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性治疗器的电源控制电路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665840发布日期:2018-06-12 19:06阅读:265来源:国知局
移动性治疗器的电源控制电路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物理治疗领域,具体涉及医疗保健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移动性治疗器的电源控制电路。



背景技术:

电生理治疗在临床上已经成为较常用的物理治疗方法,近期各种生物电信号采集医疗器械和中低频治疗仪发展迅速。中低频治疗仪就是把频率1000Hz以下的脉冲电流通过导电电极片有规律地输出到人体,刺激相应部位的感觉神经和运动神经,进而使该部位肌肉不断收缩、放松,从而促进了血液循环。而我们肌肉酸痛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久坐缺乏运动,颈部、腰部和肩部肌肉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造成肌肉僵硬,进而导致各部位酸痛甚至于疼痛。而且,电流刺激肌肉时引发的刺痛感,会诱发血清中类吗啡样物质含量增加,从而产生一定的镇痛作用,做完电生理治疗之后,人会有舒服的感觉。在使用这类中低频治疗仪时,可以将中低频理疗电极仪的电极片贴敷于人体相应的治疗部位(如某些感觉神经、运动神经或穴位密布处,肌肉表面),使治疗仪正负极连通,从而使治疗仪产生的脉冲通过贴片或者电极片作用到相应的治疗部位,像无数电针进行电刺激治疗,实现模拟针灸及按摩治疗等功能。

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了多种理疗仪。例如,申请公布号为CN 105363122的发明专利就公开了一种理疗用电极片,主要适用于妇女的乳房部位。但常见的理疗仪往往存在以下缺陷:

(1)仅有一种或少数几种功能性脉冲电波,功能单一;

(2)通常需要通过导线连接电极片与控制主机,进而将电极片贴敷于身体某部位,而导线的使用使得实践操作过程变得十分不便,并且将电极片的使用范围仅限主板附近,不方便实际使用;

(3)仅具有脉冲电刺激的作用,作用单一,脉冲电刺激产生的刺激感明显,不够舒适。



技术实现要素: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移动性治疗器的电源控制电路,以解决上述问题中的至少一个。

移动性治疗器的电源控制电路包括:单片机、充电电路、按键电路、无线接收电路、控制发热电路、控制升压电路和电脉冲电路,充电电路、按键电路、无线接收电路、控制发热电路、控制升压电路和电脉冲电路均与单片机电连接,

充电电路还包括外部电源接口和内置电源接口,外部电源接口和内置电源接口均与充电电路的输入端电连接,

控制升压电路和电脉冲电路均包括至少一个电极,控制升压电路的输出端与至少一个第一电极电连接,电脉冲电路的输出端与至少一个第二电极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移动性治疗器的电源控制电路使用时,通过无线接收电路接收主控制板上发出的电磁波信号,再经过无线接收电路解调电磁波信号,并将信号输入到单片机,从而对整个移动性治疗器进行控制,实现远程控制该移动性治疗器的效果;还能基于主控制板发出的不同控制信号,调节电极的脉冲电流输出,实现多工作模式、工作强度和工作时间等的输出,从而满足多功能需求,方便低频脉冲治疗。无线接收电路使该移动性治疗器的使用不受导线的限制,更加方便地将其置于需要接受治疗的部位。控制发热电路能够发热并为电极片提供热能,起到为治疗部位进行加热、加速血液循环和活络经脉的作用,对治疗部位进行脉冲电压治疗的同时,加热进行加热治疗,能缓解脉冲电刺激的刺激感,松弛神经,消除淤血,缓解痛症,舒畅身心,显著提升中低频脉冲治疗的效果,具有多重功效。控制升压电路以内置电源低电压为初始电压,经过升压后输出,从而得到治疗用的电极电压。本实用新型移动性治疗器的控制电路通过内置电源供电和远程遥控,电脉冲治疗的同时进行热治疗,能显著提升移动性治疗器的治疗效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充电电路可以包括IC充电芯片,IC充电芯片的输入端与外部电源接口电连接,IC充电芯片的输出端与内置电源电连接。由此,不使用该移动性治疗器时,通过IC充电芯片的输入端与外部电源接口连接IC充电芯片的输出端与内置电源连接,实现为内置电源充电;使用该移动性治疗器时,通过内置电源供电,即使在旅行中也能使用该移动性治疗器,减少了外部电源导线对整个移动性治疗器的限制,使得该移动性治疗器的使用不再受地理位置的局限;IC充电芯片能够滤除充电电流中的纹波,起到为第一电源稳压充电的作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充电电路还可以包括双色LED指示灯,IC充电芯片包括:第一输入引脚和第五输入引脚;

