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定用片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52970发布日期:2018-10-26 18:07阅读:237来源:国知局
鉴定用片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能够用于鉴定资料的采集、保持的鉴定用片。



背景技术:

在犯罪现场等,有时采集作为鉴定对象的指纹、毛发等鉴定资料。其采集有时使用所谓鉴定用片。鉴定用片例如包含衬纸和具有粘合面且贴合于衬纸的透明粘合片。在衬纸的与透明粘合片处于相反侧的一面设置有用于记录鉴定资料的采集相关的各种信息的记录栏。

在使用这样的鉴定用片采集鉴定资料时,将透明粘合片从衬纸上剥离后,使鉴定资料附着于该粘合片的粘合面。在采集残留于犯罪现场等的遗留指纹中用肉眼看不到的潜在指纹作为鉴定资料的情况下,例如,首先,对估计到存在潜在指纹的规定的表面和/或区域实施使用了铝粉等微粉末的处理。在该区域存在潜在指纹时,通过该处理,微粉末附着于潜在指纹从而该指纹的图案形状(包含多个隆起线)显现化。然后,将从衬纸剥离的透明粘合片的粘合面按压于该区域,其后从该区域剥离粘合片,由此将显现化指纹转印到透明粘合片的粘合面上。例如这样附着有指纹等鉴定资料的透明粘合片以带有鉴定资料的粘合面侧再次贴合于原来的衬纸。在位于衬纸的记录栏中,记录了关于该鉴定资料的采集的年月日、场所、采集物件名、整理编号等,并且有来自采集者等的署名盖章。这些记录事项等可以用于识别通过该鉴定用片采集及保持的鉴定资料,在该鉴定资料被用作刑事事件等的证据时,成为确保其证据能力所需的信息。

关于如上所述的鉴定用片,例如,记载于下述专利文献1~4中。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4029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3-89776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2007-181525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2007-181526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根据鉴定用片的设计不同,有时在鉴定用片的制造过程中会经过在粘合剂层发生局部升温的工序。这样的局部升温有时会导致粘合剂层的热变形。本发明是基于这样的实际情况而想到的,其目的在于提供具备适于抑制热变形的粘合剂层的鉴定用片。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通过本发明提供的鉴定用片具备粘合片,所述粘合片具有包含聚酯聚氨酯作为主剂的粘合剂层。

聚酯聚氨酯为分子链中具有多个氨基甲酸酯键及多个酯键的聚合物,聚酯聚氨酯中的氨基甲酸酯键为兼具氢供给性基团和氢接受性基团的氢键合性官能团。具有这样的氢键合性官能团的聚酯聚氨酯在分子链间有效地形成氢键而可聚集,其聚集能量比较高。因此,聚酯聚氨酯容易实现高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高的软化温度、进而高耐热性。若利用包含这样的聚酯聚氨酯作为粘合剂层中的主剂的构成,则利用本鉴定用片的粘合剂层容易实现高耐热性。粘合剂层的耐热性越高,越能抑制该粘合剂层的热变形。

聚酯聚氨酯除了上述那样的氨基甲酸酯键以外,还具有作为氢接受性基团的酯键,结果,在聚酯聚氨酯中,酯键与氨基甲酸酯键相比,使分子链间聚集的作用更稳定。聚酯聚氨酯中的酯键的含有比例的调整可以用作聚酯聚氨酯的聚集性的一个控制手段。因此,除了氨基甲酸酯键以外还具有这样的酯键的聚酯聚氨酯容易在鉴定用片用途的粘合剂层可得到充分的高耐热性的范围中控制分子链间内聚力。粘合剂层的聚集性的控制有助于实现粘合剂层的良好的粘合力、抑制从被粘物将粘合片和/或粘合剂层剥离后的被粘物上的残胶。本鉴定用片容易控制粘合剂层的聚集性、并且使该粘合剂层实现高耐热性。

另外,对于用于生成聚酯聚氨酯的原料单体,实际上容易获得的高纯度单体的选择项很多。原料单体的纯度越高,使用其生成的聚合物的透明性有越高的倾向,结果对于容易获得的高纯度原料单体的选择项多的聚酯聚氨酯,容易实现高的透明性。若利用包含这样的聚酯聚氨酯作为粘合剂层中的主剂的构成,则本鉴定用片的粘合剂层容易实现高的透明性。在鉴定用片制造过程中经过加工用激光通过粘合剂层等的工序的情况下,粘合剂层的透明性越高,激光吸收越被抑制,因此,起因于激光吸收的热变形受到抑制。

如上所述,本鉴定用片具备适于抑制热变形的粘合剂层。而且,若利用包含如上所述那样容易实现高的玻璃化转变温度、高的软化温度的聚酯聚氨酯作为粘合剂层中的主剂的构成,则本鉴定用片的粘合剂层容易实现高的热稳定性、低的流动性。对于本鉴定用片的粘合剂层,热稳定性高、流动性低在将保持在该鉴定用片上的鉴定资料长期稳定保存的方面是适当的。

粘合剂层中的聚酯聚氨酯优选包含源自多官能异氰酸酯的单元、源自多元羧酸的单元、及源自第1多元醇的单元。利用这样的构成,可适当地得到带有上述技术效果的聚酯聚氨酯。

粘合剂层中的聚酯聚氨酯优选为聚酯聚醚聚氨酯。聚酯聚醚聚氨酯除了上述那样的氨基甲酸酯键和酯键以外,还具有聚醚骨架。聚醚骨架中所含的醚键的光吸收性低、并且比碳-碳-碳这样的键更富有可动性和/或运动性。除了氨基甲酸酯键和酯键以外还具有这样的聚醚骨架的聚酯聚醚聚氨酯容易在鉴定用片用途的粘合剂层可得到充分的高耐热性的范围中控制分子链间内聚力,并且实现高的透明性和良好的柔软性。另外,对于用于生成聚酯聚醚聚氨酯归属的聚酯聚氨酯的原料单体,实际上容易获得的高纯度单体的选择项很多。对于属于容易获得的高纯度原料单体的选择项多的聚酯聚氨酯的、聚酯聚醚聚氨酯,容易实现高的透明性。若利用包含如上所述的聚酯聚醚聚氨酯作为粘合剂层中的主剂这样的构成,则本鉴定用片的粘合剂层容易控制粘合剂层的聚集性、并且该粘合剂层容易实现高耐热性,而且,容易兼顾实现高的透明性和良好的柔软性。粘合剂层的耐热性越高,如上述那样,粘合剂层的热变形越受到抑制。粘合剂层的透明性越高,如上述那样,该粘合剂层越能抑制起因于激光吸收的热变形。本鉴定用片的粘合剂层的柔软性越高,在将粘合剂层粘合面按压于鉴定资料时粘合面和/或粘合剂层越容易追随该资料的表面凹凸形状等而变形、容易将鉴定资料的凹凸形状复制到粘合剂层上。另外,通过获得本鉴定用片的粘合剂层的热稳定性·低流动性与柔软性的平衡,从而该粘合剂层和/或粘合面可实现伴随良好的上述凹凸追随地进行密合的粘合性、并且抑制从被粘物剥离该粘合剂层时的被粘物与粘合面间的粘合剂的所谓拉丝。

粘合剂层中的聚酯聚醚聚氨酯优选包含源自多官能异氰酸酯的单元、源自多元羧酸的单元、源自第1多元醇的单元、及源自含有醚键的第2多元醇的单元。利用这样的构成,可适当地得到带有上述技术效果的聚酯聚醚聚氨酯。

粘合剂层中的聚酯聚氨酯中,归属于源自多元醇的单元的羟基的总数(即,形成源自多元醇的单元的多元醇的羟基总数)相对于归属于源自多官能异氰酸酯的单元的异氰酸酯基的总数(即,形成源自多官能异氰酸酯的单元的多官能异氰酸酯的异氰酸酯基总数)和归属于源自多元羧酸的单元的羧基的总数(即,形成源自多元羧酸的单元的多元羧酸的羧基总数)的和的比值优选为0.5~1.5、更优选为0.7~1.4、更优选为0.7~1.3、更优选为0.8~1.2。该比值越接近1,有聚酯聚氨酯的分子量越大的倾向,因此,有聚酯聚氨酯间的依赖于高分子量的聚集性高的倾向。该比值越小于1,对于聚酯聚氨酯的总分子末端存在的数量,存在异氰酸酯基和羧基的总数越大于羟基数的倾向,因此,有依赖于作为较大分极的高极性基团的异氰酸酯基、羧基的存在的聚酯聚氨酯间的聚集性高的倾向。该比值越大于1,对于聚酯聚氨酯的总分子末端存在的数量,存在比异氰酸酯基、羧基的光吸收性低的羟基的数量越大于异氰酸酯基和羧基的总数的倾向,因此,有聚酯聚氨酯的透明性高的倾向。从聚酯聚氨酯的所述聚集性及透明性的平衡的观点出发,进而含有该聚酯聚氨酯的粘合剂层的聚集性及透明性的平衡的观点出发,在粘合剂层中的聚酯聚氨酯中,多元醇的羟基总数相对于多官能异氰酸酯的异氰酸酯基总数和多元羧酸的羧基总数之和的比值优选为0.5~1.5、更优选为0.7~1.4、更优选为0.7~1.3、更优选为0.8~1.2。

粘合剂层中的聚酯聚氨酯中,归属于源自多官能异氰酸酯的单元的异氰酸酯基的总数(即,形成源自多官能异氰酸酯的单元的多官能异氰酸酯的异氰酸酯基总数)相对于归属于源自多元羧酸的单元的羧基的总数(即,形成源自多元羧酸的单元的多元羧酸的羧基总数)的比值优选为0.5~1.0。这样的构成在本鉴定用片的粘合剂层兼顾实现高的透明性和良好的聚集性的方面是适当的。

