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治疗荨麻疹的揿针疗法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00392发布日期:2018-07-10 20:30阅读:937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治疗荨麻疹的揿针疗法。



背景技术:

荨麻疹(urticaria)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是一种常见的皮肤病。其病因复杂,约3/4的患者找不到原因。有15%~20%的人一生中至少患过一次荨麻疹。该病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季节,皮损可发生于任何部位。临床表现为皮肤黏膜一过性大小不等的局限性水肿性风团,伴有剧烈瘙痒、红斑,风团轻度隆起,迅速发生与消退,退后无痕迹。

目前西医治疗该病主要是抗过敏和对症治疗,常用药物有抗组胺类、氯雷他定、咪唑斯汀、抗纤维蛋白溶酶药物及激素等,其作用往往快且短暂,但如果中断治疗,荨麻疹容易复发,毒副作用较大,例如:药物依赖、机体防卫系统的破坏、免疫反应能力的抑制等。

荨麻疹属中医学“瘾疹”、“风疹块”、“风团”、“风疙瘩”范畴,中医治以祛风为主,兼以散寒、清热、凉血解毒、益气固表、养血活血以及清利肠胃湿热,多能取得较好的疗效。据临床研究表明,针灸遵循“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原则治疗荨麻疹优势显著,不仅取效迅速,临床症状迅速改善,而且对中西药治疗无效的病人也能取得较好疗效。

揿针是一种形似图钉状的针,针柄扁平状,针体约一至二分长,直径0.3-0.9mm不等,用时可将针体揿入皮下,属于微型针灸针,一般多用于皮内针或耳针,供皮下埋藏用,可长久留针。揿针疗法即皮内针治疗,属于传统针法里面的浮刺和浅刺,浅刺是通过调节卫气,激发机体卫外功能,达到治病的目的,留针的目的则在于候气或者调气,最终达到气血和调,阴阳平衡。揿针具有以下特点:①因针体直径极细、针长极短的揿针不会刺及内脏和深部组织,故治疗时很安全。②因皮下的神经及毛细血管极其丰富,是针刺产生最佳电化学效应的部位,故皮下是针刺疗效最佳的部位。③由于揿针埋针作用时间长,且在埋针时随着运动又增加了机体局部的自身协调、增加了血循修复,因此大大增加了针灸对穴位的治疗作用,从而使其能收到较好的疗效。

研究表明,揿针对荨麻疹有一定的疗效,但疗效的好坏与选择的穴位非常相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的揿针疗法治疗荨麻疹的方法。

本发明首先提供了一种治疗荨麻疹的配穴方法,包括如下步骤:选择如下七个穴位:印堂、上迎香、大椎、血海、足三里、关元、气海。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治疗荨麻疹的配穴盒,所述配穴盒包括穴位定位装置,穴位定位装置上设置有包括定位如下穴位的穴位点:印堂、上迎香、大椎、血海、足三里、关元、气海。

配穴盒:是为了方便临床医生准确找到相关穴位的一种装置,其包括定位穴位的载体。

优选地,所述穴位定位装置为贴膜。

优选地,所述贴膜包括印堂穴定位贴膜、上迎香定位贴膜、大椎穴定位贴膜、血海穴定位贴膜、足三里穴位定位贴膜、关元穴定位贴膜和气海穴定位贴膜。

本发明还提供了前述的配穴盒在制备治疗荨麻疹的仪器中的用途。

优选地,所述荨麻疹为瘾疹。

优选地,所述荨麻疹为气血两虚型荨麻疹。

本发明治疗荨麻疹的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按照前述配穴方法选择穴位;

(2)采用揿针法针灸。

优选地,步骤(2)中,所述的揿针法是将揿针刺入穴位,留针2-3天,每周埋针2次。

本发明配穴中印堂、上迎香祛风邪、宣畅气机,大椎、血海调血活血、祛风止痒,足三里、关元、气海顾护正气、祛邪于外,本发明配穴精当、组合巧妙,奏养血祛风止痒、顾护正气之效,标本兼顾,证症同治,治疗气血两虚之荨麻疹。

本发明配穴方法和配穴盒中,诸穴配合使用,相得益彰,可以明显改善皮损、灼热瘙痒、怕冷发热、腹痛腹泻等症状,能有效治疗荨麻疹,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新思路;而,本发明配穴盒使用方便,可提高临床操作效率。

显然,根据本发明的上述内容,按照本领域的普通技术知识和惯用手段,在不脱离本发明上述基本技术思想前提下,还可以做出其它多种形式的修改、替换或变更。

以下通过实施例形式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上述内容再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不应将此理解为本发明上述主题的范围仅限于以下的实例。凡基于本发明上述内容所实现的技术均属于本发明的范围。

附图说明

图1实施例1印堂穴贴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2实施例1上迎香穴贴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3实施例1大椎穴贴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4实施例1血海穴贴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5实施例1足三里穴贴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6实施例1关元穴贴膜的结构示意图

