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窥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941436阅读:23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内窥镜、具体但非排他性地涉及一种用后可弃式相机内窥镜,该内窥镜具有被布置在其近端处的操作手柄以及从所述手柄朝向内窥镜的远端延伸的插入管。

总体而言,内窥镜包括位于近端处的操作手柄以及从手柄朝向远端延伸的插入管。手柄被适配成由操作者握持并且尤其包括连接至内部控制器件上的向外突出的操作构件,该内部控制器件允许操作者在将插入管的远端推进至例如人的体腔内的希望位置时,控制插入管的远端的运动。在wo2013/071938a1和wo2010/066789a1中披露了此类内窥镜的实例。

在现代内窥镜中,形成插入管的远端的尖端包括相机、以及照明器件以允许操作者在连接至内窥镜上的监视器上看到他的动作。这使得电源缆线和信号缆线在尖端与监视器之间必须被拉拽。在尖端中,空间非常有限,并且总体上没有用于电子器件(例如,放大器)的空间或空间极小。因此,来自相机的成像芯片的信号可能不会在来源处被放大。直接传输弱信号一直到监视器是不希望的,因为弱信号比强信号更容易受到长缆线拾取的噪声的干扰。而且,弱信号可能易于在信号路径中的连接器(例如,与监视器的插头和插座连接)中衰减,并且因此将需要昂贵的高质量连接器。

因此希望的是,在从插入管的尖端到监视器的信号路径中、优选在更大空间可用的位置处(如在内窥镜的手柄中)插入放大与信号处理器件。

然而,在手柄中,在一些临床情况下可能存在不希望的与流体相接触的风险。主要问题是水(特别是盐水溶液)可能干扰或损毁电子器件,但是其它电解质也可能造成问题。

因此,有必要以受保护的(密封隔离这样的流体)方式保护电子器件。

根据本发明,这个目的是通过一种内窥镜实现的,该内窥镜具有:被布置在其近端处的包括手柄壳体的操作手柄;插入管,该插入管从所述手柄朝向该内窥镜的远端延伸;以及密封隔室,该密封隔室被适配成用于容纳该内窥镜的电子电路并且至少部分地布置在所述手柄壳体内,其特征在于,所述隔室此外包括缆线导管,该缆线导管从所述安装板朝向该内窥镜的远端延伸,所述导管以密封方式在该内窥镜的远端处终止。

这具有多个优点。主要优点是具有专用的密封隔室消除了密封手柄外壳体的需要,这本身是困难的,因为该壳体必须允许如操作按钮等可移动部分突出穿过该手柄壳体。具体地,提供了单个密封隔室,在该密封隔室中,通至在内窥镜尖端处的相机的电缆也被保护免受不希望的流体的影响。尽管这个事实,但外壳体提供了一定屏蔽作用,并且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提供了防止流入不希望的流体的双层屏障。此外,因为内部隔室不受与外壳体相同的人体工程学约束,所以设计易于密封(例如,沿着直线)的接头比人体工程学形状的外壳体部分之间的接头容易得多。最后,由于内部隔室比外壳体小得多,因此接头将会短得多并且因此更易于密封,即,根据情况不太容易发生胶合不良或焊接不良。

根据优选的实施例,该密封隔室包括:安装板,该安装板被适配成用于携载所述电子电路;以及盖件,该盖件连接至该安装板以封闭该电子电路。该安装板和该盖件可以由此被设想成在平面内彼此连结,并且可以因此被设计有容易连结的直线。

根据另外的优选实施例,该操作手柄包括外壳结构。使用具有若干外壳部分的外壳结构有助于该内窥镜的组装,并且尤其是在安装该手柄中的内部部件时有助于触及这些内部部件。

根据另外的优选实施例,该操作手柄包括基本上外壳形的内部底架,该底架具有外壳结构,该外壳结构带有外壳壁,该外壳壁具有通过边缘联接的内表面和外表面,所述外壳结构限定了由该外壳壁的所述内表面和该边缘界定的内部隔室,该边缘因此限定了所述内部隔室的主开口,并且在于,该安装板被适配成用于在该边缘的附近接合所述外壳形的底架,以便部分地覆盖所述内部隔室。以此方式,该安装板可以用于使该外壳形的底架稳固并增大其刚性,进而允许该外壳形的底架通过设置在该壁中的孔口和/或通过使用进一步减小的壁厚(无论是局部的还是整体的)而变弱。