粘合剂层中的聚酯聚醚聚氨酯中,归属于源自第1多元醇的单元的羟基的总数(即,形成源自第1多元醇的单元的第1多元醇的羟基总数)相对于归属于源自第2多元醇的单元的羟基的总数(即,形成源自第2多元醇的单元的第2多元醇的羟基总数)的比值优选为1.5~9.0。这样的构成在本鉴定用片的粘合剂层确保高耐热性、高的热稳定性、低的流动性、高的透明性、并且兼顾实现良好的聚集性和良好的柔软性的方面是适当的。

粘合剂层中的聚酯聚醚聚氨酯中,形成源自第2多元醇的单元的第2多元醇是作为同种单体的聚合物的多聚体,且归属于源自第1多元醇的单元的羟基的总数(即,形成源自第1多元醇的单元的第1多元醇的羟基总数)相对于源自该第2多元醇的单元和/或源自第2多元醇中的同种单体的单元的总数的比值为0.1~0.4。这样的构成在实现由源自第1多元醇的单元带来的技术效果和由源自第2多元醇的单元带来的技术效果的平衡的方面是适当的。而且,这样的构成在抑制粘合剂层中的聚酯聚醚聚氨酯中进而粘合剂层中亲水性过剩从而确保基于鉴定用片的粘合面的疏水性成分(例如,形成指纹的分泌物中的油脂成分)的采集性的方面是适当的。

优选上述的多官能异氰酸酯为脂肪族或脂环式的多官能异氰酸酯。这样的构成在本鉴定用片的粘合剂层实现高的透明性的方面是适当的。更优选该多官能异氰酸酯为选自由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1,3-双(异氰酸根合甲基)环己烷、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4,4’-亚甲基双(环己基异氰酸酯)、及氢化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在聚酯聚氨酯实现高的透明性以及适度的聚集性的方面、进而在本鉴定用片的粘合剂层实现高的透明性以及适度的聚集性的方面,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特别优选作为多官能异氰酸酯。认为这是因为,就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而言,使用其得到的聚酯聚氨酯中,形成亲水性的氨基甲酸酯键的异氰酸酯基的数量与形成疏水性骨架的亚甲基的数量的平衡对于用于鉴定用片的粘合剂层的聚酯聚氨酯是适度的。

优选上述的多元羧酸为脂肪族或脂环式的多元羧酸。这样的构成在本鉴定用片的粘合剂层实现高的透明性的方面是适当的。更优选该多元羧酸为己二酸。上述的聚酯聚氨酯包含源自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的单元(第1单元)和源自己二酸的单元(第2单元)的情况下,由于第1单元中的一对氨基甲酸酯键间距离与第2单元中的一对酯键间距离近似,因此该第1及第2单元中的氨基甲酸酯键对与酯键对容易形成两组氢键。这样的相互作用可以用作聚酯聚氨酯的聚集性的一个控制手段。因此,从控制聚酯聚氨酯和/或含有其的粘合剂层的聚集性的观点出发,同时使用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及己二酸作为用于形成聚酯聚氨酯的单体是优选的。

优选上述的第1多元醇为脂肪族或脂环式的多元醇。这样的构成在本鉴定用片的粘合剂层实现高的透明性的方面是适当的。更优选该第1多元醇为新戊二醇。具有支链结构的新戊二醇与直链状多元醇相比,可以期待在组入聚酯聚氨酯的状态下缓和聚酯聚氨酯分子链间的聚集性的作用。这样的聚集性缓和作用可以用作聚酯聚氨酯的聚集性的一个控制手段。因此,从控制聚酯聚氨酯和/或含有其的粘合剂层的聚集性的观点出发,使用新戊二醇作为用于形成聚酯聚氨酯的多元醇成分是优选的。

优选上述的第2多元醇为含有醚键的脂肪族或脂环式的多元醇。这样的构成在本鉴定用片的粘合剂层实现高的透明性的方面是适当的。更优选上述的第2多元醇为聚丙二醇。聚丙二醇富有柔软性,而且还容易实现多官能化、高分子量化。因此,使用聚丙二醇作为用于形成聚酯聚氨酯的多元醇成分在对聚酯聚氨酯赋予柔软性、并且自由度高地进行分子设计的方面是适当的。

优选的是,关于粘合剂层中的聚酯聚醚聚氨酯,作为其单元和/或链段的来源的上述的多官能异氰酸酯为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上述的多元羧酸为己二酸,上述的第1多元醇为新戊二醇,上述的第2多元醇为聚丙二醇。

作为粘合剂层中的粘合剂的聚酯聚氨酯的软化温度优选为190~280℃。对于粘合剂的软化温度,例如可以使用热机械分析装置(商品名“tma/ss7100”,siinanotechnologyinc.制)进行测定。本测定中,例如,准备从具有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基材与粘合剂层(厚度290μm)的层叠结构的粘合片切出的试样片(6mm×6mm)。本测定中,测定模式采用针入法、试样片的粘合剂面中央部设为探针前端抵接部位、探针前端直径设为1mm、测定载荷设为1470mn。本测定中,在流量200ml/分钟的氮气气流下、以10℃/分钟的升温速度在开始温度150℃~结束温度320℃区间进行升温。

优选的是,本鉴定用片中,粘合片具有包含粘合剂层及基材层的层叠结构。与此同时,本鉴定用片还具备支撑片,所述支撑片具有这样的粘合片的粘合剂层可粘附/剥离的支撑面。该构成从鉴定用片的处理性的观点出发是适当的。

在具备彼此间可分离的上述的支撑片和粘合片的鉴定用片中,优选支撑片在支撑面的相反侧具有第1外表面、且在该第1外表面标记有第1识别标记,并且,粘合片在基材层的与前述的粘合剂层相反的一侧具有第2外表面、且在该第2外表面标记有第2识别标记。

这样的构成的本鉴定用片中,标记于支撑片侧的第1外表面的第1识别标记可用作第1识别信息,标记于粘合片侧的第2外表面的第2识别标记可用作第2识别信息。标记有第1识别标记的第1外表面可以被透明的保护膜覆盖。标记有第2识别标记的第2外表面可以被透明的保护膜覆盖。而且,本鉴定用片中,通过对第1及第2识别标记以彼此间对应的方式进行设计,由此能够以使两识别标记作为用于判别带第1识别标记的支撑片与带第2识别标记的粘合片的相互对应性的一对相互核对信息而起作用的方式构成。作为一对相互核对信息而起作用的第1及第2识别标记彼此可以具有相同的图案形状,也可以具有不同的图案形状。另外,第1及第2识别标记分别包含例如选自数字、字母表、平假名、片假名、汉字、记号、条形码、及qr码中的至少一种。条形码包含一维条形码及二维条形码。

使用这样构成的本鉴定用片采集鉴定资料时,例如,从在第1外表面具有第1识别标记的支撑片的支撑面上将在第2外表面具有第2识别标记的粘合片剥离后,使鉴定资料附着于该粘合片的粘合剂层和/或粘合面。然后,带有鉴定资料的带第2识别标记的粘合片以鉴定资料所附着的粘合面侧再次贴合于原来的带第1识别标记的支撑片的支撑面。在可设置于支撑片的规定的部位的记录面,记录有关于该鉴定资料的采集的年月日、场所、采集物件名、整理编号等,并且有来自采集者等的署名盖章。例如这样使用的本鉴定用片中,通过使相互对应的支撑片侧的第1识别标记与粘合片侧的第2识别标记在单一鉴定用片内成对,从而能保证该支撑片及粘合片的相互对应性。对于鉴定资料采集后的本鉴定用片,若带有真正的鉴定资料并粘贴于支撑片的粘合片被另一粘合片(不带有与支撑片的第1识别标记相对应的第2识别标记的粘合片)替换,则对于替换后的粘合片和支撑片,能判别为没有相互对应性。这是因为在粘合片上没有与支撑片的第1识别标记相对应的第2识别标记。对于鉴定资料采集后的本鉴定用片,若带有真正的鉴定资料的粘合片所粘贴的并且记录有用于该资料的各种信息等的支撑片被另一支撑片(不带有与粘合片的第2识别标记相对应的第1识别标记的支撑片)替换,则对于替换后的支撑片和粘合片,能判别为没有相互对应性。这是因为在支撑片上没有与粘合片的第2识别标记相对应的第1识别标记。即,对于具备带有作为一对相互核对信息中的一者的第1识别标记的支撑片和带有作为一对相互核对信息中的另一者的第2识别标记的粘合片的本鉴定用片,在经过上述那样的替换时,能发现该替换。这样的本鉴定用片适于抑制对鉴定资料采集后的鉴定用片的篡改行为、及抑制在鉴定资料的采集过程、鉴定操作中搞错粘合片或支撑片,进而适于对所采集的鉴定资料确保刑事事件等中所要求的证据能力。

而且,本鉴定用片中,第1识别标记是与第2识别标记分开地对支撑片的第1外表面标记的,第2识别标记是与第1识别标记分开地对粘合片的第2外表面标记的。本鉴定用片中的第1识别标记不是因作为由着色成分形成的另一识别标记的一部分的着色成分的转印作用而复印形成的,另外,也不是因对另一识别标记形成时的局部的加热、加压、光照射等的物理/化学感应作用而复印形成的。本鉴定用片中的第2识别标记不是因作为由着色成分形成的另一识别标记的一部分的着色成分的转印作用而复印形成的,另外,也不是因对另一识别标记形成时的局部的加热、加压、光照射等的物理/化学感应作用而复印形成的。第1及第2识别标记在本鉴定用片中是分开标记和/或刻印形成的。这样的构成在抑制和/或避免第1及第2识别标记的劣化的方面是适当的,因此,对于使两识别标记作为用于判别带第1识别标记的支撑片与带第2识别标记的粘合片的相互对应性的一对相互核对信息持续起作用而言是适当的。

如上所述,具备带有第1及第2识别标记的上述构成的鉴定用片适于抑制对鉴定资料采集后的鉴定用片的篡改行为、及抑制在鉴定资料的采集过程、鉴定操作中搞错粘合片或支撑片,进而适于对所采集的鉴定资料持续确保刑事事件等中所要求的证据能力。

