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下肢牵引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652362发布日期:2019-01-18 19:31阅读:369来源:国知局
一种下肢牵引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是涉及一种下肢牵引器。



背景技术:

目前,对于患者的膝关节、髋关节等疾病需要进行牵引治疗以帮助患者早日康复,并且对于已经治愈的膝关节、髋关节疾病的患者,也需要进行牵引以进行日常牵引保健。但是,对于牵引治疗或者日常的牵引保健的方法是,通过人力来进行,这种牵引方式费时费力,并且需要专业的人士进行操作,对于患者的治疗和日常保健造成很大的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下肢牵引器。该下肢牵引器能够对下肢进行有效的牵拉,无需专业的人士辅助,使用者本人即可进行操作,为患者的治疗和日常保健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下肢牵引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板和用于支撑下肢的支撑架,以及用于将下肢定位在所述支撑架上的下肢绑扎带,所述支撑架的一端和所述底座板的一端相铰接,所述支撑架上靠近其另一端的部分设置有对其进行支撑的支撑腿,所述底座板上设置有用于定位所述支撑腿的支撑座,所述支撑架上设置有能够沿其长度方向滑动的滑动板和用于带动所述滑动板滑动的气缸,所述滑动板上开设有供所述下肢绑扎带上的扣接板插入的扣接口。

上述的一种下肢牵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包括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上开设有沿其长度方向布设的条形开口,所述条形开口的下方设置有与所述支撑板相连接的护板,所述滑动板的一端设置有用于与气缸的活塞杆相连接的连接头,所述滑动板上沿其长度方向的两侧设置有用于与所述护板滑动配合的滑动条。

上述的一种下肢牵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扣接口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扣接口沿所述滑动板的长度方向间隔布设。

上述的一种下肢牵引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向所述气缸充气的手动打气筒,所述手动打气筒通过气管与所述气缸的无杆腔相连通,所述气管上安装有手动放气阀。

上述的一种下肢牵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腿为U形支撑腿,所述支撑腿的两端均与所述支撑架铰接连接,所述支撑腿的底部与所述支撑座卡接配合。

上述的一种下肢牵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座包括两个平行布设的座体,所述座体上设置有多个卡接凸起,所述卡接凸起向所述气缸的一侧弯曲从而形成用于与所述支撑腿卡接配合的弧形卡接槽。

上述的一种下肢牵引器,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座体上卡接凸起的数量为三个,三个所述卡接凸起将所述底座板和支撑架之间的夹角一一对应的控制在30°、45°和60°。

上述的一种下肢牵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肢绑扎带上扣接板的数量为三个,三个所述扣接板分别位于所述下肢绑扎带的左侧面、右侧面和下侧面。

上述的一种下肢牵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肢绑扎带的数量为两个,其中一个下肢绑扎带用于绑扎在小腿上,另一个下肢绑扎带用于绑扎在大腿上,两个所述下肢绑扎带通过拉绳相连接。

上述的一种下肢牵引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拉绳的数量为三个,三个所述拉绳与所述下肢绑扎带的连接点分别位于所述下肢绑扎带的左侧面、右侧面和下侧面。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本实用新型在使用时,通过向气缸内充气,气缸的活塞杆带动滑动板滑动,从而实现了对下肢的牵拉,利用该下肢牵拉器进行牵拉,无需专业的人士辅助,使用者本人即可进行操作,为患者的治疗和日常保健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另外,利用该下肢牵拉器对于青少年的增高有特殊效果。

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支撑座,能够实现支撑腿与底座板的有效连接,通过设置弧形卡接槽,既方便了支撑腿与支撑座的卡接配合,也方便了将支撑腿从支撑座上卸下来。

3、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手动打气筒向气缸内充气,由使用者本人进行操作,他可以很灵敏的感知牵拉力的大小,避免牵拉力过大而造成伤害,或者牵拉力太小而没有达到牵拉效果。

4、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两个绑扎带,一个绑在小腿上,一个绑在大腿上,能够将下肢整体连接在支撑架上,并通过拉绳将两个下肢绑扎带相连接,使得两个下肢绑扎带能够形成一个整体,能将下肢有效的连接在支撑架上。

下面通过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未示出下肢绑扎带)。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纵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滑动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下肢绑扎带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两个下肢绑扎带的连接关系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底座板; 2—支撑架; 2-1—支撑板;

2-2—护板; 3—支撑腿; 4—支撑座;

4-1—座体; 4-2—卡接凸起; 4-3—弧形卡接槽;

5—滑动板; 5-1—扣接口; 6—气缸;

7—连接头; 8—滑动条; 9—下肢绑扎带;

9-1—扣接板; 9-2—固定环; 9-3—绑扎带本体;

9-4—粘结带; 10—拉绳; 10-1—拉环。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的一种下肢牵引器,包括底座板1和用于支撑下肢的支撑架2,以及用于将下肢定位在所述支撑架2上的下肢绑扎带9,所述支撑架2的一端和所述底座板1的一端相铰接,所述支撑架2上靠近其另一端的部分设置有对其进行支撑的支撑腿3,所述底座板1上设置有用于定位所述支撑腿3的支撑座4,所述支撑架2上设置有能够沿其长度方向滑动的滑动板5和用于带动所述滑动板5滑动的气缸6,所述滑动板5上开设有供所述下肢绑扎带9上的扣接板9-1插入的扣接口5-1。

