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预充式正压缓释接头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32202发布日期:2019-03-02 04:33阅读:284来源:国知局
一种预充式正压缓释接头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疗器械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预充式正压缓释接头。



背景技术:

随着护理技术的不断提高,医疗用品不断更新,留置针已被世界卫生组织推荐为最安全的穿刺工具。它操作简便,可减少反复穿刺、保护血管及减轻病人痛苦,方便临床用药和应急抢救,减轻了护士工作量,现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静脉留置针在临床工作中又出现了一些新的问题,每次输注完毕后,如果直接从留置器械上拔除针管或锥头或输液器的外接接头,没有后续的液体持续补充,留置针的导管尖端就会产生血液交换造成血栓堵塞,造成留置器械报废,因此常使用正压接头来防止血液回流堵塞。实际操作中,医护人员6小时进行对留置针冲管一次,这样大大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现有技术中,缓释接头有壳体外部接一个加液机构,大大增加接头的体积及显部件过多造成麻烦。

因此,针对现有技术不足,提供一种预充式正压缓释接头以克服现有技术不足甚为必要。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避免现有技术的不足之处而提供一种预充式正压缓释接头以解决现有技术不足甚为必要。该预充式正压缓释接头具有使用操作方便和体积小的特点。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通过如下技术手段实现。

提供一种预充式正压缓释接头,设置有管状的壳体、用于加入预充液体的加液机构、活塞机构和缓释输出接头。

所述活塞机构活动装配于壳体的内腔,所述缓释输出接头分别与所述壳体的内腔连通。

所述加液机构的一端固定并贯穿于活塞组件且内腔连通,加液机构的另一端与壳体固定连接。

所述活塞组件沿加液机构外表面和壳体的内腔往复运动。

预充液体储存于壳体的内腔且通过活塞机构和缓释输出接头缓慢释出。

优选的,上述加液组件设置有单向阀机构和中空的第一中心柱,第一中心柱与单向阀机构固定连接。

优选的,上述第一中心柱密封贯穿于活塞组件且与内腔连通。

优选的,上述单向阀机构设置有中空的单向阀座和单向阀主体,单向阀座的一端与壳体固定连接,单向阀座的另一端与第一中心柱固定连接。

优选的,上述单向阀座设置有用于装配单向阀主体的第一通孔,单向阀主体通过第一通孔活动安装于单向阀座。

以第一通孔将单向阀机构分隔为两侧,与单向阀机构与外部连接通的一侧为输入端,将另一端为输出端。

优选的,上述单向阀主体沿第一通孔沿单向阀机构的输出端和单向阀机构的输入端往复运动。

优选的,上述单向阀主体设置有第一压盖、第一密封垫、第一弹性件、第二中心柱和第一抵接部。

优选的,上述第一压盖装套于第二中心柱的端部,第一弹性件和第一密封垫依次装套于第二中心柱的外表面,第一抵接部一体连接于第二中心柱的另一端部,且第一压盖和第一弹性件位于单向阀机构的输入端,第一密封垫和第一抵接部位于单向阀机构的输出端,第一弹性件两端分别与第一压盖和第一通孔的边缘抵接,第一密封垫与第一抵接部抵接;或者

所述第一压盖装套于第二中心柱的端部且位于单向阀机构的输入端,第一密封垫和第一弹性件依次装套于第二中心柱的外表面,第一抵接部一体连接于第二中心柱的外表面,第一密封垫、第一抵接部和第一弹性件位于单向阀机构的输出端,第一弹性件两端分别与第一抵接部和第一中心柱相抵,第一密封垫与第一抵接部相抵。

