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收性物品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281065阅读:292来源:国知局
吸收性物品的制造方法与工艺

本发明主要涉及生理用卫生巾、分泌物护垫、失禁垫、化妆用具等所使用的吸收性物品,即涉及在吸收体的肌肤侧表面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形成有在肌肤侧较高的吸收体的中高部的吸收性物品。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作为卫生护垫、生理用卫生巾、失禁垫等吸收性物品,公知有在聚乙烯片或者聚乙烯片叠层无纺布等不透液性背面片与无纺布或者透液性塑料片等透液性表面片之间夹设有由绵状纸浆等构成的吸收体的吸收性物品。

对这种吸收性物品也进行了很多改进,存在各种在吸收体的肌肤侧表面形成有在肌肤侧较高的吸收体的中高部的吸收性物品。例如,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一种生理用卫生巾50,即:如图5所示,在吸收体51的排血口对应区域具有向肌肤抵接面侧隆起的前方中高部52,并且在比与臀部沟对应的区域靠后方具有向肌肤抵接面侧隆起的后方中高部53。

另外,在下述专利文献2中公开一种吸收性物品,即:在吸收体的肌肤抵接面侧具有宽度比该吸收体的宽度窄且凸状地突出的中高部,该中高部由分别独立地设置于上述吸收性物品的前方部以及后方部的前方中高部与后方中高部构成。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5745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9-112864号公报

在上述专利文献1、2所记载的吸收性物品中,如图5所示,由于前方中高部52以及后方中高部53分别独立地在吸收性物品的前后分离设置,所以在它们之间,肌肤侧表面的高度形成为相对较低。这里,前方中高部52主要起到紧贴于穿戴者的体液排出部而迅速地吸收所排出来的体液的作用,后方中高部53主要起到将在肌肤表面与吸收性物品的表面之间的缝隙处沿着肌肤向后方流动的体液截流并吸收的作用。

虽然有时上述前方中高部采取增加纸浆量的对策以使得能够确保充分的吸收量,但因贴合性等的关系而向肌肤表面突出的突出高度受制约,从而不得不通过扩大前方中高部的宽度来确保充分的纸浆量。因此,存在前方中高部的两侧缘形成直至立体皱裥的附近的情况,从而成为被前方中高部吸收的体液容易附着于立体皱裥的构造。若体液附着于立体皱裥,则根据使用后的体液的扩散状况而给予穿戴者是不是已经产生了泄漏的不安感的担忧。

另外,在前方中高部与后方中高部的分离部分,由于吸收体的向肌肤侧突出的突出高度变低,所以吸收性物品的表面与肌肤表面的紧贴性降低,从而存在体液沿着肌肤向后方流动的担忧。若产生这样的沿着肌肤的体液的流动,则给予穿戴者对于泄漏的不安感,在此基础上,当在佩戴时产生吸收性物品的歪扭、偏移的情况下,无法利用后方中高部将流动至后方的体液截流并吸收,从而有产生泄漏的担忧。

并且,后方中高部在使用时与尾骨附近相碰而使穿戴者产生不适感。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本发明的主要课题在于提供一种可靠地防止泄漏、不会使穿戴者产生对于泄漏的不安感并且提高了佩戴感的吸收性物品。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作为技术方案1的本发明,提供一种吸收性物品,在透液性表面片与背面片之间夹设有吸收体,并且在上述吸收体的肌肤侧表面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形成有在肌肤侧较高的吸收体的中高部,

上述吸收性物品的特征在于,

上述中高部由如下部分构成:设置于包括穿戴者的体液排出部在内的区域的中高前方部;设置于包括穿戴者的臀部沟在内的区域的中高后方部;以及设置于在吸收性物品的前后方向上连接上述中高前方部与中高后方部的区域并且两侧缘向内侧收腰的中高收腰部,

上述中高前方部形成为在吸收性物品的前后方向上较长的纵长形状,两侧缘由在吸收性物品的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直线形成,全长等宽地形成,且其宽度被设为20~36mm,

