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质骨磨钻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813002发布日期:2018-06-30 05:17阅读:282来源:国知局
皮质骨磨钻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磨钻,尤其是一种皮质骨磨钻,属于医疗器械的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骨科领域,某些情况下仅需要磨除皮质骨而尽可能多的保留松质骨,如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手术中,需要局部磨除椎体表面的骨皮质,而松质骨则应尽可能多的整块保留,一方面有利于术中植骨,另一方面整块的松质骨植入后有利于后期骨质的愈合,增加脊柱的稳定性,同时可以有效避免使用同种异体骨带来的排斥反应和高额医疗费用的问题。

目前临床上,使用球头磨钻磨除骨皮质时,完全靠骨科医生手控电钻钻头,根据医生主观经验判断骨皮质是否磨除。这样,就存在一些临床问题,如:部分骨松质也被过多磨除,需采用取髂骨的方式填充骨缺损处或者植入同种异体骨,髂骨取骨术会给患者增加创伤,而植入同种异体骨可能会增加术后排斥反应的问题。。又如:腰椎后路减压术中,如椎板骨皮质不能充分磨除,部分骨皮质残留,翻转开窗时,锐利的骨皮质可能会损伤脊髓及周围的神经组织。再如:现阶段采用球磨钻磨除骨皮质时,由于术者操作难度较大以及球磨头大小原因的限制,临床效率较低,手术时间较长,无疑增加术中麻醉风险以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临床需要一种快速安全高效的皮质骨磨除工具。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皮质骨磨钻,其结构紧凑,能有效实现磨钻去除皮质骨且不会对松质骨进行磨钻,使用方便,安全可靠。

按照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所述皮质骨磨钻,包括用于磨除皮质骨的磨钻头以及与所述磨钻头适配连接并能驱动磨钻头转动的磨钻主体,所述磨钻头的一端部设置用与皮质骨接触并对皮质骨磨除的磨面;

还包括用于检测磨钻头的磨面与松质骨接触状态的松质骨检测控制机构,所述松质骨检测控制机构与磨钻主体电连接,当松质骨检测控制机构确定磨钻头的磨面与松质骨接触时,磨钻主体能停止驱动磨钻头的转动,以避免磨钻头对松质骨的打磨。

所述磨钻头的一端设置若干阵列分布的钻磨体,钻磨体凸设于钻磨头的端部,钻磨头利用钻磨体能形成磨面。

所述磨钻主体包括用于与磨钻头适配连接的转动连接轴以及用于控制转动连接轴转动状态的磨钻控制器,转动连接轴与磨钻头适配连接后,通过转动连接轴能带动磨钻头转动。

所述磨钻头的端部设置允许转动连接轴嵌置的连接轴定位槽,转动连接轴的端部能伸入连接轴定位槽内后,通过磨钻头上的锁紧柱将转动连接轴与磨钻头相互锁紧。

所述松质骨检测控制机构包括设置于磨钻头内的探测杆机构以及设置于磨钻主体上的通电控制体,所述通电控制体与探测杆机构正对应,当探测杆机构与松质骨接触时,探测杆机构通过与通电控制体配合能断开磨钻主体的供电状态。

所述探测杆机构包括设置于磨钻头内的探测杆,所述探测杆的头端设置尖端,探测杆的尖端能从磨钻头的磨面穿出,探测杆能在磨钻头内伸缩;

探测杆的尖端与皮质骨接触时,探测杆的尾端能通电控制体配合,并通过通电控制体使得磨钻主体进行正常的供电状态;探测杆的尖端与松质骨接触时,探测杆的尾端与通电控制体配合,通过通电控制体断开磨钻主体的供电状态。

所述磨钻头内设置与探测杆适配的杆体放置定位腔道,所述杆体放置定位腔道贯通磨钻头,杆体放置定位腔道包括位于磨钻头内上部的上部槽体以及位于磨钻头下部的杆体孔,上部槽体与杆体孔相连通,杆体孔的孔径小于上部槽体的内径。

在上部槽体内设置弹性体,所述弹性体套在探测杆上,所述弹性体在探测杆位于上挡板与下档板之间,上挡板邻近通电控制体,下档板邻近上部槽体与杆体孔的结合部,且下档板外径大于杆体孔的孔径。