根据另一个优选实施例,该安装板包括多个凸缘,这些凸缘被适配成在该安装板与所述底架相接合并且部分地覆盖该内部隔室时延伸进入该内部隔室。设置这样的凸缘允许了在内部部分之间的分离。具体地,可以保持如控制缆线等可移动部分与可能易于被可移动缆线损坏的其他部分分离。

根据另外的优选实施例,所述缆线导管被容纳在该插入管的外护套内。由此,针对不希望的流体,提供额外的保护。

根据又一个优选实施例,所述安装板或者所述盖件中的至少一者是由透明塑料材料制成的。如果所述安装板和所述盖件中的一者或者优选地两者由透明材料制成,那么这两部分可以通过使用uv固化胶或树脂沿着接头高效地密封。如果希望的话,同样适用于将该安装板连结至底架上。

现在将基于非限制性示例性实施例并且参考附图来更详细地描述本发明,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内窥镜的分解概览图、以及这个分解视图如何被分成图1a和1b中的左侧部分和右侧部分以便可见性更好,

图2示出了图1的完全组装好的内窥镜的透视图,

图3示出了被适配成与图1的内窥镜相互连接的监视装置,

图4示出了图1的内窥镜的底架的第一透视图,

图5示出了图4的底架的第二透视图,

图6示出了图4的底架的第三透视图,

图7示出了图4的底架的透视图,其中安装了控制缆线和控制构件,

图8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具有底架、可移动部分、和壳体外壳部分的半组装好的内窥镜,

图9示出了用于携载内窥镜的电子器件的安装板的顶部透视图,

图10示出了携载内窥镜的电子器件的安装板,其中电线从其中延伸出来,

图11示出了被适配成配合图9的安装板的盖件的底部透视图,

图12示出了图9的安装板与图11的盖件的组件的顶部透视图,

图13示出了图12的组件的底部透视图。

首先转向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组装好的内窥镜1。内窥镜1具有近端,该近端具有有待被操作者用一只手握持住的操作手柄2。相应地,操作手柄是以在人体工程学上适合于操作者、具体但非排他性地适合于操作者的手的方式成形的,因为手臂和关节也可以在人体工程学上起作用。插入管3从手柄2朝向内窥镜的远端延伸。在内窥镜1的远端,插入管3以弯折区段4和尖端部分5终止。弯折区段4与操作构件6处于机械连接、是可由操作者、例如通过拇指数字地操作的,由此在将插入管3朝向希望位置、例如穿过患者体腔推进时允许操作者将尖端部分5朝希望的方向弯折。如还可以看到的,内窥镜1包括具有连接器8的挠性连接缆线7,以允许内窥镜1连接至监视装置、例如图3所示的监视器92,该监视装置形成内窥镜1与监视器92的系统的一部分。

现在转向图1、图1a、和图1b,示出了内窥镜1的分解视图。如所提及的,内窥镜1在其近端处、即图1a的左侧具有操作手柄2。操作手柄2由多个手柄部分(稍后进行描述)组装而成并且包括这些手柄部分。包括多个插入管部分的插入管3(稍后描述的)从操作手柄1朝向内窥镜的远端、即朝向图1b的右侧延伸。

如在图1a中可以看到,操作手柄2包括至少两个外壳部分9、10,这些外壳部分形成了操作手柄2的手柄壳体的壳体外壁。这两个外壳部分9、10形成壳体外壁并且被成形成为操作者提供在人体工程学上适合的操作手柄,以便用一只手来抓紧操作手柄。除了这两个外壳部分9、10之外,还可以提供过渡部分11,该过渡部分形成从操作手柄到插入管3的过渡部。这个过渡部分还可以形成手柄壳体的一部分。然而,在所示的实施例中,这两个外壳部分9、10构成了壳体的主要部分。

这两个外壳部分9、10被适配成用于接合底架12并且被底架保持并支撑,该底架进而被适配成通过适合的接合器件、例如与底架12上的适合的互补器件14、15(在图4和5中更好可见)互锁的凹陷和/或突出部13来支撑所述至少两个外壳部分9、10。此外,外壳部分10具有一对柱88,图1a中仅可看见一个柱。这些柱88用于将外壳部分10附接至底架12上。该外壳部分具有内部接合器件(不可见),该内部接合器件被适配成用于在内窥镜1的近端处接合外壳部分9,以便将它们保持在一起。在另一端,这些外壳部分通过过渡部分11被保持在一起。