上述中高后方部设置于从穿戴者的裆下侧的臀部沟所开始的位置起向后方至越过臀部沟的位置、臀部沟的终点位置或者臀部沟的中间位置为止的区域,且上述中高后方部的最大宽度被设为20~36mm,并且该中高后方部的最大宽度与上述中高前方部的宽度等宽地形成,

上述中高收腰部的两侧缘由在宽度方向外侧具有中心的弧状曲线形成,并且上述中高收腰部与上述中高前方部的边界设置于与穿戴者的会阴部对应的区域,该中高收腰部的最小宽度被设为10~20mm,并且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被设为上述中高前方部的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的45~75%。

在上述技术方案1记载的发明中,由与体液排出部对应的中高前方部、与臀部沟对应的中高后方部以及设置于在吸收性物品的前后方向上连接上述中高前方部与中高后方部的区域并且两侧缘向内侧收腰的中高收腰部构成吸收体的中高部。因此,通过在中高前方部与中高后方部之间设置中高收腰部,能够使被上述中高前方部吸收的体液遍及中高收腰部以及中高后方部的中高部整体扩散,从而体液被中高部高效地吸收,能够防止体液的泄漏。另外,由于被中高前方部吸收的体液遍及中高收腰部以及中高后方部的中高部整体扩散,利用中高部整体来确保充分的吸收容量,所以无需宽度宽地形成中高前方部,就能够抑制体液扩散至两侧部的立体皱裥附近。其结果,穿戴者难以产生对于泄漏的不安感。

上述中高前方部形成为在吸收性物品的前后方向上较长的纵长形状,两侧缘由在吸收性物品的前后方向上延伸的直线形成,并且全长等宽地形成,且其宽度被设为20~36mm,因此中高前方部容易紧贴于穿戴者的体液排出部,能够在中高前方部可靠地吸收体液,并且抑制体液在中高前方部沿宽度方向扩散,从而容易使体液向后方扩散。

上述中高后方部设置于从穿戴者的裆下侧的臀部沟所开始的位置起向后方至越过臀部沟的位置、臀部沟的终点位置或者臀部沟的中间位置为止的区域,且上述中高后方部的最大宽度被设为20~36mm,并且该中高后方部的最大宽度与上述中高前方部的宽度等宽地形成。由此,能够利用中高后方部来确保充分的吸收容量,从而能够充分吸收从中高前方部扩散了的体液。

上述中高收腰部的两侧缘由在宽度方向外侧具有中心的弧状曲线形成,并且上述中高收腰部与上述中高前方部的边界设置于与穿戴者的会阴部对应的区域。通过由在宽度方向外侧具有中心的弧状曲线形成两侧缘,来使体液在中高收腰部处向后方的扩散难以降低,并且中高收腰部容易沿着身体。

通过设置上述中高收腰部,来在连接中高前方部与中高后方部的部分也形成为向肌肤侧突出的中高部分,因此在体液排出部与臀部沟之间且在肌肤表面与吸收性物品表面之间不会产生缝隙,能够防止体液沿着肌肤流动。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体液的泄漏,不会使穿戴者产生对于泄漏的不安感。

并且,由于上述中高收腰部以两侧缘向内侧收腰的形状形成,所以该中高收腰部也无缝隙地进入身体的细沟、较小的凹部,从而体液难以沿着肌肤流动。

由于上述中高前方部与中高收腰部的边界设置于与穿戴者的会阴部对应的区域,所以中高收腰部能够紧贴于从会阴部至后方的肌肤表面,能够更进一步可靠地防止体液的泄漏。

由于上述中高收腰部的最小宽度被设为5mm~30mm,上述中高收腰部的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被设为上述中高前方部的在前后方向上的长度的45%~75%,所以中高收腰部能够可靠地紧贴于肌肤表面。

作为技术方案2的本发明,提供一种上述中高后方部形成为朝向吸收性物品的后侧而宽度逐渐变窄的细尖形状的技术方案1记载的吸收性物品。

在上述技术方案2记载的发明中,由于中高后方部形成为朝向吸收性物品的后侧而宽度逐渐变窄的细尖形状,所以中高后方部容易进入臀部沟,从而能够防止沿着臀部沟流动的体液泄漏。