内置电源接口与双色LED指示灯的公共端电连接,双色LED指示灯的第一输出端与第一输入引脚电连接,双色LED指示灯的第二输出端分别与第三二极管和第四二极管的阳极电连接,第三二极管的阴极与第五输入引脚电连接,第四二极管的阴极与单片机电连接。由此,IC充电芯片起到稳压充电的作用,还能通过双色LED指示灯指示工作状态、充电状态和充满电状态等,具有“一灯多能”的作用;充电过程中,IC充电芯片的第一输入引脚输出高电平且第五输入引脚输出低电平,此时,与第一输入引脚相连接的单色LED不能导通,不发光,与第五输入引脚相连接的单色LED导通,发出单色光;充满电后,IC充电芯片的第一输入引脚输出低电平且第五输入引脚输出高电平,此时,与第一输入引脚相连接的单色LED导通,发出单色光,与第五输入引脚相连接的单色LED不能导通,不发光;工作过程中,单片机的连接端口输出低电平,单片机的连接端口与内置电源接口之间导通,与单片机相连接的单色LED导通,发出单色光;第三二极管和第四二极管的作用在于防止单片机与充电电路之间反向导通,烧坏单片机或者IC充电芯片。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IC充电芯片还可以包括第十三电阻和第六输出引脚,第六输出引脚与第十三电阻的一端串联,第十三电阻的另一端接地。由此,第十三电阻起到限制充电电流的作用,防止充电电流过大而出现充电发热,甚至是起火燃烧的情况,有效的保护了内置电源和IC充电芯片。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充电电路还可以包括第三输出引脚,第三输出引脚可以与内置电源接口和第九电容器的一端电连接,第九电容器的另一端接地。由此,第九电容器具有滤除充电电路中的纹波电压的作用,对内置电源进行直流稳压充电,有利于保护内置电源。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控制发热电路可以包括第一三极管和发热电阻,单片机与第一三极管的基极电连接,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与发热电阻的一端电连接,第一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发热电阻的另一端与内置电源的一极电连接,内置电源的另一极接地。由此,第一三极管起到开关的控制作用,当单片机发出一个控制信号时,第一三极管的基极发出一个电信号,从而使第一三极管的集电极和发射极之间导通,内置电源与大地导通进而放电,由此发热电阻导通并产热,通过单片机调控控制发热电路的产热功率,从而起到加速治疗部位血液循环、活络经脉等作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十三电阻的阻值可以为1.8KΩ。由此,相比于同等IC充电芯片的限流电阻,其阻值调低,从而加大充电电流,进而加速了充电过程,方便使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控制升压电路可以包括一个铁芯变压器、第二三极管、第三电容器,铁芯变压器的一端与内置电源连接发热电阻的一极电连接,铁芯变压器的另一端与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电连接,第二三极管的基极与单片机电连接,第二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

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还分别与第三电容器的一端和第一电极电连接,第三电容器的另一端接地。由此,控制升压电路通过单片机控制第二三极管的开/关状态,再由铁芯变压器将内置电源的输出低电压升压到作用于治疗部位的工作电压,三极管开关具有瞬态效应好,高频响应等优点,使得铁芯变压器升压快;第三电容器的一端与第二三极管的集电极电连接,从而实现铁芯变压器的输出电压为第三电容器充电,再通过第三电容器放电作用于治疗部位,第三电容器具有补充第一电极工作电压的作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第二三极管的基极可以与单片机之间连接有一个RC并联电路,RC并联电路包括第二电容器和第三电阻。由此,RC并联电路能够提高单片机控制信号的瞬态效应,使单片机输出的高频控制信号快速传递到第二三极管的基极,起到高频调控第二三极管开/关的作用;RC并联电路还能起到限流的作用,防止第二三极管基极的输入电流过强,从而避免第二三极管断开后产生的电压过高,从而避免第一电极输出过高的电压。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电脉冲电路可以包括第五电阻和第三三极管,第五电阻的一端与第三三极管的基极电连接,第五电阻的另一端与单片机电连接,第三三极管的集电极与第二电极电连接,第三三极管的发射极接地。由此,第三三极管起到脉冲开关的作用,从而调节第二电极与地导通,进而也能调节正、负电极的导通,起到控制脉冲电流的作用。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无线接收电路可以为SYN480R无线接收芯片。由此,SYN480R无线接收芯片具有通信距离远、抗干扰能力强,集成度高、外围器件少、接收效果好和成本低等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模块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实施方式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示意性地显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实施方式的移动性治疗器的电源控制电路的模块示意图。