优选第1识别标记及第2识别标记分别为凹型标记或印刷标记。凹型标记是指以在标记对象面产生凹形的刻印方式标记而成的标记。作为这样的刻印方式,例如可列举出激光标记及气笔标记。第1识别标记及第2识别标记分别更优选为作为通过激光标记形成的凹型标记的激光标记、或作为通过气笔标记形成的凹型标记的气笔标记。这些构成在抑制和/或避免第1及第2识别标记的劣化的方面是适当的,因此,对于使两识别标记作为用于判别带第1识别标记的支撑片与带第2识别标记的粘合片的相互对应性的一对相互核对信息持续起作用而言是适当的。另外,凹型标记在获得抑制了除所形成的识别标记以外的形状变化(例如擦痕的产生)的标记对象面的方面是适当的。此外,通过激光标记形成的激光标记在可自由度较高地对形成对象的识别标记的图案形状进行设定的方面也是适当的。这有助于提高鉴定用片的生产率。

进而,通过激光标记形成的凹型标记在确保支撑片与粘合片间的剥离性的方面也是适当的。对支撑片与粘合片贴合而成的鉴定用片,通过来自支撑片侧的激光照射形成贯通支撑片的贯通孔型的激光标记的情况下、通过来自粘合片侧的激光照射形成贯通粘合片的贯通孔型的激光标记的情况下、通过激光照射形成贯通鉴定用片的贯通孔型的激光标记的情况下,在粘合片的粘合剂层的支撑片侧表面即粘合面的该贯通孔形成部位,经过粘合剂软化熔融,在该部位,粘合剂层容易与支撑片熔接。若发生该熔接,则有时无法进行支撑片与粘合片间的分离即剥离、或在剥离时粘合剂层的该熔接部分被支撑片牵拉从而粘合剂层会破损。对于本鉴定用片具备通过激光标记形成的凹型标记作为第1识别标记和/或第2识别标记这样的构成,在避免在支撑片与粘合片间的局部熔接的发生、确保两片间的剥离性的方面是适当的。另外,粘合剂在粘合面的软化熔融会导致粘合剂层中的该软化熔融部位处的变形,结果有在粘合面产生的变形和/或凹凸使经过了剥离的支撑片及粘合片再次贴合时的两片间的密合性降低的倾向。对于本鉴定用片具备通过激光标记形成的凹型标记作为第1识别标记和/或第2识别标记这样的构成,在避免在粘合面产生这样的变形和/或凹凸从而确保再贴合后的支撑片与粘合片间的密合性的方面是适当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鉴定用片的一个俯视图。

图2为图1所示的鉴定用片的又一俯视图。

图3为图1所示的鉴定用片的局部放大截面图。

图4表示图1所示的鉴定用片的多个一体化构成。

图5为图1所示的鉴定用片的一个变形例的一个俯视图。

图6为图5所示的鉴定用片的又一俯视图。

图7为图5所示的鉴定用片的局部放大截面图。

图8表示图5所示的鉴定用片的多个一体化构成。

图9为图1所示的鉴定用片的一个变形例的局部放大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图3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鉴定用片x1。图1为鉴定用片x1的一个俯视图,图2为鉴定用片x1的另一俯视图。图3为鉴定用片x1的局部放大截面图。

鉴定用片x1具备彼此间可分离的支撑片10及粘合片20。另外,鉴定用片x1具有可作为支撑片10侧的外表面的外表面10a及可作为粘合片20侧的外表面的外表面20a。

如图3所示,支撑片10具有包含基材层11、笔记层12、背景层13、和剥离层14的层叠结构。

支撑片10的基材层11是在支撑片10中作为支撑体而起作用的部位。作为基材层11的构成材料,例如可列举出合成纸、优质纸、肯特纸、聚酯薄膜、及聚烯烃薄膜。作为聚酯薄膜,例如可列举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及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薄膜。作为聚烯烃薄膜,例如可列举出聚乙烯薄膜及聚丙烯薄膜。基材层11的厚度例如为2.5~500μm、优选为25~300μm、更优选为50~200μm、更优选为100~150μm。

支撑片10的笔记层12为用于提供可写入的记录面的部位,笔记层12的外表面成为可作为支撑片10和/或鉴定用片x1的一个外表面的外表面10a,本实施方式中,为鉴定用片x1和/或支撑片10的记录面。如图1所示,在笔记层12所提供的记录面设置有用于记录鉴定资料的采集相关的一组信息等的至少一个记录框。在各记录框设置有例如年月日记录栏、采集编号记录栏、事件名记录栏、采集场所记录栏、采集物件名记录栏、采集者署名盖章栏、及见证人署名盖章栏。这样的记录框例如是在笔记层12上印刷形成的。作为笔记层12的构成材料,例如,可列举出着色为白色系的聚氨酯系墨、聚酯系墨、丙烯酸类墨、及聚苯乙烯系墨。从笔记层12的高耐热性的观点出发,笔记层12的构成材料优选聚氨酯系墨。例如,对鉴定用片x1的外表面10a进一步实施伴有加热的加工处理的情况下,笔记层构成材料的耐热性越高越优选。这样的笔记层12的厚度例如为0.01~100μm、优选为0.1~30μm、更优选为0.5~10μm。

支撑片10的背景层13为进行了着色的层,例如为黑色或白色。作为背景层13的构成材料,例如可列举出聚氨酯系墨、聚酯系墨、丙烯酸类墨、及聚苯乙烯系墨。这样的背景层13的厚度例如为0.01~100μm、优选为0.1~50μm、更优选为0.5~30μm。

支撑片10的剥离层14为用于确保支撑片10与粘合片20间的剥离性的层,例如是透明的。作为剥离层14的构成材料,可列举出透明的塑料薄膜。作为该塑料薄膜,例如可列举出聚乙烯薄膜及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剥离层14的厚度例如为2.5~500μm、优选为10~250μm、更优选为20~125μm。这样的剥离层14的粘合片20侧的表面成为支撑片10的支撑面10b。

如图3所示,鉴定用片x1的粘合片20具有包含基材层21及粘合剂层22的层叠结构。

粘合片20的基材层21是在粘合片20中作为支撑体而起作用的部位,基材层21的外表面成为可以作为粘合片20和/或鉴定用片x1的一个外表面的外表面20a。从确保对保持于鉴定用片x1的支撑片10与粘合片20间的鉴定资料的自粘合片20侧的可视性的观点出发,基材层21的透明性越高越优选。作为这样的基材层21的构成材料,例如可列举出聚酯薄膜及聚烯烃薄膜。作为聚酯薄膜,例如可列举出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及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薄膜。作为聚烯烃薄膜,例如可列举出聚乙烯薄膜及聚丙烯薄膜。从在基材层21中得到高的透明性的观点出发,基材层21的构成材料优选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这样的基材层21的厚度优选为2.5~500μm、更优选为25~250μm、更优选为50~125μm。

粘合片20的粘合剂层22具有粘合面22a,且相对于支撑片10的支撑面10b可粘附/剥离。粘合剂层22是由包含作为粘合剂的聚酯聚氨酯作为主剂的粘合剂组合物形成的。主剂是指在含有成分中占据最大重量比例的成分。另外,从确保对保持于鉴定用片x1的支撑片10与粘合片20间的鉴定资料的自粘合片20侧的可视性的观点出发,粘合剂层22的透明性越高越优选。这样的粘合剂层22的储能模量例如为3×103~9×106pa、优选为3×103~9×105pa、更优选为3×103~9×104pa。粘合剂层22的粘合力例如为0.01~10n/20mm、优选为0.03~5n/20mm、更优选为0.05~2n/20mm、更优选为0.07~0.7n/20mm。粘合剂层22的厚度例如为10~1000μm、更优选为150~800μm、更优选为200~500μm。

粘合剂层22中的聚酯聚氨酯为分子链中具有多个氨基甲酸酯键及多个酯键的聚合物时,例如为聚合物二醇、低分子二醇等多元醇、二异氰酸酯等多官能异氰酸酯、二羧酸等多元羧酸或其酯、及根据需要使用的含活性氢基化合物的聚合物。这样的聚酯聚氨酯例如可以通过二阶段合成的所谓预聚物法或一阶段合成的所谓一步法中的溶液聚合、乳液聚合、或本体聚合来合成。

聚酯聚氨酯所具有的氨基甲酸酯键为兼具氢供给性基团和氢接受性基团的氢键合性官能团。具有这样的氢键合性官能团的聚酯聚氨酯在分子链间有效地形成氢键而可聚集、其聚集能量比较高。因此,聚酯聚氨酯容易实现高的软化温度、高的玻璃化转变温度、进而高耐热性。作为粘合剂层22中所含的粘合剂的聚氨酯的软化温度优选为190~280℃、更优选为200~270℃、优选为210~260℃。对于粘合剂的软化温度,例如可以使用热机械分析装置(商品名“tma/ss7100”,siinanotechnologyinc.制)进行测定。本测定中,例如,准备从具有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基材和粘合剂层(厚度290μm)的层叠结构的粘合片切出的试样片(6mm×6mm)。本测定中,测定模式采用针入法、试样片的粘合剂面中央部设为探针前端抵接部位、探针前端直径设为1mm、测定载荷设为1470mn。本测定中,在流量200ml/分钟的氮气气流下、以10℃/分钟的升温速度在开始温度150℃~结束温度320℃区间进行升温。另一方面,关于粘合剂的玻璃化转变温度,可以依据jis标准(jisk7121:塑料的转变温度测定方法)利用差示扫描量热测定(dsc)进行测定。若利用包含容易实现高耐热性的这样的聚酯聚氨酯作为粘合剂层22中的主剂的构成,则鉴定用片x1的粘合剂层22容易实现高耐热性。粘合剂层22的耐热性越高,越能抑制粘合剂层22的热变形。

