瘫痪翻身床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612954阅读:445来源:国知局
瘫痪翻身床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床具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瘫痪翻身床。



背景技术:

卧床不能自理的瘫痪病人,由于长期卧床,容易发生褥疮,不利于恢复。现有的帮助瘫痪病人恢复的翻身床一般具有折叠、翻身等功能。然而而现有的翻身床存在着一些缺陷,例如:现有翻身床的翻身方式基本为瘫痪病人向左侧翻身时其右侧床板向上翻起而左侧床板不动,但是在翻起过程中由于左侧床板没有向上翻起并挡住病人,仅右侧床板向上翻起,往往只将病人推向左侧而没有完成翻身,即使完成翻身动作也是使病人位置过于靠向床边,不利于病人的护理。另外的一些现有技术,将床板设计为并列的三块床板,利用中间板协助瘫痪病人翻身,然而这种瘫痪翻身床结构复杂,成本较高,并且完成翻身动作不理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两个独立控制的手摇翻身机构的瘫痪翻身床。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瘫痪翻身床,其包括床架和置于床架上的床板,床板包括第一背板、第一腿板、第二背板和第二腿板,第一背板和第二背板并排设置于床架的床头一端,第一腿板和第二腿板并排设置于床架的床尾一端,第一背板与第二背板铰接,第一腿板与第二腿板铰接,第一背板沿床架宽度方向与第一腿板铰接,第二背板沿床架宽度方向与第二腿板铰接,瘫痪翻身床还包括用于驱动第一背板和第一腿板同时进行翻转的第一手摇翻身机构和用于驱动第二背板和第二腿板同时进行翻转的第二手摇翻身机构,第一手摇翻身机构和第二手摇翻身机构均设置于床板下方的床架上。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瘫痪翻身床还包括驱动第一背板和第二背板同时进行翻转的手摇背板升降机构,手摇背板升降机构设置于床板下方的床架上。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瘫痪翻身床还包括大便孔,大便孔设置于第一腿板和第二腿板连接处远离床尾一侧,大便孔下方的床架上配设挡板。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瘫痪翻身床还包括设置于床架宽度方向两端的第一护栏以及第二护栏。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瘫痪翻身床还包括设置于床架与床板之间的容置餐桌的托板槽。

在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中,上述瘫痪翻身床还包括适于放置于第一护栏以及第二护栏上之间的餐桌,餐桌包括餐桌面板以及设置于餐桌面板相对的两端的第一支撑板、第二支撑板,第一支撑板与第二支撑板均与餐桌面板滑动连接,第一支撑板底部以及第二支撑板底部分别设置有与第一护栏配合的第一卡槽、与第二护栏配合的第二卡槽。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瘫痪翻身床通过设置相互独立的第一手摇翻身机构和第二手摇翻身机构,可以实现当瘫痪病人向一侧翻身时,手摇第一手摇翻身机构,使得第一背板和第一腿板同时向上翻起,然后手摇第二手摇翻身机构,使得另一侧的第二背板和第二腿板同时向上翻起,挡住病人完成翻身,并且完成翻身动作之后能够使病人位置不过于靠向床边,从而有利于病人的护理。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应当理解,以下附图仅示出了本实用新型的某些实施例,因此不应被看作是对范围的限定,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相关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瘫痪翻身床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瘫痪翻身床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瘫痪翻身床的床板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瘫痪翻身床的传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瘫痪翻身床的餐桌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附图标记为:瘫痪翻身床100、床架110、床板120、第一手摇翻身机构130、第二手摇翻身机构140、手摇背板升降机构150、大便孔160、第一护栏170、第二护栏180、容置餐桌的托盘槽190、床头111、床尾112、床框113、第一背板121、第一腿板122、第二背板123、第二腿板124、合页114、合页115、合页116、合页117、第一摇把131、第一丝杆132、第一起升装置133、螺纹孔138、中心轴137、第一转轴134、第一连接件135、第一连杆136、第一滑动轮139、第一滑槽125、第二摇把141、第二丝杆142、第二起升装置143、螺纹孔148、第二转轴144、第二连接件145、第二连杆146、第二滑槽126、第二滑动轮149、第三摇把151、第三丝杆152、第三起升装置153、螺纹孔158、第三转轴154、第三连接件155、第三连杆156、第三滑动轮166、第四连杆159、第四滑动轮168、第三滑槽127、第四滑槽128、挡板161、滑动槽162、第一扶手171、多根第一护栏杆172、第一按钮173、第二扶手181、多根第二护栏杆182、第二按钮183、餐桌191、餐桌面板192、第一支撑板193、第二支撑板194、第一滑动杆195、第二滑动杆196、第一卡槽197、第二卡槽198。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实用新型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此外,术语“水平”、“竖直”、“悬垂”等术语并不表示要求部件绝对水平或悬垂,而是可以稍微倾斜。如“水平”仅仅是指其方向相对“竖直”而言更加水平,并不是表示该结构一定要完全水平,而是可以稍微倾斜。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照图1、图2,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瘫痪翻身床100,其包括床架110和安装于床架110上的床板120,第一手摇翻身机构130,第二手摇翻身机构140,手摇背板升降机构150,大便孔160,第一护栏170,第二护栏180,容置餐桌的托盘槽190。