如图1所示,该装置包括:单片机S10、充电电路S11、按键电路S12、无线接收电路S13、控制发热电路S14、控制升压电路S15和电脉冲电路S16,其中,充电电路S11、按键电路S12、无线接收电路S13、控制发热电路S14、控制升压电路S15和电脉冲电路S16均与单片机S10电连接;充电电路S11的输入端还包括外部电源接口VIN和内置电源,外部电源接口VIN和内置电源的正极均与充电电路S11电连接,内置电源的负极接地;控制升压电路S15和电脉冲电路S16的输出端均包括一个电极,控制升压电路S15的输出端与一个正电极J3电连接,电脉冲电路S16的输出端与一个负电极J4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移动性治疗器的电源控制电路使用时通过无线接收电路S13接收主控制板上发出的电磁波控制信号信号(例如,该电磁波控制信号信号可以是红外线控制信号),再经过无线接收电路S13解调电磁波信号,并将解调后的电磁波控制信号输入到单片机S10,单片机S10输出高、低电平控制信号到各个电路模块,从而对整个移动性治疗器进行控制,实现远程控制该移动性治疗器的效果;还能基于主控制板发出的不同控制信号,调节电极的脉冲电流输出,实现多工作模式、工作强度和工作时间等的输出,从而满足多功能需求,方便低频脉冲治疗。无线接收电路使该移动性治疗器的使用不受导线的限制,更加方便地将其置于需要接受治疗的部位。控制发热电路S14能够发热并为电极片提供热能,起到为治疗部位进行加热、加速血液循环和活络经脉的作用,对治疗部位进行脉冲电压治疗的同时进行加热治疗,能缓解脉冲电刺激的刺激感,松弛神经,消除淤血,缓解痛症,舒畅身心,显著提升中低频脉冲治疗的效果,具有多重功效。控制升压电路S15以内置电源低电压为初始电压,经过升压后输出,从而得到治疗用的电极工作电压。本实用新型移动性治疗器的控制电路通过内置电源供电和远程遥控,电脉冲治疗的同时进行热治疗,能显著提升移动性治疗器的治疗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按键电路S12的一端接地,另一端与单片机S10电连接,通过按下按键使大地与单片机S10电导通,单片机S10接收到一个低电平信号,提示单片机S10进入工作状态。本实施例中的正、负电极均为一个,在其它实施例中,正、负电极的数量还可以增加,既能增加电极对治疗部位的覆盖,还能保证所有电极同频输出,能有效提升中低频脉冲治疗的效果。在本实施例中,还可以是内置电源的正极接地,内置电源的负极与无线接收电路S13、控制发热电路S14、控制升压电路S15和电脉冲电路S16电连接,具有同样的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充电电路S11可以包括IC充电芯片,IC充电芯片的输入端与外部电源接口VIN电连接,IC充电芯片的输出端与内置电源电连接。由此,不使用该移动性治疗器时,通过IC充电芯片的输入端与外部电源接口VIN连接,IC充电芯片的输出端与内置电源连接,使内置电源与外部电源接口VIN电导通,实现为内置电源充电;使用该移动性治疗器时,通过内置电源供电,即使在旅行中也能使用该移动性治疗器,减少了外部电源导线对整个移动性治疗器的限制,使得该移动性治疗器的使用不再受地理位置的局限;IC充电芯片能够滤除充电电流中的纹波,起到为第一电源稳压充电的作用。

在其它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充电电路S11包括一个红-绿双色LED,内置电源的正极与双色LED指示灯的公共端电连接,红光LED的输出端与IC充电芯片的第一输入引脚1电连接,绿光LED的输出端分别与第三二极管D3和第四二极管D4的阳极电连接,第三二极管D3的阴极与第五输入引脚5电连接,第四二极管D4的阴极与单片机S10电连接。IC充电芯片起到稳压充电的作用,还能通过双色LED指示灯指示工作状态、充电状态和充满电状态等,具有“一灯多能”的作用;充电过程中,IC充电芯片的第一输入引脚1输出高电平且第五输入引脚5输出低电平,此时,与第一输入引脚1相连接的红色LED不能导通,不发光,与第五输入引脚5相连接的绿色LED导通,发出绿光;充满电后,IC充电芯片的第一输入引脚1输出低电平且第五输入引脚5输出高电平,此时,与第一输入引脚1相连接的红色LED导通,发出红光,与第五输入引脚5相连接的绿色LED不能导通,不发光;工作过程中,单片机S10的连接端口输出低电平,单片机S10的连接端口与内置电源之间导通,与单片机S10相连接的绿色LED导通,发出绿色光;第三二极管D3和第四二极管D4的作用在于防止单片机S10与充电电路S11之间反向导通,避免烧坏单片机或者IC充电芯片。在其它实施例中,红光-LED和绿光-LED的位置还可以互换或者用三色LED灯指示三种工作状态,外部电源接口VIN的输入端还可以电连接一个滤波电容器,用以得到稳定的外部输入电压。

