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热敷外用的中药组合物及包含该组合物的五行灸疗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1093594阅读:76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属于中医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热敷外用的中药组合物及包含该组合物的五行灸疗包。



背景技术:

颈椎病又称颈椎综合征,是颈椎骨关节炎、增生性颈椎炎、颈神经根综合征、颈椎间盘脱出症的总称。中医理论讲本病属于“痹症”、“痉证”范畴。多由于外感风寒湿邪,导致督脉受损,气血滞涩,经络闭阻或气血不足所致,是一种以退行性病理改变为基础的疾患。主要由于颈椎长期劳损、骨质增生,或椎间盘脱出,韧带增厚,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出现一系列功能障碍的临床综合征。很多患者对颈椎病不重视,导致未进行及时治疗,颈椎病变严重,压迫脊髓、血管和神经导致单侧或双侧上肢瘫痪、脑梗塞或大小便失禁。

肩周炎主要痛点在肩关节周围,故称肩关节周围炎,简称肩周炎,俗称凝肩、漏肩风或冻结肩。起病多因肩关节周围组织,如肌膛、滑囊等受冷冻、外伤、感染所致。其主要症状为肩部持续疼痛,患侧上肢抬高、旋转、前后摆动受限,遇风遇冷感觉有沉重隐痛,发作严重时可疼痛难忍,彻夜不眠。如不及时治疗,拖延日久可使关节粘连,患侧上肢变细,无力甚至形成废用性萎缩。

腰腿痛是一种常见疾病,腰痛为多发病,常与腿痛同时存在,腰腿痛也是常见病。本病根据病因不同,可有不同的并发症,此类患者轻则常常感到腰、髋关节、腿及足部内外踝关节部疼痛或麻木,重则可导致腰部向下肢体肌肉萎缩或酸软无力,跛行,腰椎间盘突出,甚至出现大小便失禁及瘫痪的严重后果。

积食以幼儿居多,主要症状为口臭、食欲明显不振,常肚子涨、疼,手足发烧、皮色发黄、精神萎靡,伴有恶心、呕吐、厌食、腹胀、腹痛等症状。小儿长期积食会增加胃、肠、肾的负担,久之影响孩子的身体发育和智力发展。

宫寒,是指女性子宫(包括输卵管、卵巢等)的寒冷症。病因为阴寒内盛,阳气不足,肾阳虚寒等;其症状主要是:月经不调、痛经、性冷漠、小腹冷痛、四肢冰凉、眩晕、经前乳胀、面部黄褐斑、痤疮;困倦腰痛、面色晦暗、眼睑肿胀。此外,子宫温度偏低,不适合胎儿生长,即使怀孕也容易流产,可引发不孕症或多种妇科病,更为严重的是宫寒常会引起子宫肌瘤。

上述几种疾病均为常见疾病,目前在治疗颈椎病、肩周炎和腰腿痛时,一般采用的方法是手术、封闭、针灸、电疗、超短波、贴膏药、埋线及推拿,治疗周期长且效果不佳,并且患者还要承受精神和肉体上的痛苦;治疗成本较高,对于家庭贫困的患者带来很大的负担。治疗宫寒症中的痛经和月经不调主要采用服用止痛药物和食疗调理,虽然有效但是显效较慢;治疗子宫肌瘤,西医一般采用手术治疗,不能祛除病因,治愈后极易复发。治疗积食一般是内服消食药物,但是小儿服用内服药物顺应性较差,因此给治疗造成不便。

灸疗历史悠久,堪称是中医学中最古老的疗法之一。据考证,艾灸疗法的产生早于方药,而最早的对灸法的文献记载,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于秦汉之际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把灸疗当作一个重要的内容进行了系统详尽的介绍。《黄帝内经》,《灵枢·官能》篇中特别强调“针所不为,灸之所宜”。可见灸法在当时治病疗伤中的地位已超过针刺之法。