现在转向图4、5和图6,将更详细地描述底架12。底架12优选地是外壳形的,即,底架12包括基本上外壳形的结构,其外壳壁具有通过边缘18联接的内表面16和外表面17,所述基本上外壳形的结构限定了由外壳壁的所述内表面16和边缘18所界定的内部隔室19,该边缘因此限定了所述内部隔室19的主开口20。应理解的是,底架12可以主要基于例如可移动部分的运动链方面的技术要求来设计,并且因此针对那些技术要求进行优化,而不必沿袭来自手柄2的人体工程学要求的限制、即这两个外壳部分9、10的形状。

在图4和5中最佳可见的是,在底架12中形成的多个不同的孔口和切口。这些孔口在内部隔室19与底架12的外部之间形成用于不同目的的过孔。

这些不同的切口和孔口根据其目的在形状、大小、位置、和布局方面不同、并且可以如上所述地根据技术要求来独立于手柄2的人体工程学要求进行设计。

从内窥镜1的近端开始,存在孔口21,如图6最佳所见。孔口21容纳推钮22,使得推钮22从底架12的内部隔室延伸至外部并且一直穿过外壳部分9中的孔口,从而可由握持内窥镜1的手柄2的操作者触及。推钮22优选地通过两个螺旋弹簧83朝向外部位置被偏置,这些螺旋弹簧由两个引导柱84引导,这些引导柱优选地通过使用透过底架12的透明材料的uv可固化胶或树脂进行胶粘而固定在底架12中所设置的两个底部井孔中。两个导柱83进一步用于减小螺旋弹簧83与柱88之间的摩擦。因此,这些引导柱优选地由具有相对低摩擦的材料、例如低密度聚乙烯ldpe(例如,4812)制成。

在底架12的外壳壁的外表面17上设置了具有孔89的两个凸耳。这些凸耳用于接合外壳部分10上的柱88以将该外壳部分附接至底架上,如上文所描述的。

在外壳壁中,设置了呈狭缝形式的两个长形孔口23。这两个长形孔口23优选地被布置成一对,即,每侧一个孔口23。这两个长形孔口23通过容纳在推钮22的表面上设置的相应突出部24而用作该推钮的引导器件。

在这两个长形孔口23附近,设置了呈基本上圆柱形通孔形式的第一对孔口25和第二对孔口26。第一对基本上圆柱形孔口用作控制杠杆28的耳轴27的枢转轴承,以便经由一对鲍登拉件29来操纵弯折区段5。如在图1和2中可以最佳看到的,控制杠杆28附接至控制旋钮6上,并且至少该控制旋钮穿过外壳部分10中的狭缝30延伸至内窥镜手柄2外部,从而是操作者的拇指可触及的。应注意的是,作为控制旋钮的耳轴27的轴承的功能不是必不可少的,这些孔是通孔,但是由于底架优选地是注塑模制而成,所以通孔可能比例如盲孔容易制造得多。

应理解的是,由于外壳部分9、10中的狭缝30和其他必要开口,手柄壳体并不完全保护内部部件。虽然外壳部分9、10提供了防喷洒和飞溅的一些保护,但是手柄壳体的外部与内部之间是基本上流体连通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是有意的,因为密封这些开口具有不必要的复杂性且是昂贵的。

第二对孔口26优选地也是圆形通孔并且具有相同的直径。然而,它们不必是圆形的,因为它们的目的是在内窥镜的组装过程中、更具体地在将这两根鲍登拉件29的缆线31的近端附接至控制杠杆28上时允许工具(例如,杆)插入,以使控制杠杆28固定不动。相应地,控制杠杆28具有通孔32,这些通孔在大小上与孔口26相对应并且被适配成在控制杠杆28的一个位置上与这些孔口对准,由此允许工具穿过全部三个孔26、32而插入,以阻挡控制杠杆28相对于底架12移动。这三个孔26、32的位置被选择成用于将控制杠杆28阻挡在以下位置上:该位置稍后对应于控制杆28和旋钮6的使弯折区段4为笔直的中性位置。

由于控制杠杆28在组装过程中被阻挡住,鲍登拉件的缆线31可以用明确限定的方式附接至控制杠杆28上。这优选地通过以下方式来完成:将每根缆线31的相应自由端穿过控制杠杆28中的适合通路、通过使自由端回绕到相应缆线而形成环43、并且使用筒33将自由端压接到缆线31上。筒33可以是敞口筒类型,以避免在压接之前使筒33滑动到缆线31上的危险。显然,还可以对环43使用其他附接件、例如突出部。此外,还设想了完全不同的、没有环的附接方法,但是不是优选的。

