硝化甘油在制备治疗慢性肢体缺血性疾病药物中的应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755197发布日期:2019-01-29 17:17阅读:752来源:国知局
硝化甘油在制备治疗慢性肢体缺血性疾病药物中的应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肢体缺血性疾病治疗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硝化甘油在制备治疗慢性肢体缺血性疾病药物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周围血管闭塞所致的肢体慢性缺血性疾病目前仍然是一个世界性难题,发病率明显增多,肢体慢性肢体缺血性疾病主要表现为患侧肢体疼痛、感觉异常、运动障碍。患肢的动脉波动有不同程度的减弱或消失,皮温降低、皮肤苍白、甚至局部花斑。并伴有间歇性跛行,可以在足或小腿发生溃疡,或组织坏疽。

周围血管闭塞所致的肢体慢性缺血性疾病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疾病:1动脉硬化性闭塞症动脉粥样硬化(aso)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疾病,在我国60岁以上人种发病率高达79.9%,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主要指动,在周围血管,动脉粥样物质的不断扩大和继发性血栓形成,可引起动脉血管管腔狭窄、闭塞,使肢体出现慢性或急性缺血症状,这种疾病被称之为动脉硬化闭塞症,在我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改变及人口老龄化,以及无创伤血管检查技术的普遍应用,目前aso已成为中老年人常见的周围血管闭塞性疾病。2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ao,buerger病),病变主要累及四肢远端的中、小动脉,伴行静脉和浅表静脉也常受累,简称脉管炎。病理表现为周围血管全层炎性反应,有腔内血栓形成和管腔阻塞。3糖尿病足,为糖尿病的主要并发症之一,主要为糖尿病的肢体未梢血管及未梢感觉神经的损害。4雷诺氏病或雷诺氏综合征,雷诺氏病是一种遇冷或情绪紧张后,以阵发性肢端小动脉强烈收缩引起肢端缺血改变为特征的疾病,又称肢端血管痉挛症。发作时,肢端皮肤由苍白变为青紫,而后转为潮红。雷诺氏病的病因目前仍不完全明确,与遗传及环境因素相关。寒冷刺激、情绪激动或精神紧张是主要的激发因素。其他诱因有感染、疲劳等。5郁积性皮炎所致溃疡,静脉血的局部淤积,导致局部的缺血及缺氧而产生溃疡,慢性肢体缺血性疾病产生的溃疡。

周围血管闭塞所致的肢体慢性缺血性疾病在治疗上目前以手术治疗及结合中西药物治疗的综合治疗。患肢已坏死的则需截肢。作为一个世界性难题,特别对于肢体远端的血管闭塞,到目前为止没有效的方法来解决,目前手术及介入治疗只能治疗大血管,而口服及血管给药很难通过阻塞血管而使有效浓度达到肢体缺血部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缺陷,提供硝化甘油在制备治疗慢性肢体缺血性疾病药物中的应用。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治疗慢性肢体缺血性疾病的药物组合物。

本发明的主要药理作用为松弛血管平滑肌。有机硝酸酯在体内释放氧化氮(no),no与内皮舒张因子相同,激活鸟苷酸环化酶,使平滑肌细胞内的环鸟苷酸(cgmp)增多,从而松弛血管平滑肌,使外周动脉扩张,供氧量增多,co2减少,促进溃疡愈合肢体疼痛得以缓解。透过皮肤吸收后通过两个途径起作用,(1)直接进入动脉系统,直接扩张患病部位的动脉血管,及促进侧支循环的形成(2)进入患肢静脉系统,在静脉回流过程,通过静脉壁弥弥散进入动脉系统,使血管的内皮细胞分泌no,从而扩张闭塞血管及侧支循环舒张,而达到治疗肢体缺血,减少截肢率,改善并治疗症状(疼痛,间歇性跛行,凉,麻木),促进溃疡的加速愈合的目的。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硝化甘油在制备治疗慢性肢体缺血性疾病药物中的应用。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硝化甘油在所述治疗慢性肢体缺血性疾病药物中的含量为0.05~2%。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治疗慢性肢体缺血性疾病药物通过皮肤给药或通过注射给药,其剂型包括乳剂、膏剂、气雾剂、缓释颗粒或微球剂、贴剂和膜剂。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慢性肢体缺血性疾病包括动脉硬化性闭塞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糖尿病足、雷诺氏病或雷诺氏综合征和郁积性皮炎所致溃疡。

本发明的另一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治疗慢性肢体缺血性疾病的药物组合物,其通过皮肤给药或通过注射给药,其有效活性成分包括硝化甘油。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所述硝化甘油的含量为0.05~2%。

在本发明的一个优选实施方案中,其剂型包括乳剂、膏剂、气雾剂、缓释颗粒或微球剂、贴剂和膜剂。

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慢性肢体缺血性疾病包括动脉硬化性闭塞症、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糖尿病足、雷诺氏病或雷诺氏综合征和郁积性皮炎所致溃疡。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将有效成分包含硝化甘油的药物组合物通过皮肢给药或通过硝酸甘油缓释颗粒注射到慢性缺血肢体,使硝酸甘油更直接有效地作用于缺血肢体,扩张肢体未端血管并促进侧支循环的建立,以减轻并治疗病人的肢体缺血情况,有效的缓解病人的疼痛,症状,体征,提高生存质量,减少病人痛苦,降低截肢率,使溃疡加速愈合。克服了现有技术中手术及介入治疗只能治疗大血管,而口服及血管给药很难通过阻塞血管而使有效浓度达到肢体缺血部位的问题。同时安全,经济,病人可以在家长期用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试验结果图之一。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试验结果图之二。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试验结果图之三。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试验结果图之一。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试验结果图之二。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2的试验结果图之三。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3的试验结果图之一。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3的试验结果图之二。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3的试验结果图之三。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进一步的说明和描述。