如以上详细说明那样,根据本发明,能够可靠地防止泄漏,不会给予穿戴者对于泄漏的不安感,并且佩戴感变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生理用卫生巾1的局部剖切展开图。

图2是图1的ii-ii线向视图。

图3是图1的iii-iii线向视图。

图4是图1的iv-iv线向视图。

图5是现有的生理用卫生巾50的展开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生理用卫生巾1的基本构造〕

上述生理用卫生巾1主要由以下部分构成,即:由聚乙烯片等构成的不透液性背面片2;使经血、分泌物等(以下统称为体液。)迅速透过的透液性表面片3;夹装于上述两片2、3间的由绵状纸浆或者合成纸浆等构成的吸收体4;为了保持该吸收体4的形状以及提高扩散性而围绕上述吸收体4的由皱纹纸或者无纺布等构成的包覆片5;以上述吸收体4的大致侧缘部作为立起基端并且至少包括排血口部h在内的方式在前后方向上规定的区间内形成向表面侧突出设置的左右一对立体皱裥bs、bs的立体皱裥形成用无纺布6;沿卫生巾长边方向(以下也称为卫生巾前后方向。)设置于上述立体皱裥bs的外侧的侧部无纺布7;以及沿卫生巾长边方向设置于上述吸收体4的肌肤侧表面的宽度方向中央部、且在肌肤侧较高的吸收体的中高部20,并且在上述吸收体4的周围,在其上下端缘部,上述不透液性背面片2与透液性表面片3之间的外缘部通过热熔胶等粘合剂、热封等接合方法接合,且在其两侧缘部,比吸收体4更向侧方延伸突出的上述不透液性背面片2与上述侧部无纺布7通过热熔胶等粘合剂、热封等接合方法接合,利用上述不透液性背面片2与侧部无纺布7的层叠片部分形成向侧方突出的翼状护翼w、w,并且在位于比它们更靠臀部侧的部分形成有第二翼状护翼wb、wb。

以下,进一步对上述生理用卫生巾1的构造进行详细说明,

上述不透液性背面片2能够使用聚乙烯等至少具有隔水性的片材,但近年来,从防止闷湿的观点看,倾向于使用具有透湿性的材料。作为该隔水·透湿性片材,优选使用在聚乙烯、聚丙烯等烯烃系树脂中熔融混炼无机填充剂而成形薄片、之后沿单轴或者双轴方向延伸从而获得的微多孔性片。在上述不透液性背面片2的非使用面侧(外表面)形成有一条或者多条粘着剂层(未图示),在向身体佩戴时将生理用卫生巾1固定于内衣。作为上述不透液性背面片2,也可以使用层叠有塑料膜与无纺布的复合层压无纺布。

接下来,上述透液性表面片3优选使用有孔或者无孔的无纺布、多孔性塑料片等。作为构成无纺布的材料纤维,除聚乙烯或者聚丙烯等烯烃系、聚酯系、聚酰胺系等合成纤维之外,还能够采用人造丝、铜铵丝(cupro)等再生纤维、棉等天然纤维,也能够采用通过水刺法(spunlace)、纺粘法(spunbond)、热粘合法(thermalbond)、熔喷法(meltblown)、针刺法(needlepunch)等适宜的加工方法获得的无纺布。在上述加工方法中,水刺法的优点在于富于柔软性、悬垂性,热粘合法的优点在于蓬松且压缩复原性高。当在上述透液性表面片3形成有多个透孔的情况下,体液迅速被吸收,从而干爽性优异。

