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导联用辅助卡扣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03561发布日期:2018-07-10 21:22阅读:26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的辅助工具,具体是心电图导联用的辅助卡扣。



背景技术:

心电图是通过心电图机获得的,心电图机在记录人体心脏每一心动周期所产生的电活动变化是以导联方式实现的,即心电图机通过导联连接至人体体表。

心电图导联具有多根导联线,每根导联线主要由连接成整体的放大器端电极、导联线本体、人体端电极和体表吸盘等组成,每根导联线的一端与放大器连接、另一端用于吸附连接人体胸部体表。为了在使用时能够方便连接至人体体表,心电图导联的各导联线均为长度较长、柔度较高、外径细小的线型结构。如此,因导联线的结构特性,在使用过程中,其相较缺乏手持拿捏的手感,从而不利于无序散放各导联线迅速、准确、可靠地在人体上对应“归位”,这尤其在急诊时更为明显。

另外,由于心电图导联的导联线较多且无序散放,为了对其识别区分,通常在导联线靠近人体端电极处布置有识别色彩和字符,这些识别标记直接以导联线为载体。从而使得每一导联线的应用范围或者对应位置为固化的,其在放大器和人体之间的连接位置唯一化,这不仅会影响医疗操作中的校线效率;而且不利于各导联线的最大化合理利用,比如某一导联线损坏时只能找与其标识相对应的导联线代替,而不能采用其它标识的导联线代替,否则会导致各导联线的应用操作产生混淆,进而增大了使用难度,即导联线的通用性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目的在于:针对上述心电图导联的特殊性和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成本低廉、使用方便、能够使心电图导联的各导联线实现良好手持手感又便于快速识别的心电图导联用辅助卡扣。

本实用新型实现其技术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心电图导联用辅助卡扣,所述辅助卡扣为筒状结构、具有穿装对应导联线的线孔,所述辅助卡扣的线孔直径匹配于对应导联线的导联线本体外径,所述辅助卡扣的轴向长度小于对应导联线的导联线本体轴向长度,所述辅助卡扣套装在对应导联线的导联线本体上、且位置靠近人体端电极。

作为优选方案之一,所述辅助卡扣的外壁上具有对应导联线的区分识别标记。进一步的,所述区分识别标记为成型于辅助卡扣外壁上的形状标记和/或色系标记,所述辅助卡扣组成对应导联线的区分识别区域。

作为优选方案之一,所述辅助卡扣的硬度大于对应导联线的导联线本体硬度。进一步的,所述辅助卡扣的轴向硬度分为前端部、中部和后端部三个区域,所述中部区域的硬度大于前端部区域或后端部区域的硬度,所述前端部区域或后端部区域的硬度匹配于对应导联线的导联线本体硬度。或者,所述辅助卡扣的轴向硬度分为前端部和后端部两个区域,所述前端部区域和后端部区域的硬度差异化,所述前端部区域和后端部区域中的硬度最低的匹配于对应导联线的导联线本体硬度。

作为优选方案之一,所述辅助卡扣的外壁上设有防滑的凹凸摩擦结构。

作为优选方案之一,所述辅助卡扣的周向上具有开口部,所述辅助卡扣的截面呈周向开口的筒状,所述辅助卡扣的开口部宽度小于对应导联线的导联线本体外径,所述辅助卡扣通过开口部扣套在对应导联线的导联线本体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是:

1. 本实用新型具有结构简单、成本低廉、使用方便的特点,它应用于心电图导联的对应导联线上时,能够使对应导联线的人体端电极处形成增大变径的握持部(或区域),从而使对应导联线在使用时的握持手感得到明显增强,有利于医护人员将无序散放的导联线迅速、准确、可靠地在人体上对应“归位”,可靠、实用;

2. 本实用新型可以作为对应导联线的识别载体,即本实用新型本身作为一种区分识别标记而应用于对应的导联线上,作为应用对象的导联线无需另行增设标记,如此可以使导联线灵活、方便的连接于不同信号位置,根据它的连接位置对应的扣套本实用新型即可实现方便、快速地区分识别,使得导联线的灵活性和通用性大大提高,同时操作效率和准确性亦能得到可靠提高;

3. 本实用新型的硬度结构,在不影响对应导联线本身作用特性的前提下,能够进一步有效、可靠地方便医护人员对对应导联线的手持操作,使得拿捏更稳、更准,有利于进一步有效、可靠地提高医疗作业的效率、准确性和可靠性。