艾灸具有温通经脉、祛风散寒、舒经活络、活血助阳、回阳固脱、消瘀逐痹及防病保健等多重功效。艾灸,通俗来讲就是配合艾叶进行的外用热敷。随着现代科学对灸疗的深入研究,其作用机理主要被锁定在药物特性和艾灸热辐射特效等两方面。艾绒的主要成分是精油,具有一定挥发性,燃烧时可释放大量的热能,既可抑菌、杀菌,又可通过艾火的热力,对经络腧穴产生温热刺激,达到疏经通络、温经散寒、扶正祛邪的功效,尤其适合于虚寒类病证。科学研究则证明,艾灸燃烧时产生一种近红外线,这种近红外线是一种十分有效、并适应于机体养生和治疗的物理因子,其辐射能谱对人体的穿透深度较远红外线更深,可多达10毫米,并借助皮下毛细血管网传到更加广泛的部位,易被人体所吸收。艾灸时产生的红外辐射,还可为机体细胞的代谢活动、免疫功能提供所必需的能量。灸疗通过配合独特的中药组方、特定的药用穴位,可以治疗多种慢性病。

外用热敷药物可以克服颈椎病、肩周炎、腰腿痛、积食和宫寒症的常规治疗方式的缺陷,外用热敷药包的治疗方式比之食疗法见效快,比之内服药物,顺应性好;比之手术、针灸等治疗法,可免除肌体疼痛,实施也更为方便,并且治疗成本低,因此是更加优选的治疗方式。



技术实现要素:

根据中医理论,颈椎病、肩周炎、腰腿痛、积食和宫寒的主要是由于气血运行不畅或失于濡养所引起的。因此散寒止痛、温通经脉、温胃散寒、行气活血、活血通经、祛风除湿是治疗的关键。因此,为弥补现有治疗方法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热敷外用的中药组合物,具有上述功效,可以通过外用热敷的方式治疗颈椎病、肩周炎、腰腿痛、积食和宫寒。

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热敷外用的中药组合物,其包含下述按照重量份数配比的中药:

艾叶30~54份、红花15~35份、茯苓15~27份、生川乌15~18份、益母草30~54份、香附30~50份、丹参30~45份、干姜20~37份、降香15~27份、鸡血藤15~40份、白芷15~21份、川牛膝20~36份、车前草20~35份、蓖麻子20~30份。

更具体地,本发明所述的热敷外用的中药组合物,其由下述按照重量份数配比的中药组成:

艾叶30~54份、红花15~35份、茯苓15~27份、生川乌15~18份、益母草30~54份、香附30~50份、丹参30~45份、干姜20~37份、降香15~27份、鸡血藤15~40份、白芷15~21份、桂枝30~50份、川牛膝20~36份、广藿香15~35份、当归尾15~25份、陈皮30~54份、高良姜20~32份、车前草20~35份、蓖麻子20~30份。

更具体地,本发明所述的热敷外用的中药组合物,其由下述按照重量份数配比的中药组成:

艾叶42~48份、红花25~30份、茯苓21~24份、生川乌15~18份、益母草42~48份、香附40~45份、丹参35~40份、干姜25~30份、降香21~24份、鸡血藤30~35份、白芷18~21份、桂枝40~45份、川牛膝28~32份、广藿香25~30份、当归尾15~20份、陈皮42~48份、高良姜24~28份、车前草25~30份、蓖麻子20~25份。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是在传统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指导下,精选药物组方。本发明中药组合物中:艾叶,归肝、脾、肾经,散寒止痛,温经止血;红花,归心、肝经,活血化瘀、散瘀止痛;茯苓,归脾、肾、心、肺经,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益母草,归肝、心、膀胱经,活血调经,利尿消肿;降香,归肝、脾经,行气活血,止血止痛;鸡血藤,归肝经,补血、活血、通络;香附,归肝、脾、三焦经,行气解郁,调经止痛;白芷,归胃、大肠、肺经,散风除湿,通窍止痛;川牛膝,归肝、肾经,逐瘀通经,通利关节;车前草,归肝、肾、肺、小肠经,清热利尿,祛痰,凉血,解毒;蓖麻子,归大肠、肺经,消肿拔毒,泄下通滞;干姜,归脾、胃、肾、心、肺经,温中散寒,回阳通脉;丹参,归心、肝经,祛湿止痛,活血通经;生川乌,归心、肝、脾、肾经,祛风除湿,温经止痛;桂枝,归心、肺、膀胱经,发汗解肌,温通经脉;高良姜,归脾、胃经,温胃散寒,消食止痛;广藿香,归脾、胃、肺经,芳香化浊,开胃止呕;陈皮,归脾、肺经,理气健脾,燥湿化痰;当归尾,归肝、心、脾经,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本发明将上述19味药材组合后,各组分经辩证配伍,在作用上相互佐助,药效具有协同作用,诸药配合应用共奏散寒止痛、温通经脉、温胃散寒、行气活血、祛湿止痛、活血通经、祛风除湿、温经止痛的功效。