所述通电控制体包括设置于磨钻主体上的通电连接块、设置于所述通电连接块内的导电电极、设置于所述通电连接块内的导体定位孔以及位于所述通电连接块端部外的通电连接座;

在所述导体定位孔内设置连接导体,所述连接导体能在导体定位孔内运动,通电连接块内的导电电极通过连接导体以及通电连接座构成闭合回路时,能使得磨钻主体进入正常供电状态。

所述通电连接座位于通电连接块与探测杆机构之间,探测杆机构与皮质骨接触时,探测杆机构能顶起通电连接座,使得连接导体与导电电极接触,并使得通电连接块内的导电电极通过连接导体以及通电连接座构成闭合回路;探测杆机构与松质骨接触时,连接导体与导电电极分离。

本发明的优点:磨钻头与磨钻主体适配连接,利用磨钻头的磨面能对皮质骨进行打磨,利用松质骨检测机构能检测磨钻头是否与松质骨接触,当磨钻头的磨面与松质骨接触时,磨钻主体停止对磨钻头的转动驱动,避免磨钻头对松质骨的打磨,能有效实现磨钻去除皮质骨且不会对松质骨进行磨钻,使用方便,安全可靠。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磨钻头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A-A向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磨钻主体、2-磨钻头、3-钻磨体、4-转动连接轴、5-通电连接块、6-导体定位孔、7-导电电极、8-探测杆、9-尖端、10-杆体孔、11-上部槽体、12-连接导体、13-通电连接柱、14-通道连接座、15-上挡板、16-弹性体、17-锁紧柱、18-下档板、19-连接轴台阶、20-连接轴定位槽、21-定位槽台阶以及22-锁紧柱定位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为了能有效实现磨钻去除皮质骨且不会对松质骨进行磨钻,本发明包括用于磨除皮质骨的磨钻头2以及与所述磨钻头2适配连接并能驱动磨钻头2转动的磨钻主体1,所述磨钻头2的一端部设置用与皮质骨接触并对皮质骨磨除的磨面;

还包括用于检测磨钻头2的磨面与松质骨接触状态的松质骨检测控制机构,所述松质骨检测控制机构与磨钻主体1电连接,当松质骨检测控制机构确定磨钻头2的磨面与松质骨接触时,磨钻主体1能停止驱动磨钻头2的转动,以避免磨钻头2对松质骨的打磨。

具体地,磨钻主体1主要包括握持把手、电源、电机等组成,当磨钻主体1带电工作时,能驱动磨钻头2转动,当磨钻头2转动时,利用磨钻头2端部的磨面能对皮质骨进行磨除。

为了避免对松质骨打磨,采用松质骨检测控制机构对松质骨进行检测,当确定磨钻头2的磨面与松质骨接触时,通过磨钻主体1停止驱动磨钻头2的转动,避免磨钻头2对松质骨的打磨。

进一步地,所述磨钻头2的一端设置若干阵列分布的钻磨体3,钻磨体3凸设于钻磨头2的端部,钻磨头2利用钻磨体3能形成磨面。

本发明实施例中,钻磨体3在磨钻头2的端部呈环形阵列分布,当然,钻磨体3也可以呈其他形式的阵列分布,具体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如图2和图3所示。钻磨体3采用现有常用的材料制成,磨钻头2利用钻磨体3与皮质骨接触,在磨钻头2转动后,利用钻磨体3能方便实现对皮质骨进行打磨,具体为本技术领域人员所熟知,此处不再赘述。当钻磨体3与松质骨接触时,利用松质骨检测控制机构与磨钻主体1配合,能关断磨钻头2的转动,从而不会损伤松质骨。

进一步地,所述磨钻主体1包括用于与磨钻头2适配连接的转动连接轴4以及用于控制转动连接轴4转动状态的磨钻控制器,转动连接轴4与磨钻头2适配连接后,通过转动连接轴4能带动磨钻头2转动。

