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射器的注射操作托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373361发布日期:2019-08-07 01:54阅读:230来源:国知局
注射器的注射操作托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用器械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注射器的注射操作托。



背景技术:

相关技术中,注射器是一种常见的医疗用具。早在15世纪,意大利人卡蒂内尔就提出注射器的原理。主要用针头抽取或者注入气体或者液体。糖尿病人用笔式胰岛素注射器徒手注射,扎针的深度不易掌控、拔针时针头往往旁刮皮肤、扎针疼痛,从而使注射操作过程不能轻松。

因此,如何解决注射器在注射时不能保持统一轴向而移位,并且在注射完成后容易旁刮皮肤的问题,上述不便注射操作问题,成为本领域人员所需要解决的重要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为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注射器的注射操作托。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注射器的注射操作托,很大程度解决了注射器在注射时不能保持统一轴向而移位,并且在注射完成后容易旁刮皮肤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注射器的注射操作托,包括托管本体,所述托管本体为筒状结构,且所述托管本体的第一端设置有用于定位在皮肤上的定位面、以及供所述注射器的针头穿过的开口,所述托管本体的第二端设有供所述注射器伸入的开口,所述托管本体内壁设有用于限制所述注射器沿径向运动的第一限位结构,所述托管本体的高度小于所述注射器的高度。

优选地,所述托管本体内壁设有用于限制所述注射器沿轴向深入所述托管本体内的距离的第二限位结构。

优选地,所述定位面设有多个沿所述定位面的周向分布的凸起尖粒。

优选地,所述托管本体的第一端设有沿径向延伸的延伸部,所述延伸部的外径大于所述托管本体的中间部位的外径,所述延伸部的端面为所述定位面。

优选地,所述第一限位结构为沿周向均匀分布的多个楞条,且每个所述楞条沿轴向延伸。

优选地,所述第二限位结构为设置在所述托管本体的内壁上的环形凸起,所述环形凸起的内径小于所述注射器的螺盖外径。

优选地,所述托管本体包括外管和多个内管,所述外管能够套在所述内管外,每个所述内管的外径均与所述外管上部的内径相等,所述外管底部的端面为所述定位面,且所述外管下部端面的外径大于所述内管的外径,且各个所述内管的内径不等。

优选地,所述内管的顶端部分高于所述外管,且所述内管的顶端部分的外径大于所述外管顶端部分的内径。

优选地,所述内管的顶端部分的内径逐渐减小至与所述内管中间部分的内径相等,所述第一限位结构设置在所述内管的中间部分内壁上。

优选地,所述环形凸起设置在所述内管底端部分的内壁上。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注射器的注射操作托,包括托管本体,托管本体是筒状结构,托管本体的第一端设置有定位面和能够供注射器的针头穿过的开口,托管本体的第二端设置有供注射器伸入的开口,定位面用来将托管本体定位在皮肤上,使其不能滑动,托管本体的内壁设置有第一限位结构,第一限位结构能够限制注射器沿径向方向移动,并且托管本体的高度小于注射器的高度,以使注射器的针头能够穿过托管本体而扎入皮肤。当使用者用注射器注射时,先将操作托放置到皮肤上,使定位面与皮肤接触,注射器从第二端的开口伸入到托管本体内,使针头穿过第一端的开口,第一限位结构限制注射器沿径向方向移动,以使针头能够垂直扎入皮肤中,而在注射过程中不易使针头移动,并且在拔出针头时不易刮伤皮肤。如此设置,解决了注射器在注射时不能保持统一轴向而移位,并且在注射完成后容易旁刮皮肤的问题。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注射器的注射操作托为双管的切面图;

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注射器的注射操作托为单管的切面图;

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注射器的注射操作托为双管的结构图。

图中:

11-筒体,12-螺盖,13-固针杆,14针头,21-内管,22-外管,23-环形凸起,24-凸起尖粒。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申请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申请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本具体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注射器的注射操作托,解决了注射器在注射时不能保持统一轴向而移位,并且在注射完成后容易旁刮皮肤的问题。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例进行说明。此外,下面所示的实施例不对权利要求所记载的实用新型内容起任何限定作用。另外,下面实施例所表示的构成的全部内容不限于作为权利要求所记载的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所必需的。