图7实施例1气海穴贴膜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本发明配穴方法和配穴盒

1、配穴方法

选择如下穴位:印堂、上迎香、大椎、血海、足三里、关元、气海。

2、本发明穴位盒

2.1印堂:

贴膜如图1所示。

使用方法:将贴膜的下方黑点置于两眉头中点,上方黑点置于前正中线发际线上,下方黑点对应处为印堂,施针时根据黑点进行施针即可。

2.2上迎香:

贴膜如图2所示:

使用方法:将贴膜的下方黑点置于鼻翼外缘中点旁迎香穴,上方黑点置于迎香穴直线上方,上方黑点对应处为上迎香,施针时根据黑点进行施针即可。

2.3大椎:

贴膜如图3所示:

使用方法:将贴膜的黑点置于第七颈椎棘突下,黑点对应处为大椎,施针时根据黑点进行施针即可。

2.4血海:

贴膜如图4所示:

使用方法:将贴膜的下方黑点置于左侧髌底,上方黑点置于左侧髌底的垂直线上,上方黑点对应处为血海,施针时根据黑点进行施针即可。

2.5足三里:

贴膜如图5所示:

使用方法:将贴膜的中间黑点处置于右侧髌底,下方黑点置于腓侧,下方黑点对应处为足三里,施针时根据黑点进行施针即可。

2.6关元

贴膜如图6所示:

使用方法:将贴膜的上方黑点置于肚脐,下方黑点置于前正中线垂直线上,下方黑点对应处为关元,施针时根据黑点进行施针即可。

2.7气海

贴膜如图7所示:

使用方法:将贴膜的上方黑点置于肚脐,下方黑点置于前正中线垂直线上,下方黑点对应处为气海,施针时根据黑点进行施针即可。

在实际治疗时,可以根据本发明穴位盒确定穴位后施针,也可以不采用本发明穴位盒,而直接根据本发明配穴方法选择穴位进行施针。

施针方法:将揿针刺入所选穴位,留针2-3天,每周埋针2次。

以下通过试验例具体说明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试验例1本发明的临床疗效

(一)收治患者标准(或诊断标准)

患者性别及年龄范围:患者120例,年龄2~70岁,女性50例,男性70例,总病程最短1周,最长3年,治疗时间最短1周,最长半年。

诊断标准:

荨麻疹的诊断标准

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1994年发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诊断荨麻疹的标准:①发病突然,皮损可发生于任何部位,为红色或白色风团,形态不一、大小不等,境界清楚,一般迅速消退,不留瘢痕,或成批出现,时隐时现;②自觉灼热、瘙痒剧烈,部分患者有怕冷、怕热、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症状;③皮肤划痕实验阳性。

(二)治疗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的有关标准拟定。

治愈:全身状况改善,皮损、灼热瘙痒、怕冷发热、腹痛腹泻等自觉症状完全消失,饮食、睡眠正常;

显效:全身状况明显改善,皮损明显好转,灼热瘙痒、怕冷发热、腹痛腹泻等自觉症状明显缓解,对饮食、睡眠无影响;

有效:大部分皮损好转,灼热瘙痒、怕冷发热、腹痛腹泻等自觉症状减轻,对饮食、睡眠略有影响;

无效:未达有效标准。

(三)治疗方法

1、给药方法:明确诊断后,120例患者均采用如下穴位组:印堂、上迎香、大椎、血海、足三里、关元、气海。

2、制备方法:准确定位穴位,消毒施术者手和患者皮肤,将揿针刺入相应穴位;留针2天,每周埋针2次。

治疗期间饮食清淡,忌肥甘厚味,忌甜食、海鲜食物及热性水果,嘱多食蔬菜,不配有其它西药和其它疗法。

3、皮肤破溃者、敏感性皮肤者忌用。

(四)治疗结果

治疗时间:4周

疗效判定:结果如下表1:

表1120例患者经过4周治疗后的疗效

不良反应:治疗期间,患者无明显不适感。

由试验结果可知,采用本发明配穴方法,可以有效治疗慢性荨麻疹,其有效率高达80%。

试验例2本发明的典型病例

患者唐某,女性,20岁。患者自2年前,全身皮肤无明显诱因出现红色风团,瘙痒剧烈,伴有恶心、腹泻等症状,经治疗症状有所缓解。近2周以来,患者每日皮肤出现红色风团,色淡红,面积大,瘙痒明显,劳累后加重,伴神疲乏力、心烦。舌质淡、舌尖红、苔薄,脉细。经诊断为气血两虚型。治宜调补气血,祛风止痒。使用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法,并建议患者饮食清淡,忌肥甘厚味,忌甜食、海鲜食物及热性水果。按上述治疗4疗程,发作次数减少,瘙痒减轻;再用药2疗程后,基本未再发作。

综上,针对本发明选择的穴位组,采用揿针法的方式治疗,可以明显改善皮损、灼热瘙痒、怕冷发热、腹痛腹泻等症状,能有效治疗荨麻疹,为临床提供了新思路;而,本发明配穴盒使用方便,可提高临床操作效率。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