本实施例中,该下肢牵引器在使用时,利用支撑架2和底座板1之间的铰接配合,使支撑架2相对于底座板1转动从而在支撑架2与底座板1之间形成一个夹角,利用支撑腿3对支撑架2进行支撑,使支撑架2与底座板1之间的夹角保持,然后将下肢绑扎带9绑扎在下肢上,利用下肢绑扎带9的扣接板9-1与滑动板5上扣接口5-1的卡接配合,将下肢连接在支撑架2上,随后通过向气缸6内充气,气缸6的活塞杆带动滑动板5滑动,从而实现了对下肢的牵拉,利用该下肢牵拉器进行牵拉,无需专业的人士辅助,使用者本人即可进行操作,为患者的治疗和日常保健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另外,利用该下肢牵拉器对于青少年的增高有特殊效果。

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支撑架2包括支撑板2-1,所述支撑板2-1上开设有沿其长度方向布设的条形开口,所述条形开口的下方设置有与所述支撑板2-1相连接的护板2-2,所述滑动板5的一端设置有用于与气缸6的活塞杆相连接的连接头7,所述滑动板5上沿其长度方向的两侧设置有用于与所述护板2-2滑动配合的滑动条8。

本实施例中,利用气缸6的带动,使得滑动板5沿支撑架2的长度方向滑动,从而带动下肢进行牵拉,这种驱动方式操作简便,安全可靠。

如图1所示,所述扣接口5-1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扣接口5-1沿所述滑动板5的长度方向间隔布设。通过设置多个扣接口5-1,为下肢绑扎带9的扣接板9-1提供了多个选择。

本实施例中,该下肢牵拉器还包括用于向所述气缸6充气的手动打气筒,所述手动打气筒通过气管与所述气缸6的无杆腔相连通,所述气管上安装有手动放气阀。通过设置手动打气筒向气缸6内充气,由使用者本人进行操作,他可以很灵敏的感知牵拉力的大小,避免牵拉力过大而造成伤害,或者牵拉力太小而没有达到牵拉效果。

如图1所示,所述支撑腿3为U形支撑腿,所述支撑腿3的两端均与所述支撑架2铰接连接,所述支撑腿3的底部与所述支撑座4卡接配合。这样能够利用支撑腿3方便的对支撑架2进行定位,也可以在使用完后方便的将支撑腿3从支撑座4上取下来,将支撑架2和底座板1收合。

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支撑座4包括两个平行布设的座体4-1,所述座体4-1上设置有多个卡接凸起4-2,所述卡接凸起4-2向所述气缸6的一侧弯曲从而形成用于与所述支撑腿3卡接配合的弧形卡接槽4-3。

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支撑座4能够实现支撑腿3与底座板1的有效连接,通过设置弧形卡接槽4-3,既方便了支撑腿3与支撑座4的卡接配合,也方便了将支撑腿3从支撑座4上卸下来。

本实施例中,每个所述座体4-1上卡接凸起4-2的数量为三个,三个所述卡接凸起4-2将所述底座板1和支撑架2之间的夹角一一对应的控制在30°、45°和60°。这样能够有效的适应不同的使用者,使使用者根据自己下肢长度而选择底座板1和支撑架2之间合适的夹角。

如图4所示,所述下肢绑扎带9包括用于裹在下肢上的绑扎带本体9-3和用于将所述绑扎带本体9-3两端相连接的粘结带9-4,所述扣接板9-1设置在所述绑扎带本体9-3上。

结合图4,所述下肢绑扎带9上扣接板9-1的数量为三个,三个所述扣接板9-1分别位于所述下肢绑扎带9的左侧面、右侧面和下侧面。通过在下肢绑扎带9上设置三个扣接板9-1,并且将三个扣接板9-1分别设置在所述下肢绑扎带9的左侧面、右侧面和下侧面,这样可以在变换下肢牵拉部位,即牵拉下肢后侧、外侧或内侧时无需将下肢绑扎带9取下来,只要变换不同的扣接板9-1即可。

结合图5,所述下肢绑扎带9的数量为两个,其中一个下肢绑扎带9用于绑扎在小腿上,另一个下肢绑扎带9用于绑扎在大腿上,两个所述下肢绑扎带9通过拉绳10相连接。通过设置两个绑扎带9,一个绑在小腿上,一个绑在大腿上,能够将下肢整体连接在支撑架2上,并通过拉绳10将两个下肢绑扎带9相连接,使得两个下肢绑扎带9能够形成一个整体,能将下肢有效的连接在支撑架2上。具体的,所述拉绳10的两端均设置有拉环10-1,所述拉绳10通过拉环10-1与扣接板9-1上的固定环9-2相连接。

如图5所示,所述拉绳10的数量为三个,三个所述拉绳10与所述下肢绑扎带9的连接点分别位于所述下肢绑扎带9的左侧面、右侧面和下侧面。通过设置三个拉绳10,能够有效的、稳固的将两个下肢绑扎带9连接在一起。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限制,凡是根据本实用新型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更以及等效结构变换,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