为了有助于这个组装过程,在底架12的底部附近、即背离边缘18限定的主开口20,定位了十字形孔口34。同样,在边缘18的壁中设置了切口35。十字形孔口34和切口35允许在组装过程中触及缆线31、不同的工具,例如保持工具和压接工具。

如在图5中可以最佳看到的,十字形孔口34(另外的基本上矩形孔口)在朝内窥镜1的近端的方向上与另外的矩形进入孔口36和五边形孔口37总体上对齐。十字形孔口34、矩形孔口36、以及五边形孔口37被相应桥形部38和39分开。这些桥形部38和39不遵循底架12的外表面17的总体曲率、而是是凹进式的以形成总体上v形凹槽40,该凹槽将十字形孔口34经由矩形孔口36连接至五边形孔口37上。从图7中可以看到,外表面17中的这个v形凹槽40为外表面17提供了用于在内部隔室19外沿着外表面17在两个孔口、例如十字形孔口34与五边形孔口37之间引导一个或多个可移动部分、具体而言鲍登拉件的缆线31的器件。这进而允许鲍登拉件的缆线31的无支撑自由端遵循直线。与此同时,由于缆线31的无支撑自由端从底架12的内部隔室19经由十字形孔口34伸至外部,缆线31容易被组装工具、具体而言压接工具触及。十字形孔口的十字形通过为打开和关闭这些工具(压接工具或保持工具)提供必需空间进而有助于这些工具的使用。

在图4和图5中,可以看到呈基本上圆柱形通孔形式的另外一对孔口41。类似于孔口25,所述另外一对孔口41用作携载小齿轮44的耳轴42的轴承。小齿轮44被适配成与弯曲齿条45相啮合,该弯曲齿条具有第一自由端46以及带有耳轴47的第二端,这些耳轴松弛地保持在推钮22内的适合接收座中。齿条45因此松弛地保持在导沟中,该导沟包括第一侧面85、第二侧面86、以及弯曲底部87,该弯曲底部被适配成用于保持齿条45与小齿轮44相啮合,参见图6。第一侧面85和第二侧面86以及弯曲底部87优选地例如在注塑模制工艺中与底架12的其余部分一体地形成。第一侧面优选地由壁的加厚部分(即,底架12的内表面16的突起部分)的平面表面构成。

小齿轮44的旋转可以通过操作者移动推钮22、例如使用食指压下它来实现,这时,推钮将运动传递至弯曲齿条,进而使小齿轮44旋转。

在小齿轮44上,设置了具有不同长度的杠杆臂48和49。这些臂48和49与小齿轮44处于刚性连接。经由多个中间部分50、51、52、53、以及54,当小齿轮44旋转时可以实现位于内窥镜1的远端处的尖端部分4处的工具55的希望操作。实现工具55的操作的方式可以取决于该工具的细节。在具有用于特定目的的工具的内窥镜1的设计阶段,可以根据杠杆臂48和49的长度差异、以及可能地中间部分50的铰接来控制要求的变化。

如在图4和图6中可以最佳看到的,布置了多个孔口56以形成从底架12的内表面16上的搁板57到底架12的外表面17的开口。这些开口被适配成形成用于安装板59上的突出倒钩58(在图9、10以及图13中最佳所见)的底切接收座。安装板59优选地由与底架12相同的透明塑料材料注塑模制而成。使用透明塑料材料是有利的,因为这允许使用uv可固化胶或树脂(即,在紫外光的影响下硬化的胶或树脂)来连结和/或密封多个部分。关于胶或树脂(无论是或不是uv可固化的),已经发现简单地将鲍登拉件29的外管60的近端部分胶粘在沿着外壳壁的内表面16设置的适合的凹陷61中足以将鲍登拉件29固定在位。这主要是因为(如已经认识到的)不需要调整。由于在用后可弃式内窥镜1中鲍登拉件29的拉动缆线31的任何松弛是微不足道的,进而不需要调整。拉动缆线31在其贮存期期间没有受到任何大的张力、并且在使用用后可弃式内窥镜1的短时间内几乎不发生任何值得一提的拉伸。

安装板59在附接至底架12上并且可能通过优选地uc固化树脂或胶固定至该底架上时形成跨主开口20的局部盖子并且因此部分地封闭内部隔室19。部分地关闭内部隔室的四个侧面而不是仅三个侧面为底架12增加了刚度,因为它阻碍了侧向压缩,即外壳壁朝向彼此的侧向压缩。相应地,底架12、具体而言其壁部分可以被制成为具有减小的强度,即比其他可能的情况更薄或具有更多或更大的孔口。