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中,艾叶、红花和降香相互配合凑散寒止痛之效;桂枝、干姜、益母草、香附、川牛膝和蓖麻子相互配合,凑温通经脉之效;茯苓、陈皮和高良姜相互配合,凑温胃散寒之效;广藿香、降香、香附、丹参、当归尾和蓖麻子相互配合,凑行气活血之效;车前草、白芷和生川乌相互配合,凑祛湿止痛之效;红花、鸡血藤、川牛膝和丹参相互配合,凑活血通经之效;桂枝、降香、白芷和生川乌相互配合,凑祛风除湿之效;艾叶、红花、益母草、鸡血藤、丹参和当归尾相互配合,凑温经止痛之效。通过各种药物之间的配合作用,对颈椎病、肩周炎、腰腿痛、积食和宫寒的治疗可达到标本兼治。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中的各组分均采用天然的中药原料,遵循中医的处方用药原则,其配制简便、药源广,经临床应用验证,其疗效显著可靠,药性平和,未出现毒副作用,对缓解和治疗颈椎病、肩周炎、腰腿痛、积食和宫寒有效率达90%以上,治愈率80%以上。

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包含所述的中药组合物的五行灸疗包,其包含上述药物组合物和矿盐,所述矿盐的用量为每一只药包中包含矿盐500g~2000g。

另一方面,本发明还提供了所述的五行灸疗包的制备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1)按照重量份数配比称量所需药材,将上述中药材中的杂质去除,然后粉碎成粉末状;

(2)将步骤(1)所得的药物组合物粉末与适量矿盐充分拌匀混匀,将所得混合物置于透气的亲肤性布袋中,加热至适宜温度。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在应用时是采用配合矿盐制作成五行灸疗包的形式外用敷于患处,药包可以反复使用多次。不需要内服药物也不需要损伤肌体,免除手术、封闭、针灸、埋线的痛苦。使用方便,顺应性好,药物直达患处,疗效显著。且疗程短、复发率低,使用方法简单,相比于电疗、超短波、贴膏药及推拿治疗成本也更低。

本发明所述的五行灸疗包,属于中医外用热敷药包的一种。灸疗有两个特点:一是发热,二是穴位,是一种传统中医治病方法,《黄帝内经》中所说的“针所不为,灸之所宜”指的就是灸疗。五行灸疗包,是指包含导热材料和特定中药的药包,在皮肤外部特定部位使用,通过加热药包中的导热材料和中药,辅助人体经络穴位对药物中有效成分进行吸收,对人体的五行与五脏机能进行调理,从而祛除病因,使身体机能达到阴阳平衡的健康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中药组合物及五行灸疗包制备

实施例1:

中药组合物组方:艾叶42g、红花25g、茯苓21g、生川乌15g、益母草42g、香附40g、丹参35g、干姜25g、降香21g、鸡血藤30g、白芷15g、川牛膝28g、蓖麻子20g、车前草25g。

五行灸疗包制备及使用方法:按照组方称取上述中药,去除杂质,粉碎,然后加入矿盐1400g,将矿盐与药物粉末混匀,装入棉布缝制的布包中,缝合成药包。使用时将药包表面喷水湿润后使用家用微波炉,高温加热6~7分钟,然后敷于腰部、颈椎或肩周部即可。

实施例2:

中药组合物组方:艾叶42g、红花25g、茯苓21g、生川乌15g、益母草42g、香附40g、丹参35g、干姜25g、降香21g、鸡血藤30g、白芷15g、川牛膝28g、蓖麻子20g、车前草25g、桂枝40g、广藿香25g、当归尾15g、陈皮42g、高良姜24g。