床架110包括床头111,床尾112,床框113。

请参照图1、图3,床板120包括第一背板121,第一腿板122,第二背板123,第二腿板124。第一背板121和第二背板123并排设置于床架110的床头111一端,第一腿板122和第二腿板124并排设置于床架110的床尾112一端。第一背板121、第一腿板122、第二背板123和第二腿板124四块板共同组成了长方形的床板,用于病人躺卧。

第一背板121与第二背板123通过合页114铰接,第一腿板122与第二腿板124通过合页115铰接。第一背板121沿床架110宽度方向与第一腿板122通过合页116铰接,第二背板123沿床架110宽度方向与第二腿板124通过合页117铰接。

请参照图1、图4,第一手摇翻身机构130设置于床板120下方的床框113上,第一手摇翻身机构130包括第一摇把131、第一丝杆132以及第一起升装置133。

第一摇把131位于床尾112的下方,固定连接于第一丝杆132。第一丝杆132沿床架110长度方向设置,穿过床框113上设置的螺纹孔138,从而将第一丝杆132转动连接于床框113上。手摇第一摇把131,通过第一摇把131转动第一丝杆132,使得第一丝杆132与螺纹孔138螺纹配合,将第一丝杆132与螺纹孔138之间的旋转运动转换为第一丝杆132沿轴向的直线运动。

第一起升装置133包括第一转轴134、第一连接件135以及第一连杆136。第一转轴134套设于中心轴137的部分上,中心轴137固定连接于床框113沿宽度方向。

第一连接件135由两个能够控制方向转变的耳型连杆组成,第一连接件135一端与第一转轴134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第一丝杆132铰接。

第一连杆136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一转轴134上,另一端嵌设有第一滑动轮139,第一滑动轮139位于第一腿板122的底壁上设置的第一滑槽125内,第一滑槽125沿第一腿板122的长度方向设置,第一滑槽125的宽度大于第一滑动轮139的轴向宽度。

第一丝杆132沿轴向的直线运动带动第一连接件135绕第一转轴134在一定范围内转动,从而带动第一转轴134转动,固定连接于第一转轴134的第一连杆136也会在第一转轴134的带动下在一定角度范围内转动,从而第一连杆136与第一滑槽125的接触端会有相对于水平面进行升降运动,在此过程中,第一连杆136一端的第一滑动轮139在第一腿板122底壁的第一滑槽125中滑动,从而将作用力传递给第一腿板122,使得第一腿板122转动,并且第一腿板122转动时,由于第一腿板122和第一背板121铰接在一起,从而也会带动第一背板121相对于充当中间轴的合页114和合页115进行同步转动。

第二手摇翻身机构140设置于床板120下方的床框113上,第二手摇翻身机构140包括第二摇把141、第二丝杆142以及第二起升装置143。

第二摇把141位于床尾112的下方,固定连接于第二丝杆142。第二丝杆142沿床架110长度方向设置,从而将第二丝杆142转动连接于床框113上。通过第二摇把141转动第二丝杆142,使得第二丝杆142与螺纹孔148螺纹配合,将第二丝杆142与螺纹孔148二者之间的旋转运动转换为第二丝杆142沿轴向的直线运动。

第二起升装置143包括第二转轴144、第二连接件145以及第二连杆146。第二转轴144套设于中心轴137的剩余部分上,中心轴137固定连接于床框113沿宽度方向。

第二连接件145由两个能够控制方向转变的耳型连杆组成,第二连接件145一端与第二转轴144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第二丝杆142铰接。