在其它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IC充电芯片还包括第十三电阻R13和第六输出引脚6,第六输出引脚6与第十三电阻R13的一端电连接,第十三电阻R13的另一端接地。第十三电阻R13起到限制充电电流的作用,防止充电电流过大而出现充电发热,甚至是起火燃烧的情况,有效的保护了内置电源和IC充电芯片。在具体的实施例中,第三输出引脚3与内置电源的正极和第九电容器C9的一端电连接,第九电容器C9的另一端接地。第九电容器C9能滤除充电电路S11中的纹波电压,对内置电源进行直流稳压充电,有利于保护内置电源。

在其它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控制发热电路S14包括第一三极管Q1和发热电阻Rt,单片机S10与第一三极管Q1的基极电连接,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发热电阻Rt的一端电连接,第一三极管Q1的发射极接地,发热电阻Rt的另一端与内置电源的正极电连接。第一三极管Q1起到开关的控制作用,当单片机S10发出一个高电平信号至第一三极管Q1时,从而使第一三极管Q1的集电极和发射极之间导通,内置电源与大地导通进而放电,由此发热电阻Rt导通并产热,通过单片机S10调控控制发热电路S14的产热功率,从而起到加速治疗部位血液循环、活络经脉等作用;对治疗部位进行脉冲电压治疗的同时进行加热治疗,能缓解脉冲电刺激的刺激感,松弛神经,消除淤血,缓解痛症,舒畅身心,显著提升中低频脉冲治疗的效果,具有多重功效。在其它实施例中,还可以用其它类型的开关来控制控制发热电路S14的通-断状态及其输出功率的大小,发热电阻Rt设置在移动性治疗器的背面,用于加热电极片。在具体的实施方式中,第十三电阻R13的阻值可以为1.8KΩ。相比于同等IC充电芯片的电阻,其阻值调低,从而加大充电电流,进而加速了充电过程,方便使用。

在其它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控制升压电路S15包括一个铁芯变压器L1、第二三极管Q2、第三电容器C3,铁芯变压器L1的一端与内置电源的正极电连接,铁芯变压器L1的另一端与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电连接,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与单片机S10电连接,第二三极管Q2的发射极接地,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还分别与第三电容器C3的一端和正电极J3电连接,第三电容器C3的另一端接地。使用时,单片机S10发出一个高电平信号至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使内置电源通过铁芯变压器L1与大地导通,铁芯变压器L1将电能储存为磁能,突然断开第二三极管Q2的集电极与发射极时,铁芯变压器L1升压至较高电压并传到至正电极J3,同时为第三电容器C3充电,当铁芯变压器L1的输出电压低于第三电容器C3的电压时,通过第三电容器C3放电作用于治疗部位,第三电容器C3具有补充正电极J3工作电压的作用,控制升压电路S15避免了传统升压电路如运算放大器、变压器、正反馈放大电路的复杂结构,具有较准确调控输出电压和结构器件简单的特点,造价成本也低;三极管开关也具有瞬态效应好,高频响应等优点。

在其它实施例中,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与单片机S10之间连接有一个RC并联电路,RC并联电路包括第二电容器C2和第三电阻R3。RC并联电路能够提高单片机S10控制信号的瞬态效应,使单片机输出的高频控制信号快速传递到第二三极管Q2的基极,起到高频调控第二三极管Q2开/关的作用;RC并联电路还能起到限直流的作用,防止第二三极管Q2基极的输入电流过强,从而避免正电极J3输出过高的电压。在具体的实施方式中,铁芯变压器L1与第三电容器C3之间串联一个正向偏置的第一二极管D1,使从铁芯变压器L1变压后的高压电信号向第三电容器C3充电时为正向偏置,反向不导通,避免第三电容器C3的高压电信号反向为内置电源充电而烧坏电池。

在其它实施例中,电脉冲电路S16包括第五电阻R5和第三三极管Q3,第五电阻R5的一端与第三三极管Q3的基极电连接,第五电阻R5的另一端与单片机S10电连接,第三三极管Q3的集电极与负电极J4电连接,第三三极管Q3的发射极接地。第三三极管Q3起到脉冲开关的作用,从而调节负电极J4与地导通,进而也能调节正、负电极的导通,起到控制脉冲电流的作用。

在其它实施例中,无线接收电路S13可以为SYN480R无线接收芯片。SYN480R无线接收芯片具有通信距离远、抗干扰能力强,集成度高、外围器件少、接收效果好和成本低等优点。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创造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