4. 本实用新型的周向开口结构,既能确保其在对应导联线上方便、轻松、容易、高效地装卸,又能确保二者装配在一起的稳固性和可靠性,操作方便,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仰视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使用状态参考图。

图中代号含义:1—辅助卡扣;11—线孔;12—开口部;2—导联线;21—放大器端电极;22—导联线本体;23—人体端电极;24—体表吸盘。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心电图机导联用的辅助工具,具体是一种心电图导联用的辅助卡扣,下面以多个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内容进行详细说明,其中实施例1结合附图1、附图2和附图3进行具体、详细、清楚地说明,其它实施例虽未单独绘图、但其主体结构可参照实施例1的附图。

实施例1

参见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辅助卡扣1为筒状结构、即圆环状结构,其外壁为圆筒状、内部轴向具有穿装对应导联线2的线孔11。

其中,辅助卡扣1的周向上具有开口部12,整个辅助卡扣1的截面呈周向开口的圆筒状,辅助卡扣1的开口部12宽度小于对应导联线2的导联线本体22外径,即开口部12的宽度小于线孔11的直径。

辅助卡扣1的线孔11直径匹配于对应导联线2的导联线本体22外径,辅助卡扣1的轴向长度远远小于对应导联线2的导联线本体22轴向长度。

辅助卡扣1的硬度大于对应导联线2的导联线本体22硬度。具体的,辅助卡扣1的轴向硬度分为前端部、中部和后端部三个区域,中部区域的硬度大于前端部区域或后端部区域的硬度,前端部区域或后端部区域的硬度匹配于对应导联线2的导联线本体22硬度。

辅助卡扣1的外壁上设有防滑的凹凸摩擦结构,该摩擦结构为微小的点状或条纹状结构。

上述辅助卡扣1通过开口部12扣套在对应导联线2的导联线本体22上,辅助卡扣1的扣套位置靠近人体端电极23。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导联线2主要由连接为一体的放大器端电极21、导联线本体22、人体端电极23和体表吸盘24组成。导联线2为多根、例如胸前导联的导联线,这些导联线2在放大器和人体之间的连接位置不同。为了方便区分这些导联线2,每一辅助卡扣1的外壁上具有对应导联线2的区分识别标记,该区分识别标记为色系,即扣套有辅助卡扣1的导联线2代表了其在应用中的一种连接位置。

以本实用新型区分各导联线的具体识别措施包括:

-将多根导联线2按使用时对应人体左侧部和右侧部而分成不同的两组;左侧部的各导联线(例如三根)以同一色系-深红色作为它们的共性区分,右侧部的各导联线(例如三根)以同一色系-浅绿色作为它们的共性区分;

无论是左侧部、还是右侧部,各导联线2的区分色系是通过扣套在对应导联线上的辅助卡扣1实现的,即导联线2本身是无区分识别标识的,而是给每一导联线2配备一个对应的辅助卡扣1,辅助卡扣1用于承载对应导联线2的区分识别色系,每一辅助卡扣1上的具体色系根据对应导联线2的分组情况而定,辅助卡扣1在对应导联线2上的扣套位置靠近人体端电极24,从而以辅助卡扣1的外壁形成对应导联线2的区分识别区域,左侧部的各导联线2的区分识别区域-辅助卡扣1外壁为深红色、右侧部的各导联线2的区分识别区域-辅助卡扣1外壁为浅绿色;

每一辅助卡扣1的具体结构如上所述,每一辅助卡扣1通过周向的开口部12卡箍在对应导联线2上;

-将左侧部的各导联线2(例如三根)按它们对应人体的具体部位而进行详细区分,该区分是将左侧部的各导联线2上的辅助卡扣1外壁所形成的区分识别区域以轴向分段的差异区分方式进行详细区分,即从导联线2的辅助卡扣1的一端起,将辅助卡扣1外壁上的色系所形成区分识别区域以定距方式对应分段,每一分段的轴向长度约为整个区分识别区域轴向长度的1/6,未被划分的剩余区分识别区域保持完整,该剩余区分识别区域的轴向长度至少为整个区分识别区域的1/2;也就是说,将左侧部的多根导联线进行细化区分,第一根导联线的辅助卡扣外壁上的区分识别区域(例如轴向长度以20mm计)保持完整、不分段,第二根导联线的辅助卡扣外壁上的区分识别区域从前端部起分出一小段(例如轴向长度约为2~3mm、间隔距离约为1~3mm)、剩余部分保持完整,近似于点画线状,第三根导联线的辅助卡扣外壁上的区分识别区域从前端部起分出两小段(例如每一小段的轴向长度约为2~3mm、间隔距离约为1~3mm)、剩余部分保持完整,近似于点画线状;