第二连杆146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二转轴144上,另一端嵌设有第二滑动轮149,第二滑动轮149位于第二腿板124的底壁上设置的第二滑槽126内,第二滑槽126沿第二腿板124的长度方向设置,第二滑槽126的宽度大于第二滑动轮149的轴向宽度。

第二丝杆142沿轴向的直线运动带动第二连接件145绕第二转轴144在一定范围内转动,从而带动第二转轴144转动,固定连接于第二转轴144的第二连杆146也会在第二转轴144的带动下在一定角度范围内转动,从而第二连杆146与第二滑槽126的接触端会相对于水平面进行升降运动,在此过程中,第二连杆146一端的第二滑动轮149在第二腿板124底壁的第二滑槽126中滑动,从而将作用力传递给第二腿板124,使得第二腿板124转动,并且第二腿板124转动时,由于第二腿板124和第二背板123铰接在一起,从而也会带动第二背板123相对于充当中间轴的合页114和合页115进行同步转动。

手摇背板升降机构150设置于床板120下方的床框113上,手摇背板升降机构150包括第三摇把151、第三丝杆152以及第三起升装置153。

第三摇把151位于床尾112的下方,并且固定连接于第三丝杆152。第三丝杆152沿床架110长度方向设置,从而将第三丝杆152转动连接于床框113上。通过第三丝杆152与螺纹孔158的螺纹配合,转动第三摇把151时可以带动第三丝杆相对螺纹孔158转动,从而将第三丝杆152与螺纹孔158之间的旋转运动转换为第三丝杆152沿轴向的直线运动。

第三起升装置153包括第三转轴154、第三连接件155、第三连杆156以及第四连杆159。第三转轴154沿床框113宽度方向转动连接。

第三连接件155由两个能够控制方向转变的耳型连杆组成,第三连接件155一端与第三转轴154固定连接,另一端与第三丝杆152铰接。

第三连杆156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三转轴154上,另一端嵌设有第三滑动轮166,第三滑动轮166位于第一背板121的底壁上设置的第三滑槽127内,第三滑槽127沿第一背板121的长度方向设置,第三滑槽127的宽度大于第三滑动轮166的轴向宽度。

第四连杆159一端固定连接于第三转轴154上,另一端嵌设有第四滑动轮168,第四滑动轮168位于第二背板123的底壁上设置的第四滑槽128内,第四滑槽128沿第二背板123的长度方向设置,第四滑槽128的宽度大于第四滑动轮168的轴向宽度。

第三丝杆152沿轴向的直线运动带动第三连接件155绕第三转轴154在一定范围内转动,从而带动第三转轴154转动,固定连接于第三转轴154的第三连杆156和第四连杆159也会在一定角度范围内转动,从而第三连杆156与第三滑槽127的接触端会有相对于水平面进行升降运动,同时第四连杆159与第四滑槽128的接触端会有相对于水平面进行升降运动,在此过程中,第三连杆156一端的第三滑动轮166在第一背板121底壁的第三滑槽127中滑动,从而将作用力传递给第一背板121,同时第四连杆159一端的第四滑动轮168在第二背板123底壁的第四滑槽128中滑动,从而将作用力传递给第二背板123,由于第一背板121和第二背板123铰接在一起,从而会使第一背板121和第二背板123相对于充当中间轴的合页116和合页117的同步转动。

大便孔160设置于第一腿板122和第二腿板124连接处远离床尾112的一端。大便孔160下方的床框113上配设挡板161,床框113宽度方向上设置有滑动槽162,挡板161与滑动槽162滑动连接。瘫痪病人慢慢坐直,再将挡板拨开及放置便盆,瘫痪病人就可以解大便了。

请参照图2,第一护栏170设置于床框113的第一侧。第一护栏170包括第一扶手171、多根第一护栏杆172以及第一按钮173。每根第一护栏杆172的一端均与第一扶手171铰接,每根第一护栏杆172的另一端均与床框113铰接。第一按钮173设置于第一扶手171的一端。通过按压第一按钮173,能够使第一护栏170产生位移滑动,从而折叠收缩于床架110一侧。通过按压第一按钮173使第一护栏170实现折叠收缩功能的结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技术。