五行灸疗包制备及使用方法:按照组方称取上述中药,去除杂质,粉碎,然后加入矿盐1500g,将矿盐与药物粉末混匀,装入棉布缝制的布包中,缝制成药包。使用时将药包表面喷水湿润后使用家用微波炉,高温加热6~7分钟,然后敷于腰部、颈椎或肩周部即可。

实施例3:

中药组合物组方:艾叶48g、红花30g、茯苓24g、生川乌15g、益母草48g、香附45g、丹参40g、干姜30g、降香24g、鸡血藤35g、白芷18g、川牛膝32g、蓖麻子25g、桂枝45g、广藿香30g、当归尾20g、陈皮48g、高良姜28g、车前草30g。

五行灸疗包制备及使用方法:按照组方称取上述中药,去除杂质,粉碎,然后加入矿盐1750g,将矿盐与药物粉末混匀,装入棉布缝制的布包中,缝制成药包。使用时将药包用塑料袋包裹后,放入蒸笼中,蒸15~20分钟,然后敷于腰部、颈椎或肩周部即可。

实施例4:

中药组合物组方:艾叶54g、红花35g、茯苓27g、生川乌18g、益母草54g、香附50g、丹参45g、干姜37g、降香27g、鸡血藤40g、白芷21g、桂枝50g、川牛膝36g、蓖麻子30g、广藿香35g、当归尾25g、陈皮54g、高良姜32g、车前草35g。

五行灸疗包制备及使用方法:按照组方称取上述中药,去除杂质,粉碎,然后加入矿盐2000g,将矿盐与药物粉末混匀,炒热后装入棉布缝制的布包中,缝制成药包。使用时将药包用塑料袋包裹后,放入蒸笼中,蒸15~20分钟,然后敷于腰部、颈椎或肩周部即可。

实施例5:

中药组合物组方:艾叶4.2g、红花2.5g、茯苓2.1g、生川乌1.5g、益母草4.2g、香附4g、丹参3.5g、干姜2.5g、降香2.1g、鸡血藤3g、白芷1.5g、桂枝4g、川牛膝2.8g、蓖麻子2g、广藿香2.5g、当归尾1.5g、陈皮4.2g、高良姜2.4g、车前草2.5g。

五行灸疗包制备及使用方法:按照组方称取上述中药,去除杂质,粉碎,然后加入矿盐750g,将矿盐与药物粉末混匀,装入棉布缝制的布包中,缝制成药包。使用时将药包用塑料袋包裹后,放入蒸笼中,蒸15~20分钟,然后敷于疼痛处(胃部或小腹部)即可。

实施例6:

中药组合物组方:艾叶3g、红花1.5g、茯苓1.5g、生川乌1.5g、益母草3g、香附3g、丹参3g、干姜2g、降香1.5g、鸡血藤1.5g、白芷1.5g、桂枝3g、川牛膝2g、蓖麻子2g、广藿香1.5g、当归尾1.5g、陈皮3g、高良姜2g、车前草2g。

五行灸疗包制备及使用方法:按照组方称取上述中药材,去除杂质,粉碎,然后加入矿盐500g,将矿盐与药物粉末混匀,装入棉布缝制的布包中,缝制成药包。使用时将药包表面喷水湿润后使用家用微波炉,高温加热6~7分钟,然后敷于疼痛处(胃部或小腹部)即可。

实施例1~6组方中各中药材均以克为单位,以上重量配比的比例是经过科学筛选得到的,对于不同病情,不同体质的病人,可以在本发明的配比范围内相应调整药物组合物中各药材的用量以及组方中的总体药材用量。具体来说,治疗颈椎病、肩周炎和腰腿疼时,患者均为成年患者,药材用量较大,治疗积食和宫寒时,药材整体用量较小;但组方中药材的配比,均属于本发明筛选得到的用量配比范围。矿盐的用量根据需要热敷的部位大小调整用量,需热敷部位较大则药材总用量增加,矿盐用量随之增加,一般不超过2000g,需热敷部位较小则药材总用量减少,矿盐用量随之减少,一般不少于500g。药材一般使用粉碎机进行粉碎,粉碎粒度一般在120目到400目之间。药材细粉与矿盐混合后,装入药包中,药包的包敷材质一般选用亲肤的棉布,其他本领域常用合适材质,如竹纤维布料等均可使用。