顾名思义,底架12的加强不是安装板59的主要目的。然而,安装板59被适配成用于例如在印刷电路板62上携载内窥镜1的电子电路,如在图10中可以最佳看到。在下文中,印刷电路板62上的电子电路将被称为主电子器件。这主要是为了与位于或嵌入内窥镜1的插入管3的尖端4中的其他电子器件区分开,这些电子器件相应地被称为尖端部电子器件。对于术语“主电子器件”和术语“尖端部电子器件”,应记住的是,本说明书涉及非限制性示例性实施例,并且不应对这些术语附上功能要求。

在现代相机内窥镜1中,形成插入管3的远端的尖端部分4包括相机(例如ccd相机)、以及照明器件(例如led)以允许操作者在连接至内窥镜1上的监视器92上看到他的动作。这使得电源缆线和信号缆线或导线7、63在尖端部分4与监视器92之间必须被拉拽。在尖端部分4中,空间非常有限,并且除了相机和照明器件之外,没有用于电子器件(例如,放大器)的空间或空间极小。因此,来自相机的成像芯片的信号可能不会在来源处被放大。因此来自相机的弱电模拟信号在发往监视器92的途中易于受到由信号导线、缆线等拾取的电噪声的干扰。为了克服这个问题,主电子器件充当尖端部电子器件电源与放大器之间的中间物。因此来自相机的到达导线63的弱信号可以被放大并且以其他方式被修改,例如在经由挠性外部连接缆线7传输至监视器92之前被数字编码。因此,本发明利用了以下事实:在内窥镜1的手柄2中,存在用于放大器和信号处理器件的空间,该空间比从插入管3的远端处的尖端部分4到监视器92的信号路径中的其他地方好得多。

此外,通过主电子器件位于和底架12相结合的安装板59上,在不过多考虑手柄2的人体工程学性质和总体布局的情况下,能够根据技术要求来容纳电子器件。一个具体技术要求是保护电子器件不与可能干扰或损毁电子器件的流体(例如水)、尤其盐水溶液进行不希望的接触。其他电解质也可能造成问题,但主要问题是在许多临床情况下普遍存在的水。在多次使用式内窥镜以及一次性使用式、即用后可弃式内窥镜1中的传统途径一直是密封外壳体。然而,这是困难且昂贵的,因为需要破坏壳体的完整性,以允许例如根据本发明的内窥镜1中的可移动操作部分、推钮22和控制按钮6穿过。

相应地,本发明认识到,通过装配适合的盖件64,可以在手柄内设置用于主电子器件的密封隔室,从而消除对密封手柄2的外壳体的需要。技术人员应理解的是,这不仅适用于具有这些优选实施例所基于的底架12的操作手柄,还适用于一般内窥镜的操作手柄。因此,安装板59也可以安装在并且直接位于没有底架12的操作手柄的外壳部分内,由此保护主电子器件、并且可能以机械方式加强外壳部分。

盖件64具有边缘65,该边缘除了缆线7、63进入和离开隔室的通路66之外基本上位于单个平面中。因此,边缘65被适配成用于紧靠安装板59的边缘68来接合安装板59的平面表面。如可以看到的,边缘68优选地沿着安装板的周界是凸起的,从而有助于将盖件64相对于安装板59进行定位、附接、和密封。盖件64相对于安装板59的这种附接和密封优选地也使用uv可固化胶或树脂来进行,并且相应地,盖件64因此也由透明塑料材料制成,例如,像底架12和安装板59一样注塑模制而成。底架12、安装板59、和盖件64优选地全部由相同的材料制成,因此有助于选择具有适合的粘性和粘着特性的胶或树脂。这种胶或树脂还可以用于在通路66处直接围绕缆线7和导线63进行密封。优选地,安装板59具有呈半管形状的接收座69,该接收座用于接纳并保持缆线7和导线63,并且用于在围绕缆线7和导线63密封隔室时限制使用的uv可固化胶或树脂的量。

然而,在优选实施例中,胶或树脂不直接围绕缆线7和导线63进行密封。而是,仅在图1中看到的,导线63在导线或缆线导管70内从隔室被拉拽到内窥镜1的插入管3的尖端部分4。因此,通路66处的密封将是围绕导管70和缆线7。导管60进而在内窥镜1的插入管3的远端处的尖端部分4处被密封,由此提供了一直延伸到尖端部分4的密封隔室,在该尖端部分处,该密封隔室优选地与相机壳体模制在一起。这个密封隔室保护相对细的导线35抵抗机械应力,同时保留密封性能。