聚酯聚氨酯除了上述那样的氨基甲酸酯键以外,还具有作为氢接受性基团的酯键,结果,在聚酯聚氨酯中,酯键与氨基甲酸酯键相比,使分子链间聚集的作用更稳定。聚酯聚氨酯中的酯键的含有比例的调整可以用作聚酯聚氨酯的聚集性的一个控制手段。因此,除了氨基甲酸酯键以外还具有这样的酯键的聚酯聚氨酯容易在鉴定用片用途的粘合剂层22可得到充分的高耐热性的范围中控制分子链间内聚力。粘合剂层22的聚集性的控制有助于实现粘合剂层22的良好的粘合力、抑制从被粘物将粘合片20和/或粘合剂层22剥离后的被粘物上的残胶。鉴定用片x1容易控制粘合剂层22的聚集性,并且该粘合剂层22容易实现高耐热性。

另外,对于用于生成聚酯聚氨酯的原料单体,实际上容易获得的高纯度单体的选择项很多。原料单体的纯度越高,使用其生成的聚合物的透明性有越高的倾向,结果对于容易获得的高纯度原料单体的选择项多的聚酯聚氨酯,容易实现高的透明性。若利用包含这样的聚酯聚氨酯作为粘合剂层22中的主剂的构成,则鉴定用片x1的粘合剂层22容易实现高的透明性。在鉴定用片x1的制造过程中经过加工用激光通过粘合剂层22等的工序的情况下,粘合剂层22的透明性越高,激光吸收越被抑制,因此,起因于激光吸收的热变形受到抑制。

如上所述,鉴定用片x1具备适于抑制热变形的粘合剂层22。而且,若利用包含如上所述那样容易实现高的软化温度、高的玻璃化转变温度的聚酯聚氨酯作为粘合剂层22中的主剂的构成,则粘合剂层22容易实现高的热稳定性、低的流动性。对于鉴定用片x1的粘合剂层22,热稳定性高、流动性低在将保持在鉴定用片x1上的鉴定资料长期稳定保存的方面是适当的。

粘合剂层22中的聚酯聚氨酯优选包含源自多官能异氰酸酯的单元、源自多元羧酸的单元、及源自第1多元醇的单元。利用这样的构成,可适当地得到带有上述技术效果的聚酯聚氨酯。

粘合剂层22中的聚酯聚氨酯优选为聚酯聚醚聚氨酯。聚酯聚醚聚氨酯除了上述那样的氨基甲酸酯键和酯键以外,还具有聚醚骨架。聚醚骨架中所含的醚键的光吸收性低,并且比碳-碳-碳这样的键更富有可动性和/或运动性。对于除了氨基甲酸酯键和酯键以外还具有这样的聚醚骨架的聚酯聚醚聚氨酯,容易在鉴定用片用途的粘合剂层22可得到充分的高耐热性的范围中控制分子链间内聚力,并且实现高的透明性和良好的柔软性。另外,对于用于生成聚酯聚醚聚氨酯归属的聚酯聚氨酯的原料单体,实际上容易获得的高纯度单体的选择项很多。对于属于容易获得的高纯度原料单体的选择项多的聚酯聚氨酯的、聚酯聚醚聚氨酯,容易实现高的透明性。若利用包含如上所述的聚酯聚醚聚氨酯作为粘合剂层22中的主剂的构成,则鉴定用片x1的粘合剂层22容易控制聚集性并且实现高耐热性,而且,容易兼顾实现高的透明性和良好的柔软性。粘合剂层22的耐热性越高,如上述那样,越能抑制粘合剂层22的热变形。粘合剂层22的透明性越高,如上述那样,该粘合剂层22越能抑制起因于激光吸收的热变形。粘合剂层22的柔软性越高,在将粘合剂层22和/或其粘合面22a按压于鉴定资料时粘合面22a越容易追随该资料的表面凹凸形状等而变形,容易将鉴定资料的凹凸形状复制到粘合剂层22上。另外,通过获得鉴定用片x1的粘合剂层22的热稳定性·低流动性与柔软性的平衡,从而粘合剂层22和/或粘合面22a可实现伴随良好的上述凹凸追随地进行密合的粘合性、并且抑制从被粘物剥离粘合剂层22时的被粘物与粘合面22a间的粘合剂的所谓拉丝。

作为粘合剂层22中所含的粘合剂的聚酯聚醚聚氨酯优选包含源自多官能异氰酸酯的单元、源自多元羧酸的单元、源自第1多元醇的单元、及源自含有醚键的第2多元醇的单元。利用这样的构成,可适当地得到带有上述技术效果的聚酯聚醚聚氨酯。

作为上述的多官能异氰酸酯,例如可列举出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hdi)、1,3-双(异氰酸根合甲基)环己烷、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4,4’-亚甲基双(环己基异氰酸酯)、二苯基甲烷二异氰酸酯(mdi)、甲苯二异氰酸酯(tdi)、苯二甲基二异氰酸酯(xdi)、氢化mdi、及tdi加合物。上述的多官能异氰酸酯优选为脂肪族或脂环式的多官能异氰酸酯。该构成在鉴定用片x1的粘合剂层22实现高的透明性的方面是适当的。更优选该多官能异氰酸酯为选自由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1,3-双(异氰酸根合甲基)环己烷、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4,4’-亚甲基双(环己基异氰酸酯)、及氢化mdi组成的组中的至少一种。在聚酯聚氨酯实现高的透明性以及适度的聚集性的方面、进而在鉴定用片x1的粘合剂层22实现高的透明性以及适度的聚集性的方面,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特别优选作为多官能异氰酸酯。认为这是因为,就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而言,使用其得到的聚酯聚氨酯中,形成亲水性的氨基甲酸酯键的异氰酸酯基的数量与形成疏水性骨架的亚甲基的数量的平衡对用于鉴定用片用途的粘合剂层22的聚酯聚氨酯是适度的。

作为上述的多元羧酸,例如可列举出脂肪族或脂环式的多元羧酸、芳香族多元羧酸。作为脂肪族或脂环式的多元羧酸,例如可列举出丙二酸、琥珀酸、戊二酸、己二酸、及癸二酸。作为芳香族多元羧酸,例如可列举出对苯二甲酸及偏苯三酸。上述的多元羧酸优选为脂肪族或脂环式的多元羧酸。该构成在鉴定用片x1的粘合剂层22实现高的透明性的方面是适当的。更优选该多元羧酸为己二酸。上述的聚酯聚氨酯包含源自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的单元(第1单元)和源自己二酸的单元(第2单元)的情况下,由于第1单元中的一对氨基甲酸酯键间距离与第2单元中的一对酯键间距离近似,因此该第1及第2单元中的氨基甲酸酯键对与酯键对容易形成二组氢键。这样的相互作用可以用作聚酯聚氨酯的聚集性的一个控制手段。因此,从控制聚酯聚氨酯和/或含有其的粘合剂层22的聚集性的观点出发,同时使用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及己二酸作为用于形成聚酯聚氨酯的单体是优选的。

作为上述的第1多元醇,例如,可列举出脂肪族或脂环式的多元醇、芳香族多元醇。作为脂肪族或脂环式的多元醇,例如可列举出乙二醇、丙二醇、丁二醇、新戊二醇、及环己二醇。作为芳香族多元醇,例如,可列举出双酚a及间苯二酚。上述的第1多元醇优选为脂肪族或脂环式的多元醇。该构成在鉴定用片x1的粘合剂层22实现高的透明性的方面是适当的。更优选该第1多元醇为新戊二醇。具有支链结构的新戊二醇与直链状多元醇相比,可以期待在组入聚酯聚氨酯的状态下缓和聚酯聚氨酯分子链间的聚集性的作用。这样的聚集性缓和作用可以用作聚酯聚氨酯的聚集性的一个控制手段。因此,从控制聚酯聚氨酯和/或含有其的粘合剂层22的聚集性的观点出发,使用新戊二醇作为用于形成聚酯聚氨酯的多元醇成分是优选的。

上述的第2多元醇优选为脂肪族或脂环式的含醚键多元醇。脂肪族或脂环式的含醚键多元醇可以是用甘油、乙二醇等进行交联而成者。作为该第2多元醇,例如可列举出聚乙二醇及聚丙二醇。这样的第2多元醇的数均分子量优选为300~50000、更优选为500~10000、更优选为500~5000、更优选为500~4000、更优选为1000~3000。数均分子量是通过使用聚环氧乙烷(peo)作为标准聚合物试样进行的凝胶渗透色谱法(gpc)测定得到的值(peo换算值)。第2多元醇相关的以上的构成在鉴定用片x1的粘合剂层22实现高的透明性的方面是适当的。更优选上述的第2多元醇为聚丙二醇。聚丙二醇富有柔软性,而且还容易实现多官能化、高分子量化。因此,使用聚丙二醇作为用于形成聚酯聚氨酯的多元醇成分在对聚酯聚氨酯赋予柔软性、并且自由度高地进行分子设计的方面是适当的。

粘合剂层22中的聚酯聚氨酯(包括为聚酯聚醚聚氨酯的情况)中,多元醇的羟基总数(即,形成源自多元醇的单元的多元醇的羟基的总数)相对于多官能异氰酸酯的异氰酸酯基总数(即,形成源自多官能异氰酸酯的单元的多官能异氰酸酯的异氰酸酯基的总数)和多元羧酸的羧基总数(即,形成源自多元羧酸的单元的多元羧酸的羧基的总数)的和的比值(第1比值)优选为0.5~1.5、更优选为0.7~1.4、更优选为0.7~1.3、更优选为0.8~1.2。该比值越接近1,有聚酯聚氨酯的分子量越大的倾向,因此,有聚酯聚氨酯间的依赖于高分子量的聚集性高的倾向。该比值越小于1,对于聚酯聚氨酯的总分子末端存在的数量,存在异氰酸酯基和羧基的总数越大于羟基数的倾向,因此,有依赖于作为较大分极的高极性基团的异氰酸酯基、羧基的存在的聚酯聚氨酯间的聚集性高的倾向。该比值越大于1,对于聚酯聚氨酯的总分子末端存在的数量,存在比异氰酸酯基、羧基的光吸收性低的羟基的数量越大于异氰酸酯基和羧基的总数的倾向,因此,有聚酯聚氨酯的透明性高的倾向。从聚酯聚氨酯的所述聚集性及透明性的平衡的观点出发,进而含有该聚酯聚氨酯的粘合剂层22的聚集性及透明性的平衡的观点出发,在粘合剂层22中的聚酯聚氨酯中,多元醇的羟基总数相对于多官能异氰酸酯的异氰酸酯基总数和多元羧酸的羧基总数之和的比值优选为0.5~1.5、更优选为0.7~1.4、更优选为0.7~1.3、更优选为0.8~1.2。