-将右侧部的各导联线2(例如三根)按它们对应人体的具体部位而进行详细区分,该区分是将右侧部的各导联线2上的辅助卡扣1外壁所形成的区分识别区域以轴向分段的差异区分方式进行详细区分,即从导联线的辅助卡扣的一端起,将辅助卡扣外壁上的色系所形成区分识别区域以定距方式对应分段,每一分段的轴向长度约为整个区分识别区域轴向长度的1/6,未被划分的剩余区分识别区域保持完整,该剩余区分识别区域的轴向长度至少为整个区分识别区域的1/2;也就是说,将右侧部的多根导联线进行细化区分,第一根导联线的辅助卡扣外壁上的区分识别区域(例如轴向长度以20mm计)保持完整、不分段,第二根导联线的辅助卡扣外壁上的区分识别区域从前端部起分出一小段(例如轴向长度约为2~3mm、间隔距离约为1~3mm)、剩余部分保持完整,近似于点画线状,第三根导联线的辅助卡扣外壁上的区分识别区域从前端部起分出两小段(例如每一小段的轴向长度约为2~3mm、间隔距离约为1~3mm)、剩余部分保持完整,近似于点画线状。

如此,上述措施将各导联线通过辅助卡扣以同一色系的共性区分方式,按使用时对应人体左侧部和右侧部而分成不同的两组,使每组的各导联线的辅助卡扣外壁上具有相同的区分色系;同时,将每组的各导联线的辅助卡扣外壁上的区分识别区域以轴向分段的差异区分方式,按各导联线对应人体的具体部位而详细区分。

实施例2

本实用新型辅助卡扣为筒状结构、即圆环状结构,其外壁为圆筒状、内部轴向具有穿装对应导联线的线孔。

其中,辅助卡扣的周向上具有开口部,整个辅助卡扣的截面呈周向开口的圆筒状,辅助卡扣的开口部宽度小于对应导联线的导联线本体外径,即开口部的宽度小于线孔的直径。

辅助卡扣的线孔直径匹配于对应导联线的导联线本体外径,辅助卡扣的轴向长度远远小于对应导联线的导联线本体轴向长度。

辅助卡扣的硬度大于对应导联线的导联线本体硬度。具体的,辅助卡扣的轴向硬度分为前端部和后端部两个区域,前端部区域和后端部区域的硬度差异化,前端部区域和后端部区域中的硬度最低的匹配于对应导联线的导联线本体硬度。

辅助卡扣的外壁上设有防滑的凹凸摩擦结构,该摩擦结构为微小的点状或条纹状结构。

上述辅助卡扣通过开口部扣套在对应导联线的导联线本体上,辅助卡扣的扣套位置靠近人体端电极。

应用本实用新型的导联线主要由连接为一体的放大器端电极、导联线本体、人体端电极和体表吸盘组成。导联线为多根、例如胸前导联的导联线,这些导联线在放大器和人体之间的连接位置不同。为了方便区分这些导联线,每一辅助卡扣的外壁上具有对应导联线的区分识别标记,该区分识别标记为色系,即扣套有辅助卡扣的导联线代表了其在应用中的一种连接位置。

以本实用新型区分各导联线的具体识别措施包括:

-将多根导联线按使用时对应人体左侧部和右侧部而分成不同的两组;左侧部的各导联线(例如三根)以同一色系-深红色作为它们的共性区分,右侧部的各导联线(例如三根)以同一色系-浅绿色作为它们的共性区分;

无论是左侧部、还是右侧部,各导联线的区分色系是通过扣套在对应导联线上的辅助卡扣实现的,即导联线本身是无区分识别标识的,而是给每一导联线配备一个对应的辅助卡扣,辅助卡扣用于承载对应导联线的区分识别色系,每一辅助卡扣上的具体色系根据对应导联线的分组情况而定,辅助卡扣在对应导联线上的扣套位置靠近人体端电极,从而以辅助卡扣的外壁形成对应导联线的区分识别区域,左侧部的各导联线的区分识别区域-辅助卡扣外壁为深红色、右侧部的各导联线的区分识别区域-辅助卡扣外壁为浅绿色;

每一辅助卡扣的具体结构如上所述,每一辅助卡扣通过周向的开口部卡箍在对应导联线上;

