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呼吸机冷凝水的自动收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29067阅读:919来源:国知局
一种呼吸机冷凝水的自动收集装置的制造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呼吸机冷凝水的自动收集装置。



背景技术:

呼吸机普遍用于各种原因所致的呼吸衰竭、大手术期间的麻醉呼吸管理、呼吸支持治疗和急救复苏。在目前采用呼吸机常采用蒸汽湿化的方式进行加湿,由于湿化带来较多的积水,并汇集于呼吸回路中积水杯内,在常规操作和护理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1)冷凝水过多由于工作忙不能及时倾倒造成冷凝水反流到气道造成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2)积水杯与呼吸机螺纹管拧不紧导致患者低氧的发生;(3)痰液呛出造成螺纹管污染;(4)冷凝水倾倒容易倒在冷凝水桶外造成跌倒的发生和环境的污染。(5)细菌在冷凝水里续集,容易造成患者二次感染。因此亟待设计出一种辅助用于呼吸机的冷凝水收集处理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克服上述所存在的技术缺陷,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方便并及时对冷凝水进行处理,有助于避免或减少患者二次感染的呼吸机的冷凝水一次性收集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本技术方案为一种呼吸机冷凝水的自动收集装置,包括内置引流管、Y形引流管、积液收集瓶,其中Y形引流管的上部各端口分别与呈倒U形的内置引流管的出口端相连,所述内置引流管的进口端为U形弯曲部,所述Y形引流管的下部与积液收集瓶连接,Y形引流管的下部端口则伸入积液收集瓶,并设置有活瓣;所述积液收集瓶底部连接有排液管,在排液管上设有旋转开关。本技术方案中所采用的内置引流管利用利用虹吸原理可不断从积水杯中吸出冷凝水,并在重力的作用下通过Y形引流管引流并输送到积液收集瓶内,衣服人员只需要定时打开旋转开关对积液进行统一的排放处理。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易于制造,成本低廉,避免了反复对积水杯进行排液的操作处理,从而保证了呼吸机管路的密闭性,避免时造成患者肺泡塌陷,此外本装置能自动将冷凝水自积水杯中吸出,医护人员只需定时对于积液收集瓶进行统一处理即可,既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又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同时亦极大的避免了细菌在积水杯的滋生和续集,从而达到避免感染的目的。

本方案为其他优化与优选方式还包括:1、所述积液收集瓶上设有刻度,便于医护人员对收集积液的容量进行定量观察,有利于掌握积液的收集速度来规范积液收集瓶内积液进行统一处理的周期时间;2、所述积液收集瓶上设有挂钩或吊耳,有利于根据情况在不同的高低位置悬挂积液收集瓶,方便日常操作以及对积液的收集速度进行控制。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将通过例子并参照附图的方式说明,其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内置引流管前端U形弯曲部俯视图。

图中标记:内置引流管1、Y形引流管2、积液收集瓶3、积水杯4、排液管5、旋转开关6、活瓣7, U形弯曲部8。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详细的说明。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和图2中所示,本方案为一种呼吸机冷凝水的自动收集装置,包括内置引流管1、Y形引流管2、积液收集瓶3,呈倒U形的内置引流管2的进口端为U形弯曲部8,且水平布置于积水杯4内底部位置,而出口端则与Y形引流管2的上部端口相连,通常情况下呼吸机的吸入和呼出回路上各设置有一个积水杯4,因此每一个积水杯内均放置有内置引流管,且内置引流管1的管体于积水杯4接触性密封(管体自积水杯4中引出,管体外壁与自积水杯4引出的杯体顶部面接,且保持密封),即Y形引流管2的上部两个端口各自与独立的内置引流管连接,而Y形引流管2的下部则与积液收集瓶3连接,Y形引流管的下部端口则伸入积液收集瓶3内,并通过活瓣7的实现积液自Y形引流管2至积液收集瓶3的单向输入。当积水杯4内集聚管路凝结的冷凝水后,当冷凝水浸没内置引流管1的U形弯曲部8时,在虹吸原理的作用下积水杯4内的冷凝水会自动被吸入内置引流管1内,并自Y形引流管2的上部端口进入管内,并在重力的作用下引流到积液收集瓶3内,完成对积水杯4内不断形成的冷凝水的收集。为了定期对积液收集瓶3内的积液统一排放处理,在积液收集瓶3底部连接有排液管5,在管体上设有旋转开关6,通过开关完成积液的排放与处理。作为优化设计,在积液收集瓶3上设有刻度,便于医护人员对所收集积液的容量进行定量观察,以掌握瓶内积液进行统一处理的周期时间;此外为了根据情况在不同的高低位置悬挂积液收集瓶3,方便日常操作以及对积液的收集速度进行控制,在积液收集瓶3上设有挂钩或吊耳,有利于根据情况在不同的高低位置悬挂积液收集瓶,方便日常操作以及对积液的收集速度进行控制。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