除了实施例1~6中所使用的五行灸疗包制作和加热方法,其他本领域可以适用的同类药包制作和加热方法,如采用药包中内置电热丝加热的方式等,均可以用于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应当明确,加热方法和药包制作形式不影响本发明的药物组合物的治疗效果。

使用前将药包使用合适的加热方法加热至合适温度,合适温度一般指70~90摄氏度,待药包冷却至60摄氏度左右,即可外敷在患处使用,开始时药包温度较高,注意加垫毛巾或棉布,以防烫伤,随着药包温度降低逐渐减少垫布的层数,最后可以直接敷在皮肤上,外敷时间为至药包冷却后即可取下。

临床疗效试验

以下所述临床疗效试验,以本发明实施例1~6所给出的药物组方和制备方法,做成五行灸疗包,外用热敷。

一般性资料: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应用于临床观察病例500例,男260例,女240例,年龄3~70岁。每位患者均详细询问病史,按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进行诊断或者结合影像学等西医诊断方式共同确诊。其中颈椎病患者125例,肩周炎患者85例,腰腿疼患者90例、积食患者75例、宫寒患者125例,其中,痛经患者40例、月经不调患者30例、子宫肌瘤患者55例。

一般使用方法:

按照制备实施例1~6中的制备方法,准备并加热药包,然后外敷于患处,颈椎病患者一般敷在后颈处、肩周炎患者一般敷在肩部、腰腿疼患者敷于腰部或膝关节处、积食患者敷于胃部、宫寒患者敷于小腹处,开始药包温度过高时,注意加垫毛巾或棉布,以防烫伤,外敷时间为至药包冷却后即可取下,完成一次治疗。病症较为严重者每日使用2次,两次治疗时间需间隔4小时以上;病症轻微者每日治疗1次即可。较为严重的病症在治疗疗程上有不同时间的增加。制作好的药包可以使用1年~2年,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可以不更换新的药包。

诊断及疗效评价:

诊断及疗效评定标准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

(1)颈椎病

诊断:有慢性劳损或外伤史。或有颈椎先天性畸形、颈椎退行性病变。颈、肩背疼痛,头痛头晕,颈部板硬,上肢麻木。颈部活动功能受限,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常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可有上肢肌力减弱和肌肉萎缩,臂丛牵拉试验阳性,压头试验阳性。X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张口位可有凿状突偏歪,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或韧带钙化,斜位摄片可见椎间孔变小。

治愈:原有各型病症消失,肌力正常,颈、肢体功能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

好转:原有各型症状减轻,颈、肩背疼痛减轻,颈、肢体功能改善;

未愈:症状无改善。

(2)肩周炎

诊断:肩周疼痛,以夜间为甚,常因天气变化及劳累而诱发,肩关节活动功能障碍。肩部肌肉萎缩,肩前、后、外侧均有压痛,外展功能受限明显,出现典型的“扛肩”现象。X线检查多为阴性,病程久者可见骨质疏松。

治愈:肩部疼痛消失,肩关节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复。

好转:肩部疼痛减轻,活动功能改善。

未愈:症状无改善

(3)腰腿痛

诊断:一侧或两侧腰骶部酸痛不适,时轻时重,缠绵不愈,劳累后加重,休息后减轻,常见腰肌劳损和腰椎间盘突出。一侧或两侧骶棘肌轻度压痛,腰腿活动一般无明显障碍。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脊柱侧弯,腰生理孤度消失,病变部位椎旁有压痛,并向下肢放射,腰活动受限。下肢受累神经支配区有感觉过敏或迟钝,病程长者可出现肌肉萎缩。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拇趾背伸力减弱。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病变椎间盘可能变窄,相邻边缘有骨赘增生。CT检查可显示椎间盘突出的部位及程度。