优选的,上述活塞机构设置有第二弹性件、中空的圆柱体、第二密封件、第三密封件和第二压盖。

优选的,上述单向阀座还设置有配位环,第二弹性件的一端装配于配位环内且第二弹性件装套于加液机构的外壁面,第二弹性件的两端分别与单向阀座、圆柱体内平面抵接。

优选的,上述圆柱体设置有用于装配第二密封件的凹槽和用于与第一中心柱贯通的第二通孔。

优选的,上述第二压盖设置有用于与第一中心柱贯通的第三通孔。

第二密封件装套于圆柱体的凹槽且与壳体内壁面密封,第一中心柱依次贯通第二通孔和第三通孔,第三密封件密封装套于第一中心柱的外表面,且第三密封件与圆柱体的内壁面密封并与第二压盖相抵,第二压盖套于圆柱体的一端部。

优选的,上述缓释输出接头设置为输出端螺旋外锥接头。

输出端螺旋外锥接头内通道装配有微量缓慢释放纤维结构。

微量缓慢释放纤维结构由微渗纤维芯及包覆于微渗纤维芯外表面的塑胶管构成。

所述微渗纤维芯呈柱状,微量缓慢释放纤维结构装配于输出端螺旋外锥接头内通道的内部,且塑胶管与输出端螺旋外锥接头内通道的内壁密封相贴。

进一步,微渗纤维芯的直径为0.01-0.5mm。

优选的,上述塑胶管与输出端螺旋外锥接头内通道的内壁通过胶粘密封连接或者通过卡扣密封连接。

优选的,上述壳体还设置有外锥鲁尔柱底部,外锥鲁尔柱底部与输出端螺旋外锥接头连通,所述外锥鲁尔柱底部的内壁面设置有凸起柱,凸起柱朝向壳体的内腔。

优选的,上述凸起柱的长度为0.1-10mm。

优选的,上述凸起柱设置为1个以上,所述凸起柱呈圆柱体、圆锥体、圆台或者柱体。

还设置有螺旋内锥接盖护盖,螺旋内锥接盖护盖密封装配于输出端螺旋外锥接头。

还设置有用于预冲液体的连接管。

所述连接管与预充式正压缓释接头单向阀机构的输入端密封连接;或者

所述连接管与预充式正压缓释接头的输出端螺旋外锥接头密封连接;

优选的,上述连接管设置有止流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预充式正压缓释接头,设置有管状的壳体、用于加入预充液体的加液机构、活塞机构和缓释输出接头。所述活塞机构活动装配于壳体的内腔,所述缓释输出接头分别与所述壳体的内腔连通。所述加液机构的一端固定贯穿于活塞组件且内腔连通,加液机构的另一端与壳体固定连接。所述活塞组件沿加液机构外表面和壳体的内腔往复运动。预充液体储存于壳体的内腔且通过活塞机构和缓释输出接头缓慢释出。本实用新型的预充式正压缓释接头能够实现持续微量缓慢释放输液的微量缓释接头,通过连接静脉留置针使用,防止静脉留置针在非输液状时出现的堵塞、血栓、回血现象的发生。在留置针输液完成后连接上这种微量缓慢释放接头,因有后续的液体持续补充,使留置针的导管尖端不会产生血液交换造成血栓堵塞,从而不需像传统的留置针那样需要每6小时进行冲管一次,大大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又保证第二次的输液通畅。同时本实用新型的加液机构设置于接头的内部,可以减少占用体积。此原理具有重大发明创新意义,对医护人员及使用患者得以充分的安全有效保障。

附图说明

利用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但附图中的内容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任何限制。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预充式正压缓释接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的加液机构实施例1的剖面示意。

图4是图1中的壳体的剖面示意。

图5是图1中的活塞组件的剖面示意。

图6是图1中的微量缓慢释放纤维结构的剖面示意。

图7是实施例1的在加液时剖面示意。

图8是实施例1的在使用时剖面示意。

图9是实施例2的剖面示意。

图10为是实施例3的剖面示意。

图11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预充式正压缓释接头实施例4的剖面示意。

图1至11中,包括有:

加液机构1、

单向阀机构11、

单向阀座111、第一通孔1111、配位环1112、排气孔1113、

单向阀主体112、第一压盖1121、第一密封垫1122、第一弹性件1123、第二中心柱1124、第一抵接部1125、

第一中心柱12、

活塞组件2、

第二弹性件21、圆柱体22、第二通孔221、第二密封件23、第三密封件24、第二压盖25、第三通孔251、

缓释输出接头3、

输出端螺旋外锥接头31、微量缓慢释放纤维结构32、微渗纤维芯321、塑胶管322、

壳体4、外锥鲁尔柱底部41、凸起柱411、

螺旋内锥接盖护盖5。

具体实施方式

结合以下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实施例1。

一种预充式正压缓释接头,如图1至8所示,设置有管状的壳体4、用于加入预充液体的加液机构1、活塞机构和缓释输出接头3。活塞机构活动装配于壳体4的内腔,所述缓释输出接头3分别与所述壳体4的内腔连通。加液机构1的一端固定并贯穿于活塞组件2且内腔连通,加液机构1的另一端与壳体4固定连接。活塞组件2沿加液机构1外表面和壳体4的内腔往复运动。预充液体储存于壳体4的内腔且通过活塞机构和缓释输出接头3缓慢释出。

加液组件设置有单向阀机构11和中空的第一中心柱12,第一中心柱12与单向阀机构11固定连接。第一中心柱12密封贯穿于活塞组件2且与内腔连通。单向阀机构11设置有中空的单向阀座111和单向阀主体112,单向阀座111的一端与壳体4固定连接,单向阀座111的另一端与第一中心柱12固定连接。单向阀座111设置有用于装配单向阀主体112的第一通孔1111,单向阀主体112通过第一通孔1111活动安装于单向阀座111。

以第一通孔1111将单向阀机构11分隔为两侧,与单向阀机构11与外部连接通的一侧为输入端,将另一端为输出端。

单向阀主体112沿第一通孔1111沿单向阀机构11的输出端和单向阀机构11的输入端往复运动。

单向阀主体112设置有第一压盖1121、第一密封垫1122、第一弹性件1123、第二中心柱1124和第一抵接部1125。第一压盖1121装套于第二中心柱1124的端部,第一弹性件1123和第一密封垫1122依次装套于第二中心柱1124的外表面,第一抵接部1125一体连接于第二中心柱1124的另一端部,且第一压盖1121和第一弹性件1123位于单向阀机构11的输入端,第一密封垫1122和第一抵接部1125位于单向阀机构11的输出端,第一弹性件1123两端分别与第一压盖1121和第一通孔1111的边缘抵接,第一密封垫1122与第一抵接部1125抵接。

活塞机构设置有第二弹性件21、中空的圆柱体22、第二密封件23、第三密封件24和第二压盖25。单向阀座111还设置有配位环1112,第二弹性件21的一端装配于配位环1112内且第二弹性件21装套于加液机构1的外壁面,第二弹性件21的两端分别与单向阀座111、圆柱体22内平面抵接。

圆柱体设置有用于装配第二密封件的凹槽和用于与第一中心柱贯通的第二通孔221。第二压盖25设置有用于与第一中心柱12贯通的第三通孔251。

第二密封件23装套于圆柱体22的凹槽且与壳体4内壁面密封,第一中心柱12依次贯通第二通孔221和第三通孔251,第三密封件24密封装套于第一中心柱12的外表面,且第三密封件24与圆柱体22的内壁面密封并与第二压盖25相抵,第二压盖25套于圆柱体22的一端部。

缓释输出接头3设置为输出端螺旋外锥接头31。输出端螺旋外锥接头31内通道装配有微量缓慢释放纤维结构32。微量缓慢释放纤维结构32由微渗纤维芯321及包覆于微渗纤维芯321外表面的塑胶管322构成。微渗纤维芯321呈柱状,微量缓慢释放纤维结构32装配于输出端螺旋外锥接头31内通道的内部,且塑胶管322与输出端螺旋外锥接头31内通道的内壁密封相贴。塑胶管322与输出端螺旋外锥接头31内通道的内壁通过胶粘密封连接或者通过卡扣密封连接。

