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吸收性物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15174阅读:243来源:国知局
一种吸收性物品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卫生用品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吸收性物品。



背景技术:

现有的吸收性物品主要包括由上至下依次叠层设置的透液性面层、吸收体及不透液性底层,该吸收体用于吸收和保持人体排泄液,透液性面层用于与身体接触时提供舒适和干爽的感觉,同时允许液体自由通过,进入下层的吸收体,不透液性底层用于将吸收液体保持在吸收体中,从而防止被吸收的液体弄脏穿戴者的裤子。透液性面层一般由亲水无纺布及设于亲水无纺布横向两侧的疏水无纺布组成,亲水无纺布的长度一般比吸收体长且延伸至与不透液性底层等长,而比吸收体长的那一部分由于具有吸水效果,使用者在使用时有一部分的排泄液会被该处的亲水无纺布吸收,造成该处的潮湿感强,与皮肤接触,产生不舒适感,另外,所述吸收体一般是由上下层无纺布包裹吸收芯组成,结构较为复杂。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吸收性物品,解决现有技术的吸收性物品穿戴不舒适、结构较为复杂的缺陷。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吸收性物品,包括由上至下依次叠层设置的透液性面层、吸收芯、不透液性底层,所述透液性面层由亲水无纺布及设于亲水无纺布两侧的拒水无纺布组成,所述亲水无纺布的两侧边向下包裹住吸收芯,所述吸收芯的横向两侧边与拒水无纺布之间具有间隙,所述间隙为5~30mm,所述亲水无纺布与吸收芯的长度相等,所述吸收性物品具有前腰区和后腰区,位于前腰区与后腰区处所述透液性面层上设有拒水贴块,所述拒水贴块覆盖住靠近前腰区与后腰区的吸收芯。

进一步的改进是:所述拒水贴块包括一体连接的左、中、右区域,所述左右区域均设置在不透液性底层与拒水无纺布之间。

进一步的改进是:所述拒水贴块为拒水弹性贴块。

进一步的改进是:所述拒水弹性贴块由拒水无纺布上喷胶复合橡筋组成。

进一步的改进是:所述拒水弹性贴块为PU泡棉、弹性膜、弹性膜与无纺布复合、弹性无纺布中的任意一种。

进一步的改进是:所述拒水贴块为无弹性贴块,所述无弹性贴块为一层拒水无纺布或流延膜或流延膜与无纺布复合而成。

通过采用前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吸收性物品,亲水面层的两侧边直接向下延伸包裹住吸收芯,省略了传统的上下层包裹层,结构更为简单,在所述吸收芯的横向两侧边与拒水无纺布之间具有间隙,该间隙可用于储存排泄液,防止发生侧漏,亲水无纺布与吸收芯等长,与传统的吸收性物品相比,短了一段,传统的亲水无纺布的长度一般比吸收体长且延伸至与不透液性底层等长,在前腰区与后腰区处位于透液性面层上设有拒水贴块,该拒水贴块不吸水,且其盖住吸收芯,在使用时这两个区域的拒水贴块不吸收排泄液,与穿戴者接触的皮肤处不会产生潮湿感,穿戴较为舒适。进一步的,所述拒水贴块包括一体连接的左、中、右区域,所述左右区域均设置在不透液性底层与拒水无纺布之间,使得使用者腿部不与该拒水贴块直接接触,减少摩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具体实施例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借此对本实用新型如何应用技术手段来解决技术问题,并达成技术效果的实现过程能充分理解并据以实施。

实施例一

参考图1及图2,一种吸收性物品,包括由上至下依次叠层设置的透液性面层1、吸收芯2、不透液性底层3,所述透液性面层1由亲水无纺布11及设于亲水无纺布11两侧的拒水无纺布12组成,所述亲水无纺布11的两侧边向下包裹住吸收芯2,所述吸收芯2的横向两侧边与拒水无纺布12之间具有间隙,所述间隙为20mm,所述亲水无纺布11与吸收芯2的长度相等,所述吸收性物品具有前腰区和后腰区,位于前腰区与后腰区处所述透液性面层1上设有拒水弹性贴块4,所述拒水弹性贴块4覆盖住靠近前腰区与后腰区的吸收芯2,所述拒水弹性贴块4包括一体连接的左、中、右区域,所述左右区域均设置在不透液性底层3与拒水无纺布之间12。所述不透液性底层3由透气薄膜31及设于透气薄膜底面的疏水无纺布32组成。

实施例二

参考图3,本实用新型的拒水贴块4’的切长可延伸至与不透液性底层齐平处,在制备时,可以是两块拒水贴块复合在不同的吸收性物品,再从中间切分开。

其中,本实用新型中所述弹性贴块由拒水无纺布上喷胶复合橡筋组成,所述拒水弹性贴块也可以为PU泡棉、弹性膜、弹性膜与无纺布复合、弹性无纺布中的任意一种。所述拒水贴块也可以为无弹性贴块,所述无弹性贴块可为一层拒水无纺布或流延膜或流延膜与无纺布复合而成。所述吸收芯的横向两侧边与拒水无纺布之间的间隙在5~30mm均可实现本实用新型的目的。

尽管结合优选实施方案具体展示和介绍了本实用新型,但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不脱离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内,在形式上和细节上可以对本实用新型做出各种变化,均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