治愈:腰腿痛消失,直腿抬高70°以上,能恢复原工作。

好转:腰腿痛减轻,腰部活动功能改善。

未愈:症状、体征无改善。

(4)积食

诊断:脾虚夹积,口臭、手足发烧、皮色发黄,鼻梁两侧发青,舌苔白且厚,夜卧不安,食欲不振,腹部胀满,大便溏泄酸臭或便秘。

治愈:脘腹胀痛、口臭症状消失,大便正常。

好转:症状有所改善,大便基本正常。

未愈:症状无变化。

(5)宫寒

宫寒症主要常见的有痛经、月经不调和子宫肌瘤

宫寒引起的痛经

诊断:经期或经行前后小腹疼痛,痛及腰骶,甚则昏厥,呈周期性发作。排除盆腔器质性疾病所致腹痛。

治愈:疼痛消失,连续3个月经周期末见复发。

好转:疼痛减轻或疼痛消失,但不能维持3个月以上。

未愈:疼痛未见改善。

宫寒引起的月经不调

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甚至半月余一行,连续2次以上,质稀色淡,神疲乏力,气短懒言,小腹空坠,纳少便溏。月经周期超过35天,连续2个月经周期以上,量少,色黯有血块,小腹冷痛,得热减轻,畏寒肢冷。

治愈:月经周期恢复正常能维持3个月以上。

好转:月经周期恢复正常,但不能维持3个月以上。

未愈:月经周期末见变化。

宫寒引起的子宫肌瘤

诊断:轻者月经正常,重者月经过多、经期延长,白带增多或阴道不规则流血为主,小腹坠胀或隐痛,有肛门部下坠感,舌质暗红,边有瘀紫斑,B型超声可协助确诊。

治愈:症状消失,肌瘤消失。

好转:症状减轻或消失,肌瘤体积变小。

未愈:症状无改善。

该临床观察病例中,治愈案例随访未见复发,治疗期间未发生毒副作用,具体疗效情况统计结果如下表1所示。

其中,

表1:本发明中药组合物的临床疗效结果

由上表1可知,本发明的热敷外用的中药药物组合物中,实施例1的组方在治疗颈椎病方面,治愈率有70%,总有效率达87.5%左右;增加桂枝、广藿香、当归尾、陈皮、高良姜之后的组方(实施例2~6),经临床疗效验证对颈椎病、肩周炎、腰腿疼、积食和宫寒症具有更优疗效,尤其是对颈椎病的治愈率和有效率得到明显提升,治愈率提升15.9%。其中,桂枝协助增强温通经脉、祛风除湿之效,广藿香协助增强行气活血之效,陈皮和高良姜协助增强温胃散寒之效,当归尾协助增强行气活血温经止痛之效。

本发明的中药药物组合物优化组方(实施例2~6的组方)对颈椎病、肩周炎、腰腿疼、积食和宫寒的治愈率均高达80%以上,总有效率高达90%以上。并且,使用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制作的五行灸疗包治疗上述疾病时,在治疗过程中无需配合其他治疗方式,病人顺应性良好,药包可以反复使用多次,使用时间长,一般仅需1个药包,治疗成本也较低。

典型病例:

病例1:

王某某,男,45岁,肩部持续疼痛2年多,患侧上肢抬高、旋转、前后摆动受限,遇风遇冷感觉有沉重隐痛,肩部肌肉未萎缩,X线摄片检查为阴性。

使用实施例4所制备的五行灸疗包,每日2次,敷于肩部疼痛处,8天一个疗程,1个疗程后症状明显减轻,病情好转,5个疗程后治愈,经询访该患者,至今有2年时间未见复发。

病例2:

吴某某,女,40岁,肩颈僵硬,长期臂膀不能上举,肩前、后、外侧均有压痛,手臂外展功能受限明显,当气候变化或劳累时,患者的疼痛加重,并放射至颈项及上肢,当肩部偶然受到碰撞或牵拉时,则可引起撕裂样剧痛。

通过使用本发明实施例4所制备的五行灸疗包,每日1次,8天一个疗程,1个疗程后症状明显减轻,病情好转,3个疗程后疼痛消失,手臂活动能力恢复,治愈,经询访该患者,至今有1年时间未见复发。

病例3:

黄某,男,36岁,腰椎间盘突出,腰痛向臀部及下肢放射,腹压增加(如咳嗽、喷嚏)时疼痛加重,常感腰、髋关节、腿及足部内外踝关节部疼痛或麻木酸软无力,直腿抬高或加强试验阳性,膝、跟腱反射减弱,X线摄片检查:脊柱侧弯,腰生理前凸消失。