微量缓慢释放纤维结构32能够实现液体缓慢输出。微渗纤维芯321材质可以选择棉线、尼龙线、涤沦线等能实现液体渗透功能的纤维材质。塑胶管322选择医用级别的TPU、PVC等塑胶材料制备。将塑胶材料与微渗纤维芯321的材料一起通过挤塑或者压塑制备形成。微渗纤维芯321的直径控制在0.01-0.5mm,以便有效控制微渗的时间。

壳体4还设置有外锥鲁尔柱底部41,外锥鲁尔柱底部41与输出端螺旋外锥接头31连通,外锥鲁尔柱底部41的内壁面设置有凸起柱411,凸起柱411朝向壳体4的内腔。凸起柱411的长度优选为为0.2-10mm,本实施例中优选为0.1-10mm。本实施例中,凸起柱411呈圆柱体22且优选设置为4个。

凸起柱411的设置,便于从第一中心柱12加入液体时,活塞机构便于朝远离缓释输出接头3的方向移动。如果没有凸起柱411,活塞密封件与外锥鲁尔柱底部41内壁面贴合,外部注入的液体不易将活塞密封件与外锥鲁尔柱底部41挤开。

需要说明的是,凸起柱411的数量和形状不局限于本实施的形式。也可以根据需要将凸起柱411设置为最少1个以上,凸起柱411可以呈圆柱体22、圆锥体、圆台或者柱体,也可以设置为其它形状。

加液机构1套装于活塞组件2的内部不仅可以节省该预充式正压缓释接头空间,同时加液机构1可以对活塞组件2起到定位作用。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预充式正压缓释接头还设置有螺旋内锥接盖护盖5,螺旋内锥接盖护盖5密封装配于输出端螺旋外锥接头31。

该预充式正压缓释接头,其使用是这样的:在该预充式正压缓释接头出厂之前或医护人员在使用连接前,注射器与单向阀座111的输入端密封连接且加入预充液体,注射器对单向阀机构11施加压力,在图7的状态下,使第一弹性件1123压缩,第二中心柱1124、第一密封垫1122和第一抵接部1125向输入端移动,液体经第一通孔1111-第一中心柱12-第二通孔251进入到壳体4的内腔,液体的压力使第二弹性件21压缩,活塞组件2整体向单向阀座111的输入端压缩,液体和内腔的体积增加,而预充式正压缓释接头内部的空气从排气孔1113排出。当中空的圆柱体22与单向阀座111相抵,活塞机构不能再往后移动时,撤去注射器,第一弹性体失去压力重新恢复伸展带动第二中心柱1124向输入端移动,第一密封垫1122使第一通孔1111密封,即单向阀机构11自动封闭,此时,因螺旋内锥接盖护盖5与缓释输出接头3密封装配,该预充式正压缓释接头不能缓慢释放出液体。医护人员在预充式正压缓释接头使用时,去除螺旋内锥接盖护盖5,如图8所示,将预充式正压缓释接头与留置针连接,第二弹性件21逐渐回复,中空的圆柱体22和第二压盖25逐渐朝外锥鲁尔柱底部41方向移动,腔体内的液体通过微量缓慢释放纤维结构32持续微量缓慢渗透进入留置针内。该微量缓释接头,能够实现持续微量缓慢释放输液的微量缓释接头,通过连接静脉留置针使用,防止静脉留置针在非输液状时出现的堵塞、血栓、回血现象的发生。