夹设于上述不透液性背面片2与透液性表面片3之间的吸收体4例如由绵状纸浆与吸水性聚合物构成。上述吸水性聚合物例如作为粒状粉而混入构成吸收体的纸浆中。作为上述纸浆,列举出由木材制得的化学纸浆、溶解纸浆等纤维素纤维、由人造丝、醋酸等人造纤维素纤维构成的纸浆,与阔叶树纸浆相比,在功能和价格方面优选使用纤维长度较长的针叶树纸浆。另外,也可以在上述吸收体4中混合合成纤维。上述合成纤维例如能够使用聚乙烯或者聚丙烯等聚烯烃系、聚对苯二甲酸乙酯、聚对苯二甲酸等聚酯系、尼龙等聚酰胺系以及它们的共聚物等,也可以混合有上述两种。另外,也能够使用将熔点高的纤维作为芯且将熔点低的纤维作为鞘的芯鞘型纤维、并列型纤维、分割型纤维等复合纤维。上述合成纤维在是疏水性纤维的情况下优选使用利用亲水化剂进行了表面处理后的纤维以使得具有相对于体液的亲和性。

在上述吸收体4的肌肤侧表面的宽度方向中央部,沿长边方向形成有在肌肤侧较高的吸收体的中高部20。作为上述中高部20,在功能上优选具备即便迅速地吸收排出至透液性表面片3的上表面的体液也使所吸收的体液不会保留在内部而浸透至吸收体4的功能。优选使用为了提高浸透性而在纸浆纤维中混合有化学纤维的吸收体、通气性吸收体或者气流成网吸收体又或者由丝束纤维构成的吸收体。通过在上述中高部20混合化学纤维,来在体液吸收状态时也不会萎缩地保持蓬松,从而能够维持缓冲性。对于上述中高部20,由于蓬松且提高与身体的贴合性,所以优选混合丝束纤维(纤维束)、聚对苯二甲酸乙酯、聚对苯二甲酸等聚酯系纤维。

此外,上述吸收体4不以含有化学纤维为必要条件,能够为纸浆纤维单独体、或者纸浆纤维与高吸水性树脂的混合体。对于上述吸收体4而言,由于不重视透过性,并且期望保持为将从中高部20浸透后的体液保留在内部而不向外部渗出,所以上述吸收体4能够不含有化学纤维。

上述吸收体4以及中高部20可以在分别独立地制造之后在组装工序中层叠,也可以通过立体地堆叠吸收体来一体地形成。另外,也可以设为在吸收体4的上层堆叠中高部20的双层堆叠构造。

在后面进一步详细说明该中高部20。

在本生理用卫生巾1中,优选以包围上述中高部20的方式从透液性表面片3的外表面侧沿生理用卫生巾1的大致长边方向形成左右一对中央压榨槽16。上述中央压榨槽16至少在长边方向中心线cl的两侧分别包括中高部20的沿卫生巾的大致长边方向的部分即可,在图示例子中,其左右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分别连接,并且整体以在卫生巾长边方向上细长且在周向上闭合的形状形成。

另外,以比上述中央压榨槽16更向前侧远离的方式形成在俯视观察下大致呈ω形状的前侧压榨槽16a,并且以比上述中央压榨槽16更向后侧远离的方式形成在俯视观察下大致呈倒ω形状的后侧压榨槽16b。上述前侧压榨槽16a以及后侧压榨槽16b分别用于捕捉沿生理用卫生巾1的表面向前侧以及后侧流动的体液,并且用于可靠地防止体液的流动泄漏。

在图示例子中,如图2以及图3的横剖视图所示,上述透液性表面片3的宽度尺寸比吸收体4的宽度稍长,并且限于仅覆盖吸收体4,上述立体皱裥bs由与上述透液性表面片3不同的其它立体皱裥形成用无纺布6来形成,在立体皱裥bs的外侧,且在上述不透液性背面片2的表面侧层叠有侧部无纺布7。上述立体皱裥形成用无纺布6以及侧部无纺布7使用防止体液浸透的、或者出于提高肌肤触感等目的而实施了适宜的防水处理或者亲水处理的无纺布材料来构成。作为该无纺布6、7,能够使用将天然纤维、合成纤维或者再生纤维等作为材料并通过适宜的加工方法而形成的材料,但优选没有发硬感,并且为了防止闷湿,也可以使用抑制平方米重量且具有通气性的无纺布。具体而言,优选使用以平方米重量为13~23g/m2而制成的无纺布,并且为了可靠地防止体液的透过,优选使用涂覆有硅系、石蜡系、烷基氯化铬系防水剂等防水处理无纺布。