在安装板59的背离该隔室和印刷电路板62的相反侧上,设置了两个垂直凸缘77。这些垂直凸缘赋予了安装板59额外的刚性,但其主要目的是用作内窥镜1的工作通道的挠性软管71的保护屏障。像许多现有技术的内窥镜一样,本发明的内窥镜1包括工作通道,例如允许液体或流体被递送到内窥镜已被推进到的体腔中或者从体腔中被提取。

从工作通道的插入管3的远端开始的是在一端附接至并且优选地嵌入在尖端部分4中的第一管节段72。第一管节段72的第二端通过一段短的刚性管74连接至第二管节段73的第一端上。刚性在此意义上是指比第二管节段73更具刚性,该第二管节段进而比第一管节段72更具刚性,该第一管节段必须符合弯折区段5的挠性要求。类似地,第一管节段72比挠性软管71更具刚性。在此方面,优选的是用第一聚氨酯弹性体来制造挠性软管71并且用另一种聚氨酯弹性体制造第一管72。两种聚氨酯弹性体均可以是可获得其不同的变型。第二管节段73也可以包括聚氨酯。第二管节段73的第二端连接至t形接头75,该接头与安装在底架12上的连接器76或引入口相连接、该连接器或引入口与圆形孔口91相连接并且用于将抽吸器或灌注器件的软管连接至工作通道上,以便提取上述液体或流体或将其递送到内窥镜已被推进到的体腔。

然而,在根据本发明的内窥镜1中,工作通道不仅用于流体或液体、还用作工具55的工作通道,这意味着在杠杆臂48和49的运动传递至可移动中间部分53和54时密封是必需的,这些可移动中间部分主要被容纳在该工作通道的第一管72和第二管73内。这种密封是通过使用挠性软管71实现的,该挠性软管的一端固定在中间部分51处并且另一端固定在t形接头75处。软管71在松弛状态下可以具有平滑表面,或者它可以是波纹状的以形成波纹管。与工作通道的第一管72和第二管73相比,软管71是挠性大的薄壁材料,因为它必须能够顺应中间部分50、51、52之间的相对运动,相对运动是相对于底架12在两个维度上的平移与旋转复合移动。

这种相对于底架12在两个维度上的平移与旋转复合移动使得软管71易于受到内窥镜1的其他可移动部分的损坏。对于鲍登拉件29的缆线31以及压接件33情况尤其如此,虽然通过在底架12外侧、在v形凹槽40中引导缆线31实现了一定的保护。如上所述,通过凸缘77中的至少一个凸缘进一步增大了这种保护。

这种相对于底架12在两个维度上的平移与旋转复合移动是非常大的,并且为了适应中间部分50朝一个方向的移动,在底架12的壁中设置了矩形孔口36。在另一方向上,安装板的在这些凸缘77之间的底部78用作防冲击板,以限制中间部分50的运动,从而与其爪状末端79邻接,该爪形末端将中间构件52夹紧并保持在软管71内。对该运动的这种限制防止了软管71的位于爪状末端79与附接了软管71的中间部分51之间的区段被过度拉伸和破裂。凸缘77还用于引导和控制软管71和爪状末端79的移动、特别是在侧向方向上的移动。

整个插入管3被密封地包封在挠性外管中。该外管包括用套管82连结的第一外管区段80和第二外管区段81。类似于工作通道,第一外管区段80比第二管区段81更具挠性,以顺应弯折区段5的移动。然而,第二管状构件73仍具有非常大的挠性。更确切地,第二管状构件73和围绕其的第二外管区段81具有这样的挠性,使得允许它们在插入管3上系上松节。替代方案是刚性或半刚性的内窥镜,其中插入部分是刚性的、仅略微可弯折或铰链连接,并且不允许在插入管上系上结。优选地,第一外管区段80是由与软管71同一种材料制成的,它们中的任一个是从管状材料的库存上简单地切割至适合的长度,以实现相应目的。

现在返回图1a,可以看到保护性管状构件90。中间部分11具有被适配成用于接纳保护性管状构件90的一端的略微截头圆锥形区段。该保护性管状构件因此不形成内窥镜1的一部分、而是在储存期间用作保护性器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