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九蒸九制熟地黄的工艺流程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245949阅读:1166来源:国知局
一种九蒸九制熟地黄的工艺流程的制作方法

发明涉及熟地黄的工艺流程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九蒸九制熟地黄的工艺流程。



背景技术:

目前还未有一套完整的熟地黄的生产工艺规程,使其生产操作规范化、标准化,符合本公司生产实际和gmp的管理要求,保证生产出的产品质量均一、稳定的熟地黄的工艺流程,因此设计一种九蒸九制熟地黄的工艺流程显得非常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九蒸九制熟地黄的工艺流程,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目前还未有一套完整的熟地黄的生产工艺规程,使其生产操作规范化、标准化,符合本公司生产实际和gmp的管理要求,保证生产出的产品质量均一、稳定的熟地黄的工艺流程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九蒸九制熟地黄的工艺流程,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1、领料:领料人员凭领料单领料,领料时严格复核,称量准确;

s2、拣选:执行《净选岗位标准操作规程》,拣出杂质,放洁净周转容器中,称量;

s3、洗药:执行《洗药岗位标准操作规程》及《洗药机标准操作规程》,洗药岗位操作工将地黄放入机中,用符合饮用水标准的水洗涤3遍至洁净、无泥沙,装入洁净塑料周转容器;

s4、浸酒:将净制后的生地黄置于周转筐内,加适量黄酒(黄酒量为30%药材量为宜),浸润2-4小时至酒被吸尽,半小时翻动一次;

s5、第一次蒸制:执行《蒸制岗位标准操作规程》及《蒸煮锅标准操作规程》或《蒸笼标准操作规程》,将中间品投入可倾式蒸煮锅内或均匀置入蒸笼内,通入压力为0.2-0.4mpa的蒸汽约8小时停蒸汽闷润一夜,蒸至内外呈滋润黑色,倒出里面蒸出的液体和地黄;

s6、第一次干燥:低温(55-60℃)厚度:25-30mm,干燥约n小时至八成干或摊于晒场自然晒至近干;

s7、第一次拌润:将第一次蒸出液与干燥后的药材拌匀浸润约2-4小时,半小时翻动一次;

s8、第二次蒸制:执行《蒸制岗位标准操作规程》及《蒸煮锅标准操作规程》或《蒸笼标准操作规程》,将中间品投入可倾式蒸煮锅内或均匀置入蒸笼内,通入压力为0.2-0.4mpa的蒸汽约6小时,停蒸汽闷润2小时,倒出里面蒸出的液体和药材;

s9、第二次干燥:低温(55-60℃)厚度:25-30mm,干燥约n小时至八成干或摊于晒场自然晒至近干;

s10、第二次拌润:将第一次蒸出液与干燥后的药材拌匀浸润约2-4小时,半小时翻动一次;

s11、第三次蒸制:执行《蒸制岗位标准操作规程》及《蒸煮锅标准操作规程》或《蒸笼标准操作规程》,将中间品投入可倾式蒸煮锅内或均匀置入蒸笼内,通入压力为0.2-0.4mpa的蒸汽约4小时,停蒸汽闷润2小时,倒出里面蒸出的液体和药材;

s12、第三次干燥:低温(55-60℃)厚度:25-30mm,干燥约n小时至八成干或摊于晒场自然晒至近干;

s13、第三次拌润:将第一次蒸出液与干燥后的药材拌匀浸润约2-4小时,半小时翻动一次;

s14、第四次蒸制:执行《蒸制岗位标准操作规程》及《蒸煮锅标准操作规程》或《蒸笼标准操作规程》,将中间品投入可倾式蒸煮锅内或均匀置入蒸笼内,通入压力为0.2-0.4mpa的蒸汽约4小时,停蒸汽闷润2小时,倒出里面蒸出的液体和药材;

s15、第四次干燥:低温(55-60℃)厚度:25-30mm,干燥约n小时至八成干或摊于晒场自然晒至近干;