如图2以及图3所示,上述侧部无纺布7遍及至不透液性背面片2的外缘为止的范围通过热熔胶等粘合剂粘合,并且通过这些上述侧部无纺布7与不透液性背面片2的层叠片部分,在大致相当于体液排出部的吸收体侧部位置形成有左右一对翼状护翼w、w,并且由此在臀部侧位置形成有第二翼状护翼wb、wb。在上述翼状护翼w、w以及第二翼状护翼wb、wb的外表面侧分别具备未图示的粘着剂层,在相对于短裤佩戴时,将上述翼状护翼w、w在折回线rl位置向相反侧折回,使其卷绕固定在短裤的胯部。

上述立体皱裥形成用无纺布6使用折回成双层的片,在该双层片内部的规定位置,在其高度方向中间部,配设有两端或者长边方向的适宜的位置被固定的多条丝状弹性伸缩部件21…、22…,如图2所示,遍及包括排血口部h的规定的长边范围成为立起状态,并且形成有朝向内侧开口的口袋p、p。

上述立体皱裥bs在图4所示的折叠状态下通过第一折回部32、第二折回部33以及第三折回部34成为四折,并且形成为从下层侧依次具有第一折回面35、第二折回面36、第三折回面37以及第四折回面38,其中,上述第一折回部32供从卫生巾1的侧方侧向中心侧方向延伸的立体皱裥形成用无纺布6在中心侧位置向侧方侧折回;上述第二折回部33与该第一折回部32连续而在侧方侧位置向中心侧方向被折回;上述第三折回部34与该第二折回部33连续而在中心侧位置向侧方侧被折回。这里,上述第四折回面38构成肌肤抵接面部31。

在本生理用卫生巾1中,上述立体皱裥bs在形成于包括排血口部h的区域的前侧立体皱裥bs1与形成于臀部侧的区域的后侧立体皱裥bs2成为不同的立起状态。

如图2所示,上述前侧立体皱裥bs1是具有接合上述第二折回面36与第一折回面35并且使其他折回面彼此非接合而从上述吸收体4的侧缘部或者其附近立起的侧面立起部30、以及从该侧面立起部30的前端连续地形成并且相对于上述卫生巾1的表面大致水平或者向中心侧倾斜地形成的规定宽度的肌肤抵接面部31的立体皱裥。在上述侧面立起部30以及肌肤抵接面部31,沿着生理用卫生巾1的长边方向并且在立起方向分离地分别配设有1个或者多个丝状弹性伸缩部件。在图示例子中,在侧面立起部30配设有2个丝状弹性伸缩部件21、21,在肌肤抵接面部31配设有3个丝状弹性伸缩部件22、22…。

另一方面,上述后侧立体皱裥bs2是使上述第一折回面35与第二折回面36为非接合并接合上述第二折回面36与第三折回面37且接合上述第三折回面37与第四折回面38而将上述第一折回部32作为立起点朝向外侧方向直线倾斜状地立起的立体皱裥。

通过设置上述前侧立体皱裥bs1以及后侧立体皱裥bs2,在包括排血口部h的前侧区域,立体皱裥的第四折回面38以紧贴于佩戴者的裆间部的方式立起,在臀部侧的后侧区域,直线倾斜状地立起的立体皱裥沿臀部的圆度紧贴,因此能够形成符合各个部位的身体形状的贴合性高的立体皱裥。

〔中高部20〕

在本生理用卫生巾1中,如图1所示,上述中高部20由设置于包括穿戴者的排血口部h的区域的中高前方部24、设置于包括穿戴者的臀部沟的区域的中高后方部25以及设置于将上述中高前方部24与中高后方部25在卫生巾前后方向相连的区域并且两侧缘向内侧收腰的中高收腰部23构成。上述中高部20沿卫生巾前后方向细长地形成,并且成为相对于长边方向中心线cl左右对称的平面形状。上述中高部20通过上述中高收腰部23的前端以及后端分别与中高前方部24的后端以及中高后方部25的前端连续,一体地形成有上述中高前方部24、中高后方部25以及中高收腰部23。