-将左侧部的各导联线(例如三根)按它们对应人体的具体部位而进行详细区分,该区分是将左侧部的各导联线上的辅助卡扣外壁所形成的区分识别区域以轴向分段的差异区分方式进行详细区分,即从导联线的辅助卡扣的一端起,将辅助卡扣外壁上的色系所形成区分识别区域以定距方式对应分段,每一分段的轴向长度约为整个区分识别区域轴向长度的1/6,未被划分的剩余区分识别区域保持完整,该剩余区分识别区域的轴向长度至少为整个区分识别区域的1/2;也就是说,将左侧部的多根导联线进行细化区分,第一根导联线的辅助卡扣外壁上的区分识别区域(例如轴向长度以20mm计)保持完整、不分段,第二根导联线的辅助卡扣外壁上的区分识别区域从前端部起分出一小段(例如轴向长度约为2~3mm、间隔距离约为1~3mm)、剩余部分保持完整,近似于点画线状,第三根导联线的辅助卡扣外壁上的区分识别区域从前端部起分出两小段(例如每一小段的轴向长度约为2~3mm、间隔距离约为1~3mm)、剩余部分保持完整,近似于点画线状;

-将右侧部的各导联线(例如三根)按它们对应人体的具体部位而进行详细区分,该区分是将右侧部的各导联线上的辅助卡扣外壁所形成的区分识别区域以轴向分段的差异区分方式进行详细区分,即从导联线的辅助卡扣的一端起,将辅助卡扣外壁上的色系所形成区分识别区域以定距方式对应分段,每一分段的轴向长度约为整个区分识别区域轴向长度的1/6,未被划分的剩余区分识别区域保持完整,该剩余区分识别区域的轴向长度至少为整个区分识别区域的1/2;也就是说,将右侧部的多根导联线进行细化区分,第一根导联线的辅助卡扣外壁上的区分识别区域(例如轴向长度以20mm计)保持完整、不分段,第二根导联线的辅助卡扣外壁上的区分识别区域从前端部起分出一小段(例如轴向长度约为2~3mm、间隔距离约为1~3mm)、剩余部分保持完整,近似于点画线状,第三根导联线的辅助卡扣外壁上的区分识别区域从前端部起分出两小段(例如每一小段的轴向长度约为2~3mm、间隔距离约为1~3mm)、剩余部分保持完整,近似于点画线状。

如此,上述措施将各导联线通过辅助卡扣以同一色系的共性区分方式,按使用时对应人体左侧部和右侧部而分成不同的两组,使每组的各导联线的辅助卡扣外壁上具有相同的区分色系;同时,将每组的各导联线的辅助卡扣外壁上的区分识别区域以轴向分段的差异区分方式,按各导联线对应人体的具体部位而详细区分。

实施例3

本实用新型辅助卡扣为筒状结构、即圆环状结构,其外壁为方筒状、内部轴向具有穿装对应导联线的线孔。

其中,辅助卡扣的周向上具有开口部,整个辅助卡扣的截面呈周向开口的方筒状,辅助卡扣的开口部宽度小于对应导联线的导联线本体外径,即开口部的宽度小于线孔的直径。

辅助卡扣的线孔直径匹配于对应导联线的导联线本体外径,辅助卡扣的轴向长度远远小于对应导联线的导联线本体轴向长度。

辅助卡扣的硬度大于对应导联线的导联线本体硬度。具体的,辅助卡扣的轴向硬度分为前端部、中部和后端部三个区域,中部区域的硬度大于前端部区域或后端部区域的硬度,前端部区域或后端部区域的硬度匹配于对应导联线的导联线本体硬度。

辅助卡扣的外壁上设有防滑的凹凸摩擦结构,该摩擦结构为微小的点状或条纹状结构。

上述辅助卡扣通过开口部扣套在对应导联线的导联线本体上,辅助卡扣的扣套位置靠近人体端电极。

本实用新型在导联线上的应用与实施例1或2类同,即在外壁上形成区分识别标记,在此不再赘述。

除上述应用外,本实用新型还可以将圆筒状结构和方筒状结构混用,即圆筒状结构对应一组导联线,方筒状结构对应一组导联线,从而以形状的差异形成对各导联线的区分识别。亦或者,在前述圆筒状结构和方筒状结构混用的基础上辅以色系,即形成以形状和色系组合的方式对各导联线的区分识别。

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上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依然可以对上述各实施例中的具体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