s16、第四次拌润:将第一次蒸出液与干燥后的药材拌匀浸润约2-4小时,半小时翻动一次;

s17、第五次蒸制:执行《蒸制岗位标准操作规程》及《蒸煮锅标准操作规程》或《蒸笼标准操作规程》,将中间品投入可倾式蒸煮锅内或均匀置入蒸笼内,通入压力为0.2-0.4mpa的蒸汽约4小时,停蒸汽闷润2小时,倒出里面蒸出的液体和药材;

s18、第五次干燥:低温(55-60℃)厚度:25-30mm,干燥约n小时至八成干或摊于晒场自然晒至近干;

s19、第五次拌润:将第一次蒸出液与干燥后的药材拌匀浸润约2-4小时,半小时翻动一次;

s20、第六次蒸制:执行《蒸制岗位标准操作规程》及《蒸煮锅标准操作规程》或《蒸笼标准操作规程》,将中间品投入可倾式蒸煮锅内或均匀置入蒸笼内,通入压力为0.2-0.4mpa的蒸汽约4小时,停蒸汽闷润2小时,倒出里面蒸出的液体和药材;

s21、第六次干燥:低温(55-60℃)厚度:25-30mm,干燥约n小时至八成干或摊于晒场自然晒至近干;

s22、第六次拌润:将第一次蒸出液与干燥后的药材拌匀浸润约2-4小时,半小时翻动一次;

s23、第七次蒸制:执行《蒸制岗位标准操作规程》及《蒸煮锅标准操作规程》或《蒸笼标准操作规程》,将中间品投入可倾式蒸煮锅内或均匀置入蒸笼内,通入压力为0.2-0.4mpa的蒸汽约4小时,停蒸汽闷润2小时,倒出里面蒸出的液体和药材;

s24、第七次干燥:低温(55-60℃)厚度:25-30mm,干燥约n小时至八成干或摊于晒场自然晒至近干;

s25、第七次拌润:将第一次蒸出液与干燥后的药材拌匀浸润约2-4小时,半小时翻动一次;

s26、第八次蒸制:执行《蒸制岗位标准操作规程》及《蒸煮锅标准操作规程》或《蒸笼标准操作规程》,将中间品投入可倾式蒸煮锅内或均匀置入蒸笼内,通入压力为0.2-0.4mpa的蒸汽约4小时,停蒸汽闷润2小时,倒出里面蒸出的液体和药材;

s27、第八次干燥:低温(55-60℃)厚度:25-30mm,干燥约n小时至八成干或摊于晒场自然晒至近干;

s28、第八次拌润:将第一次蒸出液与干燥后的药材拌匀浸润约2-4小时,半小时翻动一次;

s29、第九次蒸制:执行《蒸制岗位标准操作规程》及《蒸煮锅标准操作规程》或《蒸笼标准操作规程》,将中间品投入可倾式蒸煮锅内或均匀置入蒸笼内,通入压力为0.2-0.4mpa的蒸汽约4小时,停蒸汽闷润2小时,倒出里面蒸出的液体和药材拌匀;

s30、第九次干燥:低温(55-60℃)厚度:25-30mm,干燥约n小时至六、七成干或摊于晒场自然晾晒至六、七成干;

s31、切片:执行《切制岗位标准操作规程》《刨片式切药机标准操作规程》切厚片,厚度在2~4mm,在切制过程中,每隔20分钟对中间产品所切厚度进行测量,并记录;

s32、第十次干燥:执行《干燥岗位标准操作规程》,《热风循环烘箱标准操作规程》或《敞口式烘箱标准操作规程》,设定温度55-60℃,厚度:25-30mm,时间约n小时,干燥后的水分控制在15.0﹪以内;

s33、包装:凭包装指令包装,执行《包装岗位标准操作规程》,要求称量准确,封口严密,无夹药、漏药现象,每包装贴有合格证,合格证内容清晰完整。

与现有技术相比,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九蒸九制熟地黄的工艺流程,能使熟地黄的生产操作规范化、标准化,符合本公司生产实际和gmp的管理要求,保证生产出的产品质量均一、稳定的熟地黄的工艺流程。

