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药调温灸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900391发布日期:2018-07-10 20:30阅读:144来源:国知局

本发明涉及一种中药调温灸具,属于艾灸器具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艾灸是运用艾绒在体表的穴位上烧灼、温烫,借灸火的热力对穴位温热刺激。传统艾灸主要分为两类:艾炷灸和艾条灸,但是不论是艾炷灸还是艾条灸,都需要施救者手持艾灸,精确控制燃烧位置与皮肤的距离,避免烫伤,对施救者的技术要求高。随着理疗器械的日益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艾灸器具的技术要求越来越高。目前常用的艾灸器具主要包括:(1)艾罐,通常为铜制或木质,体积较小,罐身有多个通气孔,将艾条放置在灸具内,点燃后放于体穴处,通常需要用手扶持以保持稳定及调节温度;(2)灸盒,通常为木质,体积较大,盒身有多个通气孔,可同时放置多根艾条,施灸面积较大,但需要人为定时调整温度;(3)灸棒,通常为铜制棒状结构,点燃艾条后置于棒内,棒体前端套有隔热绒布套,在体穴处滚动施灸;(4)立式艾灸器,包括支撑架、转向装置、灸器头等,体积庞大;(5)随身灸,包括灸筒,通常将灸粒置于灸筒内,将灸粒的底部点燃,置于穴位上,操作简单,但难以调温,容易灼伤皮肤。上述艾灸器或者对施灸者的经验要求较高,或者结构限制不便于操作,难以满足人们的使用需求。

另一方面,艾灸爱好者或有需求的人常常想要尝试将多种疗效的药物与蕲艾一同作用在人体穴位,目前有一些艾条是将中药成分混在艾绒中,但是一些中药并不适合直接燃烧,或者燃烧后药效大幅降低,并且制作成本高,当有不同中药成分需求时需要整体更换艾条,使用极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中药调温灸具,体积小巧,结构简单,便于操作,能够根据艾灸爱好者的需求自行选择中药成分,方便更换,让有需要的人随时随地在家进行艾灸。

本发明为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了一种中药调温灸具,包括灸筒,所述灸筒包括上灸筒、下灸筒和底座,所述上灸筒由筒形主体以及筒形主体下端的同轴的第一筒形插接件组成,所述筒形主体的外径与下灸筒的外径一致,第一筒形插接件的外径与下灸筒的内径匹配,上灸筒通过第一筒形插接件以过盈配合的方式连接于下灸筒的上端,上灸筒内部设有环形灸粒座,灸粒座上由下至上依次置有功能药片和顶端燃烧式灸粒;所述功能药片为采用红花、生姜和大蒜中的一种制成的环形药片,所述灸粒的顶端中部设有凸起;所述底座为中空且上下两端开口的圆台形,底座壁开设有一个以上排烟孔,底座的上端设有第二筒形插接件,第二筒形插接件的外径与下灸筒的内径匹配,底座通过第二筒形插接件以过盈配合的方式连接于下灸筒的下端,所述底座的底部设有一圈平沿,平沿底部设有防敏胶布。

所述灸粒座以过盈配合的方式固定在上灸筒的内壁。

所述下灸筒内设置有以过盈配合的方式固定于下灸筒内壁的挡板,所述挡板上分布有一组通烟孔。

本发明基于其技术方案所具有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发明一种中药调温灸具的灸粒燃烧方式为顶端燃烧式,能够让灸粒放置在上灸筒内、搁置在灸粒座上方,使用时,点燃灸粒的顶端,则灸粒顶端充分燃烧形成青烟,而灸粒由艾绒压制而成,上端点燃后其顶部的热度会从艾绒之间的空隙向下传递,灸粒底部也会产生灸烟,该灸烟由于并非燃烧直接产生,一方面其温度与直接燃烧产生的烟雾相比稍微降低,不易烫伤皮肤,另一方面该灸烟基本不包含燃烧产生的废渣,直接将艾绒的有效成分高温熏出,该灸烟作用在人体穴位上效果好,落下的残渣少;同时灸粒与灸粒座之间放置功能药片,功能药片可采用红花、生姜、或大蒜等具有一定功效的一种或多种中药成分,利用药粉压制、切片处理等方式制成中部带通孔的薄形柱体,当高温灸烟经过功能药片时,其中的有效成分会与灸烟一同作用在施灸穴位上,无需额外增加热源对功能药片进行加热,方便高效,且便于选择和更换;

