离层与包装盒底面接触,避免粘贴层与包装盒直接接触影响了粘贴层的粘贴效果;使用者在使用揿针时,通过剥离层有效避免了手与揿针的针体或粘贴面直接接触造成细菌感染,影响了揿针的清洁卫生,保证了整个过程的无菌操作;该结构简单,且操作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完整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4的完整结构示意图;

图3是实施例1的仰视图;

图4是实施例2的仰视图;

图5是实施例3的仰视图;

图6是实施例1的针体结构图;

图7是实施例4的针体结构图。

图中:1、针体;1-1、尾部;1-2、中部;1-3、穿刺部;2、粘贴层;3、剥离层;3-1、手持部分;3-2截留部分;4、固定层;5、针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阐述。

实施例1

一种带有分体式剥离层结构的揿针,参阅附图1、3和6所示,包括针体1、粘贴层2和剥离层3,针体1一端固定在粘贴层2上,其特征在于:剥离层3包括手持部分3-1和截留部分3-2,手持部分3-1和截留部分3-2相邻边缘贴合并相对分离地连接在粘贴层2的粘贴面上;剥离层3中心设有针孔5,针孔5一部分位于手持部分3-1,另一部分位于截留部分3-2;该剥离层3为一种离型纸;在实施例1中,如附图3所示,手持部分3-1和截留部分3-2组成的剥离层3呈圆形,粘贴层2也可为圆形。

作为一种优化方案,剥离层3的直径大于粘贴层2的直径,不仅能保护整个粘贴层2的粘贴面,也能在使用揿针时避免手触碰待粘贴面造成细菌感染;优选该粘贴层2为无纺胶布,无纺胶布透气性良好、舒适性较强、防水且无致敏性,贴在皮肤表面不影响皮肤的伸缩性和运动。

作为一种优化方案,针孔5的直径大于针体1的直径。

作为一种优化方案,针体1包括为一体的尾部1-1、中部1-2及穿刺部1-3,尾部1-1与中部1-2之间呈折弯状,穿刺部1-3上端与中部1-2位于同一垂线上,下端为垂直向下延伸的自由端。

作为一种优化方案,穿刺部1-3与中部1-2之间呈圆滑过渡结构,在针体1刺入身体对应穴位时,不会有创痛感。

作为一种优化方案,穿刺部1-3的自由端呈松叶状,传统针体的穿刺部较宽且边缘渐变较快,呈松叶状的结构进一步减少了针体1刺入体内的创痛感。

作为一种优化方案,针体1的尾部1-1和中部1-2之间折弯后呈倒“L”状,尾部1-1固定在粘贴层2上,中部垂直向下延伸。

作为一种优化方案,尾部1-1水平嵌入粘贴层2上设有的固定层4内,使得针体1与粘贴层2连接更为稳当;固定层4为丙烯酸树脂体。

作为一种优化方案,固定层4位于粘贴层2的中心,且固定层4外表面呈圆弧状;揿针刺入体内时,针体1周围粘贴均匀,不易脱落,且用手指按入揿针时,外表面呈圆弧状的固定层4给手指带来舒适感。

作为一种优化方案,该揿针单独放置在一个包装盒里面,剥离层3与包装盒内表面接触,避免了粘贴面与包装盒内表面接触影响粘贴面的粘贴效果且保证了粘贴层2的清洁卫生。

实施例2

在实施例2中,如图4所示,将实施例1中手持部分3-1和截留部分3-2组成的呈圆形的剥离层3改为矩形,其中粘贴层2也可为矩形,并且剥离层3四边均位于粘贴层2四边的外侧,有利于满足不同使用者对于不同剥离层3的使用需求,同时不同形状的粘贴层2也可使得揿针在身体不同区域均能稳当的粘贴在体表。实施例2和实施例1其余部分相同,在此不作赘述。

实施例3

在实施例3中,如图5所示,将实施例1中手持部分3-1和截留部分3-2组成的呈圆形的剥离层3改为三角形,其中粘贴层2可为圆形、矩形等,并且剥离层3的三条边均位于粘贴层2边缘外侧,可满足不同使用者对于不同剥离层3的使用需求,并且不同形状的粘贴层2也能满足揿针适应身体的不同区域。实施例3和实施例1其余部分相同,在此不作赘述。

实施例4

在实施例4中,如图1和图7所示,将实施例1、实施例2或实施例3中针体1尾部1-1与中部1-2之间弯折呈倒“L”状改为:尾部1-1一端与中部1-2之间弯折呈倒“L”状,另一端自身弯曲形成一个圆环,这样增加了针体1嵌入固定层4中的体积,增加了整个揿针的稳定性,有利于增加埋针时间。实施例4和实施例1、实施例2或实施例3中其余部分相同,在此不作赘述。

在本实用新型中,针体的直径为0.2mm,相比传统的揿针较细,减少了创痛感,带来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根据不同患者的不同症状而言,针体1的长度主要有0.3mm、0.6mm、0.9mm、1.2mm、1.5mm五种规格,其中不同规格的针体1配有不同颜色的包装盒进行包装,方便根据不同的症状进行选择与使用;并且形状不一样的剥离层3所对应的包装盒的规格也不一样。

本实用新型在具体应用时,打开揿针的包装盒,用拇指和食指夹紧剥离层3的手持部分3-1和粘贴层2,手持部分3-1携带整个揿针与截留部分3-2分离,截留部分3-2停留在包装盒中,然后将揿针刺入已经消毒的皮肤上,将截留部分3-2对应的粘贴层2区域粘贴在皮肤上,然后去除剥离层3剩余的手持部分3-1,将粘贴层2全部压紧粘贴稳当在皮肤表面上即可。本实用新型中的剥离层3采用分体式结构,在使用时避免使用者触碰到针体1或者粘贴层2的胶面,保证了整个过程的无菌化操作,其中剥离层3的截留部分3-2分离后停留在包装盒内部,防止了环境的污染。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