上述中高前方部24形成于包括穿戴者的排血口部h的区域,具体而言,形成于比排血口部h向前侧以及后侧稍长的区域。上述中高前方部24形成为在卫生巾前后方向较长的纵长形状,两侧缘由在卫生巾前后方向延伸的直线形成。通过形成为纵长形状,中高前方部24容易紧贴于穿戴者的排血口部h,并且能够将被排出的体液向中高前方部24可靠地吸收。另外,通过由在卫生巾前后方向延伸的直线形成两侧缘,被中高前方部24吸收的体液在宽度方向扩散被抑制,容易使体液在前后方向扩散。假如两侧缘由向卫生巾宽度方向外侧膨出的曲线形成,在该情况下,体液集中于膨出宽度最大的部分,存在体液从此处在宽度方向流出的担忧。

上述中高前方部24的前端缘由朝向卫生巾前方膨出的弧状曲线形成。由此,肌肤碰触变柔软,佩戴感变良好。此外,前端缘能够由在卫生巾宽度方向延伸的直线等各种形态形成。

上述中高前方部24遍及全长大致等宽地形成,其宽度为15mm~40mm,也可以优选为20mm~36mm。在本生理用卫生巾1中,由于被中高前方部24吸收的体液向中高收腰部23、中高后方部25扩散,所以无需仅通过中高前方部24确保充分的吸收容量。因此,与通常的生理用卫生巾的设置于体液排出部的中高部比较,能够以较细的宽度形成,体液扩散至两侧部的立体皱裥的附近被抑制。

上述中高前方部24的后端与上述中高收腰部23连续。因此,被中高前方部24吸收的体液能够迅速向中高收腰部23扩散。

上述中高后方部25形成于包括穿戴者的臀部沟的区域。具体而言,设置于从穿戴者的裆下侧的臀部沟开始的位置向后方至越过臀部沟的位置、臀部沟的终点位置或者臀部沟的中间位置为止的区域。

优选上述中高后方部25形成为朝向卫生巾的后侧而宽度逐渐变窄的细尖形状。由此,中高后方部25容易进入至臀部沟的里侧,能够防止在臀部沟传递的体液的泄漏。在图示例子中,该细尖形状从中高后方部25的前端(与中高收腰部23的边界)开始渐缩,但也可以为两侧缘从中高后方部25的前端由在卫生巾前后方向延伸规定的长度的直线形成,之后开始为细尖形状。

上述中高后方部25的最大宽度为15mm~40mm,也可以优选为20mm~36mm。另外,优选上述中高后方部25的最大宽度形成为与上述中高前方部24的最大宽度大致相等。由此,能够通过中高后方部25确保充分的吸收容量,能够充分吸收从中高前方部24扩散的体液。如图1所示,在从中高后方部25的前端形成有上述细尖形状的情况下,上述中高后方部25的最大宽度形成于中高后方部25的前端(与中高收腰部23的边界)。

上述中高后方部25的前端与上述中高收腰部23连续。因此,被中高收腰部23吸收的体液能够迅速向中高后方部25扩散。

上述中高收腰部23设置于将上述中高前方部24与中高后方部25在卫生巾前后方向相连的区域。即,中高前方部24与中高后方部25在卫生巾前后方向分离地设置,并且将该分离的部分通过中高收腰部23相连。中高收腰部23的前端与中高前方部24的后端连续,中高收腰部23的后端与中高后方部25的前端连续。

优选中高前方部24与中高收腰部23的边界设置于与穿戴者的会阴部对应的区域。由此,中高收腰部23与从会阴部至臀部沟的开始位置的肌肤表面的细槽、小的凹部相配合,能够防止体液在肌肤传递而流动。