本发明实施例中,转动连接轴4位于磨钻主体1的头端,转动连接轴4与磨钻主体1的电机配合,即通过转动连接轴4能驱动磨钻头2转动,磨钻控制器能控制电机等的工作状态,即能控制转动连接轴4与磨钻头2的转动状态,磨钻头2的转动状态即为转动或非转动。磨钻控制器可以采用本技术领域常用的结构形式,只要能实现整个磨钻的供电控制以及工作状态控制即可,具体不再赘述。

具体地,所述磨钻头2的端部设置允许转动连接轴4嵌置的连接轴定位槽20,转动连接轴4的端部能伸入连接轴定位槽20内后,通过磨钻头2上的锁紧柱17将转动连接轴4与磨钻头2相互锁紧。

本发明实施例中,转动连接轴4在磨钻主体1的端部呈环形分布、均匀分布或其他的分布形式,具体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磨钻头2的端部设置连接轴定位槽20,连接轴定位槽20从磨钻头2的端部垂直向内延伸,连接轴定位槽20与转动连接轴4适配,当转动连接轴4嵌置于连接轴定位槽20内后,能利用锁紧柱17与磨钻头2锁紧。转动连接轴4利用锁紧柱17与磨钻头2锁紧后,能确保转动连接轴4与磨钻头2之间连接的稳定性与可靠性。

具体实施时,转动连接轴4的端部设置连接轴台阶19,在连接轴定位槽20内设置与连接轴台阶19适配的定位槽台阶21。此外,在磨钻头2上设置锁紧柱定位孔22,所述锁紧柱定位孔22与连接轴定位槽20连通,锁紧柱定位孔22与锁紧柱17适配,即当锁紧柱17能置于锁紧柱定位孔22内后,能从转动连接轴4的侧面与转动连接轴4接触,实现转动连接轴4与磨钻头2的锁紧。当然,转动连接轴4与磨钻头2间还可以采用其他的连接形式,只要能满足可靠驱动磨钻头2的转动均可,具体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所述松质骨检测控制机构包括设置于磨钻头2内的探测杆机构以及设置于磨钻主体1上的通电控制体,所述通电控制体与探测杆机构正对应,当探测杆机构与松质骨接触时,探测杆机构通过与通电控制体配合能断开磨钻主体1的供电状态。

本发明实施例中,探测杆机构设置于磨钻头2内,通电控制体设置于磨钻主体1上,通过通电控制体与探测杆机构破诶和断开磨钻主体1的供电状态,当磨钻主体1处于断电状态时,使得磨钻主体1停止驱动磨钻头2的转动。当然,探测杆机构与松质骨接触时,还可以采用其他配合形式停止驱动磨钻头2的转动,如磨钻主体1仅仅关闭驱动磨钻头2转动电机的工作状态,具体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此处不再赘述。

进一步地,所述探测杆机构包括设置于磨钻头2内的探测杆8,所述探测杆8的头端设置尖端9,探测杆8的尖端9能从磨钻头2的磨面穿出,探测杆8能在磨钻头2内伸缩;

探测杆8的尖端9与皮质骨接触时,探测杆8的尾端能通电控制体配合,并通过通电控制体使得磨钻主体1进行正常的供电状态;探测杆8的尖端9与松质骨接触时,探测杆8的尾端与通电控制体配合,通过通电控制体断开磨钻主体1的供电状态。

本发明实施例中,探测杆8呈杆状,尖端9位于探测杆8的头端,当磨钻头2的磨面与与皮质骨接触时,由于皮质骨较硬,探测杆8的尖端9仅能与皮质骨接触,皮质骨通过尖端9也能将探测杆8顶起,即探测杆8靠近通电控制体,从而探测杆8的尾端与通电控制体配合,使得磨钻主体1处于正常的供电状态,此时,不会影响磨钻主体1驱动磨钻头2的正常转动。

当探测杆8的尖端9与松质骨接触时,由于松质骨较软,探测杆8的尖端9能进入松质骨内,此时,探测杆8相对远离通电控制体,从而探测杆8与通电控制体配合,使得磨钻主体1处于断电状态。