实施例11%硝酸甘油软膏对慢性下肢缺血大鼠模型的治疗作用。

本实施例采用软膏剂型:硝酸甘油软膏包括硝酸甘油1%、乳化剂19%、稀释剂50%、水30%。乳化剂包括聚乙二醇-7硬脂酸酯及其类似物、吐温-80等。稀释剂包括硬脂酸(十八烷酸)及其衍生物(含c18-54)、硬脂醇(十八醇)及其脂肪醇的衍生物(含c18-36)、凡士林(白凡士林、黄凡士林)、羊毛脂、液状石蜡(轻质、重质)、甘油(丙三醇)、丙二醇等。其制备方法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晓的现有方法制成:首先将油相物质,即硬脂酸、硬脂醇、凡士林、液状石蜡混合后,加热40-80℃溶化;其次将水相物质,即甘油、聚乙二醇-7硬脂酸酯、吐温-80和水混合后,加热40-80℃溶化。然后将油、水两相物质在50-80℃下混合均匀,冷却至室温后,最后加硝酸甘油混合均匀即得软膏。

试验分组:

随机分组:阳性对照组、空白软膏组、硝酸甘油软膏组(n=5)。治疗组:应用1%硝酸甘油软膏,每天4次涂抹于缺血下肢;空白软膏组:应用不含有硝酸甘油的辅料软膏每日4次涂抹于缺血下肢;阳性对照组:缺血下肢未给予任何治疗。28天作为一个疗程。所有试验动物饮食及饲养条件均相同。

结果:各种试验动物治疗前后指标的比较情况见图1至3。

经统计分析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1%硝酸甘油软膏能明显改善血氧饱和度指标,跛行距离改善,皮肤颜色改善,血管新生增加,成熟血管数量增加,肢体体积增加,有利于患者病情恢复。

实施例21%硝酸甘油贴膜对肢体慢性缺血性疾病治疗作用作用

本实施例采用贴膜剂,硝酸甘油贴膜是由背衬层(磁粉层和隔离层)、药物层和覆盖层组成;具体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取磁粉和羧甲基纤维素(4∶1),研磨混合均匀,再加入水和聚乙二醇4000,制成混悬液,后放入膜具中制膜,干燥2小时(60℃)制得磁粉层;

b、取羧甲基纤维素、水和聚乙二醇4000加入研磨机制成溶液,再加入原膜具中制膜(内含有磁粉层),再次干燥1.5小时(60℃),即在磁粉层上增加了隔离层;

c、制备pva-水溶液(1∶5),恒温水浴内pva溶解,再加入乳糖,研磨,获得混合物a;再取甘油和肽白粉,研磨后获得混合物b,将混合物a和混合物b混合得混合物c;称取硝酸甘油,加入混合物c中,研磨混匀,获得到硝酸甘油贴膜溶液,再向已经制备的膜中央,滴加硝酸甘油贴膜溶液;使用恒温压膜器压膜,即在隔离层上增加了药物层;

d、在药物层上涂胶、贴防粘纸,即在药物层上增加了覆盖层;制得硝酸甘油贴膜。

试验分组:

随机分组:阳性对照组、空白贴膜组、硝酸甘油贴膜组(n=5)。治疗组:应用1%硝酸甘油贴膜,每天1次贴于缺血下肢;空白贴膜组:应用不含有硝酸甘油的辅料贴膜每日1次贴于缺血下肢;阳性对照组:缺血下肢未给予任何治疗。28天作为一个疗程。所有试验动物饮食及饲养条件均相同。

结果:各种试验动物治疗前后指标的比较情况见图4至6。

经统计分析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1%硝酸甘油贴膜能明显改善血氧饱和度指标,跛行距离改善,皮肤颜色改善,血管新生增加,成熟血管数量增加,肢体体积增加,有利于患者病情恢复。

实施例31%硝酸甘油明胶微球对肢体慢性缺血性疾病治疗作用

本实施例采用缓释微球,按照水油比量取液体石蜡为油相,其中加入乳化剂span-80,搅拌,在温度50~60℃时将已预热的一定浓度的明胶水溶液逐滴加入油相中,保持温度和搅拌速度,乳化形成稳定的w/o型乳液后,迅速改为冰浴,当温度降至5℃时加1ml50%的戊二醛溶液固化交联2h。所得产品在3000r/min下离心,然后分别用异丙醇、丙酮洗涤3次,干燥得成品,微球表面光滑,为直径在50-200μm之间的硝酸甘油明胶微球。

试验分组:

用1%硝酸甘油明胶微球,每周1次注射于缺血下肢;空白明胶微球组:应用不含有硝酸甘油的空白明胶微球组每周1次,注射在缺血下肢;阳性对照组:缺血下肢未给予任何治疗。28天作为一个疗程。所有试验动物饮食及饲养条件均相同。

结果:各种试验动物治疗前后指标的比较情况见图7至9。

经统计分析显示: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1%硝酸甘油明胶微球能明显改善血氧饱和度指标,跛行距离改善,皮肤颜色改善,血管新生增加,成熟血管数量增加,肢体体积增加,有利于患者病情恢复。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故不能依此限定本发明实施的范围,即依本发明专利范围及说明书内容所作的等效变化与修饰,皆应仍属本发明涵盖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