第二护栏180设置于床框113的第二侧。第二护栏180包括第二扶手181、多根第二护栏杆182以及第二按钮183。每根第二护栏杆182的一端均与第二扶手181铰接,每根第二护栏杆182的另一端均与床框113铰接。第二按钮183设置于第二扶手181的一端。通过按压第二按钮183,第二护栏180能够折叠收缩于床架110一侧。通过按压第二按钮183,能够使第二护栏180产生位移滑动,从而折叠收缩于床架110一侧。通过第二按钮183使第二护栏180实现折叠收缩功能的结构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技术。

请参照图2、图5,容置餐桌的托盘槽190设置于床框113和床板120之间,位于床尾112。餐桌191能够放置于第一扶手171和第二扶手181之间。餐桌191包括餐桌面板192以及设置于餐桌面板相对的两端的第一支撑板193、第二支撑板194。第一支撑板193通过第一滑动杆195与餐桌面板滑动连接,第二支撑板194通过第二滑动杆196与餐桌面板滑动连接。第一支撑板193底部以及第二支撑板底部分别设置有与第一扶手171配合的第一卡槽197、与第二扶手181配合的第二卡槽198。使用时,向外抽动第一支撑板193和第二支撑板194,然后分别卡套在第一扶手171和第二扶手181上。瘫痪病人可以慢慢坐起来,在餐桌上进餐。

瘫痪翻身床的装配:先将床架110的床头111、床尾112、床框113装配,再将第一背板121,第一腿板122,第二背板123和第二腿板124安装到床架110上,再将第一丝杆132安装于床框113,第一摇把131安装于第一丝杆132,第一丝杆132通过第一连接件135连接于第一转轴134,第一转轴134与第一连杆136连接,第一连杆136一端装配第一滑动轮137,第一滑轮137设置于第一滑槽125内。

再将第二丝杆142安装于床框113,第二摇把141安装于第二丝杆142,第二丝杆142通过第二连接件145连接于第二转轴144,第二转轴144与第二连杆146连接,第二连杆146一端装配第二滑动轮137,第二滑轮137设置于第二滑槽126内。

再将第三丝杆152安装于床框113,第三摇把151安装于第三丝杆152,第三丝杆152通过第三连接件155连接于第三转轴154,第三转轴154与第三连杆156和第四连杆159连接,第三连杆156一端装配第三滑动轮157,第三滑轮157设置于第三滑槽127内,第四连杆159一端装配第四滑动轮168,第四滑动轮168设置于第四滑槽128内。

再将挡板161装配于大便孔160下方的床框113上的滑动槽162上。

再将第一护栏170和第二护栏180装配于床框113的两侧。

最后将容置餐桌的托盘槽190固定连接于床框113上,完成瘫痪翻身床的装配。

使用瘫痪翻身床的翻身功能时:手摇第一丝杆132,使瘫痪翻身床一侧的第一背板121和第一腿板122同时翻折起来,此时再通过手摇第二丝杆142使瘫痪翻身床另一侧的第二背板123和第二腿板124同时翻折起来。当瘫痪病人需要翻身时,就可以实现向一侧翻身时,另一侧的床板整体也是向上翻起的,而不是水平的,如此一来,在翻起过程中另一侧向上翻起的床板能够挡住病人完成翻身,并且完成翻身动作之后能够使病人位置不过于靠向床边,从而有利于病人的护理。

当然,本实施例中第一手摇翻身机构130、第二手摇翻身机构140以及手摇背板升降机构150也可以替换为现有技术中的多孔杆和螺栓组成或其他机械传动装置和升降杆组成;第一背板121、第二背板123、第一腿板122、第二腿板124的连接关系,不限于合页方式,凡是所能实现本实用新型功能的连接方式,均应落于保护范围;第一滑动轮139、第二滑动轮149、第三滑动轮166、第四滑动轮168,也可以设置为能够实现点接触的球形结构;第一滑槽125、第二滑槽126、第三滑槽127、第四滑槽128,沿床板长度方向的距离也不限于本实施例所示,应当理解为能够实现第一连杆136、第二连杆146、第三连杆156、第四连杆159撑起相应床板可移动的距离均应落于本实施例保护范围;第一滑槽125、第二滑槽126、第三滑槽127、第四滑槽128,也可以设置为杆状结构、或条形板结构等。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瘫痪翻身床具有独立控制的两个手摇翻身机构,能够实现瘫痪翻身床两侧的床板同时翻折起来,而不需要先将一侧床板放平之后,再来反方向摇动手摇翻身机构,才能实现另一侧床板的翻折。从而使得瘫痪病人翻身时,实现完全翻身。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