粘合剂层22中的聚酯聚氨酯(包含为聚酯聚醚聚氨酯的情况)中,多官能异氰酸酯的异氰酸酯基总数(即,形成源自多官能异氰酸酯的单元的多官能异氰酸酯的异氰酸酯基的总数)相对于多元羧酸的羧基总数(即,形成源自多元羧酸的单元的羧基的总数)的比值(第2比值)优选为0.5~1.0。这样的构成在鉴定用片x1的粘合剂层22兼顾实现高的透明性和良好的聚集性的方面是适当的。

粘合剂层22中的聚酯聚醚聚氨酯中,第1多元醇的羟基总数(即,形成源自第1多元醇的单元的第1多元醇的羟基的总数)相对于第2多元醇的羟基总数(即,形成源自第2多元醇的单元的第2多元醇的羟基的总数)的比值(第3比值)优选为1.5~9.0。这样的构成在鉴定用片x1的粘合剂层22容易确保高的热稳定性、低的流动性、及高的透明性、并且兼顾实现良好的聚集性和良好的柔软性的方面是适当的。

粘合剂层22中的聚酯聚醚聚氨酯中,第2多元醇为聚丙二醇、聚乙二醇那样的作为同种单体的聚合物的多聚体的情况下,第1多元醇的羟基总数(即,形成源自第1多元醇的单元的第1多元醇的羟基的总数)相对于源自作为这样的多聚体的第2多元醇中的同种单体的单元的总数的比值(第4比值)优选为0.1~0.4、更优选为0.12~0.34。在实现第1多元醇相关的上述技术效果和第2多元醇相关的上述技术效果的平衡的方面,形成聚酯聚醚聚氨酯的第1及第2多元醇相关的前述第4比值优选为0.1~0.4、更优选为0.12~0.34。而且,在抑制粘合剂层22中的聚酯聚醚聚氨酯中进而粘合剂层22中亲水性过剩从而确保基于鉴定用片x1的粘合面22a的疏水性成分(例如,形成指纹的分泌物中的油脂成分)的采集性的方面,前述第4比值优选为0.1以上。

上述的第1比值、第2比值、第3比值、及第4比值分别是可基于聚合物中的上述各种部分结构和/或官能团的存在比率和/或相对数求出的值。聚合物中的各种部分结构和/或官能团的存在比率和/或相对数可以通过用于合成该聚合物的各种原料单体的相对量的调整来控制时,所合成的聚合物中的各种部分结构和/或官能团的存在比率和/或相对数分别经过例如以下的过程而求出。

首先,对分析对象的聚合物进行纯化。例如,从将含有分析对象聚合物的粘合剂层构成材料在规定的溶剂中搅拌而得到的粗聚合物溶液中,通过过滤去除不溶于溶剂的成分后,利用凝胶渗透色谱法(gpc)从该溶液中去除溶剂可溶性的低分子量的非聚合物成分,然后,从由此得到的含聚合物溶液中将溶剂蒸馏去除。溶剂根据聚合物的溶解性等性状来决定,例如,使用二甲基甲酰胺、氯仿、二氯甲烷、四氢呋喃、丙酮、二甲基亚砜、甲醇、乙醇、甲苯、或水作为该溶剂。接着,对经纯化的分析对象聚合物,使其溶解于nmr测定用的规定的氘代溶剂,制备试样溶液。可以代替其,使经过用于使分析对象聚合物内的酯键、氨基甲酸酯键水解的水解处理而得到的源自分析对象聚合物的各种片段和/或各种单体溶解于氘代溶剂,制备试样溶液。或者,可以使用可将分析对象聚合物内的酯键、氨基甲酸酯键溶剂分解的氘代溶剂,对分析对象聚合物进行溶剂分解处理,利用由此得到的含有源自分析对象聚合物的各种片段和/或各种单体的氘代溶剂制备试样溶液。对于通过水解处理、溶剂分解处理得到的源自分析对象聚合物的各种片段和/或各种单体,通过gpc划分为多个级分后,每个级分可以制备nmr测定用的试样溶液。氘代溶剂根据聚合物的溶解性等性状来决定,例如,使用氘代氯仿、氘代二氯甲烷、氘代氯化四氢呋喃、氘代丙酮、氘代二甲基亚砜、氘代n,n-二甲基甲酰胺、氘代甲醇、氘代乙醇、或重水作为该氘代溶剂。接着,对试样溶液进行1h-nmr测定,得到1h-nmr波谱。对于所得波谱,经过波形分离后,求出归属于各种部分结构和/或官能团的信号的强度比(信号的积分比)。然后,基于该信号强度比,求出聚合物中的各种部分结构和/或官能团的存在比率和/或相对数。例如可以如上所述那样求出分析对象聚合物中的各种部分结构和/或官能团的存在比率和/或相对数。

粘合剂层22除了粘合剂以外,还可以包含抗氧化剂、所谓的光稳定剂。

具有如上所述的构成的鉴定用片x1的制造中,例如,首先分别制作支撑片10及粘合片20。对于支撑片10,可以通过对基材层11的笔记层12的层叠形成、及对基材层11的背景层13及剥离层14的层叠形成进行制作。笔记层12及背景层13可以通过例如印刷法形成。剥离层14可以通过例如干式层压、挤出层压的方法来形成。对于粘合片20,例如可以通过在基材层21上涂布粘合剂组合物后使该粘合剂组合物干燥进行制作。例如可以如上所述那样制造鉴定用片x1。

使用鉴定用片x1采集鉴定资料时,例如,从支撑片10的支撑面10b将粘合片20剥离后,使鉴定资料附着于粘合片20的粘合剂层22和/或粘合面22a。作为鉴定资料,可列举出指纹、足迹、轮胎痕迹、毛发等。采集残留于犯罪现场等的遗留指纹中用肉眼看不到的潜在指纹作为鉴定资料的情况下,例如,首先,对估计到存在潜在指纹的规定的表面和/或区域实施使用了铝粉等微粉末的处理。在该区域存在潜在指纹的情况下,通过该处理,微粉末附着于潜在指纹从而该指纹的图案形状(包含多个隆起线)显现化。然后,将从支撑片10剥离的粘合片20的粘合面22a按压在该区域上,其后从该区域剥离粘合片20,由此使显现化指纹转印到粘合片20的粘合面22a上。关于指纹的采集,也可以采用如下方法(eb法):将潜在指纹采集到粘合片20的粘合面22a后,使规定的处理液作用于该指纹,由此使该指纹的图案形状发色·显现化。例如如上操作而附着有指纹等鉴定资料的粘合片20以带有鉴定资料的粘合面22a侧再次贴合于原来的支撑片10的支撑面10b。在支撑片10的外表面10a的上述记录框内,记录有与该鉴定资料的采集相关的年月日、采集编号、事件名、采集场所、及采集物件名,并且有来自采集者的署名盖章及来自见证人的署名盖章。

对于如上所述的鉴定用片x1,可以采用如图4所示多个鉴定用片x1连接并一体化而成的构成。图4中例示出6张鉴定用片x1连接并一体化而成的构成。对于多个鉴定用片x1连接并一体化而成的该鉴定用片,可以在切成所需尺寸后使用。对于可获得多个鉴定用片连接并一体化而成的构成的情况,关于后述的变形例的各鉴定用片也是同样的。

图5~图7表示上述的鉴定用片x1的一个变形例的鉴定用片x2。图5为鉴定用片x2的一个俯视图,图6为鉴定用片x2的又一俯视图。图7为鉴定用片x2的局部放大截面图。

鉴定用片x2具备彼此间可分离的支撑片10及粘合片20。支撑片10具有包含基材层11、笔记层12、背景层13、及剥离层14的层叠结构。粘合片20具有包含基材层21及粘合剂层22的层叠结构。另外,鉴定用片x2具有可作为支撑片10侧的外表面的外表面10a及可作为粘合片20侧的外表面的外表面20a。在外表面10a标记承载有识别信息的识别标记m1。标记有识别标记m1的外表面10a可以被透明保护膜覆盖。在外表面20a标记有承载识别信息的识别标记m2。标记有识别标记m2的外表面20a可以被透明保护膜覆盖。这样的鉴定用片x2在支撑片10侧的外表面10a具有识别标记m1这点、及粘合片20侧的外表面20a具有识别标记m2这点上,与上述的鉴定用片x1不同。对于鉴定用片x2而言,除了识别标记m1、m2以外,具有与关于鉴定用片x1的上述构成同样的构成。鉴定用片x2与鉴定用片x1同样地具备适于抑制热变形的粘合剂层22。

识别标记m1、m2分别为凹型标记。凹型标记是指以在标记对象面产生凹形的刻印方式标记而成的标记。作为这样的刻印方式,例如可列举出激光标记及气笔标记。激光标记中可以使用例如co2激光、uv激光、绿激光、及光纤激光器。气笔标记是指利用了高速振动的超硬针带来的点加压的标记。