该预充式正压缓释接头,微渗容量大、持续时间长,可以实现0.7ml左右的容渗量。该预充式正压缓释接,能够实现24小时或以上持续渗液的效果。

在留置针输液完成后连接上这种预充式正压缓释接头,从而不需传统的留置针那样需要每6小时进行冲管一次,大大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又保证第二次的输液通畅。同时本实用新型的加液机构1设置于接头的内部,可以减少占用体积。此原理具有重大发明创新意义,对医护人员及使用患者得以充分的安全有效保障。

实施例2。

一种预充式正压缓释接头,如图9所示,其他特征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本实用新型的一种预充式正压缓释接头还设置有用于预冲液体的连接管6,连接管6与预充式正压缓释接头的单向阀机构11的输入端密封连接。本实施例的连接管设置有止流装置61。需要说明的是本实用新型的止流装置61优选为罗伯特夹,也可以为其他只要能够实现连接管的止流功能装置均可作为本申请的止流装置61,在此不一一赘述。

连接管可以避免在有压力下在撤离注射器时存在液体从输入端流传出的现象,当加入连接管且连接管6上有罗伯特夹,在预充满液体后,先关闭罗伯特夹再进行撤离缓释接头,可以避免有液体喷出的情况。

本实施例的使用方法是:在该预充式正压缓释接头出厂之前或医护人员在使用连接前,连接管与向单向阀机构11的输入端密封连接,连接管的另一端与注射器密封连接,打开罗伯特夹,注射器加入预充液体,注射器通过连接管对单向阀机构11施加压力,当中空的圆柱体22与单向阀座111相抵,活塞机构不能再往后移动时,先关闭罗伯特夹,再撤离注射器和连接管6。

在留置针输液完成后连接上这种预充式正压缓释接头,从而不需传统的留置针那样需要每6小时进行冲管一次,大大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又保证第二次的输液通畅。同时本实用新型的加液机构1设置于接头的内部,可以减少占用体积。此原理具有重大发明创新意义,对医护人员及使用患者得以充分的安全有效保障。

实施例3。

一种预充式正压缓释接头,如图10所示,其他特征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还设置有连接管6,且连接管6与输出端螺旋外锥接头31密封连接。

本实施例的连接管6的一端与患者的直型针的内锥连接并旋紧,连接管6的另一端的内锥接头与预充式正压缓释接头的输出端螺旋外锥接头31连接并旋紧,且在使用过程中的止流装置6不能关闭。

如果在使用该预充式正压缓释接头时,直接将预充式正压缓释接头与患者的直型针连接,因两者都为刚性,会造成长度过长阻碍活动空间的。当预充式正压缓释接与患者的直型针中间通过连接管6连接后,因为连接管6可以自由弯曲到合适位置了,大大减少占用的体积。

在留置针输液完成后连接上这种预充式正压缓释接头,从而不需传统的留置针那样需要每6小时进行冲管一次,大大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又保证第二次的输液通畅。同时本实用新型的加液机构1设置于接头的内部,可以减少占用体积。此原理具有重大发明创新意义,对医护人员及使用患者得以充分的安全有效保障。

实施例4。

一种预充式正压缓释接头,如图11所示,其他特征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第一压盖1121装套于第二中心柱1124的端部且位于单向阀机构11的输入端,第一密封垫1122和第一弹性件1123依次装套于第二中心柱1124的外表面,第一抵接部1125一体连接于第二中心柱1124的外表面,第一密封垫1122、第一抵接部1125和第一弹性件1123位于单向阀机构11的输出端,第一弹性件1123两端分别与第一抵接部1125和第一中心柱12相抵,第一密封垫1122与第一抵接部1125相抵。

在留置针输液完成后连接上这种预充式正压缓释接头,从而不需传统的留置针那样需要每6小时进行冲管一次,大大减轻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又保证第二次的输液通畅。同时本实用新型的加液机构1设置于接头的内部,可以减少占用体积。此原理具有重大发明创新意义,对医护人员及使用患者得以充分的安全有效保障。

最后应当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质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