通过使用本发明实施例3所制备的五行灸疗包,每日2次,8天一个疗程,1个疗程后症状明显减轻,7个疗程后腰痛消失,腿部行动能力恢复,治愈,经询访该患者,至今有2年时间未见复发。

病例4:

岳某某,男,56岁,腰肌劳损两年,腰部肌肉、韧带损伤,长期感到腰部发酸,乏力,严重时引起髋关节麻木,直腿上抬45°时就感觉疼痛难忍。

通过使用本发明实施例3所制备的五行灸疗包,每日2次,8天一个疗程,1个疗程后,腰部发酸感减轻,直腿上抬可至90°,疼痛感明显减轻,5个疗程后,治愈,经询访该患者,至今有3年时间未见复发。

病例5:

张某,女,29岁,颈椎病,由于外感风寒湿邪,督脉受损,气血滞涩,经络闭阻,致使颈椎脊髓、神经根或椎动脉受压迫,长时间感到头晕,严重时感到天旋地转,视物模糊,严重影响正常生活。

通过使用本发明实施例2所制备的五行灸疗包,每日2次,8天一个疗程,1个疗程后,头晕症状明显改善,5个疗程后症状基本消失,治愈,经询访该患者,至今有2年时间未见复发。

病例6:

胡某某,男,47岁,颈椎病4年,颈部活动功能受限且疼痛难忍,病变颈椎棘突,患侧肩胛骨内上角有压痛,可摸到条索状硬结。压头试验阳性。X射线正位摄片显示,钩椎关节增生,侧位摄片显示颈椎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有骨质增生。

通过使用本发明实施例2所制备的五行灸疗包,每日2次,8天一个疗程,2个疗程后症状明显减轻,7个疗程后症状基本消失,治愈,经询访该患者,至今有3年时间未见复发。

病例7:

陈某,女,26岁,宫寒引起的痛经,经期或经行前后小腹疼痛,每月例假推迟,有时两个月一次。

通过使用本发明实施例5所制备的五行灸疗包,每日1次,28天一疗程,3个疗程后,治愈,经询访该患者,至今有2年时间未见复发。

病例8:

王某,女,34岁,长期宫寒引起的子宫肌瘤,月经过多、经期延长,白带增多,阴道不规则流血,B超诊断有肌壁间肌瘤2个,直径约2.1cm。经常腹部疼痛,例假期间疼痛剧烈,影响正常生活。

通过使用本发明实施例5所制备的五行灸疗包,每日2次,28天一疗程,1个疗程后,疼痛减轻,4个疗程后,B超检查,肌瘤消失,治愈。

病例9:

高某某,女,73岁,宫寒引起的子宫肌瘤,小腹部持续疼痛,有时疼的昏厥,B超诊断粘膜下肌瘤3个,肌瘤直径约5.4cm。

通过使用本发明实施例5所制备的五行灸疗包,每日2次,28天一个疗程,1个疗程后疼痛基本消失,3个疗程后,B超检查,肌瘤直径缩小至2.8cm,7个疗程后治愈。经询访该患者,至今有3年时间未见复发。

病例10:

张某某,男,4岁,脘腹胀痛2月,口臭、精神萎靡,睡眠中不停翻动,常腹涨,腹痛,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厌食、便秘等症状。

通过使用本发明实施例6所制备的五行灸疗包,每日1次,3天一个疗程,治疗1次症状明显减轻,1个疗程后治愈。

病例11:

闫某某,女,8岁,口臭、手足发烧、皮色发黄,鼻梁两侧发青,舌苔白且厚,还能闻到呼出的口气中有酸腐味。

通过使用本发明实施例6所制备的五行灸疗包,每日1次,3天一个疗程,治疗1次症状明显减轻,1个疗程后症状消失,治愈。

以上内容是结合具体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所作的进一步详细说明,不能认定本发明的具体实施只局限于这些说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或替换,具体而言,在本发明的药物组合物的组方配比的基础之上做出较小的调整,只要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本发明的治疗效果,都应当视为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