进一步地,所述磨钻头2内设置与探测杆8适配的杆体放置定位腔道,所述杆体放置定位腔道贯通磨钻头2,杆体放置定位腔道包括位于磨钻头2内上部的上部槽体11以及位于磨钻头2下部的杆体孔10,上部槽体11与杆体孔10相连通,杆体孔10的孔径小于上部槽体11的内径。

本发明实施例中,杆体放置定位腔道位于磨钻头2的中心区,且杆体放置定位腔道与磨钻头2呈同轴分布。探测杆8通过置于上部槽体11、杆体孔10内实现安装于磨钻头2内。

具体实施时,在上部槽体11内设置弹性体16,所述弹性体16套在探测杆8上,所述弹性体16在探测杆8位于上挡板15与下档板18之间,上挡板15邻近通电控制体,下档板18邻近上部槽体11与杆体孔10的结合部,且下档板18外径大于杆体孔10的孔径。

本发明实施例中,弹性体16可以采用弹簧等弹性部件制成,弹性体16套在探测杆8的上部,弹性体16位于上部槽体11内。在上部槽体11内的上部设置槽体台阶,上挡板15的宽度大于上部槽体11的内径。利用上挡板15、下档板18能对探测杆8头端的尖端9插入松质骨的深度进行限位。当探测杆8的尖端9与皮质骨接触时,能将探测杆8顶起,此时,弹性体16处于被压缩状态,当探测杆8的尖端9与松质骨接触时,在弹性体16的作用下,探测杆8的尖端9能进入松质骨内,探测杆8的尖端9进入松质骨内时,探测杆8的尾端远离通电控制体。

进一步地,所述通电控制体包括设置于磨钻主体1上的通电连接块5、设置于所述通电连接块5内的导电电极7、设置于所述通电连接块5内的导体定位孔6以及位于所述通电连接块5端部外的通电连接座14;

在所述导体定位孔6内设置连接导体12,所述连接导体12能在导体定位孔6内运动,通电连接块5内的导电电极7通过连接导体12以及通电连接座14构成闭合回路时,能使得磨钻主体1进入正常供电状态。

具体地,所述通电连接座14位于通电连接块5与探测杆机构之间,探测杆机构与皮质骨接触时,探测杆机构能顶起通电连接座14,使得连接导体12与导电电极7接触,并使得通电连接块5内的导电电极7通过连接导体12以及通电连接座14构成闭合回路;探测杆机构与松质骨接触时,连接导体12与导电电极7分离。

本发明实施例中,通电连接块5在磨钻主体1上位于转动连接轴4内,在转动连接轴4转动时,通电连接块5处于固定状态。通电连接块5内设置两根导电电极7,导电电极7在通电连接块5内位于相对远离磨钻头2的端部,导体定位孔6与导电电极7呈一一对应,且导体定位孔6与导电电极7正对准。通电连接座14位于通电连接块5的端部外,通电连接座14靠近探测杆8的尾端,或通电连接座14与探测杆8的尾端连接。

在每个导体定位孔6内均设置一个连接导体12,连接导体12能在导体定位块6运动,连接导体12的运动状态由探测杆8与通电连接座14配合控制,即探测杆8在磨钻头2内伸缩时,连接导体12在导体定位孔6内运动。具体实施时,当探测杆8的尖端9与皮质骨接触时,探测杆8推动通电连接座14靠近通电连接块5,并通过通电连接座14使得连接导体12与导电电极7接触,从而通电连接块5内的两导电电极7通过连接导体12、通电连接座14形成闭合回路,从而能使得磨钻主体1进入正常的供电状态。

为了能与连接导体12配合,在通电连接座14上设置通电连接柱13,连接导体12位于通电连接柱13上,通电连接座14内的通电连接柱13间通过埋设于通电连接座14内的导线电连接。当探测杆8的尖端9与松质骨接触时,由于探测杆8的尖端9会进入松质骨内,此时,通电连接座14会跟随运动,即通电连接座14远离通电连接块5,使得连接导体12与导电电极7从接触状态变为分离状态,此时,形成的闭合回路也处于开路状态,即磨钻主体1进入断电的状态,当磨钻主体1断电时,无法正常驱动磨钻头2的转动,从而有效实现磨钻头2对松质骨的打磨。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