附图说明

图1为发明的工艺流程图结构示意图;

图2为发明的物料平衡的计算方法与平衡限度范围示意图;

图3为发明质量监控要点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3,发明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九蒸九制熟地黄的工艺流程,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1、领料:领料人员凭领料单领料,领料时严格复核,称量准确;

s2、拣选:执行《净选岗位标准操作规程》,拣出杂质,放洁净周转容器中,称量;

s3、洗药:执行《洗药岗位标准操作规程》及《洗药机标准操作规程》,洗药岗位操作工将地黄放入机中,用符合饮用水标准的水洗涤3遍至洁净、无泥沙,装入洁净塑料周转容器;

s4、浸酒:将净制后的生地黄置于周转筐内,加适量黄酒(黄酒量为30%药材量为宜),浸润2-4小时至酒被吸尽,半小时翻动一次;

s5、第一次蒸制:执行《蒸制岗位标准操作规程》及《蒸煮锅标准操作规程》或《蒸笼标准操作规程》,将中间品投入可倾式蒸煮锅内或均匀置入蒸笼内,通入压力为0.2-0.4mpa的蒸汽约8小时停蒸汽闷润一夜,蒸至内外呈滋润黑色,倒出里面蒸出的液体和地黄;

s6、第一次干燥:低温(55-60℃)厚度:25-30mm,干燥约n小时至八成干或摊于晒场自然晒至近干;

s7、第一次拌润:将第一次蒸出液与干燥后的药材拌匀浸润约2-4小时,半小时翻动一次;

s8、第二次蒸制:执行《蒸制岗位标准操作规程》及《蒸煮锅标准操作规程》或《蒸笼标准操作规程》,将中间品投入可倾式蒸煮锅内或均匀置入蒸笼内,通入压力为0.2-0.4mpa的蒸汽约6小时,停蒸汽闷润2小时,倒出里面蒸出的液体和药材;

s9、第二次干燥:低温(55-60℃)厚度:25-30mm,干燥约n小时至八成干或摊于晒场自然晒至近干;

s10、第二次拌润:将第一次蒸出液与干燥后的药材拌匀浸润约2-4小时,半小时翻动一次;

s11、第三次蒸制:执行《蒸制岗位标准操作规程》及《蒸煮锅标准操作规程》或《蒸笼标准操作规程》,将中间品投入可倾式蒸煮锅内或均匀置入蒸笼内,通入压力为0.2-0.4mpa的蒸汽约4小时,停蒸汽闷润2小时,倒出里面蒸出的液体和药材;

s12、第三次干燥:低温(55-60℃)厚度:25-30mm,干燥约n小时至八成干或摊于晒场自然晒至近干;

s13、第三次拌润:将第一次蒸出液与干燥后的药材拌匀浸润约2-4小时,半小时翻动一次;

s14、第四次蒸制:执行《蒸制岗位标准操作规程》及《蒸煮锅标准操作规程》或《蒸笼标准操作规程》,将中间品投入可倾式蒸煮锅内或均匀置入蒸笼内,通入压力为0.2-0.4mpa的蒸汽约4小时,停蒸汽闷润2小时,倒出里面蒸出的液体和药材;

s15、第四次干燥:低温(55-60℃)厚度:25-30mm,干燥约n小时至八成干或摊于晒场自然晒至近干;

s16、第四次拌润:将第一次蒸出液与干燥后的药材拌匀浸润约2-4小时,半小时翻动一次;