参照附图1-3,本具体实施方式提供了一种注射器的注射操作托,包括托管本体,托管本体是筒状结构,托管本体的第一端设置有定位面和能够供注射器的针头14穿过的开口,托管本体的第二端设置有供注射器伸入的开口,定位面用来将托管本体定位在皮肤上,使其不能滑动,托管本体的内壁设置有第一限位结构,第一限位结构能够限制注射器沿径向方向移动,并且托管本体的高度小于注射器的高度,以使注射器的针头14能够穿过托管本体而扎入皮肤。

需要说明的是,注射器一般包括筒体11、螺盖12、固针杆13和针头14,螺盖12设置在筒体11的底部,用于连接固针杆13,固针杆13用来固定针头14。

当使用者用注射器注射时,先将操作托放置到皮肤上,使定位面与皮肤接触,注射器从第二端的开口伸入到托管本体内,使针头14穿过第一端的开口,第一限位结构限制注射器沿径向方向移动,第一限位结构能够与注射器插入托管本体内的筒体相贴合,以使针头14能够垂直扎入皮肤中,而在注射过程中不易使针头14移动,并且在拔出针头14时不易刮伤皮肤,扎针和拔针动作就只能与皮肤垂直向移动,注射器而不会产生旁移动作,避免了拔针时皮肤与针尖互刮;并且当使用者按压托管本体时,托管本体下方的松弛暄软的皮肤有一部分进入到托管本体第一端的开口内,而进入第一端开口内的皮肤鼓起,当注射器针头14扎入时,鼓起的皮肤能够缓解针头14扎入的疼痛,根据人们常识性经验得知,特别是扎胰岛素的糖尿病患者的经验得知,在鼓起的皮肤上扎针,远比在因松弛暄软的皮肤对进针的阻力而形成凹陷的皮肤上扎针会减轻痛感,避免了在形成凹陷的皮肤上扎针,比在鼓起的皮肤上扎针所增加一定的痛感。

如此设置,解决了注射器在注射时不能保持统一轴向而移位,并且在注射完成后容易旁刮皮肤的问题。

本实施例中,托管本体可以设置为类似喇叭状结构,托管本体为筒状结构,即内部设有通孔,设置为喇叭状能够罩入皮肤的面积较大,才能使皮肤鼓起。

需要说明的是,若是在较硬皮肤上注射时,可以减小下压托管本体的力度,若是在较软皮肤上注射时,可以略微加大下压托管本体的力度。

本实施例中,托管本体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二限位结构,第二限位结构能够限制注射器沿轴向伸入带托管本体内的距离,即第二限位结构能够限制注射器完全伸入到托管本体内,以保证针头14刺入皮肤而扎针深度到位,这样,使得进针深度恰好到位,不必担心扎针深浅问题,从而保证了注射操作的稳准性,轻松注射。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限位结构可以为设置在托管本体内壁的环形凸起23,根据不同的注射器外形结构,第二限位结构设置的位置不同,具体可以根据不同注射器的外形结构型号来设置第二限位结构的位置,即环形凸起23的位置,从定位面算起,环形凸起23的定位高度,等于环形凸起23的上平面至针尖的距离与拟定扎针深度的差。例如本实施例中,环形凸起23设置在托管本体的底端部分内壁上,用来卡挡注射器的螺盖12,使针头扎入皮肤的深度恰好到位;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也可以将环形凸起23设置在托管本体内壁的中部,或者是中下部,比如注射器的固针杆比较长,这样则不适合把环形凸起23设置在托管本体底端部分的内壁上,而使将环形凸起23设置在相对较高的内壁上,比如可以设置在托管本体中间部分的内壁上,使针头扎入皮肤的深度恰好到位。

优选地,可以在环形凸起23的内壁上设置多个楞条,楞条的延伸方向为轴向方向,这样,能够减小固针杆13的插进或拔出托管本体时的摩擦力。

本实施例中,第一限位结构可以为设置在托管本体内壁上的、均匀设置的多个楞条,每个楞条均沿托管本体的轴向延伸。如此设置,减小了托管本体与注射器的接触面积,从而减小了摩擦力,能够使注射器在伸入或拔出时,更加便捷,使操作者更加省力。

在第一种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托管本体为单管,托管本体下端,即托管本体的第一端设置有延伸部,延伸部沿径向延伸,延伸部的端面是与皮肤接触的定位面,即延伸部设置在于皮肤接触的一端,延伸部的外径大于托管本体的中间部分的外径,这样能够使托管本体与皮肤的接触面积更大。

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在延伸部的端面设置多个凸起尖粒24,即在与皮肤的接触的定位面上设置多个凸起尖粒24,这样,在操作过程中,下压托管本体,凸起尖粒24对皮肤起一定的扎扎的感觉,这样能够分散注射器针头14扎入皮肤的痛感,特别是在不暄软而较硬的皮肤上扎针,例如在大腿上注射时,单管注射操作托的作用往往更实用。