另外,优选中高后方部25与中高收腰部23的边界为穿戴者的裆下侧的臀部沟开始的位置或者其附近。由此,中高收腰部23从会阴部至臀部沟的开始位置设置。

上述中高收腰部23形成为两侧缘向内侧收腰。即,中高收腰部23的中间部分形成为与两端部分相比在宽度方向较细。由此,中高收腰部23也能够无缝隙地紧贴于身体的细槽、小的凹部,难以产生在肌肤传递而流动的体液的泄漏、体液在肌肤传递而流动所带来的对于泄漏的不安感。优选中高收腰部23的宽度成为最窄的部分为中高收腰部23的卫生巾前后方向的中央部。

上述中高收腰部23优选为两侧缘由在宽度方向外侧具有中心的弧状曲线形成。由此,由于产生体液沿上述弧状曲线的流动,所以难以阻碍体液在中高收腰部23中从前方向后方扩散,并且中高收腰部23容易沿身体紧贴于肌肤表面。上述弧状曲线能够通过单一的圆弧或者由不同的曲率半径构成的多个圆弧的组合形成。

在上述中高收腰部23中,以两侧缘向内侧收腰的方式形成的收腰部分优选从中高收腰部23的前端(与中高前方部24的边界)形成直至后端(与中高后方部25的边界)。即,中高收腰部23的两侧缘优选遍及全长地由在宽度方向外侧具有中心的弧状曲线形成。由此,两侧缘由平缓的弧状曲线形成,难以降低体液的扩散。

上述中高收腰部23的最小宽度为5mm~30mm,也可以优选为10mm~20mm。另外,考虑从人体的裆下的会阴部至臀部沟的开始位置的前后方向的长度,上述中高收腰部23的卫生巾前后方向的长度为中高前方部24的前后方向的长度的45%~75%,也可以优选为55%~65%。另外,中高前方部24的前后方向的长度也可以为70mm~100mm。中高部20的全长也可以为180mm~250mm。

在如上述那样构成的本生理用卫生巾1中,由于在中高前方部24与中高后方部25之间设置有中高收腰部23,所以被上述中高前方部24吸收的体液能够遍及中高收腰部23以及中高后方部25的中高部整体扩散,体液被中高部20高效地吸收,能够防止体液的泄漏。另外,由于被中高前方部24吸收的体液遍及中高收腰部23以及中高后方部25的中高部20的整体扩散,充分的吸收容量通过中高部整体被确保,因此无需宽度较宽地形成中高前方部24,体液扩散至两侧部的立体皱裥附近被抑制。其结果是,穿戴者难以产生对于泄漏的不安感。

另外,通过设置上述中高收腰部23,在将中高前方部24与中高后方部25相连的部分也形成为向肌肤侧突出的中间高,因此在排血口部h与臀部沟之间在肌肤表面与卫生巾表面之间未产生缝隙,能够防止体液在肌肤传递而流动。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体液的泄漏,不会使穿戴者产生对于泄漏的不安感。

并且,由于上述中高收腰部23由两侧缘向内侧收腰的形状形成,所以该中高收腰部23也无缝隙地进入身体的细槽、小的凹部,难以产生在肌肤传递而流动的体液。

一般而言,虽然使中高部的宽度变窄由此在侧身睡等从卫生巾宽度方向施加有两腿挤压的状态下中高部也与肌肤表面相配合从而体液的吸收量变多的情况被考虑,但由于中高部的宽度窄,所以产生仰卧睡等未施加有来自卫生巾宽度方向的两腿挤压的状态下的吸收容量降低从而能够吸收的体液的量减少的问题。在该点上,在本生理用卫生巾1中,由于在中高部20设置有宽度比前后的中高部相对窄的中高收腰部23,所以在侧身睡等卫生巾宽度因两腿挤压变窄时,该宽度窄的中高收腰部23也会与肌肤表面相配合从而能够吸收在肌肤表面传递的体液,并且在仰卧睡等未施加有来自卫生巾宽度方向的两腿挤压的状态下,也能够通过宽度相对宽的中高前方部24以及中高后方部25确保吸收容量,体液的吸收量变多。