这些识别标记m1、m2以作为用于判别带识别标记m1的支撑片10与带识别标记m2的粘合片20的相互对应性的一对相互核对信息而起作用的方式,彼此间对应地设计。具体而言,识别标记m1、m2具有彼此相同的图案形状而成为一对相互核对信息。或者识别标记m1、m2具有彼此不同的图案形状而成为一对相互核对信息。或者,鉴定用片x2以在遍及其厚度方向的整个区域具有透明的部分区域的方式设计的情况下,识别标记m1被标记在外表面10a的前述部分区域上、并且识别标记m2被标记在外表面20a的前述部分区域上,所述识别标记m1、m2呈从外表面10a侧或从外表面20a侧同时可见的状态而成为一对相互核对信息。作为这样的识别标记m1、m2的各自的图案形状中所含的基础形状,例如可列举出数字、字母表、平假名、片假名、汉字、记号、条形码、qr码、及其他二维码。条形码包含一维条形码及二维条形码。识别标记m1、m2各自可以具有包含同种基础形状的图案形状,也可以具有包含不同种基础形状的图案形状。图5~图7中例示出识别标记m1、m2均为激光标记、并且具有包含数字列的相同的图案形状而成为一对相互核对信息的情况。

具有如上所述的构成的鉴定用片x2的制造中,例如,首先,分别制作支撑片10及粘合片20。接着,使支撑片10的支撑面10b和粘合片20的粘合面22贴合。接着,分别进行对支撑片10侧的外表面10a标记识别标记m1及对粘合片20侧的外表面20a标记识别标记m2。作为标记,例如可列举出激光标记及气笔标记。激光标记中可以使用例如co2激光、uv激光、绿激光、及光纤激光器。气笔标记是指利用了高速振动的超硬针带来的点加压的标记。标记识别标记m1后,可以形成覆盖支撑片10的外表面10a的透明保护膜。标记识别标记m2后,可以形成覆盖粘合片20的外表面20a的透明保护膜。例如可以如上所述那样制造鉴定用片x2。

对于支撑片10的笔记层12,如上述那样,有时要求高耐热性。在采用激光标记作为对笔记层12所形成的支撑片10侧的外表面10a形成识别标记m1的方法的情况下,从抑制在激光标记时描绘线等因笔记层构成材料的过熔融而失去作用的观点出发,笔记层构成材料的耐热性越高越优选。

从确保对保持于支撑片10与粘合片20间的鉴定资料的自粘合片20侧的可视性的观点出发,如上述那样,基材层21的透明性越高越优选。在采用激光标记作为对基材层21所形成的粘合片20侧的外表面20a形成上述的识别标记m2的方法的情况下,基材层21的透明性越高,有在激光标记时描绘线等越不易着色的倾向。

从确保对保持于支撑片10与粘合片20间的鉴定资料的自粘合片20侧的可视性的观点出发,如上述那样,粘合剂层22的透明性越高越优选。粘合剂层22的透明性高有助于在通过激光标记形成识别标记m1、识别标记m2的情况下,抑制起因于在粘合剂层22内的激光吸收的升温,从而防止粘合剂层22的热变形。

使用鉴定用片x2采集鉴定资料时,例如,从在外表面10a具有识别标记m1的支撑片10的支撑面10b将在外表面20a具有识别标记m2的粘合片20剥离后,使鉴定资料附着于粘合片20的粘合剂层22和/或粘合面22a。作为鉴定资料,可列举出指纹、足迹、轮胎痕迹、毛发等。利用鉴定用片x2时,也可以与以上关于鉴定用片x1的使用方法所述的同样地,通过例如粉末法、eb法,采集潜在指纹作为鉴定资料。附着有指纹等鉴定资料的带识别标记m2的粘合片20以带有鉴定资料的粘合面22a侧再次贴合于原来的带识别标记m1的支撑片10的支撑面10b。在支撑片10的外表面10a的上述记录框内,记录有与该鉴定资料的采集相关的年月日、采集编号、事件名、采集场所、及采集物件名,并且有来自采集者的署名盖章及来自见证人的署名盖章。

在鉴定用片x2中,相互对应的支撑片10侧的识别标记m1与粘合片20侧的识别标记m2在单一鉴定用片内成对,由此保证所述支撑片10及粘合片20的相互对应性。对于鉴定资料采集后的鉴定用片x2,若带有真正的鉴定资料而粘贴于支撑片10的粘合片20被另一粘合片20(不带有与支撑片10的识别标记m1相对应的识别标记m2的粘合片)替换,则对于替换后的粘合片和支撑片10,能判别为没有相互对应性。这是因为在该粘合片上没有与支撑片10的识别标记m1相对应的识别标记m2。对于鉴定资料采集后的鉴定用片x2,若带有真正的鉴定资料的粘合片20所粘贴的并且记录有用于该资料的各种信息等的支撑片被另一支撑片(不带有与粘合片20的识别标记m2相对应的识别标记m1的支撑片)替换,则对于替换后的支撑片和粘合片20,能判别为没有相互对应性。这是因为在支撑片上没有与粘合片20的识别标记m2相对应的识别标记m1。即,对于具备带有作为一对相互核对信息中的一者的识别标记m1的支撑片10和带有作为一对相互核对信息中的另一者的识别标记m2的粘合片20的鉴定用片x2,在经过上述那样的替换时,能发现该替换。这样的鉴定用片x2适于抑制对鉴定资料采集后的鉴定用片的篡改行为、及抑制在鉴定资料的采集过程、鉴定操作中搞错粘合片20或支撑片10,进而适于对所采集的鉴定资料确保刑事事件等中所要求的证据能力。

另外,在鉴定用片x2中,识别标记m1是与识别标记m2分开地对支撑片10的外表面10a标记的,识别标记m2是与识别标记m1分开地对粘合片20的外表面20a标记的。鉴定用片x2中的识别标记m1不是因作为由着色成分形成的另一识别标记的一部分的着色成分的转印作用而复印形成的,另外,也不是因对另一识别标记形成时的局部的加热、加压、光照射等的物理/化学感应作用而复印形成的。鉴定用片x2中的识别标记m2不是因作为由着色成分形成的另一识别标记的一部分的着色成分的转印作用而复印形成的,另外,也不是因对另一识别标记形成时的局部的加热、加压、光照射等的物理/化学感应作用而复印形成的。识别标记m1、m2是在鉴定用片x2中分开标记和/或刻印形成的凹型标记。这样的构成在抑制和/或避免识别标记m1、m2的劣化的方面是适当的,因此,对于使识别标记m1、m2作为用于判别带识别标记m1的支撑片10与带识别标记m2的粘合片20的相互对应性的一对相互核对信息而持续起作用而言是适当的。

如上所述,鉴定用片x2与鉴定用片x1同样地具备适于抑制热变形的粘合剂层22,而且适于抑制鉴定用片相关的上述的篡改行为、搞错,进而适于对所采集的鉴定资料持续确保刑事事件等中所要求的证据能力。

另外,在鉴定用片x2中,识别标记m1、m2为凹型标记的构成在获得抑制了除所形成的识别标记m1、m2以外的形状变化(例如擦痕的产生)的标记对象面(外表面10a、20a)的方面是适当的。例如,若在透明的粘合片20侧的外表面20a存在擦痕,则有时会阻碍鉴定用片x2上采集的鉴定资料(例如指纹)的鉴定操作。

而且,采用激光标记作为形成识别标记m1和/或识别标记m2的方法的情况下,可以自由度较高地对形成对象的识别标记的图案形状进行设定。这有助于提高鉴定用片的生产率。

进而,鉴定用片x2具备通过激光标记形成的凹型标记作为识别标记m1和/或识别标记m2的构成在确保支撑片10与粘合片20间的剥离性的方面也是适当的。对支撑片与粘合片贴合而成的鉴定用片,通过来自支撑片侧的激光照射形成贯通支撑片的贯通孔型的激光标记的情况下、通过来自粘合片侧的激光照射形成贯通粘合片的贯通孔型的激光标记的情况下、通过激光照射形成贯通鉴定用片的贯通孔型的激光标记的情况下,在粘合片的粘合剂层的支撑片侧表面即粘合面的该贯通孔形成部位,经过粘合剂软化熔融,在该部位,粘合剂层容易与支撑片熔接。若发生该熔接,则有时无法进行支撑片与粘合片间的分离即剥离、或在剥离时粘合剂层的该熔接部分被支撑片牵拉从而粘合剂层会破损。鉴定用片x2具备通过激光标记形成的凹型标记作为识别标记m1和/或识别标记m2的构成在避免在支撑片10与粘合片20间的局部的熔接的发生、确保两片间的剥离性的方面是适当的。另外,粘合剂在粘合面的软化熔融会导致粘合剂层中的该软化熔融部位处的变形,结果在粘合面产生的变形和/或凹凸可使经过了剥离的支撑片及粘合片再次贴合时的两片间的密合性降低。鉴定用片x2具备通过激光标记形成的凹型标记作为识别标记m1和/或识别标记m2的构成在避免在粘合片20的粘合面22a产生这样的变形和/或凹凸、确保再贴合后的支撑片10与粘合片20间的密合性的方面是适当的。

对于如上所述的鉴定用片x2,可以采用多个鉴定用片x2连接并一体化而成的构成。图8中例示出6张鉴定用片x2连接并一体化而成的构成。在这样的构成中,在外表面10a侧在每个记录栏标记有识别标记m1。多个识别标记m1具有彼此不同的图案形状。在外表面20a(未图示)侧,每个外表面10a侧的识别标记m1,标记有识别标记m2(未图示)。外表面20a侧的多个识别标记m2也具有彼此不同的图案形状。在每个记录栏中存在作为一对相互核对信息而起作用的识别标记m1、m2。对于多个鉴定用片x2连接并一体化而成的该鉴定用片,可以在切成所需的尺寸后使用。对于可获得多个鉴定用片连接并一体化而成的构成的情况,关于后述的变形例的各鉴定用片也是同样的。