进一步地,托管本体的顶端部分的内径逐渐减小至和托管本体的中间部分的内径相等,即托管本体的第二端的开口的直径大于托管本体的中间部分所形成的通孔的直径,这样,能够使注射器的伸入和拔出更加方便。

特别地,如图2所示,为了使进针深度恰好到位,第二限位结构设置在托管本体的底端部分的内壁上,第二限位结构可以设置为环形凸起23,并且环形凸起23的内径小于注射器螺盖12的外径,同时大于固针杆13的外径,以使固针杆13和针头14穿过第一端的开口。这样设置,在注射过程中,就限制了针头14插入皮肤的深度,使进针深度恰好到位,不必担心扎针深浅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环形凸起设置在内管内壁上的位置,是根据注射器的外形设置,不同的注射器的外形,环形凸起设置的位置也不相同。

在第二种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3所示,托管本体包括外管22和多个内管21,外管22可以套在内管21外,每个内管21的内径各不相等,这样,就可以适合多种型号规格的注射器使用,并且外管22与内管21形成紧密配合,可以设置为每个内管21的外径均与外管22上部的内径相等,外管22底部的端面为定位面,外管22底部端面的外径大于内管21的内径,这样能够增大与皮肤的接触面。外管22能够适配多个不同内径的内管21,根据所使用的注射器的直径,来更换相适配的内管21,如此设置,在注射器的外径不同时,无需整体更换操作托,只需更换与注射器相适配的内管21即可,使注射操作更便捷。

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3所示,在使用操作托时,为了使内管21和外管22配合使用,在拿起时不易使内管21掉落,将内管21的顶端部分设置为高于外管22,并且内管21顶端部分的外径大于外管22顶端部分的内径,相当于外管22顶端部分能够卡挡住内管21的顶端部分,使内管21不能受自身重力下降而脱离外管22。

其中,凸起尖粒24设置在外管22和内管21的底部端面上,即设置在与皮肤的接触的定位面上,这样,在操作过程中,下压托管本体,凸起尖粒24对皮肤起一定的扎扎的感觉,这样能够分散注射器针头14扎入皮肤的痛感。

需要说明的是,外管22底部的端面的内径大于内管21底部的内径,如图1所示,这样能够使托管本体更容易的固定在皮肤上,这样能够使托管本体与皮肤的接触面更大,以防止托管本体在使用过程中移位,特别是使皮肤接触更多凸起尖粒,有益分散扎针痛感。

特别地,如图1所示,内管21顶端部分的内径逐渐减小到与内管21中间部分的内径相等,即内管21顶端的开口的直径大于内管21中间部分形成的通孔的直径,内管21顶端的开口的直径大于注射器的外径,这样设置,能够使注射器进出内管21更加便捷。

为了减小注射器与内管21之间的摩擦力,在内管21的中间部分的内壁上设置有第一限位结构,第一限位结构可以是多个均匀分布在内管21中间部分的内壁上的楞条,并且楞条沿内管21的轴向方向延伸,这样,减小了内管21与注射器的接触面积,从而减小摩擦力。

其中,为了减小内管21与外管22之间的摩擦力,使操作者在更换内管21时更省力,如图3所示,在外管22的上部内壁上或者在内管21的外壁上均匀设置了多个楞条,并且每个楞条都沿外管22的轴向方向延伸,这样,减小了外管22与内管21的接触面积,从而减小了摩擦力。

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第二限位结构可以为环形凸起23,即设置在内管21底端部分上的环形凸起23,环形凸起23的内径小于螺盖12的外径,这样,能够阻止注射器继续推进,从而限制了针头14扎入皮肤的深度,使进针深度恰好到位,不必担心扎针深浅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环形凸起设置在内管内壁上的位置,是根据注射器的外形设置,不同的注射器的外形,环形凸起设置的位置也不相同。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将环形凸起23的上方的内管21底端部分分为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将第一部分的内径设置成逐渐减小到与注射器的螺盖12的外径相等,将第二部分的内径设置为与注射器的螺盖12的外径相等,即第一部分的高度与第二部分的高度之和等于注射器螺盖12的高度,这样设置,进一步地限制了注射器在注射过程中沿径向移动。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各实施例中相同或相似部分可以相互参考,在一些实施例中未详细说明的内容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中相同或相似的内容。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