作为形成上述中高收腰部23的收腰部分的方案,能够为以下3种方案的任一个。

首先,在第一方案中,从一开始,以具有上述收腰部分的方式对中高部20进行堆叠。由此,明显形成收腰部分,并且具有在从生理用卫生巾1的制造后至使用开始期间收腰部分难以变形等优点。与此相对,因在中高部20的周围被实施的上述中央压榨部16的形状,存在中高部20与中央压榨部16的间隔变大由此中高部偏移从而中高部难以与身体相配合或者中高部的形状难以维持等缺点。

接下来,在第二方案中,作为中高部,是将形成为从在两侧缘未形成有收腰部分的中高前方部24连续至中高后方部25的直线状的吸收体层叠于吸收体4并且以通过压花对上述收腰部分镶边的方式进行压榨从而形成上述中高收腰部23。作为上述压花,可以为在层叠有吸收体4以及中高部的状态下从上述中高部的外表面侧将吸收体4以及中高部一体地压榨的芯压花,也可以为在用透液性表面片3覆盖吸收体4以及中高部的层叠体的肌肤侧表面的状态下从上述透液性表面片3的外表面侧将上述透液性表面片3、中高部以及吸收体4一体地压榨的配合压花。由此,在实施有上述配合压花的情况下,具有容易从外部识别中高收腰部23并且在使用时中高部20难以变形的优点。与此相对,由于通过中高部的压榨形成有收腰部分,所以存在在从生理用卫生巾1的制造后至使用开始期间压榨部分复原从而难以维持收腰部分的形状的缺点。另外,由于中高部与周边的吸收体4的阶梯差的高度有限制,所以存在向肌肤侧的突出高度较低难以紧贴于肌肤表面的缺点。

在第三方案中,从一开始,通过堆叠成形有形成有上述中高收腰部23的中高部20,之后将该中高部20层叠于上述吸收体4,并且以在中高部20的肌肤侧表面覆盖有透液性表面片3的状态,从上述透液性表面片3的外表面侧实施配合压花以对上述中高部20的外周镶边。由此,上述第一方案以及第二方案的缺点被消除,而收腰部分难以变形、容易从外部识别等这两者的优点组合,从而发挥更好的效果。

实施例

如表1所示,制造中高部的形状改变的生理用卫生巾,并且进行了比较体液的吸收量的试验。试验方法是,使模仿女性的人体的假的偶人佩戴生理用卫生巾,在右侧卧睡以及仰卧睡的各姿势中,从外侧观察佩戴状态,测定出至人工经血能够目视观察为止以0.06cc/s的速度持续向生理用卫生巾的两侧部的立体皱裥的任一方排出人工经血时的生理用卫生巾所吸收到的人工经血的吸收量。此外,每隔20分钟设置有1分钟的间隔。根据试验前后的生理用卫生巾的重量之差求出上述吸收量。

上述人工经血使用由12.30重量%的丙三醇、85.18重量%的离子交换水、0.45重量%的cmc(羧甲基纤维素钠)、0.97重量%的nacl(氯化钠)、1.04重量%的na2co3(碳酸钠)、0.06重量%的蓝色粉末构成的物质。

表1

如表1所示,在实施例的生理用卫生巾1中,在右侧卧睡以及仰卧睡的两种睡觉姿势中,能够获得体液的吸收量比各比较例多的结果。特别是在右侧卧睡的情况下,实施例与比较例1比较,吸收量增加16%。由此,能够确认到:通过设置上述中高收腰部23,即便在从卫生巾宽度方向施加有两腿挤压的状态下,中高部的贴合性也提高而能够吸收在肌肤表面传递的体液。另外,在仰卧睡的情况下,实施例与比较例2比较,吸收量增加14%。由此,能够确认到体液从中高前方部24向中高收腰部23以及中高后方部25扩散从而能够增加体液的吸收量。因此,在实施例的生理用卫生巾1中,能够可靠地防止泄漏,难以给予穿戴者对于泄漏的不安感。

附图标记说明:

1…生理用卫生巾;2…不透液性背面片;3…透液性表面片;4…吸收体;5…包覆片;6…立体皱裥形成用无纺布;7…侧部无纺布;20…中高部;23…中高收腰部;24…中高前方部;25…中高后方部。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