(2)本发明一种中药调温灸具的灸筒包括过盈配合的上灸筒和下灸筒,正常使用时上灸筒和下灸筒连接为一个筒形整体,若皮肤感到温度较高,可以将上下灸筒稍微分离,上灸筒与下灸筒仍通过第一筒形插接件以过盈配合的方式连接,使得筒内的灸粒远离皮肤,起到调节温度的作用,调节方便,能够满足不同个体差异的需求;

(3)本发明一种中药调温灸具的上灸筒内设置有环形灸粒座,便于放置灸粒,同时环形设计能够让灸粒下方产生的灸烟通过,到达施灸穴位处;

(4)本发明一种中药调温灸具的底座为中空且上下两端开口的圆台形,让灸粒下方产生的灸烟尽可能多地作用在施灸穴位处,同时底座壁开设有一个以上排烟孔,让多余灸烟排出,避免过多灸烟积累导致灸筒温度或灸筒内压过高,设计合理,安全可靠;

(5)本发明一种中药调温灸具的底座底部还设置有防敏胶布,实现将整个灸筒贴合在施灸穴位处,避免手扶,方便操作。

(6)本发明一种中药调温灸具的下灸筒内还可设置一分布有通烟孔的挡板,进一步防止灸粒燃烧产生的残渣掉落至皮肤导致烫伤;

(7)本发明一种中药调温灸具整体结构简单,不同部件之间大部分以过盈配合相互固定,方便拆卸和更换,适合艾灸爱好者或有需求者自行施灸。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中药调温灸具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一种中药调温灸具的组装结构示意图。

图中:1-灸粒,2-灸粒座,3-上灸筒,4-第一筒形插接件,5-下灸筒,6-功能药片,7-挡板,8-第二筒形插接件,9-底座,10-平沿,11-排烟孔,12-防敏胶布。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中药调温灸具,参照图1和图2,包括灸筒,所述灸筒包括上灸筒3、下灸筒5和底座9,所述上灸筒4由筒形主体以及筒形主体下端的同轴的第一筒形插接件5组成,所述筒形主体的外径与下灸筒5的外径一致,第一筒形插接件的外径与下灸筒5的内径匹配,上灸筒3通过第一筒形插接件4以过盈配合的方式连接于下灸筒5的上端,上灸筒3内部设有环形灸粒座2,灸粒座2上由下至上依次置有功能药片6和顶端燃烧式灸粒1;所述功能药片6为采用红花、生姜和大蒜中的一种制成的环形药片,所述灸粒1的顶端中部设有凸起;所述底座9为中空且上下两端开口的圆台形,底座壁开设有一个以上排烟孔11,底座的9上端设有第二筒形插接件8,第二筒形插接件8的外径与下灸筒5的内径匹配,底座通过第二筒形插接件8以过盈配合的方式连接于下灸筒5的下端,所述底座9的底部设有一圈平沿10,平沿10底部设有防敏胶布12。

所述灸粒座以过盈配合的方式固定在上灸筒的内壁。

所述下灸筒5内设置有以过盈配合的方式固定于下灸筒内壁的挡板7,所述挡板7上分布有一组通烟孔。

本发明中药调温灸具的使用过程为:将整个调温灸具组装为如图2所示整体,点燃灸粒的顶端凸起,则灸粒顶端开始燃烧,灸粒顶端充分燃烧形成青烟,顶部的热度会从艾绒之间的空隙向下传递,灸粒底部也会产生灸烟,该灸烟一放慢温度与直接燃烧产生的烟雾相比稍微降低,当高温灸烟经过功能药片时,功能药片中的有效成分会与灸烟一同作用在施灸穴位上,无需额外增加热源对功能药片进行加热,方便高效,灸烟通过灸粒座的通孔向下到达底座的中空处收集,在施灸穴位处作用,多余灸烟则通过底座壁开设的排烟孔排出。在艾灸过程中,若皮肤感到灼热,则可调整上灸筒和下灸筒的位置,让灸粒远离皮肤,达到合适温度。灸粒燃烧后,少量残渣下落至挡板处,避免落至皮肤产生灼伤。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中药调温灸具,体积小巧,结构简单,便于操作,能够根据艾灸爱好者的需求自行选择中药成分,方便更换,让有需要的人随时随地在家进行艾灸。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