图9为上述的鉴定用片x1的一个变形例的鉴定用片x3的局部放大截面图。鉴定用片x3具备彼此间可分离的支撑片10及粘合片20。支撑片10具有包含基材层11、笔记层12、背景层13及剥离层14的层叠结构。粘合片20具有包含基材层21及粘合剂层22的层叠结构。另外,鉴定用片x3具有可作为支撑片10侧的外表面的外表面10a及可作为粘合片20侧的外表面的外表面20a。在外表面10a标记有承载识别信息的识别标记m3。在外表面20a标记有承载识别信息的识别标记m4。这样的鉴定用片x3在支撑片10侧的外表面10a具有识别标记m3这点、及粘合片20侧的外表面20a具有识别标记m4这点,与上述的鉴定用片x1不同。对于鉴定用片x3而言,除了识别标记m3、m4以外,具有与关于鉴定用片x1的上述构成同样的构成。鉴定用片x3与鉴定用片x1同样地具备适于抑制热变形的粘合剂层22。

识别标记m3、m4分别为印刷标记。印刷标记是指对标记对象面通过印刷方法进行标记而成的标记。作为印刷方法,例如,可列举出喷墨印刷、热转印印刷、凹版印刷、凸版印刷、丝印、及图章印刷(stampprinting)。识别标记m3、m4可以由与各自的背景色的对比度差大的墨印刷形成,也可以由与背景色的对比度差小的墨印刷形成。或者识别标记m3、m4例如可以由在紫外线照射时会发色的墨印刷形成。

这些识别标记m3、m4以作为用于判别带识别标记m3的支撑片10与带识别标记m4的粘合片20的相互对应性的一对相互核对信息而起作用的方式,彼此间对应地设计。具体而言,识别标记m3、m4具有彼此相同的图案形状而成为一对相互核对信息。或者识别标记m3、m4具有彼此不同的图案形状而成为一对相互核对信息。或者,鉴定用片x3以在遍及其厚度方向的整个区域具有透明的部分区域的方式设计的情况下,识别标记m3被标记在外表面10a的前述部分区域上、并且识别标记m4被标记在外表面20a的前述部分区域上,所述识别标记m3、m4呈可从外表面10a侧或从外表面20a侧同时确认的状态而成为一对相互核对信息。对于这样的识别标记m3、m4各自的图案形状中可包含的基础形状,例如,与以上对于鉴定用片x2的识别标记m1、m2的图案形状中可包含的基础形状所叙述的同样。

对于具有如上所述的构成的鉴定用片x3,例如可以通过在关于鉴定用片x2的上述的制造过程中,对外表面10a、20a形成印刷标记来代替形成凹型标记,由此制造。另外,关于鉴定用片x3的使用方法,与关于鉴定用片x1的使用方法的上述的内容同样。

在鉴定用片x3中,相互对应的支撑片10侧的识别标记m3与粘合片20侧的识别标记m4在单一鉴定用片内成对,由此保证这些支撑片10及粘合片20的相互对应性。这与在上述的鉴定用片x2中通过使识别标记m1、m2成对来保证支撑片10与粘合片20的相互对应性同样,在抑制鉴定用片的上述的篡改行为、搞错片的方面是适当的。另外,在鉴定用片x3中,识别标记m3是与识别标记m4分开地对支撑片10的外表面10a标记的,识别标记m4是与识别标记m3分开地对粘合片20的外表面20a标记的。识别标记m3、m4各自不是因作为由着色成分形成的另一识别标记的一部分的着色成分的转印作用而复印形成的,另外,也不是因对另一识别标记形成时的局部的加热、加压、光照射等的物理/化学感应作用而复印形成的。这样的构成在抑制和/或避免识别标记m3、m4的劣化的方面是适当的,因此,对于使识别标记m3、m4作为用于判别带识别标记m3的支撑片10和带识别标记m4的粘合片20的相互对应性的一对相互核对信息而持续起作用而言是适当的。

如上所述,鉴定用片x3与鉴定用片x1同样地具备适于抑制热变形的粘合剂层22,而且适于抑制鉴定用片相关的上述的篡改行为、搞错,进而适于对所采集的鉴定资料持续确保刑事事件等中所要求的证据能力。

在鉴定用片x3中,可以代替在支撑片10侧的外表面10a标记识别标记m3,而标记关于鉴定用片x2的上述的识别标记m1。另外,在鉴定用片x3中,可以代替在粘合片20侧的外表面20a标记识别标记m4,而标记关于鉴定用片x2的上述的识别标记m2。

[实施例]

〔实施例1〕

〈粘合剂溶液的制备〉

向具备回流冷凝器、氮气导入管、搅拌机和温度计的烧瓶内投入己二酸(和光纯药工业株式会社制)0.089mol、新戊二醇(和光纯药工业株式会社制)0.117mol和作为溶剂的十氢萘(和光纯药工业株式会社制)100g。然后,边向烧瓶内导入氮气,边对前述投入成分维持为180~200℃的温度范围,进行12小时的搅拌(脱水缩合反应)。接着,对烧瓶内的该反应溶液将溶剂蒸馏去除后,加入作为溶剂的四氢呋喃。接着,将烧瓶内的溶液温度变更为90℃,将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和光纯药工业株式会社制)0.064mol和作为氨基甲酸酯合成用催化剂的二丁基锡二月桂酸酯(和光纯药工业株式会社制)0.001mol加入到烧瓶内,边向烧瓶内导入氮气,边对烧瓶内的溶液进行15小时的搅拌(聚氨酯化反应)。接着,将溶剂从反应溶液中蒸馏去除,将由此得到的固体物质和甲苯混合,由此得到包含作为粘合剂的聚酯聚氨酯的粘合剂溶液(粘合剂溶液s1)。粘合剂溶液s1中的固体成分浓度为55质量%。

〈透明粘合片的制作〉

在用于形成鉴定用片用途的透明粘合片的基材层的厚度75μm的透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薄膜(商品名“lumirrort60”,torayindustries,inc.制)上涂布上述的粘合剂溶液s1后使其干燥,形成厚度290μm的透明粘合剂层(俯视面积为168cm2)。对于实施例1所需数量的鉴定用片用途的透明粘合片,如上操作来制作。

〔实施例2〕

〈粘合剂溶液的制备〉

向具备回流冷凝器、氮气导入管、搅拌机和温度计的烧瓶内投入己二酸(和光纯药工业株式会社制)0.096mol、新戊二醇(和光纯药工业株式会社制)0.127mol、数均分子量(mn)1000的聚丙二醇(和光纯药工业株式会社制)0.071mol和作为溶剂的十氢萘(和光纯药工业株式会社制)100g。然后,边向烧瓶内导入氮气,边对前述投入成分维持为180~200℃的温度范围,进行12小时的搅拌(脱水缩合反应)。接着,对烧瓶内的该反应溶液将溶剂蒸馏去除后,加入作为溶剂的四氢呋喃。接着,将烧瓶内的溶液温度变更为90℃,将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和光纯药工业株式会社制)0.064mol和作为氨基甲酸酯合成用催化剂的二丁基锡二月桂酸酯(和光纯药工业株式会社制,)0.001mol加入到烧瓶内,边向烧瓶内导入氮气,边对烧瓶内的溶液进行15小时的搅拌(聚氨酯化反应)。接着,将溶剂从反应溶液中蒸馏去除,将由此得到的固体物质和甲苯混合,由此得到包含作为粘合剂的聚酯聚醚聚氨酯的粘合剂溶液(粘合剂溶液s2)。粘合剂溶液s2中的固体成分浓度为55质量%。

〈透明粘合片的制作〉

代替粘合剂溶液s1,使用粘合剂溶液s2,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在厚度75μm的透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上形成厚度290μm的透明粘合剂层。对于实施例2所需数量的鉴定用片用途的透明粘合片,如上操作来制作。

〔实施例3〕

在粘合剂溶液的制备中,代替mn1000的聚丙二醇,使用数均分子量(mn)2000的聚丙二醇(和光纯药工业株式会社制)0.035mol,除此以外,与实施例2同样地操作,得到包含作为粘合剂的聚酯聚醚聚氨酯的粘合剂溶液(粘合剂溶液s3)。然后,代替粘合剂溶液s1,使用粘合剂溶液s3,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在厚度75μm的透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上形成厚度290μm的透明粘合剂层。对于实施例3所需数量的鉴定用片用途的透明粘合片,如上操作来制作。

〔实施例4〕

在粘合剂溶液的制备中,代替mn1000的聚丙二醇,使用数均分子量(mn)3000的聚丙二醇(和光纯药工业株式会社制)0.024mol,除此以外,与实施例2同样地操作,得到包含作为粘合剂的聚酯聚醚聚氨酯的粘合剂溶液(粘合剂溶液s4)。然后,代替粘合剂溶液s1,使用粘合剂溶液s4,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在厚度75μm的透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上形成厚度290μm的透明粘合剂层。对于实施例4所需数量的鉴定用片用途的透明粘合片,如上操作来制作。

〔实施例5〕

在粘合剂溶液的制备中,将己二酸的用量设为0.097mol来代替0.096mol,将新戊二醇的用量设为0.13mol来代替0.127mol,并且,代替mn1000的聚丙二醇,使用mn2000的聚丙二醇(和光纯药工业株式会社制)0.04mol和mn3000的聚丙二醇(和光纯药工业株式会社制)0.04mol,除此以外,与实施例2同样地操作,得到包含作为粘合剂的聚酯聚醚聚氨酯的粘合剂溶液(粘合剂溶液s5)。然后,代替粘合剂溶液s1,使用粘合剂溶液s5,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在厚度75μm的透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上形成厚度290μm的透明粘合剂层。对于实施例5所需数量的鉴定用片用途的透明粘合片,如上操作来制作。

〔实施例6〕

在粘合剂溶液的制备中,将己二酸的用量设为0.07mol来代替0.096mol,将新戊二醇的用量设为0.105mol来代替0.127mol、并且,代替mn1000的聚丙二醇,使用mn2000的聚丙二醇(和光纯药工业株式会社制)0.028mol,除此以外,与实施例2同样地操作,得到包含作为粘合剂的聚酯聚醚聚氨酯的粘合剂溶液(粘合剂溶液s6)。然后,代替粘合剂溶液s1,使用粘合剂溶液s6,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在厚度75μm的透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上形成厚度290μm的透明粘合剂层。对于实施例6所需数量的鉴定用片用途的透明粘合片,如上操作来制作。