s17、第五次蒸制:执行《蒸制岗位标准操作规程》及《蒸煮锅标准操作规程》或《蒸笼标准操作规程》,将中间品投入可倾式蒸煮锅内或均匀置入蒸笼内,通入压力为0.2-0.4mpa的蒸汽约4小时,停蒸汽闷润2小时,倒出里面蒸出的液体和药材;

s18、第五次干燥:低温(55-60℃)厚度:25-30mm,干燥约n小时至八成干或摊于晒场自然晒至近干;

s19、第五次拌润:将第一次蒸出液与干燥后的药材拌匀浸润约2-4小时,半小时翻动一次;

s20、第六次蒸制:执行《蒸制岗位标准操作规程》及《蒸煮锅标准操作规程》或《蒸笼标准操作规程》,将中间品投入可倾式蒸煮锅内或均匀置入蒸笼内,通入压力为0.2-0.4mpa的蒸汽约4小时,停蒸汽闷润2小时,倒出里面蒸出的液体和药材;

s21、第六次干燥:低温(55-60℃)厚度:25-30mm,干燥约n小时至八成干或摊于晒场自然晒至近干;

s22、第六次拌润:将第一次蒸出液与干燥后的药材拌匀浸润约2-4小时,半小时翻动一次;

s23、第七次蒸制:执行《蒸制岗位标准操作规程》及《蒸煮锅标准操作规程》或《蒸笼标准操作规程》,将中间品投入可倾式蒸煮锅内或均匀置入蒸笼内,通入压力为0.2-0.4mpa的蒸汽约4小时,停蒸汽闷润2小时,倒出里面蒸出的液体和药材;

s24、第七次干燥:低温(55-60℃)厚度:25-30mm,干燥约n小时至八成干或摊于晒场自然晒至近干;

s25、第七次拌润:将第一次蒸出液与干燥后的药材拌匀浸润约2-4小时,半小时翻动一次;

s26、第八次蒸制:执行《蒸制岗位标准操作规程》及《蒸煮锅标准操作规程》或《蒸笼标准操作规程》,将中间品投入可倾式蒸煮锅内或均匀置入蒸笼内,通入压力为0.2-0.4mpa的蒸汽约4小时,停蒸汽闷润2小时,倒出里面蒸出的液体和药材;

s27、第八次干燥:低温(55-60℃)厚度:25-30mm,干燥约n小时至八成干或摊于晒场自然晒至近干;

s28、第八次拌润:将第一次蒸出液与干燥后的药材拌匀浸润约2-4小时,半小时翻动一次;

s29、第九次蒸制:执行《蒸制岗位标准操作规程》及《蒸煮锅标准操作规程》或《蒸笼标准操作规程》,将中间品投入可倾式蒸煮锅内或均匀置入蒸笼内,通入压力为0.2-0.4mpa的蒸汽约4小时,停蒸汽闷润2小时,倒出里面蒸出的液体和药材拌匀;

s30、第九次干燥:低温(55-60℃)厚度:25-30mm,干燥约n小时至六、七成干或摊于晒场自然晾晒至六、七成干;

s31、切片:执行《切制岗位标准操作规程》《刨片式切药机标准操作规程》切厚片,厚度在2~4mm,在切制过程中,每隔20分钟对中间产品所切厚度进行测量,并记录;

s32、第十次干燥:执行《干燥岗位标准操作规程》,《热风循环烘箱标准操作规程》或《敞口式烘箱标准操作规程》,设定温度55-60℃,厚度:25-30mm,时间约n小时,干燥后的水分控制在15.0﹪以内;

s33、包装:凭包装指令包装,执行《包装岗位标准操作规程》,要求称量准确,封口严密,无夹药、漏药现象,每包装贴有合格证,合格证内容清晰完整。

发明的有益效果是:该九蒸九制熟地黄的工艺流程,能使熟地黄的生产操作规范化、标准化,符合本公司生产实际和gmp的管理要求,保证生产出的产品质量均一、稳定的熟地黄的工艺流程。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