〔比较例1〕

向具备回流冷凝器、氮气导入管、搅拌机和温度计的烧瓶内投入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和光纯药工业株式会社制)0.064mol、新戊二醇(和光纯药工业株式会社制)0.064mol、作为氨基甲酸酯合成用催化剂的二丁基锡二月桂酸酯(和光纯药工业株式会社制)0.001mol和作为溶剂的十氢萘(和光纯药工业株式会社制)100g,边向烧瓶内导入氮气,边对烧瓶内的溶液在90℃下进行15小时的搅拌。接着,将溶剂从反应溶液中蒸馏去除,将由此得到的固体物质和甲苯混合,由此得到包含作为粘合剂的聚氨酯的粘合剂溶液(粘合剂溶液s7)。粘合剂溶液s7中的固体成分浓度为55质量%。然后,代替粘合剂溶液s1,使用粘合剂溶液s7,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在厚度75μm的透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上形成厚度290μm的透明粘合剂层。对于比较例1所需数量的鉴定用片用途的透明粘合片,如上操作来制作。

〔比较例2〕

向具备回流冷凝器、氮气导入管、搅拌机和温度计的烧瓶内投入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和光纯药工业株式会社制)0.064mol、mn2000的聚丙二醇(和光纯药工业株式会社制)0.07mol、作为氨基甲酸酯合成用催化剂的二丁基锡二月桂酸酯(和光纯药工业株式会社制)0.001mol和作为溶剂的十氢萘(和光纯药工业株式会社制)100g,边向烧瓶内导入氮气,边对烧瓶内的溶液在90℃下进行15小时的搅拌。接着,将溶剂从反应溶液中蒸馏去除,将由此得到的固体物质和甲苯混合,由此得到包含作为粘合剂的聚醚聚氨酯的粘合剂溶液(粘合剂溶液s8)。粘合剂溶液s8中的固体成分浓度为55质量%。然后,代替粘合剂溶液s1,使用粘合剂溶液s8,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在厚度75μm的透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上形成厚度290μm的透明粘合剂层。对于比较例2所需数量的鉴定用片用途的透明粘合片,如上操作来制作。

〔比较例3〕

在具备水分离管、搅拌机和温度计的四口可拆式烧瓶中,加入聚碳酸酯二醇(商品名“placcelcd210pl”,羟值115kohmg/g,daicelchemicalindustriesltd.制)250g(羟基:0.512当量)、癸二酸51.8g(酸基:0.512当量)和作为催化剂的二丁基氧化锡127mg,在少量的作为反应水排出溶剂的甲苯的存在下,对该混合物开始搅拌并升温至180℃后在180℃下保持,继续反应约24小时。接着,将溶剂从反应溶液中蒸馏去除,将由此得到的固体物质和甲苯混合,由此得到包含作为粘合剂的聚酯的粘合剂溶液(粘合剂溶液s9)。粘合剂溶液s9中的固体成分浓度为55质量%。然后,代替粘合剂溶液s1,使用粘合剂溶液s9,除此以外,与实施例1同样地操作,在厚度75μm的透明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上形成厚度290μm的透明粘合剂层。对于比较例3所需数量的鉴定用片用途的透明粘合片,如上操作来制作。

〈基于nmr测定的聚合物组成分析〉

对各实施例及各比较例的透明粘合片的粘合剂层中所含的作为粘合剂的聚合物,在实施纯化及溶剂分解处理后供于nmr测定,由此对聚合物组成进行分析。

纯化中,首先,从粘合片分离粘合剂层。接着,将分离的粘合剂层在100℃下在二甲基甲酰胺(dmf)中搅拌48小时,制备粗聚合物溶液。在粗聚合物溶液的制备中,每0.1g粘合剂层加入15ml的dmf。接着,通过过滤从粗聚合物溶液中去除不溶于溶剂的成分。接着,从经过该过滤处理的溶液中按照以下记载的方法利用凝胶渗透色谱法(gpc)去除溶剂可溶性的低分子量的非聚合物成分。接着,从经gpc得到的含聚合物溶液中将溶剂蒸馏去除。

[gpc的方法]

·gpc装置:hlc-8120gpc(tosohcorporation制)

·柱:将“hxlguardcolumn”、“tskgelg4000hxl”、“tskgelg5000hxl”和“tskgelgmhxlmixed-bed”(全部为tosohcorporation制)串联连接

·柱温度:40℃

·展开溶剂:dmf

·溶剂流量:1ml/分钟

·标准试样:聚环氧乙烷

·检测器:差示折射率检测器rid-10a(株式会社岛津制作所制)

纯化后,使用作为nmr测定用溶剂的氘代甲醇,在加热条件下对分析对象聚合物进行溶剂分解处理。在该溶剂分解处理中,每1g分析对象聚合物使用过量(10~100g)的氘代甲醇。将由此得到的含有源自分析对象聚合物的各种片段和/或各种单体的氘代甲醇溶液作为nmr测定用的试样溶液。然后,对试样溶液实施以下记载的方法中的1h-nmr测定,得到1h-nmr波谱。

[nmr测定的方法]

·nmr测定装置:brukerbiospinavanceiii-600带有超低温探头(cryoprobe)

·观测对象核种:1h

·观测频率:600mhz

·观测温度:300k

·化学位移基准:7.25ppm

·累积(测定)次数:16

从所得波谱经过波形分离后,求出归属于分析对象聚合物中所含的各种部分结构和/或官能团的信号的强度比(信号的积分比)。利用各信号强度比及与其对应的分子量等化学式量,求出分析对象聚合物中的源自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的单元的相对的数值含量和/或摩尔比(h)、源自己二酸的单元的相对的数值含量和/或摩尔比(a)、源自新戊二醇的单元的相对的数值含量和/或摩尔比(n)、及源自各聚丙二醇的单元的相对的数值含量和/或摩尔比(p)。然后,求出归属于源自新戊二醇(第1多元醇)的单元的羟基总数(n×2)和归属于源自聚丙二醇(第2多元醇)的单元的羟基总数(p×2)的和相对于归属于源自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多官能异氰酸酯)的单元的异氰酸酯基总数(h×2)和归属于源自己二酸(多元羧酸)的单元的羧基总数(a×2)的和的比值(第1比值)、即(n×2+p×2)/(h×2+a×2)的值。求出归属于源自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多官能异氰酸酯)的单元的异氰酸酯基总数(h×2)相对于归属于源自己二酸(多元羧酸)的单元的羧基总数(a×2)的比值(第2比值)、即(h×2)/(a×2)的值。求出归属于源自新戊二醇(第1多元醇)的单元的羟基总数(n×2)相对于归属于源自聚丙二醇(第2多元醇)的单元的羟基总数(p×2)的比值(第3的比值)、即(n×2)/(p×2)的值。另外,求出归属于源自新戊二醇(第1多元醇)的单元的羟基总数(n×2)相对于源自作为氧丙烯(oxypropylene)的聚合物的聚丙二醇(第2多元醇)的单元中所含的亚单元即氧丙烯嵌段的总数(punits)的比值(第4比值)、即(n×2)/punits的值。将以上的结果示于表1。

〈激光加工性〉

对各实施例及各比较例的透明粘合片,研究激光加工对粘合剂层的影响。具体而言,首先,对具有pet基材层和粘合剂层的层叠结构的透明粘合片,对基材层形成的外表面(与粘合剂层处于相反侧的面),使用co2激光标记装置(商品名“lp-420”,panasonicindustrialdevicessunxco.,ltd.制)进行激光标记。该激光标记中,形成于基材层表面的激光标记为100mm的直线,使用装置的能量输出为50%,扫描速度为500mm/秒。接着,在该直线激光标记的两端之间以20mm的等间隔设定5处观察点,切出各观察点的截面后,对各截面使用数码显微镜(keyence株式会社制)进行显微镜观察。然后,将长度100mm的直线激光标记中的5处观察点中,在基材层与粘合剂层间全都未产生浮起(空气层)的情况评价为◎,将在1~2处确认到空气层的情况评价为○,将在3~4处确认到空气层的情况评价为△,将在5处全部确认到空气层的情况评价为×。将实施例1~5及比较例1、2相关的结果示于表1。比较例3的评价为△。对于粘合剂层中的粘合剂为聚酯聚醚聚氨酯的实施例2~6的透明粘合片,得到◎的评价。对于粘合剂层中的粘合剂为聚酯聚氨酯的实施例1的透明粘合片,得到○的评价。对于粘合剂层中的粘合剂既不是聚酯聚氨酯也不是聚酯聚醚聚氨酯的比较例1~3的透明粘合片,得到×或△的评价。

〈粘合剂层的软化温度测定〉

对各实施例及各比较例的透明粘合片研究粘合剂层的软化温度。具体而言,首先,从具有pet基材层与粘合剂层的层叠结构的透明粘合片切出试样片(6mm×6mm)。接着,将试样片的粘合剂层侧中央作为测定对象,使用热机械分析装置(商品名“tma/ss7100”,siinanotechnologyinc.制),在流量200ml/分钟的氮气气流下测定粘合剂层的软化温度。本测定中,使用装置的测定模式为针入法,作用于粘合剂层的探针的直径为1mm,测定载荷为1470mn。另外,关于本测定的温度条件,将开始温度设为150℃、将结束温度设为320℃,将开始温度到结束温度为止的升温速度设为10℃/分钟。对于实施例2~4的粘合剂层,软化温度为243℃。

[表1]

附图标记说明

x1、x2、x3鉴定用片

m1、m2、m3、m4识别标记

10支撑片

10a外表面

10b支撑面

11基材层

12笔记层

13背景层

14剥离层

20粘合片

20a外表面

21基材层

22粘合剂层

22a粘合面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